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語課堂人文教育論文

時間:2022-02-27 08:31:54

導語:日語課堂人文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日語課堂人文教育論文

【摘要】現如今,開設第二外語專業課的高校越來越多,其中,日語被很多高校當做是第二外語,充分說明日語在當今國際社會中的重要性。為此,本文主要分析高校二外日語課堂的教學工作,探索其中對人文教育的滲透,以期為日語教學帶來幫助。

【關鍵詞】高校二外;日語課堂;教學;人文教育;滲透

語言與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文化促進了語言的發展,語言促進了文化的傳播,兩者也存在相互依存的關系,為此,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增加人文教育的滲透,也能為教學工作帶來幫助。筆者基于此,對高校二外日語課堂進行研究,找出其中人文教育滲透的方法,以此為日語教學工作帶來幫助。

一、高校二外日語課堂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語言的內涵,兩者的關系十分密切,因此,在當前的語言教育工作中,人文教育滲透已經成為一種趨勢,在當前的二外日語教材中,有許多與人文元素相關的內容,對這些內容進行深化和挖掘,就能有效地滲透人文教育。但是,我國大多數的高校對人文教育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人文教育沒有得到良好的普及,語言教育也只是停留在語法、詞匯等常規的模式中,與未來社會的要求格格不入。由此可見,日語課堂的教學模式已經到了必須要改變的時刻。本文所提到的人文教育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能夠促進其產生良好的人文素養,成為內外兼修的人才,同時,通過人文教育的滲透,也能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日本的文化,對于學生的學習成績也能帶來巨大的幫助作用[1]。

二、高校二外日語課堂教學滲透人文教育的策略

(一)明確日語學習目的,樂觀積極地學習日語。高校二外日語不是學生的主修外語語種,因此,學生的學習時間并不多,而且,學習的積極性也不會太高,針對這種問題,教育工作者應當在激發學生的興趣方面多下功夫,使得學生有更多的積極性學習日語。筆者認為,在日語教學的開始,教師可以問學生為什么學習日語,如果學生的回答是為了找個好工作,或者拿更多的工資,則教師要對這種想法進行糾正,并以此進行人文教育的滲透,教師要讓學生明白,良好的物質回報誠然是人追求的目標,但不是最重要的目標,學習日語是為了更好的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內在品行,而且學習日語也是為了更好地回報社會,為國家做出貢獻,這才是正確的學習的方向,通過這種人文教育的滲透,能夠讓學生更好地了解自己,了解學習的價值,從而更加積極地去學習[2]。(二)及時抓住教育時機,適時引入人文教育。高校二外日語課程的教學時間比較有限,因此,教師要想慢慢地滲透人文教育,會達不到預期的效果,針對這種問題,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教學內容中盡量挖掘人文教育的元素,合理地安排教學內容和時間,俄日人文教育留出一定的空間,例如,在平假名、片假名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帶領學生挖掘假名的起源,甚至可以通過萬葉假名的呈現,來體現日語源自古漢語,這樣學生對我國語言的自信與自尊就會增加;再例如在講授日語中的西方外來語時,可以談到日本自古以來喜歡崇拜強者,善于學習外國的精神,讓學生加強對日本文化的了解;在教授文法時,如遇到敬語、歉語,可以順帶講講中國古代的禮儀文化等等。通過這種教學方法,既能讓學生學到日語知識,了解日本的文化,還能讓學生加強對本民族的自豪感和認同感,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三)建立多樣化教學平臺,開設第二課堂。在日語課堂中滲透人文教育并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只要教師肯努力,就能找到合適的方法,現如今,隨著網絡的逐漸普及,高校課堂中已經大量地使用網絡技術,教學的效率得以提高,人文教育也可以借助這些技術進行滲透,例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用計算機為學生展示一些日本的文化視頻,讓學生了解日本的相關文化知識,同時,還可以在班級內組建相應的微信群,讓學生與教師方便交流,這些都是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對于開設人文教育有著較好的幫助作用。(四)提高教師自身人文素養,避免機械培養語言機器。語言教育并不是簡單地傳授知識的過程,其中也含有大量的文化元素,因此,語言教育并不是要培養具備專業知識的機器,而是要培養綜合性的人才,學生既要具備專業的日語知識,還要具備一定的人文素養。日語教師除了要具備專業的知識,個人的品行也要優秀,還要了解中日文化,基本了解日本歷史,知曉日本社會民俗、文化底蘊等等。只有具備這些要素,才能更好地開展日語教學,此外,教師要認真鉆研日本民族優秀的一面,不能因為一些歷史因素而對日本始終抱有敵對的心態,例如日本的執著、創新等品質都是值得我國學習的,通過這些人文素養的滲透,讓學生更好地學習日語知識,加深對日本的了解[3]。(五)革新考試考查方式,促進人文教育開展。我國的考試制度一直被人們所詬病,認為其是一種非常落后的制度,筆者認為考試制度有其優秀的方面,也有落后的方面,不能以偏概全,在日語評價體系中,筆者認為考試制度并不能發揮出優勢,必須要進行改變,一方面要考察學生的專業知識,另一方面,還要考察學生的人文素養,考試的守法要更加多樣化,例如增加會話禮儀、中日交往史、語言學習心得等內容,通過這些考試內容,讓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展現,從而更有效地鞏固人文教育在語言教學中的地位。

總之,在高校二外日語課堂中,要通過合理的方式身體人文教育,使得語言教學更具有內涵,教師要增加自己的教學手段,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特別是要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讓學生能夠效仿,同時,相關的考試機制也要進行改變,要加入對人文素養的考核,從而讓學生的能力得到最公正的評價。相信在這種教育模式下,學生的日語專業知識會更好,學生的人文素養也會更加優秀,日語專業人才也會更多。

參考文獻:

[1]陳然,楊成.量化自我:大數據時代教育領域研究新機遇——2014年地平線報告研究啟示[J].現代教育技術,2014,11:5-11.

[2]李曙華,李洋,桑新民.探索MOOCs與現實課堂結合的教學模式——系統科學與圣塔菲網絡課程的個案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4,05:17-23.

作者:姚靜 單位:江西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