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審美教育論文2篇
時間:2022-04-20 10:46:15
導語:語文教學審美教育論文2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第一篇
1.享受朗誦閱讀過程的美
語文中的文學作品是語文中的精華,通過學生的不斷閱讀朗誦,將自己的情感潛移默化融入其中,讀課文的同時不僅享受文學的魅力色彩,更能讓自己身臨其境,將文字通過自己的想象變為一幅幅映入眼簾的美畫,使人心曠神怡,有一種賞心悅目的感覺。
2.提高審美能力的策略
如今的語文課本中,有著不少形象的例子,它們有助于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和增強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而這些形象的課文圖例正是通過對文學美的鑒賞辨析來達到提高審美能力的目的。
3.加強寫作訓練,從內心產生美、感受美
中職語文教學的審美教育,其最終的目的在于對學生內心美的創造和培養。學生每個人都有創造美的能力,而中職教學的審美教育在于發掘他們的潛在能力。在這個過程中文學作品的寫作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這就好比實踐、創造,將以前的語文知識進行靈活的運用,最終創造出屬于自己的文學作品。使學生身臨其境地處于文學創造的世界中,真實地感受語文審美觀所帶來的不一樣的魅力。
二、審美教育是語文教學工作的重中之重
1.提高自我意識和情操
語文的教學任務不僅在于對學生文學素養方面的提高,更在于對學生人格、情操、意識等方面進行全面的教育。學生的心理問題和個人人生價值觀將直接影響著他們人生的發展方向,所以,關注學生內心世界的色彩,指導學生人生價值觀的正確方向,必須要求學生從根本上提高自身素質修養,健全自身的人格情操,這亦是中職語文審美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2.挖掘深處的美
審美觀的培養不能僅拘泥于文學表面的色彩,更應挖掘文學最深處的美,這才是作者最終想要向讀者表達的思想和文學的魅力。好比文言文的文學審美在于對每一個字的刨根問底、知其所然,這樣,通過對文學作品深處含義的挖掘,領悟作品本身極其強烈的感情色彩和社會色彩。
3.深刻認識到審美教育在語文教學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審美教育是語文教學的核心,也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充分認識其重要性,把對學生的審美教育放在語文教學工作中的首位。通過對學生審美觀的培養和加強,更進一步完善語文教學工作體系。
作者:張樹美單位:云南省保山市隆陽區職業技術學校
第二篇
一、改善語文教學
語文讀物中蘊含了大量的美的因素,教師應改善傳統語文教學方式,提高語文教學的審美趣味和美感效應。
1.發掘美的教學內容
語文教材中美無處不在,形式上有節奏美、語言美,內容上有自然美、社會美等等。如川端康成的《花未眠》中,從花未眠這種自然現象引出對自然美的探討,強調自然美是無限的,美是邂逅和親近所得,藝術創作應該重視寫實,表現自然美;如《諫太宗十思疏》展現了魏征敢于直諫,勸諫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積其德義的忠君之美;再如魯迅的《記念劉和珍君》追憶了雖殞身不恤、為中國而死的中國青年,歌頌著中國女子的勇毅;曹植《白馬篇》表現的視死如歸的愛國情懷和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這些文章展現的自然風光、人物精神、人生哲理,還有文章優美文字、韻律結構,處處散發美的氣息。教師從文章內容出發,將簡單的文字變為生動的畫面,進行美的聯想跟想象,讓學生去感受去品讀,進而發現生活中的美。
2.豐富課堂教學手段
