錢偉長人文教育思想實施

時間:2022-05-04 05:11:27

導語:錢偉長人文教育思想實施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錢偉長人文教育思想實施

一、“我們首先培養的是一個全面發展的人”

學校是培養人的地方,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是錢偉長在辦學實踐中長期思考的問題。他說:我們培養的學生首先應該是一個全面的人,是一個愛國者,一個辯證唯物主義者,一個有文化藝術修養、道德品質高尚、心靈美好的人;其次,才是一個擁有學科、專業知識的人,一個未來的工程師、專門家。[1]239作為社會主義中國的科技工作者,首先是一個愛國者,辯證唯物主義者,一個有文化修養、心靈美好的人,其次才是一個有專業知識的人。[2]我們首先培養的是一個全面發展的人,一個有道德、有修養、能負責的公民,其次才是一個專門家。[3]278錢偉長認為,教育的目的不單是培養專門人才,提高人的文化素質,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為達到這一目的,必須重視和推行素質教育。為此,錢偉長從德、智、體、美等方面對素質教育的內涵進行了全面的闡述。關于德育教育。錢偉長特別重視對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和精神境界的提升。他說:“青少年是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在學生中加強和改進德育工作,特別是加強道德教育,目前顯得尤為緊迫。”[3]184對于教師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問題,錢偉長說:“德育工作應該由全體教師共同承擔。為人師表,言傳身教,教書育人,每位教師都責無旁貸。”[4]305“每一位教師都要做學生的思想工作,教書育人是教師的職責。”[5]針對學校重智育、輕德育的現象,錢偉長提出了批評,并對德育和智育的關系作了闡述。他說學校教育是兩個方面的教育:第一,要轉變你們的人生觀,使你們生活有目的。第二,你們要獲得建設國家的技術和知識。一個是給你們武器,一個是堅定你們的方向。[6]225所謂“給你們武器”,指的是智育教育,學生到學校學習是為了獲取知識和技能。但僅僅學習知識又不夠,學習還要有目的。所謂“堅定你們的方向”,談的是德育教育,就是要加強學生價值觀、人生觀的培養。“我們的學生首先要學會做人,做一個正直的人,一個有學問的人,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3]129教師“應該給知識以生命,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讓學生懂得做人的道理。”[7]1關于體育教育。錢偉長素來重視體育教育。在他看來,體育教育有兩點值得注意,首先,體育是意志的鍛煉,是培養人戰勝自我的重要手段。其次,體育可以培養人的團隊精神,培養團隊協作的能力。錢偉長稱自己一生都在拼搏,在奮斗,這種拼搏、奮斗的精神正是來自體育訓練的啟示。關于美育教育。錢偉長認為藝術是人不可或缺的素養,要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就必需要重視藝術、審美素養的培養。在他倡導下,1999年,上海大學成立了實施藝術素質教育的專門機構———藝術中心,學校每年投入大量資金,加強學生藝術中心的建設,還邀請藝術家,如劇作家黃佐臨、音樂家賀綠汀、書法家錢君匋、國畫家王個簃、影視藝術家謝晉、鋼琴家劉詩昆等人到學校指導,從多方面來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藝術審美素養。

二、“愛國主義教育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前提”

