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校人文教育強化策略
時間:2022-05-09 10:54:48
導語:職校人文教育強化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杜時忠教授在其著作《人文教育論》中指出:“人文意味著一種特殊的教育方法,它不同于自然科學的實證方法,是一種以主體的體驗、理解為基礎的認識自然、社會和人生的方法。”[1]擴展到人文教育,既可以代表文、史、哲等具體的學科教育內容,也可以代表一種教育改革舉措,比如通識教育、人文素養教育等。二者的相同之處在于其核心都是人文精神,且目標都是完善人格、促進個性發展、注重實現和促進個體身心和諧發展。因此,人文教育實質上就是旨在培養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養的教育[1]。與人文教育這一概念相對應的是科學(職業)教育。進行科學(職業)教育,目的是傳授給人科學技術和職業技能,使其獲得具備社會生產的能力和創造社會物質財富的能力。如果我們簡單把人文教育概括是關于“做人”的教育,是完善“三觀”的教育,是不斷追求“善”的教育;那么,科學(職業)教育就是關于“做事”的教育,是解決“方法論”的教育,是追求“真”的教育。
2高職院校開展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人文教育在高職教育發展中具有重要的不可忽視的價值與時代意義,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2.1職業技能與人文教育二者統一已成為高等職業教育的基本價值取向
199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第二屆國際技術與職業教育大會上指出,“21世紀對人的素質要求在變化,不僅是知識、技能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能應變、生存、發展”。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在教學內容應“突出強調加強基礎文化和基礎能力的教學方面的改革,培養工作中的創業態度和革新能力,使學生更好地面向生產和勞動世界。”[2]高職的人文教育受到各國教育家的日益關注,使人們意識到高職教育不僅只是傳授某種技能或生存手段,為就業服務,更是為了培養人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為人的終身發展奠定良好基礎。《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也明確指出,“把育人為本作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把促進學生成長成才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關心每個學生,促進每個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發展;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培養造就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我國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說過,“教育者,養成人格之事業也”。教育絕非單純的文化傳遞,教育的核心所在就在于它對人的人格心靈的“喚醒”。[3]因此,職業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融合,才會使高職教育充滿生機與活力。
2.2加強高職教育中的人文教育是避免人才單一化發展的重要途徑
放眼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各個行業對人才的綜合素質要求越來越高,傳統的單一技能型人才的培養遠遠不能滿足目前社會的需求,現代化的社會需要的是復合型的高素質人才。復合型人才不僅應具備熟練的職業技能,而且也應具有敏銳的思維力和觀察力,強烈的團隊精神以及一定的創造力。而這些素質的養成不是通過技能培訓本身就能實現的。高職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實施可以有效地避免當前高職教育過分強調技能訓練的人才發展失衡現象,有利于培養對象向著復合型的方向發展,有利于人才的全面和諧發展。人文教育是一種社會公民的養成教育,旨在培育人的精神世界,陶冶其性情、培養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良好的品德修養。人的全面發展與和諧發展應該是教育的終極目標,而加強職業人文教育是避免人才片面發展的重要舉措。顯然人文教育在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目標從“器”向“人”的轉變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是高等職業教育本身煥發人文關懷的教育本質的應然選擇[4]。
3高職院校人文教育缺失的現狀及原因
近年來,職業教育在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帶動下,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然而,受到功利主義和社會大環境的影響,部分高職院校的人文教育環境不容樂觀。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3.1人文課程課時數偏少且分布不均
由于高職高專院校的修業年限都是3年,而且大三的大部分時間還都用于實習、寫畢業論文或者做課程設計、考證、找工作、專升本等其他事情。但是,許多高校的培養目標依然很高,要求畢業生具有“雙證”———即畢業證以及某崗位從業資格證。因此,大量的課程被壓縮至兩年到兩年半的時間內修完。以我校機械工程系機制專業某班2012-2013年第一學期的課程安排為例,這個班在一個學期內要修完8門課程(不含選修課),最多一周要上36節課,甚至在周末還有課。在這36節課即36學時中,安排了大量的具有相當難度的專業課,涉及人文修養教育的課程只有2~4個學時(課程分單雙周)。這樣的課程安排,不僅把學生的課堂時間排得非常滿,而且學生的課余時間也在鉆研專業課的問題,需要花大量時間真正吃透專業知識。很少有學生在有限的課外時間還會自覺地學習人文知識,這也是目前高職院校人文教育缺失的現狀之一。
3.2教師隊伍整體的人文素質制約人文教育的實施
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具有其特殊性,因此,高職院校的師資隊伍建設強調“雙師型”教師,基本每年都會資助這些老師進修;而人文社科領域知識的更新速度較慢,因而人文、基礎類教師相應的培訓與進修易被忽視。長此以往,難免造成這部分教師的懈怠,在教學上缺乏激情,在科研上缺少動力。此外,專業課教師多出身于人文基礎較為薄弱的理工科大學或者因自身知識結構所限,要么對人文知識不重視,要么,即使重視人文教育的重要意義但由于力不從心,無法更多地對學生進行人文熏陶。即使有部分文理雙全的老師有此意向,也往往因為繁重的教學科研任務而被迫放棄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目前,師資隊伍人文素養的欠缺成為了高職院校教育發展的瓶頸。
3.3高職院校學生人文素養參差不齊,整體水平不高
與本科院校的在校生相比,高職院校的學生在客觀上高考分數較低,而且心態較為功利與浮躁。很多高職院校的學生報考目的都是為了學到一技之長,畢業后找一個較為理想的工作。因此,他們的注意力基本上都在專業課上,而對公共課和人文課則不太用功。很多高職院校的學生在校期間熱衷考取各種證書,比如英語四級、計算機等級證,各種從業資格證等,而疏忽對藝術鑒賞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溝通能力的培養。在業余時間也都熱衷于上網玩游戲、打工掙錢。在心理素質方面,高職院校的學生具有心理問題的比例也居高不下。“據抽樣調查,高職院校學生心理亞健康、不健康的人數大約占總人數的30%,這些帶著不完善人格的學生走入社會對學生自身的成長和社會發展也是不利的”。造成高職院校學生人文素養整體水平偏低的因素有很多,但學校人文教育內容缺失、措施不力,也是重要因素之一。(本文來自于《河南機電高等專科學校學報》雜志。《河南機電高等專科學校學報》雜志簡介詳見.)
