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教學人文教育論文

時間:2022-08-18 11:36:14

導語:英語教學人文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英語教學人文教育論文

人文教育(humanisticeducation)是指對受教育者的實踐活動和意識活動進行一種旨在促進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個人與社會價值實現的教育,其實質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養人文精神。一般來說,人們談到的人文教育,并不是一種確定的公認的含義,而常常表達著多種含義,最常見的有三種:一是人文主義教育,二是人文學科教育,三是關于“成人”的教育。本文將人文教育的基本內涵定位于第三種,即關于“成人”的教育。這是針對教育中無視人、把人當作工具,或者強化人的片面發展,忽視人的身心協調發展而言的,它以全人教育為理念,力求通過德、智、體等多方面的教育培養完整的人,而不是“半個人”或者“機器人”,強調給人以廣博訓練而不僅僅是專業訓練,認為教育的目的是使人的身心全面協調發展,使人成為真正的人并實現人的全面價值。

1教育部對職業學校英語教學的要求

職業教育(vocationaleducation)是指為使受教育者獲得某種職業技能或職業知識,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從而滿足從事一定社會生產勞動的需要而開展的一種教育活動。自“十一五”規劃綱要實施以來,在中央和各地的關注推動下,我國職業教育體系不斷完善,辦學規模不斷擴大,辦學模式不斷創新,我國目前正在舉辦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職業教育。中等職業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分別占據了高中階段和高等教育的一半。英語是世界通用語言之一,是國際交流的重要工具。英語課程是中職和高職學生必修的一門公共基礎文化課,對于提高學生思想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掌握職業技能,形成綜合職業能力和創業能力,促進以后的學習和發展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中等職業學校英語教學大綱》中提到英語這門課程的任務和教學目標是“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培養學生在日常生活和職業場景中的英語應用能力;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修養和文化素養:引導學生了解、認識中西方文化差異,培養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1]。在《高等職業教育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討論稿)》中也提到“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增強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2]。由此可見,在英語教學中加強和重視人文教育是必然的。

