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人文精神與人文教育研究
時間:2022-08-13 08:34:34
導語:傳統人文精神與人文教育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引言
隨著高等教育改革工作的深入開展,當前大學階段的人文教育也變得越來越深入。盡管如此,人文教育在高校中的融入效果依然讓人遺憾,甚至無法深入到大學本質當中獲取價值,僅僅是停留在相對淺層次的教育,這也是人文教育中國化研究不足、實踐缺失的結果之一。當今社會,中國大學不但需要重視國際學科教育,在學科發展上與其他一流國際高校保持一致,在自身文化的發展與傳承方面同樣也要達到世界水平,否則就會出現傳統文化難以繼承,甚至出現人文教育缺失、學生綜合素質下降的問題。立足于現狀,為了更好地研究中國傳統人文精神與高校人文教育,本文首先介紹了傳統人文精神的定義與內涵。
二、傳統人文精神概述
1.人文精神的定義。人文精神作為一個涵蓋多種文化精神的復雜歷史概念,其不但包括了各個民族在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傳統與精神實質,同時也包含著對于韌性的思考以及對于人價值與意義的關注,這也是對于人類文明以及使命的探索與詮釋。人文精神的研究對于更好的理解人格理想、生命追求以及終極關懷都具有深遠的意義。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當前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也變得越來越豐富,更是體現出了對于人生的追求、思索,這也是新時期人文主義關懷的價值表現之一。2.人文精神的內涵。(1)人文精神是傳統文化的精神特征。學者們在研究中國傳統文化時喜歡將其在整體上進行把握,如果是宏觀上對傳統文化進行研究,那么人文精神或許可以作為其最為突出的特征之一。在中國歷個朝代和時期都有對于人和自然之間相處方面的論斷與分析,這些文章中充滿了人文精神的分析與探索,也是對人作為天地萬物中最為靈動而尊貴的代表的研究。比如《禮記大傳》中提到了必自認道始以,就強調了人類在世間的重要性,這也是從人類的角度出發對于未來認知的過程。做世間萬物的核心,人類的地位自古就已經被確立,也正是傳統文化所帶來的對于人的高度重視形成了我國獨特的華夏文明體系。研究人文精神就是研究傳統文化的精神特征,是對傳統文化繼承與發展的最為有力的依據之一。(2)中國傳統人文精神關注道德修養與對人本質的認知。中國傳統人文精神十分重視道德修養與情操,并且還會對傳統文化中對于人的本質認知的部分格外關注。在傳統文化當中,倫理觀念與情感道德被認定為是人的核心,人類的本質在于從萬物提煉出來成為天地之精華。正如孟子所提出的性善的觀點一樣,人的本性應該是仁義,而在教育過程中對這些內容進行擴充才是教育者必須把握的關鍵。在整個歷史發展過程中,人文精神也一直被作為君子的衡量標準,包括知識分子的品格與情懷,還有階層的精神特征,這不但是人生理想的表述,更是人生態度的集中體現。在長達數千年的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哲學價值體系中,人文精神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人文精神的出現與發展是中華民族代代相關的結果,其不但是民族精神財富,也是一種強大力量的人生價值體系,是人生追求,指引著人們積極的生活、工作。
三、人文精神的現代性
1.人文精神的核心內容。人文精神的核心內容主要為仁愛意識,這也是儒家文化統治中國封建社會長達兩千年所帶來的倫理學說的集中認知。那么什么是仁愛?首先,仁就是個體成員在出現自身利益與社會利益沖突時,主動讓出自身利益而追求社會利益的活動,能夠時刻同情他人、關愛他人,這就是對他人愛的表現。如果說仁愛是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真實寫照,那么人與自然的關系在人文精神中也具有豐富的內涵。人文精神中的仁愛以及人與自然可以作為人文精神的核心與主旨。2.傳統文化重視禮樂教育。傳統文化十分重視禮樂教育,這是由于禮樂代表了國家強制力,代表的是制度、文化,更是德行升華與發展的載體。只有在一定的制度與規范當中,人們才能夠形成儀式感,才能夠自覺遵從統治者要求的道德標準,這雖然是封建統治者統治國家的一種方式,但是也給現代人文精神留下了許多珍貴的價值與內涵,其中許多更是被沿用至今,比如說禮樂文化所創造的特定情境當中就充滿了德行與情感的內容,這些內容可以帶給現代人截然不同的歷史體驗。3.現代社會發展中的人文精神。現代社會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現代性文化與現代性精神,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為了進一步體現傳統文化的現代性特征與應用優勢,就必須積極與歷史對話,取得心靈上的溝通與文化深層次的融合,挖掘人文精神中的現代性,同樣是對新時期人文精神的重構與發展,是對鼓舞士氣、振奮精神的人類文明的再創造。