4加強高職院校人文教育的對策
4.1明確技能教育與人文教育相融合的辦學理念
過去單純追求知識技能教育的時代已經不符合當代的教育理念。職業技能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融合是現代高等職業院校辦學理念的必然選擇,是高職院校加強人文教育、提升人才素質的關鍵舉措。技能與人文教育融合的核心是要求學生把學習和日常行為規范統一起來,課堂與課外統一起來,培養具備全面素質的創新型人才。一般來講,科學的知識技能教育更多的是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分析和理解事物的能力以及實事求是、刻苦鉆研的科學精神;人文教育則側重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審美能力、想象力、集體主義、關心幫助他人的品格等。高職院校需要轉變傳統的教育理念,必須以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培養人才的著眼點,以提高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為核心,致力于學生的人格發展,不斷提升學生的品德、情感、人性等在專業課程中的地位,保障學生全面協調地發展。
4.2提高教師人文素養
教師是實施人文教育的關鍵。建立一支專業知識豐富、年齡結構合理、綜合素質突出、具有人文關懷的教師隊伍是高職院校加強人文教育的根本保證。提高教師人文素養可從以下兩方面入手:第一,加強對教師人文素養的培訓。加強高職院校教師的人文素養培訓是提升師資隊伍整體素養的有效方式之一。人文教育對教師的要求相當的高,真知、真信、真行、真情這“四個真”,是通識課教師的必備條件[5]。高職院校應該針對不同類型的教師制訂不同的培訓計劃。比如,對于剛參加工作的教師,在進行崗前培訓時,可加入人文教育的相關內容;對于在崗多年的老教師,使其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為其制訂適宜的人文素養學習計劃,采取自學、培訓、同行交流等形式,并把人文教育納入人才考核和培養計劃,最終使教師能夠自覺地在教學實踐中踐行人文教育。第二,改革教師的評價體系。教師評價體系是評價教師工作好壞的重要指標之一,把人文教育開展情況納入其中,可以有效地推動人文教育的開展。例如教師在講授專業課時,自覺地將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貫穿于專業教育始終,充分發揮專業課對學生人文素質養成的潛移默化作用,真正做到教書育人[6]。
4.3建立學生人文素質評價體系
大部分高職院校現有的學生成績評價體系,重視對學生知識儲備及專業技能的掌握,忽視學生的人文素養狀況,缺乏明確的評價標準和反映形式。因此,有必要通過建立人文素質評價體系加強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使其真正成為教育者的自覺責任和學生的自覺行動。首先,不僅要考核學生人文課程的成績,還應把學生平時的社會實踐活動納入相關人文課程考評體系,通過科學的測評指標體系對學生的綜合素質,尤其是人文素質教育的內化情況做出科學、有效的評價;其次,加強學生人文素養評價建設,搭建學校、家庭、社會聯合統一的評價組織系統,建立科學靈活的職業人文素質評價機制。學生在不同場所反映出來的人文素養更具有真實性,更能說明學生職業人文素養的實際水平;再次,實施素質拓展證書制度的評價方式。培養擁有畢業證、從業技能證書、素質拓展證書的“三證”人才,使越來越多的高職院校的畢業生持有素質拓展證書走向職場。
4.4加強學校第二課堂建設
原哈佛大學校長德里克•博克曾指出:“現代大學不僅重視正式教育,還承擔了促進全人類發展的更大責任”,因此,“課外活動計劃不僅已經成了對學生有益的服務計劃,而且成了教育過程本身的組成部分……這些課外活動,不僅被看成是娛樂場所,而且被看成學生學習相互合作、學習為同伴謀福利的理想的組織形式”[7]。作為高職院校,不僅要在專業課程上下大功夫提高學生的知識技能,還應該在立足校園,遵循學校的辦學理念,積極拓展第二課堂的建設,盡可能地融入職業理想、職業道德、職業規劃及人文素養等內容。具體來講,可采取以下幾種措施:首先,舉辦主題多樣的講座報告會、科技文化藝術節、開展類型豐富的競賽,吸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使他們在主動參與的過程中受到熏陶;其次,鼓勵在校老師、學生創辦各類具有人文特性的社團。學生社團具有較為廣泛的學生基礎,學生參與性高、參與面廣。因此,由社團組織的活動能夠在學生當中產生較大影響,能夠覆蓋到更多的學生。此外,學校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企業文化可使在校生較早地了解用人單位的需求,也可使學校在教學過程中更加注重職業素養、創新意識、團隊精神的培養,從而達到“三贏”的效果。我國的高職教育目前亟待將逐漸被忽視的人文教育重新納入到學生的培養計劃與職業規劃的健全軌道上來,把提高學生人文意識與人文素養作為高等職業教育的歷史使命,并使其貫穿于整個高等職業教育的過程,實現高等職業技能教育與人文教育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
作者:閔強工作單位:河南機電高等專科學校校團委
- 上一篇:民族音樂商業化的發展研究
- 下一篇:小學語文人文教育的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