2職業學校英語教學中人文教育的缺失

隨著我國專業分工的細化、就業形勢的嚴峻,一些職業教育工作者在施教過程中不再以人為本而是以需為本,一切向企業需求看齊,過于強化職業技能的培養,不注重受教育者主體自我價值的實現,一些職業學校變成了制造標準勞動力的“工廠”,通過職業教育這道工序,將學生加工成適合不同崗位需要的“智能機器”。這在英語教學中就體現為教師和學生都將英語作為一門純粹的工具來看待,課堂講授中重視詞匯、語法、句型結構等,一切以英語考級為教學目標,不注重語言教學本身的人文精神內涵。職業學校英語教學過程中人文教育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筆者主要從四個方面加以分析。2.1人文教育意識比較淡薄。當前,人們對職業教育的定位存在偏見,認為職業教育就是重在培養專業技能,只要學好了專業技術,就能找到好工作。很多教師和學生在英語課堂教學中都將目光聚焦到通過英語等級考試上,只有通過考試,用人單位才會給予學生就業的機會,在某些學校甚至將等級考試通過率作為衡量教師授課效果的標準。在這種狀態下,教師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只會重視語言知識的灌輸,而忽略對學生進行人文素養的培養,人文教育意識淡薄,使人文教育在職業學校英語教學中幾乎處于空白狀態。英語學科的教育只體現工具性特點,沒有體現人文性特點。2.2英語課堂缺乏人文氛圍。良好的英語課堂人文環境通常具有輕松、愉快、和諧、學習氣氛濃厚等特點。而當前的現實情況是職業學校老師普遍認為學生難教,英語基礎較差,學習勁頭不足;學生則認為英語難學,對英語學習提不起興趣,再加上受考試和就業壓力的影響,這樣的課堂就會枯燥無味,氣氛死板。教師仍然是課堂的主體,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師生互動很少,最后導致學生厭學、教師厭教的不良后果。另外,英語課堂人文教學內容、方法相對滯后。職業學校大多數英語老師采用的教學方法是傳統的講授法,注重英語語法、詞匯、句型的操練等,而對講授內容的思想內涵挖掘不夠深刻,“滿堂灌”的教學方法加上通過等級考試的壓力,學生在英語課堂上學到的就是各種冷冰冰的知識點以及如何應付考試的技巧等,無法在英語課堂上學到做人的道理,無法得到人文素養的培養,無法達到一個思想境界的提升。2.3英語學習評價體系單一。前文已經提過,大多數職業學校仍以英語考級為教學最終目的,甚至將等級考試通過率作為衡量教師授課效果的標準,認為只要學生通過等級考試就萬事大吉,拿到英語等級考試證書就等于可以找到好的工作等等,這就導致評價學生英語水平的方式仍以考試為主,標準是分數,上完一個學期英語課,就用一張試卷來衡量你的學習效果,這根本無法體現人文內涵和人文精神。語言不同于其他學科,學生學得好與不好不能完全由分數來衡量,這種評價手段嚴重制約了人文教育的發展。2.4英語第二課堂不夠豐富。現如今,教育的理念變得越來越狹隘,從最初的teacheverything到teachbooks再到teachtextbooks,英語教學局限于教材、教室和考試。筆者認為,僅僅依靠有限的課堂去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是遠遠不夠的,由于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很多內容無法在課堂上實施。我們應該把課堂延續到課外,鼓勵學生積極參加生動活潑的課外活動,但職業學校學生參加的英語第二課堂活動較少。有的老師為了提高成績認為這些活動是浪費時間,更愿意把時間花費在講課和做題上,而有的學生覺得自己英語基礎較差,不敢也不愿意去參加“英語角”“英語演講比賽”這些活動,就算參加了有時也只是當觀眾,因為根本聽不懂,參與熱情不高。