課堂是教學工作者實踐的重要平臺也是教學工作的中心環節,教師、學生、教育方式、教學內容都是課堂教學的重要因素。老師應盡可能地改進教學手段顯示教學之美,既讓學生學到知識,又能讓學生享受這個過程。如《羅密歐與朱麗葉》的學習,可以運用現代媒體觀看相關電影進行輔助教學,也能讓學生參與角色扮演,豐富課堂內容和氛圍,讓活動的畫面使學生多視角的感受文章傳遞的內容和情感。這樣,不僅鼓勵了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也大大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課堂教學應注重施教手段的審美形式與學生認知規律相結合,以豐富的課堂形態和多渠道的誘發,化枯燥為深刻,化抽象變形象,化平淡為豐富,來滿足學生的智能結構和認知過程,讓教學本身成為審美對象,從而誘導學生在學習中得到美的體驗,心靈受到凈化,思想得到升華。
3.采用美的課堂語言
語言是有靈性的,繪聲繪影、有情感,是教師和學生交流的根本載體,是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美的語言和用詞交織在一起會輕易地讓學生獲得親切感和向往。所以,一個優秀的教師在提高教學質量的同時,還是要錘煉自己的教學語言,力求生動,精準,形成自己獨特的語言風格。既豐富又簡約的教學語言主要體現在口語、書面語言和身體語言。而口語又表現為音韻美、情感美、期望效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江蘇省邗江中學吳春梅應、思想效應。教師把道理與經驗充分結合,將情感寄托于語言中,把握內容的“量”和語言難易的“度”,注重音調、音速、音色的結合,讓講課變成一場音樂試聽會,想必教學效果更為突出。再者,一手漂亮的字跡,無形中樹立了教師的威信和學生的好感,有利于語文教學的順利完成。最后就是身體語言,所謂“此時無聲勝有聲”,適時借助表情、動作傳遞出的信息則是無形的催化劑,有助于教學過程的展開。
二、學生打開審美視角
1.品味語言美
語言是文章的第一要素,是表達情感的工具。葉圣陶先生說過:“我們讀一篇東西,無論是詩文詞曲,總要象吃東西一樣,細細咀嚼,一句也不能隨便對付……把它的滋味辨出來。”,學生養成的不是“讀”文章而是“品”文章,注意品味作品的語言美。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寫道“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通過比喻的手法,“明珠”“星星”“剛出浴的美人”寫出荷花的高潔晶瑩美,比喻生動形象,仿佛一幅畫矗立眼前。學生應注意培養自己的審美能力,通過詞、句,獲得對文章整體的美的感知。
2.品味文學形象
文學形象是作品的重要構成因素,作者很多的愛憎分明都是通過文學形象表現出來的,包括人物、環境、事態發展等等都是文學形象。先說人物形象,高中課本的學習無疑讓我們記住了很多人,如屈原、孔乙己、劉和珍等等,作者往往通過對把情感寄托在人物形象上,學生要懂得抓住人物的描寫、社會的反映,揭示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環境描寫,很多學生常常忽略文章中環境的描寫,卻不知環境描寫往往奠定文章的基調,或是引起下文情節的鋪墊等,都有其作用。事態發展無一能體現出作者思維邏輯能力,緊扣的文章情節讓事件更有吸引力。很多學生經常能順利讀完文章,把文章敘述的的內容當做茶水間聽到的一件家常,看了就過卻不知道作者想表達什么,就是因為缺乏對文學形象,對細節描寫的探究和重視。
3.品味意境美
所謂:“意中有景,景中有意”,具有欣賞作品意境的能力才算一般意義上的具有一定的文學素養。如杜牧的《阿房宮賦》,“覆壓三百余里,隔離天日”“妃嬪媵嬙”“朝歌夜弦”“幾世幾年,剽掠其人,倚疊如山”字字句句無不揭示著宮中生活荒淫、奢靡,秦始皇的驕奢淫逸;“秦人視之,亦不甚惜”再次深華感情基調,寫出百姓飽受摧殘;“戍卒叫,函谷舉”嫻熟的筆法做出對比,寫出農民的力量之大,告誡君王愛百姓愛天下。真正讀懂杜牧用詞的大氣澎湃和手筆,才能深有感觸,體會對君王腐敗的嘆息,及對其的批判。現語文教材收錄的文章,大都文質兼美,激發學生的思考和想象,產生“移情”力量,去品味一個個紛繁變化、豐富多彩的畫面和情感。“沒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語文教學應注重審美教育充分利用自身優勢,引導學生品味語言、形象、意境美,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和能力,完善學生的人格修養。
作者:吳春梅單位:江蘇省邗江中學
- 上一篇:心系群眾跟黨走主題演講稿
- 下一篇:對黨忠誠為民服務演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