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教育流行文化實踐
時間:2022-05-04 05:16:23
導語:人文教育流行文化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構建交互主體,促進教學民主
流行文化進入教學之所以備受爭議,根源在于傳統教學模式根深蒂固、教學民主未能真正落實。在傳統教學中,教師是實踐主體,學生是教育對象,“教師主導整個實踐過程,包括選擇教學內容和確定教學方式”[1],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沒有話語權,個體的自主探究學習更是無從談起。在這種教學模式的支配下,師生關系缺乏平等與民主內涵,學生的認知水平與文化意愿難以得到尊重與滿足。這一強調學校文化的權威性與主導性的教學觀,高揚了主流文化與精英文化的存在價值,忽視了課堂教學活動的雙向選擇及互動,窒息了學生的主體特性與身心成長。隨著全球化時代的到來,中國在歷經政治、經濟與文化的深刻巨變后,流行文化獲得了文化霸權,學校教育面臨著空前的沖擊與挑戰。文化轉型不僅給新型師生關系的建立帶來了契機,而且誘發了教學觀的根本轉型。當前的教育理論將教學視為多主體對話與交往的過程,倡導以學生為本與教學民主。這就需要關注師生間文化趣味的代際差異問題,包括教師如何面對青年流行文化,如何化解兩類主體之間的文化對抗,以及如何構建學校教育與流行文化的和諧關系。今天,作為一種內容豐富、成分復雜的生活文化,流行文化正憑借自身的時尚原則與快感邏輯,“以其主動參與性、崇尚自我及容納多元個性為特征”[2],日益改變著當代學生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審美情趣。作為學校教育的引導者與實踐者,教師必須轉換思維,與學生在流行文化上達成共識、弱化分歧,謀求平等與互信,讓教改在堅實的教學民主中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二、拓展教學資源,推動教法更新
流行文化之所以在教學中長期缺位,是因為教學主導者不能正視當代流行文化的復雜性和范圍。流行文化與高雅文化是辯證的關系,必然容納教育流行文化。第一,流行文化參與構建了文化傳統與文化經典。流行文化本質上是一種生活文化,它貫穿于人類的整個文明進程,尤其在高度現代化、科技化和全球化的語境下大放異彩。可以說,歷史上相當一部分高雅文化都是以當時的流行文化為基礎和源泉發展起來的。第二,經典與流行的本質差異只是一種文化建構。“歷史上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雅和俗是相伴而生,雅俗互通、雅俗互化、雅俗共賞的”[3]。中西方文化史與文學史告訴我們,諸多雅作與精品最初無不含有俗的成分,它們由俗變雅,最終獲得了經典授權。第三,當代流行文化“已經發展到非常多元化和非常普遍化的程度,以至于它所涵蓋的內容及其形式,既可以囊括大眾文化,又可以容納上流社會中為少數精英分子所享用的精致文化以及各種高級名牌產品”[4]。鑒于流行文化的這一多重特征以及無限更新的潛能,只要教師引導合理、辨析精微,流行文化所濃縮的時性及其豐富多元的價值元素,就會因契合學生的接受心理而獲得教學的提升與轉化。教學內容的轉變與教學方式的革新是相伴而生的。對當下的教改實踐而言,流行文化的推動作用是不可替代的。顯然,深化教改、創新教學,首要前提就是消除教學對立、實現課堂民主。就此而言,流行文化以其特有的日常性、民主性、多元性、技術復制性、浮動性等特征,帶來了師生關系與教學方式的新轉變。換言之,對今日教育要做到崇尚學生個性、堅持教學民主,就必須重視流行文化的潛在價值。教師只有寬容、善待、有效利用流行文化,才能與學生增進共識、加深交流,才能為各種現代教學法的引進創造條件,才能真正落實以學生為本的課改目標。當前,一些教師在加強學生審美文化與思想道德建設方面對流行文化的開發與利用,為全面拓展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復合型人才做出了有益探索,積累了寶貴經驗。
三、高揚生命活力,彰顯人性自由
流行文化是一種實踐性文化,它以時裝、飲食、流行文學和音樂、身體和性、廣告、媒體、商業、都市文化為載體,表征了特定時代的個性與社會群體心理、生活風格及美學原則。高宣揚指出:“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的流行文化,不同于一般文化那樣抽象或脫離實際,活生生地表現為一種正在行動中的文化,一種具有生命力的文化。”[5]今天,廣泛而多樣的流行現象,正在扭轉學界對流行文化的負面評價,多數研究者已“不再把它們視作是掉價和粗俗的”[6],而是將其視為現代生活的本質與化身。較之高雅文化,流行文化在解放人性、激發人的生命活力方面更勝一籌。學校教育的重要職能之一就是彰顯教育的生命特質與超越本能,讓教育成為學生人格活力與生命活動最旺盛的體現。正如有研究者所言,學校的生命“全在于教師傳授給學生新穎的、合乎自身境遇的思想來喚起他們的自我意識”[7]。青年流行文化作為學生自己的文化,作為一種奔跑的、接地氣的文化,最突出的價值就在于它的個性化、多樣化、理想化與生活化。青年流行文化不僅有助于啟發我們反思當代教育存在的現實問題,而且對于新世紀教學文化的創新和發展大有裨益。流行文化可以在三個維度上賦予學校教育以生命和靈性:其一,展現校園文化的青春風采;其二,有利于課堂文化回歸現實;其三,有利于從內容與形式上擴展人文教育的品質與境界。顯然,人文教育只有有效熔鑄流行文化,才能具有自然健壯的創造品格,才能建構以生命論為基礎的科學教育觀,從而更好地履行學校教育的超越本能、育人功能。
四、順應時展,形塑新型人格
在我們這一全球化、都市化時代,知識經濟與消費主義盛行,大眾媒體與大眾流行文化起主導作用,新的文化景觀應接不暇、影響深遠,“已經深刻改變了我們的私人生活空間和社會生活空間,并且極大地改變了當今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形態”[8]。新世紀教育要想跟上時展的步伐,一如既往地發揮其在歷史進程中的基礎性與先導性功能,就必須立足素質教育、堅持教育創新。正如《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所要求的:“樹立科學的質量觀,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適應社會需要作為衡量教育質量的根本標準。”現行教育只有圍繞時代需求,與時俱進,不斷提升人才培養規格,改革教育觀念與方法,構建科學合理的教學內容體系,才能滿足社會期望,實現有效教學。今天,面對全然不同的社會語境,面對變化了的社會現實與用人理念,重建現代教育與流行文化的互動關系已經成為教育的一個時代課題。從這個意義上說,成長于網絡文化、拇指文化、錄制文化、消費文化中的新世紀學子,其特定的群體特征與文化需要決定了未來學校教育的實踐內容及實施方式。今天的學校教育亟須調整自身,適時引導學生“向適應現代化、網絡化需要的現代人過渡,確立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世界觀、價值觀”[9]。惟其如此,學校教育才能行之有效且充滿活力,順利完成其在新世紀肩負的育人目標。
作者:黃大軍工作單位:牡丹江師范學院文學院
- 上一篇:錢偉長人文教育思想實施
- 下一篇:高職人文教育研究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