錢偉長把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質視為教育的首要目標。在他看來,要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質,必須重視愛國主義教育,必須培養國人愛國家、愛民族的情感。他指出:愛國主義教育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前提,貫徹愛國教育是目前教學工作的中心任務。我們絕對不能把愛國主義教育和某一專門的業務教學分開來看,把它單純地看作只是現階段的一個政治任務。[8]顯然,錢偉長把能否培養具有愛國主義精神的人才看作教育成敗的標志。對于如何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錢偉長提出了如下幾點建議。其一,從中國歷史中發掘愛國主義思想資源。“歷史和地理課程,不能僅僅作為一門傳授知識的課程,而忽視這些課程在國民教育中所具有的基礎性和重要性意義。應該通過中國歷史和地理教育,使愛國主義精神深入青年學生的思想之中,并成為指導他們行為的內在力量。”[3]185錢偉長十分欣賞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那句名言,1987年,他在上海工業大學教學工作會議上說:“我們的先哲對我們的教育是很多的,譬如像范仲淹那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名言就是很精彩的!換句話說,就是我們要為天下著想,這個天下現在就是中華民族。”[6]105其二,從傳統文化中去尋找愛國主義教育的知識資源。錢偉長在《中國古代的科學創造》等文章中指出:“我們祖國有著豐富的歷史遺產,有著光輝無比的科學創造”,尤其是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對世界人類文明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這些“足以證明歷史上中國的光輝偉大”,足以證明“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民族之一”。錢偉長主政上海大學時,十分重視中國文化史課程的建設。中國文化史不僅是文學院學生必修的基礎課程,也是全校文科學生的必修課程,而且還向理工科的學生開放選修。2003年春,91歲高齡的錢偉長邀集中文系教師,商談編撰《中國文化讀本》一事,并委托治中國古代文學史的董乃斌教授主持編寫。書成付梓之際,錢偉長又欣然作序。他在序中說:“歷代先人在哲學、史學、文學、藝術及道德倫理、育人修身、處世智慧諸方面的種種創造,不僅光耀史冊,而且沾溉萬世;不僅有助于塑造崇高純潔之人格,而且確能轉化為現代化建設之推動力。對于這份豐厚遺產,我們應當妥善繼承,發揚光大,絕不可輕視冷落,而貽無知不肖之譏。我上海大學師生,文科者自需負起加強研究和弘揚傳統文化之責,即使理工科師生,也應以一定時間涵泳學習,俾能提高文化素質,養成品位高尚、發展全面之社會棟梁。”[9]其三,教材的編寫應融入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他以物理教學為例,將物理教學如何與愛國主義教育相結合作了具體的說明。有人認為物理學是純科學,與愛國主義教育搭不上邊。錢偉長對這種看法深不以為然,認為物理教學與其他學科的教學一樣,是可以有愛國主義內容的。中國古代在物理學上有許多發明和發現,例如在力學方面,《墨子•經說》中關于權衡的學說,便是杠桿原理的說明。中國人很早就發明了桔槔,這是杠桿原理的具體應用。從漢代起,我們祖先便已知道利用反作用力作滑翔飛行的試驗,到北宋初年更作了噴射推進的設計,《武經總要》記載有宋太祖開寶二年(969)馮義升、岳義方作的火箭法。在電磁學方面,我們的祖先早在戰國時便已發現磁石和它的吸鐵性,并已經懂得利用磁石指南,發明了“司南”。錢偉長呼吁,中國物理學界在編寫教材時,應注意發掘中國古代物理學的發明和發現,使物理教學與愛國主義教育結合起來,以增強青年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三、提倡通識教育,培養通才

(一)“不能只注意專才的培養”

1952年,我國高校實行院系調整,是按照蘇聯培養“專才”的模式進行的,專業設置過窄、過細,也帶來了種種問題。1957年,錢偉長發表《高等工業學校的培養目標問題》一文,對當時工業大學“專業分得過細過專”提出批評,并明確提出“大學的專業不要分得過細”的主張。1980年代初期,我國的高等教育仍然延續50年代的那套做法。1984年10月,錢偉長在一篇文章中指出:“目前我們的高等教育是專業教育,而專業教育不適應新的社會,很多新的東西不屬于哪一個專業,常常是兩個專業或幾個專業合在一起產生的。而這些新東西往往是關鍵性的。專業教育不能滿足這個要求。”[10]他舉例子說,學軋鋼的不懂煉鋼,學栽桑的不懂養蠶,教理論力學的不懂材料力學,教材料力學的不懂理論力學,這樣的局面應盡快地改變。錢偉長擔任上海工業大學校長后,就提出“拆四堵墻”,其中一堵墻就是“各學院與各專業之間的墻”。

(二)理工科學生必須懂人文科學

長期以來,我國的高等教育是理、工、文分家,各自發展,重理輕文的現象突出,學生知識結構不完善,人文素質普遍偏低。由于缺乏人文知識的修養,洛陽的建筑工程師在施工中炸毀古墓;泰山的地質工程師為采集標本,竟把“經石峪石刻”這樣的稀世珍寶毀壞。錢偉長在痛心之余,大聲疾呼:“長期以來,理工分家,文科和理工農各科分家的現象,業已明顯地影響建設四化人才的培養質量,現在已經到了非改革不可的時候了。”[4]90錢偉長曾就大學生文化素養問題對《文匯報》記者說:“理工科學生也必須懂人文科學,必須具備一定的文學藝術方面的素養。”他在上海工業大學學生政工干部的一次會議上也講道:“我們是一個工程學院,從某種意義上看,工程學院出去是當工程師的,專門搞技術的。我認為他首先是社會的人,要適應社會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懂社會學、經濟學、心理學,還有國家的歷史、地理、文學、美術,要有一定的素養。”[6]67上海大學的課程設置也體現了錢偉長學科交叉、文理滲透的辦學思想。在自強學院(現更名為“錢偉長學院”)的課程設置中,中國歷史、中國文學史、社會學概論等人文基礎課程是必修課,而文學院的學生也必須學習高等數學。在文理滲透想想的指導下,學校建設了一系列有利于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公共課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培養口徑寬、基礎厚的綜合型人才

