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醫學人文教育研究
時間:2022-05-23 11:13:14
導語:高等院校醫學人文教育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高等醫學院校作為培育祖國衛生事業人才的重要教育基地,其對醫學人文素質教育也愈加重視,但目前醫學人文教育在醫學院校中仍有提升空間,分析了當下醫學人文教育面臨的現實困境,提出如下改善對策:促進醫文結合,優化課程體系,營造校園人文氛圍;轉變傳統醫院管理觀念,增強醫院人文文化建設;注重人文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教學能力;夯實學生人文基本功,轉化為人文執業技能。
〔關鍵詞〕醫學模式;醫學人文;素質教育
高等醫科院校作為培育祖國衛生事業人才的重要基地,在教育過程中重視醫學生的人文教育,培養兼具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懷的醫生,是其義不容辭的使命與刻不容緩的任務。
1醫學人文教育的內涵
人文教育是提升醫學生人文素養的基本方式,其結果是使學生具備人文知識、彰顯人文精神、外化人文行為,其實質是人性的教育。而醫學人文教育就是在一般人文教育的基礎上,將人文精神與醫學相結合,其核心是尊重一切與醫療有關的人的價值。主要包括:尊重、熱愛和敬畏生命[1]??偠灾?,醫學人文教育在于使醫學生在觀念、精神與哲學的層面自覺形成科學與人文相容的認知方式、思維方法與知識結構。
2醫學院校人文教育的現實困境
2.1傳統教育模式重理輕文,醫療衛生行業技術至上人們對待教育知識,希望它能密切地與今后的生活和職業掛鉤,而常常忽略其在促進人的精神和人格發展中的價值[2]。“重理輕文”的傳統教育觀念在理科生占多數的醫療衛生行業則具體體現為“技術至上”,過度關注醫學人才的實驗與臨床操作能力,忽視其知識儲備和執業能力中的人文價值,導致必備的人文知識與技能在醫學生看來可有可無。進入職業角色后,主要表現為問診過程中缺乏良好的溝通能力;在治療中對患者及其家屬缺乏人文關懷。而更為嚴重的是,原本就信息不對稱的醫患雙方一旦缺乏有效溝通,便會產生信任危機,醫患沖突將是必然結果。
2.2醫學院校人文教育邊緣化,醫療機構人文建設形式化目前,多數醫學院校的醫學人文課程仍為選修類課程。研究表明[3],我國醫學院校的人文社會科學課程學時占總學時的比例約為8%,而在國外醫學院校課程中該比例達20%~25%,以美國和德國為首,英國、日本約為10%~15%。而在醫療機構中亦是如此,一些醫院開展醫德醫風建設,也未將人文建設納入其中,許多時候是為了應付檢查和收集宣傳素材,相關科室形同虛設,沒有長期可持續開展的人文類文化建設項目,院內文化氛圍不濃厚,醫療服務過程中所包含的人性特征與關懷容易被忽視,醫療實踐中的人文精神未能體現[4]。
2.3醫學人文教師勝任力不足,醫學生人文基本功不扎實從目前醫學院校的情況來看,人文類教師多由思想政治類教師兼任,缺乏基本醫學知識,很難在人文課堂中融入實際臨床面臨的問題[5]。并且課堂教學手段與方法傳統陳舊,缺乏必需的信息化教學技能;課堂仍以理論灌輸為主,缺乏實踐操作和課堂互動,醫學人文知識吸收轉化效果差。另外,醫學生人文基本功不扎實也是醫學人文教育遇到的另一現實困境。這主要表現在知、信、行三個方面:首先,由于醫學人文學科自身特點,投入-產出效果周期長且為隱性,導致醫學生在認知層面不予以重視;其次,鑒于整體社會環境和醫療衛生行業環境“技術至上”的氛圍,醫學生的醫學人文信仰淡漠,無法在診治患者的過程中給予足夠的人文關懷;最后,認知不足、信仰淡漠綜合導致了醫學生人文執業能力不足,主要表現為診療未能從人的整體出發,忽略了患者的內心診治訴求等。
3醫學生人文教育的路徑探析