四、中國高校人文教育中存在的阻礙因素
1.高校定位存在問題。結合目前高校人文教育的現狀,高校本身的定位可謂是導致人文教育實施不順暢的主要阻礙因素。從客觀上來看,高校作為培養頂尖人才的搖籃,其理應作為國家人文教育的主要陣地,但是,大多數的綜合類高校在教育過程中卻并不重視人文教育,將絕大多數的精力集中在學科建設以及專業知識的教育方面,卻忽視了人文精神的傳承。2.傳統人文精神的繼承不足。傳統人文精神強調對人本質與人生價值的追尋與探究。隨著物質生活的不斷豐富,當前真正能夠潛心研究學術的人越來越少,由于傳統人文精神的繼承不足,高校實現人文教育與人文精神傳承依然任重道遠。3.西方文化的沖擊與占據。西方文化的沖擊與占據也是影響人文教育順利實施的重要影響因素。目前,我國正受到來自西方文化的侵襲與沖擊,其中包括拜金主義、享受主義的影響,導致大學生真正關注傳統文化的學生比例很低,大家都將未來能夠找到好工作,有份好收入來作為自己求學的目標,既然目標已經偏離,又何談人文精神的構建與教學引導呢。
五、在高校中繼承和發展人文教育的策略
1.明確教育目的。當今大學,開展人文教育時出現的問題較多,如果能夠認識到人文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并積極改正,才能夠轉變原有的教學結果,提升人文教育的優勢與價值。在教學過程中,專業教育與人文主義教育應該齊頭并進,為了實現這個目標,首先應該明確教育的基本目的。學生經歷高考進入高等院校參與專業學科以及通識知識的學習,在這個階段,教育者不但需要引導學生熟悉自己的專業,了解其發展歷程,建立良好的學科知識體系,同時也需要幫助學生關注人本身的價值,通過思想政治教育以及人文教育的方式來讓學生重新認知自己,認識到自己的觀念、行為在社會活動中的影響,從而為規范學生行為,提升學生的道德修養創設條件。實際上,大多數學生從中學進入到大學,其在學習方式與行為舉止方面沒有及時轉變,作為一個成年人,大學生必須明確自己需要什么,未來發展的階段與理想,同時也需要具有高尚的品德、堅定的人生態度以及創造力,同時還需要具有社會責任與民族精神,這些同樣是人文教育引導的目標,是現階段高校實施人文教育的主要任務。2.關注學科融合與發展。許多高校教育者錯誤認為人文教育是社會學專業學生應該掌握的知識與類型,對于其他學科的學生并沒有價值和意義。隨著社會實踐活動的不斷深入,當前用人單位對于大學生也提出了更為苛刻的要求,除了一定的專業基礎知識與背景之外,一個人本應該具備的素質也是用人單位考察的重點。換句話說,與其說企業關注你的能力與技術,不如說企業更關注人怎么樣。這樣一來,人文素養與學科的融合教育也就在所難免。如何在教育中實現人文教育的融合,將人文教育與人文精神注入學科當中?筆者認為,樹立良好的教師形象,提升教師自身的人文素養水平是首要任務,而且在教學過程中關注學生的技能與知識的同時,更要關注學生的品格與素養,在學生有情緒以及行為上的轉變時,要積極與學生進行溝通,引導其向著更為和諧科學的方向發展。3.通過豐富的活動強化人文精神的傳承。結合現代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分析情況來看,美國著名的人類文化研究學者英格爾斯總結出了人現代特征的具體表現,包括樂于接受新的生活經驗與行為方式、任何時候都準備好接受社會的變革、具有廣闊的思路與開放的頭腦,不愿意墨守成規,對于任何事情都具有自己獨立的想法與認識、具有現在與未來的規劃、尊重知識且具有專門技術、對于教育的內容與傳統敢于挑戰等等。從現代人類的現代性特征上不難發現,學生的人文精神傳承離不開豐富的活動,通過建設合適的教學氛圍與校園文化氣息,可以有效影響并感召學生,也更容易形成良好的人文氣息,以此來體現人文關懷與教學價值,最終實現學生道德情操的培養與提升,為其人生觀、價值觀的樹立創設新的條件。
參考文獻
1.竺建新.高等教育不可忽視人文領域.中國社會科學報,2018-03-13.
2.胡曉剛.探究人文素質教育與現代化人才培養.黨史博采(理論),2018(02).
3.張艷紅.高校文化建設中科學與人文精神的融合.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7,36(12).
4.劉靜.人文教育:民辦高校立足的根基.大學教育科學,2017(06).
5.吳越,馬文武.構建高校哲學社會科學育人功能發揮的實現途徑.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11).
作者:張曉黎 單位:廈門大學嘉庚學院
- 上一篇:技校政治課堂德育教育研究
- 下一篇:鋼琴教學演奏者樂感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