早在1950年代,錢偉長就認為,過分注重專業教育,忽視了基礎知識訓練,不利于人才的全面發展。進入1980年代以后,錢偉長對專業教育的弊端有了更深的認識,對這種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更多的批評:“現在大學里有兩個大缺點,一是太死,二是太專。你們的基礎應該寬,基礎寬才爬得高,這如同蓋房子一樣,基礎是很重要的。光靠專業是站不住的。”[1]33為了培養口徑寬、基礎厚的創新型人才,錢偉長在擔任上海工業大學校長期間,推行前兩年不分專業,完全學習基礎課,第三年才分專業。1986年,上海工業大學率先試點了“學分制”,1993年,開始推行全面學分制,同時又是全國最早實行選課制的學校。錢偉長大力推行這兩項制度的目的,就是幫助學生打好基礎,拓寬他們的知識面,形成合理的知識結構,增強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1994年,新上海大學組建后,錢偉長培養口徑寬、基礎厚的通才教育思想得到了全面的推行和實踐。各學院按寬口徑招生,學生入學時不分專業,兩年后選擇專業,進入各系學習。以文學院為例,學院為一年級學生設置跨專業的課程平臺,要求學生不論今后進哪個專業,一年級都要修讀文學、歷史、哲學、社會學和中國文化等學科的平臺課程。同時,錢偉長先前倡導的學分制、選課制也得到了全面落實。[11]

(四)提倡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結合

民國以來,我國高等教育深受西方功利主義價值觀的影響,科學教育大行其道,有以科學教育取代人文教育的傾向。實際上,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并非對立之兩極,它們可以相容互補,因為“沒有科學的人文,是殘缺的人文,人文中有科學的基礎與珍璞;同樣,沒有人文的科學,也是殘缺的科學,科學中有人文的精神和內涵”。[12]錢偉長是自然科學家,同時又是一位有強烈人文關懷的教育家,他重視科學教育,又不忽視人文教育,力倡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融合。1994年5月,新上海大學成立,錢偉長擔任校長。新上海大學組建之時,是一所以理工科見長、人文學科相對較弱的學校。錢偉長上任伊始,大力加強人文學科建設,他經常約文、史、哲等基礎學科的教師座談,暢談自己對人文教育的認識,并用自己的學習體會啟發和引導教師上好人文課。他說:“大學的人文教育應該重視文學教育。通過文學教育引導學生接近人文理想。好的、優秀的文學作品充滿了真善美的激情、美好的人性光輝。我相信,閱讀優秀的文學作品,會使學生獲得心靈的豐富,懂得人世間美好事物的價值,使自己的精神、道德趨于完善和美好,實現人文精神的傳承。”[7]1