3.1遵從醫學與社會發展客觀規律,達到醫學與人文的融合與統一雖然目前我國高中教育文理分科的現狀將會持續,但人類社會已經步入一個高度綜合化的新時代[6]。在大學課程中實現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結合終將成為現實,也是科學和教育未來發展的趨勢?,F代醫學模式已經完成從生物醫學模式到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蛻變,加強醫學人文教育,大力推進醫學回歸人文已成為當下的發展趨勢。然而,要改變當前的“重技能,輕人文”的現狀,并非易事。加強醫學與人文的融合,我們可以從宏觀及微觀兩方面著手。宏觀層面,將“醫學與人文”這一主題,以不同規模、多種形式持續開展下去,如專題研討會、沙龍式對話會、學術討論會等。逐步建立起探究“醫學與人文”的跨學科團隊,并組織策劃相關活動,推進更高層次的“醫學與人文”研究項目的探討與交流。一種理論和思想只有被大眾所理解和接納,才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因此,一旦“醫學與人文”的研究得出成果,便要及時注入課程教育,并在社會上加以推廣。微觀層面,教師要以身作則,在教學培養過程中也要作出相應的變化和調整,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醫學教育理念。在重視醫學教育的同時兼顧人文醫學素養的培養,在醫學教育中融入人文理念和精神,達到二者的融合與統一,培育既具備醫學技能又具有人文情懷的醫生。
3.2科學優化人文課程體系,營造醫學院校人文氛圍學校要提高對醫學人文知識的重視,建設合理的醫學人文教育課程體系,切實把醫學人文課程作為醫學生求學路上的必修課程[7],加強醫學各學科之間的聯系,實現人文醫學與專業醫學的整合,促進醫學的發展,最終提升醫學生的專業價值和人文素養。由此可將人文課程基本分為必修課與選修課兩個部分,根據學生不同階段的培養計劃和目標,安排相應的人文課程,使人文教育貫穿于醫學生本科五年學習生涯始終,同時也為醫學生提供了更加豐富的課程選擇。具體可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一方面,醫學人文必修課程是醫學人文課程體系的主要內容,應安排在基礎醫學教育期間即大一、大二這兩個學年中,學生可以在此期間學習人文、社會、行為科學課程,其中包括職業導論、醫患關系、衛生保健政策、醫學道德與職業精神、社區醫生、醫學探索及人類發展等;另一方面,醫學人文選修課程是醫學人文課程體系的重要補充[8]。選修課可以設置如醫學哲學、醫學倫理學、人類學、人際溝通、醫師禮儀、衛生保健管理、人類行為與社會科學、醫學語言學、文學與醫學、臨床醫學研究等具有普遍適應性的社會化方面課程。除了課程設置,還要重視校園文化氛圍,環境在人的人生觀、價值觀形成過程中有不可估量的作用[9]。在學校中開展符合醫學專業特色的健康向上的活動,如舉辦人文類專題學術講座、開展人文知識普及講座、演講比賽、中華經典誦讀大賽等活動,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給醫學生提供一個人文氣息濃厚的成長環境,將有利于其將所學人文知識內化升華為醫學人文精神。
3.3轉變傳統醫院管理觀念,加強醫院人文文化建設基于近年來醫患沖突事件頻頻發生的現狀,醫療機構的管理者們亟須改變傳統“重技能、輕人文”的觀念。在充分認識到人文知識對醫生臨床應對技能及構建和諧醫患關系具有重要作用的前提下,重視醫院人文文化建設。需要注意的是,醫院人文文化建設,并非是單一、表面的物質文化活動,而要滲透于醫療、護理、管理等各個環節的實際工作之中。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人文環境建設。加強醫護人員人文精神和人文素養的培養,提高醫護人員“以人為本”“以患者為中心”的人文意識,培養其人文情懷。醫務人員應從診療細節讓患者切實感受到醫院的人文關懷,如簡化醫療服務流程、設立預約中心開通網上預約服務等,讓患者在舒適、溫馨的環境下接受診療。同時,醫護人員也應在一個積極的、和諧的環境中工作和生活,這樣才有利于在院內營造出積極向上的人文氛圍,以更好地為患者服務,更充分地體現出對生命的尊重與關愛。二是制度文化建設。在醫德醫風建設中增加醫學人文建設內容,將醫生的人文素養細化為若干考評指標,作為綜合考評醫務人員的依據??砂茨甓然蛘呒径葘︶t護人員進行人文素養考評,并大力宣傳醫學人文服務先進事跡,開展醫學人文榜樣評選活動。例如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通過承辦首屆醫院人文建設與患者體驗學術論壇,有效弘揚了醫學人文精神,該院的“人文科室”“人文醫者”等評選活動更是極大地推動了醫院文化建設和人文醫學建設的實際有效開展[10]。