3解決職業學校英語教學中人文教育缺失的方法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職業學校英語教學中人文教育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們必須深入研究如何將人文教育融入到英語教學中來,將英語課堂中的英語知識點講授轉變成“育人”。3.1教師角度。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離不開教師的人文素養的積淀,作為一名最基層的職業學校英語教師,我認為從我們自身角度來講,必須不斷提升自己的人文素養,再讀書,再進修,再充電,提高自身的人文知識水平,學習更多的人文教學理念,不斷將自己獲取的新的知識應用到教學實踐中來;另外,對自己的身份也要有一個質的轉變,從一名“教書匠”轉變成“教育者”,時刻秉承著“教書育人”“以人為本”的理念。如筆者在給學生講授主題為“Name”的那個單元時,先是介紹了西方人姓名的構成以及與中文姓名中姓和名前后位置的區別,接著分析取名的由來及意義,這里插了一個例子,抗日戰爭時期,我們偉大領袖給在延安出生的兩個女兒取名為李敏和李訥,其中“敏”與“訥”就是出于《論語•里仁》中的“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這句話的意思是人們應該說話謹慎,因為禍從口出,說話不謹慎,傷害自己又傷害他人,招來麻煩甚至招致災禍,而做事情則應該干練勤奮。從給女兒起的名字中,可以體會出是希望自己的女兒長大后要做多干實事、少說空話的人。不知不覺中,筆者在英語課堂上將中國的文化灌輸給了學生,讓學生明白要少說話多做事的道理。3.2學生角度。作為學生,學習英語的目的是什么?筆者采訪了一些在校生,有人認為是為了通過等級考試,有人認為學英語是找個好工作的籌碼,有人認為是為了更好地用英語與外國人交際等等。由此可見,我國的職業教育受到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的影響較大,學生忽略了自身人文素養的培養,無法達到全面發展。所以,學生要從根本上改變學習英語的目的,正確認識到學英語不是單純技能上的提高,也要有人文素質的提升。比如我們在英語課本上接觸一些西方禮儀(westernetiquette)的時候,不僅要學有關這方面的單詞,還要將一些禮節的內容熟記于心,懂得如何待人接物,并且能很好地應用于實踐。只有學生的人文素養得到了提升,才真正達到了教育的目的。3.3師生關系角度。從師生關系角度來研究人文教育,筆者認為教師和學生之間應該建立起良好的師生關系,產生情感的交流,而不是教師在課堂上僅僅傳授知識點,課后與學生無任何交流,這是一種失敗的教育。我們要做學生的良師,尊重與信任學生,了解學生心理,與學生溝通,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對學生進行一定的人文關懷,形成一種關愛的氛圍,讓愛的陽光灑滿所有學生的心靈。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熱愛孩子是教師生活中最重要的東西。”學生只有感受到教師的關愛,才會“親其師,信其道”,鼓起學習的勇氣。根據筆者的調查,職業學校的學生剛入校時總會帶有某些消極悲觀的情緒,認為自己沒能考上普高或大學本科,是一個在老師和父母眼里失敗的孩子。筆者在每年新學期的第一節英語課上會給學生灌輸一些理念,讓他們拋棄負能量,壞情緒,不要去抱怨任何人和任何事物,相信自己,進入職業學校是你人生的一個新起點,只要認真付出,依然會有美好的前程;讓他們正確地給自己定位,在日常學習中,不要給自己定一些很大的目標,而是可以每天給自己制定一個小plan,長此以往,日積月累,就一定會有大的成果。3.4教材角。應該說職業學校英語課本中每一篇課文都會蘊含豐富的人文內涵,就在于我們能否挖掘出來。如筆者在給學生講授“Blue-collarworkers”這一單元時,學習課文、講授語言點的同時就不忘灌輸給學生這樣的思想:職業教育的發展在全球是一個大的趨勢,學有一技之長是最寶貴的財富,我們每一位同學都不要輕視craftwork,不要輕視藍領工人,這是整個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當同學們畢業找工作的時候,對自己要有一個正確的定位,一切從最基本的做起,一步一個腳印向前走;在講授“Part-timejobs”這一單元時,筆者會給學生灌輸“父母的錢來之不易,要懂得節約,自己可以學會獨立,嘗試兼職,減輕父母的負擔,鍛煉自己的能力”這樣的觀念。3.5跨學科角度。英語教學可以與語文教學以及其他專業課教學相融合。比如職業學校的英語教科書涵蓋的范圍和內容廣泛而豐富,包括歷史、文化、國情、飲食、生物科技、人文地理和科普知識等方方面面。題材選編的多樣性說明英語這門學科不僅僅是學生學習的一個語言科目,還是一把鑰匙,幫助學生打開通往世界的大門,幫助學生更好地開拓眼界,學習其他學科的知識。而且,就從英語這門學科的本質來說,它也應該是一門涵蓋其他學科知識最多和跨越性最強的學科,因為英語是一門語言,而所有的知識都要通過語言來展現,所以,英語的跨學科融合也就很容易實現了。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使得學生的綜合能力有所提升,達到“育人”的目的。

4結語

總之,面對職業學校英語教學中人文教育的缺失,我們要盡我們所能去改變這種現象,爭取培養全面發展的,綜合素質高的技能人才,而不是智能化的“機器人”。

作者:陳曉琴 單位:浙江大學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等職業學校英語教學大綱[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教育部高等學校高職高專英語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高等職業教育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R/OL].https://wenku.baidu.com/view/afb7b43b852458fb770b56dd.html.

[3]姚姝.大學英語教學中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5(4):84-86.

[4]張紅英.談職業學校英語教學中的情感力量[J].赤子,2015(1):263.

[5]郭丹.人文教育:高職英語教學不可或缺的主題[D].湖南:湖南師范大學,2009:3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