四、錢偉長人文教育思想的淵源

任何一種思想的產生和形成總是有原因的,錢偉長的人文教育思想也不例外。我國悠久的人文教育傳統為他這一思想的產生提供了豐富的養料,他本人生活的家庭環境、學習環境與工作環境也深刻影響了他人文教育思想的形成。首先,家庭教育為錢偉長人文教育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礎。錢偉長1912年10月9日出生在江蘇無錫縣七房橋村。七房橋錢家素以詩書傳家,恪守“子孫雖愚,詩書須讀”的祖訓,對族中子孫的教育非常重視。早在乾隆三十年(1765),錢家就置義莊,創書塾,興義學,開展家族教育,鼓勵族人讀書習業。[13]到錢邵霖時已建有懷海、清芬、宏遠三所義莊,興學育才,救濟孤貧。錢偉長的祖父錢承沛是清末秀才,由于體弱多病,三次鄉試不中,遂在七房橋開館授徒,成為一名私塾教師。父親錢摯從常州府中學堂畢業后就回到家鄉,在懷海等三所義莊的支持下,創辦又新小學,任校長,致力族中和家鄉教育。[14]四叔錢穆自18歲起便在無錫鄉間任教,在蘇南的無錫、蘇州做過18年的中小學教師,一生沒有上過大學,靠自學苦讀成為國學大師。①六叔錢藝、八叔錢文后來也成為當地頗有名氣的知識分子。在父輩的影響下,錢偉長深受傳統文化的滋潤與熏陶。幼年時期的家庭教育,對錢偉長日后的成長起了重要作用。”在錢偉長成長過程中,四叔錢穆對他的影響尤大。1919年秋,錢穆任后宅小學校長,把年僅7歲的錢偉長帶到學校住讀。錢穆在后宅小學教書兩年,一邊教書,一邊苦讀,在他讀書時,總有錢偉長在一旁陪讀。錢偉長晚年回憶這段讀書生活時說:“陪四叔讀書幾年,使我養成愛好讀書的習慣,‘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養成良好的習慣于童蒙,終生受用。四叔除讀書外,便是練字,紙張貴,就在舊報紙上練字,字越寫越好。我也跟著練字,畫圖畫。我對文史方面的興趣,得益于四叔的熏陶和影響。”[15]4101928年,錢偉長考入錢穆任教的蘇州中學,他仍像當年在后宅小學一樣隨四叔從旁伴讀,經、史、子、集,多有涉獵。在錢穆的培養下,錢偉長的文史成績在全班一直名列前茅。高三時,寫出了第一篇歷史論文《春秋日蝕考》,還獲得了江蘇省教育廳的獎勵。錢偉長在一篇回憶四叔的文章中深情地寫道:“我到蘇州中學讀書,學費雜費、生活開支全由四叔負擔。他在蘇州任教時,朝迎啟明、夜伴繁星的苦讀,經、史、子、集,無不精讀,時而吟詠,時而沉思,時而豁然開朗。我看他讀書的滋味,簡直勝過任何美餐。與當年一樣,我仍從旁伴讀。有時還聽四叔講文學,從《詩經》、《史記》、六朝文賦講到唐詩宋詞,從元曲講到桐城派、晚清小學,脈絡清楚,人物故事有情有節,有典故,有比喻,妙語連珠,扣人心弦。就這樣,我和他朝夕相處,耳濡目染,學到了不少東西。記得我考清華大學時,考卷中有一道題,問二十四史的作者、注者和卷數,許多考生覺得很出人意外,被考住了,而我卻作了完滿的回答,得了滿分。這些都是從四叔平時閑談中獲得的知識。”[16]411-412其次,老師的言傳身教也豐富了錢偉長人文教育思想的內容。在蘇州中學期間,錢偉長受到一批名師的指導,除了他的四叔錢穆外,還有西洋史教師楊人緶、中國史教師呂叔湘、地理教師陸侃輿、音樂教師楊蔭瀏、英文教師沈同洽等。考入清華大學之后,錢偉長更是遇到不少名師,如理學院院長葉企孫、物理系主任吳有訓、體育教授馬約翰,還有校長梅貽琦。在錢偉長眼中,葉企孫教授“不僅是一位著名的科學家、教育家,而且是一位杰出的有功于國家的愛國者”。[3]199而體育教師馬約翰對錢偉長的影響,與他日后重視體育教育又有莫大的關系。馬約翰是清華大學的體育教授,也是清華大學體育教育的開拓者。當時錢偉長的身體不好,馬約翰教授教導他:“要重視鍛煉,不要退縮,退縮救不了國,沒有健康的體格,科學也是學不好的。”[1]45在馬約翰教授的帶領下,錢偉長加強體育鍛煉,還成為清華越野隊的一員。在一篇回憶老師的文章中,錢偉長深情地說道:“我拼搏了一輩子。拼搏精神的養成要歸功于我的清華老師馬約翰,是他把我培養成有拼搏精神的人。”[16]471清華校長梅貽琦的通識教育思想,對錢偉長的影響尤大。梅貽琦是現代著名教育家,自1931年起,即錢偉長進入清華大學讀書之時,擔任該校校長達17年之久。針對當時大學教育過分注重專門化之弊,梅貽琦提出了通識教育主張。他說,大學教育,通專固應兼顧,但“重心所寄,應在通而不在專”,應以“通識為本,而專識為末……通才為大,而專家次之”。[17]105梅貽琦主政清華期間,大力推行通識教育,規定所有學生必須選修一定數量的人文課程,把體育課定為必修課,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梅貽琦的教育思想深深影響了錢偉長。錢偉長在擔任上海工業大學、上海大學校長期間,大力推行通識教育,強調為學應先學做人,主張通專結合、文理滲透,這無疑是受了梅貽琦通識教育理念的影響。另外,梅貽琦的“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這句名言,也深深影響了錢偉長。后來錢偉長明確指出:“師資隊伍的建設,是辦好大學的關鍵。”[17]278最后,中國傳統教育思想對錢偉長的影響。中國古代教育重視人文,儒家強調德性教育,注重人的道德修養和人格的完善,《大學》開篇即講:“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可以說,中國傳統教育的最高目標是受教者學會做人,教育的基本精神主要表現為從理想上創造人、完成人,要使人生符合于理想,有意義,有價值。中國有重視美育教育的傳統,孔子說:“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所謂“游于藝”,就是生活要豐富多彩,應追求藝術化的人生。

五、結語

錢偉長畢生從事教育事業,他將教育思想付之于實踐,又在實踐中發展他的教育思想。他十分重視人文教育,是一位具有深厚文史素養、有深切人文關懷的教育家。在教育價值觀上,他主張做學問,先要學會做人,把培養完整的人格放在首位。在知識結構上,提倡通專結合、文理滲透,注重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融合。當今教育實踐中重知識、輕素養的現象十分突出,道德素質滑坡、人文素養降低已是不爭的事實。錢偉長的人文教育思想,對克服現今教育中存在的弊端有指導意義;對于當下的教育改革,也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作者:陳勇顏克成工作單位:上海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