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語文人文教育探討

時間:2022-03-19 08:55:33

導語:大學語文人文教育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語文人文教育探討

摘要:語文教育是我國的母語教育,它是國民教育的核心和基礎,是社會文化素養中的重要基礎內容,大學語文教育是母語教育的高級階段,是大學生“精神成人”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渠道,當前由于外來多元文化的干擾和影響,大學語文所處的整體人文環境遭到破壞,如何準確定位大學語文教育,探尋當代多元文化語境下的大學語文教育路徑,是當前應當思考的課題。我們要借鑒新的理論,實現大學語文教育的觀念創新,對大學生實施人文教育,著眼于大學生人文素養的培育和提升,采用創新的大學語文教育手段,使大學生的語文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關鍵詞:大學語文;教育;人文教育;素養

語文教育不僅是一門課程的問題,它更是一門涉及較廣的社會問題,在當前的大學語文教育階段中,它是我國母語文化教育的高級階段,在當前多元文化沖擊的時代下,要關注大學語文教育的人文性層面,要著眼于大學生整體人文素質、人文精神的培育和教學,要準確對大學語文教育進行定位,凸顯出大學語文教育的人文屬性,將語文教育與人文教育融合在一起,從而突破大學語文教育的瓶頸,將大學語文教育推向一個新的高度。

1語文教育的概念與屬性認知

語文教育是以語言為前提、以文字為載體的教育,它主要是指導人們運用語言和文字,進行思想的表達、情感的交流,包括諸多綜合性的基礎知識,它主要包括以下具體屬性特征。1.1知識性與體悟性。在語文教育內容之中,它不僅是一門工具性的學科內容,給人們提供知識性的內容,還具有知情意相統一的特性,使學習者可以產生自我的、超知識的體悟,它具有超知識的豐富智慧性,而獲得這種超知識的豐富智慧性需要對語言的語感能力,它是一種直覺、一種領悟,是在表象、聯想、想象、情感相互交融之下,而生成的一種能力,它也是語文教育和學習的心理基礎,蘊含有對語言的感性認知和理性的理解,可以說語感是語文能力的基礎內容,在語文學習和教育過程中的審美思維和審美能力都是基于語感的前提下而形成的,可以極大地提高語文學習者的審美能力和人文精神[1]。1.2民族性與精神性。在語文教育之中,它是人類人文活動中最為基本的內容,具有涵括人類精神活動和情感的人本特性,也顯現出鮮明的民族性,特定民族的語文也是民族鮮活思維的結晶和產物,它的鮮明民族特性具有不可磨滅的民族烙印,因而也成了民族精神傳播和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具有其他學科不可比擬的特征。語文教育還充分融合了民族各成員的智育、德育和美育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源流,內蘊有深厚的人文精神和內涵,并為民族新的人文精神培育提供新的根基,在語文教育的語言學習過程中,人們可以通過語言張揚自由、個性,發揮和閃亮人類的生命精神,這種博大精深的人文內容是語文教育自身的本質屬性,它不可替代、不可磨滅,它是人類理、情、志的人文精神的載體,可以通過語文教育的學習,牢牢抓住人文素質教育的命脈。1.3語文基本功與綜合能力在語文教育中,讀、思、說、寫是語文教育的基本能力元素,它們是人們進行語文教育和學習的信息來源和主要渠道,尤其是在當前信息爆炸的時代下,語文教育中的基本功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給予語文學習者以情感的滋養和浸潤,以文化藝術審美的熏陶。語文教育還要培養語文學習者的綜合能力,要具有語言思維能力、想象創造能力,能夠運用語言進行清晰的條理表達、傳遞真摯的情感、追求獨特的感受,由此迸發出語文學習的創造力,獲得自主型語言能力的發展,促進個體創新思維能力的成長和進步,通過語文教育達到人性靈魂的最深處[2]。