3.4注重醫學人文教師隊伍建設,提高醫學人文教師教學能力在大多數人的理解中,醫學人文教育就是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增加一些人文知識,教學內容偏重于概念、范疇、理論等知識層面的講授,這種知性化教育觀念,導致人文教育與醫學實踐相脫節[11]。因此,醫學人文教師除傳授醫學人文理念、知識外,還需跳出課堂,貼近社會實際,全面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增強人文教育的理論性和實踐性。首先,專職人文教師要注重提高自身能力,補充基本醫學知識,在課堂上選擇與醫療相關的實際問題,如醫患角色和醫患互動、知情同意權、醫療改革等問題,通過體驗式教學、情景教學、案例分析等方法,開展小組討論,提高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加強其反思、處理、辨別能力,爭取做到醫文結合,達到人文課堂的目的;其次,改變單一灌輸式的教學形式,探索新的教育方法。利用互聯網實現與醫院資源的實時共享,讓學生掌握醫療動態,通過互聯網實時視頻傳輸的手段讓學生關注真實環境下的院內專家教授與患者的溝通相處模式,使學生切實掌握醫患溝通的技巧;最后,醫學專業教師要充分挖掘隱藏在醫學中的人文內容,鉆研課程中的文化精神,爭取在醫學專業課程中融入人文元素。此外,還可積極參加人文類講座,以增強人文素養,陶冶人文情操,塑造人文情懷,體現人文氣息,樹立一個既有醫學背景又有人文素養的教學榜樣。
3.5夯實學生人文基本功,轉化為人文執業技能思想乃行動之先導,認識到位而有信念,信念指引而有行為,行為久之則成技能。醫學生要加強學習醫學人文知識,掌握扎實的人文理論知識和豐富的實踐經驗,以夯實人文基本功。首先,學習人際溝通理論和相關衛生法學知識,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在臨床實踐中學會關愛患者,在處理醫療糾紛中學會依法行醫和與人溝通,學會處理危急情況;學習醫患關系相關知識,讓學生理解患者的患病經歷以及從不同角度思考醫患關系,學習如何運用有效的溝通技巧采集病史,與患者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其次,積極參與學校的志愿者服務和暑期“三下鄉實踐活動,豐富自身社會服務經驗。實踐出真知,通過實踐近距離地與群眾接觸,了解群眾的就醫體驗和內心感受,在診療過程中理解患者,從本質上做到”“以患者為中心”。通過實踐活動還能體會和理解醫生的社會使命與責任感,更加堅定醫者救死扶傷的信念。最后,重視團隊協作能力。醫學生掌握相關的團隊合作技能,有利于在團隊中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在團隊中取長補短、共同學習、共同進步,鞏固自身人文知識,豐富知識結構,促進醫療團隊功能的最大化。
4結論
人文醫學的核心思想是醫學人文精神。醫學人文精神的本質是對人的生命的尊重與敬畏。同時,社會與醫學的客觀發展規律也在不斷地對醫學生提出醫學人文知識、信仰和技能方面的要求,推動醫學人文教育向前發展。因此,本研究倡導醫學人文教育需要堅持以人文精神為導向,以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為要求,針對社會、醫療、醫學教師及學生層面的現實困境,提出踐行醫學人文教育的可行性方案,培養出既掌握醫療技術又具備人文修養的合格醫師。
作者:張元園 牛玉堃 陳敏 魏海斌 單位:廣西醫科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 上一篇:初高中地理教學內容銜接探討
- 下一篇:高中地理問題式教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