2大學語文教育的人文教育維度分析

在大學語文教育之中,要對大學語文教育的人文教育維度加以準確、明晰的定位,要將人文性定位為大學語文教育的最為基本的內容。語文教育是母語的教育,它在寬泛的社會環境中可以進行母語的學習,然而,學校的正規教育則是主要的語文教育方式,而大學語文教育更是母語教育的最高階段,在大學階段的語文教育要將重點著眼于語言文化,要注重語文教育過程中的語文知識、技能和情感教育,而大學階段的語文情感教育對應的正是人文教育,大學語文教育要以人文教育作為基本內容,而不是工具性為第一屬性的教育內容。自然,語文作為工具性的教育內容諸如:文字運用能力、語言表達交際能力、閱讀理解能力、基本鑒賞能力,在中學階段已經有所體現和突顯,然而,到了大學階段的語文教育,則無須以工具性目標為首要語文教育目標,而應當將語文教育的人文教育屬性作為其教育目標,將視野拓展于語文教育的人文教育內容之中,實現語文教育與人文教育的連貫性,拓展更為多彩的人文教育空間[3]在正確明晰大學語文教育的人文定位維度之下,還要正確認識語文教育與人文教育的關系。首先讓我們先認識一下大學語文教育中的“大學”二字,經過對大學教育的發展史加以詳細的考證和研究,我們不難發現大學教育所蘊含的題中之義即為人文教育,大學語文教育自然也將人文教育融入和滲透其中,在大學語文的教育內容之中,涉及諸多人文科學內容,例如:歷史學、社會學、倫理學、法學等,它們體現出更多的社會關懷和公共關懷,推崇公平、正義、自由、和諧等人文精神。可以這樣認為,高校語文教育是人文精神融合和升華的場所和陣地。

3大學語文教育的人文教育維度培育路徑分析

在大學語文教育之中,必須在提升學生基本語文能力的前提下,以人文教育維度為重中之重,要從更為寬廣的人文教育視角之下,對大學語文進行品味和欣賞,從而生成大學語文發散性思維和創新素質。3.1建構人文“大語文”教育觀。在大學語文教育中,要建構和樹立“大語文”觀,在這個觀念引領下,對學生的語文教育不僅限于基本語文知識和能力,還要融合哲學、歷史學、美學、宗教學、倫理學等綜合性的知識,要從大學生的精神價值層面,對大學語文教育進行多學科知識的相互闡釋與觀照,從而真正地理解大學語文的人文教育實質。在當前多元文化交融和沖突的形勢下,大學語文教育不再有傳統意義上的純文學教學語境,大學語文教育也在不斷地越界和擴容,在大學語文教育的人文教育維度上,要正視當前的多元化語境,創新思維,實現大學語文教育的突破。同時,構建大學語文教育的大語文觀,并不等于將語文教育泛化,而是以史學、哲學、倫理學、心理學等人文學科為對象,將語文文本置于人文科學的背景之中,實現對大學語文文本的整體觀照和解讀,而不再是局限于語文學科,它以“文化”為主線,實現各學科之間的互融,尋求語文文本與社會人文學科的對應,深入挖掘語文文本中潛藏的社會文化現象,使語文學習者深刻感受到大學語文中內含的智慧謀略、價值認可、精神高級趣味、民俗風情等[4]。3.2實現大學語文教育人文教育維度下的跨學科研究。在大學語文教育的人文維度之下,要以復合創新型人才培育為目標,遵循學科交叉融合的教育思想,實現大學語文的跨學科研究,要凸顯出大學語文教育的整合化特征,將語文知識與其他學科知識相融合和滲透,促進學生的整體發展和進步,要注重跨學科的整合,使人文精神成為大學生內在品質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在大語文觀的建構之下,從大學語文的跨學科研究角度,尤其要側重大學語文課程設計中的跨學科文化滲透和融合,要以人文文化為本位和主線,選取適宜于學生的先進文化內容,進行教學設計,從而使學生感受和體會人類深厚、悠遠的文化珍貴遺產知識。例如:在傳授《詩經》大學語文內容時,要注重對中國傳統文化中人文精神的挖掘和滲透,要著重講解《詩經》之中的婚姻愛情詩以及戰爭徭役詩,展示出純樸、真摯、自由的遠古民俗,對愛情觀加以古今分析對照,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愛情觀和價值觀。又如:在傳授《道德經》的大學語文內容時,可以讓學生運用“實道”和“虛道”的辯證關系,對現代生活場景中的現象加以剖析,并將老子的處世哲學智慧內化遷移到現實情境之中,體悟做人的道理、明晰人際關系的協調之道[5]。3.3融合大學語文人文教育中的生活化內容。在大學語文教育的人文維度之下,要跟隨時代的變化和發展趨勢和潮流,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實際相鏈接,與學生的真實情感相契合,體現出與大學語文人文教育的生活化特征,要將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作為大學語文人文教育的源泉,使其融入大學生的語文學習情境之中,在與學生心理水平相接近的層次下,進行大學語文人文教育,這是與大學生的自我發展和成長相契合的,也是生態教育理念的倡導和踐行。例如:在大學語文教育之中,可以結合“唐宋詞與其中內蘊的人生”主題,進行生活化的大學語文教育,可以將唐宋詩詞延伸進入到學生的日常生活實際之中,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產生心理上的認同感和愉悅感。又如:大學語文教育中的《論毅力》《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等主題,也可以引導學生聯系自身的生活實際,進行生活哲理的體悟,生成思想智慧,為大學生的人生成長和心理健康發展,提供良好的人文教育素材。3.4注重大學語文人文教育維度下的審美教育。在大學語文人文教育維度之下,可以將審美教育作為基本途徑,它可以充分地運用形象思維和情感的介入,使大學生產生對自然之美、社會之美、藝術之美的頓悟和感受,在接受語文人文情思的熏陶和浸染之下,形成豐富而健康的思想情感。例如:唐代名詩《登幽州臺歌》之中,就描繪和闡釋了巨大的空間,包括對天地、自然、歷史、社會乃至宇宙的思考,它用“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的語句,表達出個體之存在之孤絕與短暫生命的頓悟,向生命的意義發出震撼般的叩問,傳遞出極為豐富的人文內涵[6]。大學語文審美教育也可以對大學生的人格和品質產生極強的浸染和塑造作用,它可以通過語文教育內容中的人文教育內容,對大學生的信仰和情操、興趣和氣質等進行培育和重塑,使大學生個體獲得自我的發展。例如:在大學語文教育的人文維度之下,有諸多的審美教育內容,有屈原“舉世皆濁我獨清,世人皆醉我獨醒”的名句、有司馬遷“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品格等,這些語文教育內容都是對大學生的人格教育經典。

4結語

大學語文教育是人文教育的主要渠道和陣地,它可以通過語文教育中的人文教育內容,對大學生進行人文精神的引領,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的獨立精神和自由意識,在語文教育的人文教育維度下,增強民族文化自豪感,生成高尚的道德思想品質和精神,全面促進學生的健康獨立自由成長。

參考文獻

[1]張毅蕾.芻議大學語文教育的現狀與對策[J].語文建設,2015(35):21-22.

[2]張文達.淺析大學語文教育模式困境及破解對策[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4,30(18):57,59.

[3]張弦.大學語文教育現狀及改進建議[J].新課程研究,2015(1):89-90.

[4]雷榮.試論大學語文教育的困境與突破[J].語文建設,2014(12):13-14.

[5]張楠.試從語文課程的性質談大學語文教育的文化期待[J].語文建設,2014(26):18-19.

[6]紀小麗.論人文素質教育在大學語文教育中的推行策略[J].語文建設,2013(32):30-31.

作者:曹瑩 單位:西安文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