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語文審美教育研究

時間:2022-04-27 08:42:12

導語:高校語文審美教育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語文審美教育研究

【摘要】自綜合素質教育改革全面推行以來,語文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作為一門綜合性學科,語文既是一門工具性學科,也同時兼有人文化特征。因此,加強語文教育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們的專業知識水平,還能顯著提升他們的審美素養和文化品位。本文簡要介紹了我國高校語文學科審美教育的現狀,指出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了在高校語文教學中如何加強審美教育的具體對策,以期能夠有效提高我國高校的語文教學水平,促進當代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高等院校;語文教學;審美教育;綜合素質;教學策略

審美教育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利用藝術、文學等意識形態來對學生進行美育,使學生成為既擁有豐富的學識內涵,又兼具一定審美能力的高素質綜合型人才。高校語文教學憑借其獨有的情感性、體驗性、形象性等特點成為高校開展審美教育最主要的途徑之一。尤其是在當前全面實施綜合素質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更加有必要在語文教學中加強學生們的審美教育,不僅有利于學生構建更為完善的知識體系,還能有效凈化學生們的心靈,幫助他們更好地塑造個人形象,培養當代大學生對美的洞察力、鑒賞力以及創造力,使其樹立健康的審美情趣,成為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高素質人才。在高校語文教學中加強審美教育不僅僅是為了促進素質教育改革的實施,也是為了令傳統的語文教學更加具有開放性、接受性和成效性。因此,在高校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我國高校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現狀

(一)語文教材重政治輕人文

受我國固有國情和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目前高校語文教學大多側重于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上的教學,主要體現為高校在選擇語文教材時往往偏向于選擇那些與基礎知識或職業考試相關的類型,很少考慮以提升學生個人修養和審美情趣為主要目的的課本。總的來說,我國高校在選擇語文教材時習慣于以思想教育為權衡點,希望能夠通過語文教學來提高學生們的思想政治覺悟水平,同時還會滲透一些主流的政治思想。這種做法過于夸大了語文教學的政治功能,掩蓋了其人文性和文化性的本質特征,使語文教育無法真正發揮出應有的深層次價值。

(二)教學內容重知識輕審美

知識傳授是語文教學最基本的目的,從本質上來看,語文教學是教師引導學生感受作者在作品中所蘊含的個人情感、經歷認知以及生活感悟的一種過程,因此,高校語文教師必須緊扣教學大綱要求和作品內涵來制定教學方案,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審美感受。然而就現階段的語文教學來看,教師大多將教學重點放在對課本內容的講解、記憶和反復練習上,學生無法真正理解作品的實際內涵,語文教學沒有發揮出應有的教育價值。高校語文教師這種忽視審美教育,片面追求知識傳授的錯位現象不僅不利于語文綜合水平的提高,還很容易導致學生形成錯誤的學習觀念與為人處世態度。

(三)教學手段情感特征不明顯

在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下,教學手段過于機械化,情感特征不明顯,不僅禁錮了學生們的思維模式,還使學生對非功利性知識的關注程度下降,使其從一個原本擁有真情實感的人逐漸變成只會學習和考試的“機器”。語文學習不僅僅是對漢字和語言的學習,還應包括對人類文明進化史中諸多文化現象的認知,僅依靠當前這種照本宣科傳授知識技巧的教學手段顯然是難以從靈魂深處來改善當代大學生在語文學習上的困乏狀態。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只是一昧地追求考試分數,卻忽視了作品中的真情實感,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也是作者文學創作價值的流失,是對知識資源的一種浪費。

二、加強高校語文教學中審美教育的具體策略

(一)引導學生感受課內外教材中的文學作品之美

在高校語文教材中不乏大量的古典詩詞、散文、詩歌以及現代主義文學祖品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利用這些資源來引導學生發現并主動關注課本內容中的文學之美,深入了解作者的人格魅力,在作品中所蘊含的情感以及對生活的感悟等等。例如,古詩詞中有許多關于愛情的作品,如柳永的《鳳棲梧》、李商隱的《夜雨寄北》、龔自珍的《己亥雜詩》等等,高校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適當地向學生們介紹這些詩歌的創作背景,使其深刻地體會到作者通過文字所寄予的深厚情感以及古典詩詞中的語言之美,同時還能感受到古代詩詞歌賦中所蘊含的韻律之美。無論是現代主義作品,還是古典文學作品,都有其獨特的審美教育價值,高校語文教師要善于從課內外教材中挖掘有價值的內容來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例如在沈從文先生的作品中就經常可以看到對地方美好人情的描寫,很容易從情感桑引起學生們的共鳴,使其產生強烈的審美情感。而在《聊齋志異》、《周亞夫傳》、《俞伯牙摔琴謝知音》這類古典文學作品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古人棄惡揚善、崇尚親情、友情、愛情,追求真、善、美的人格之美。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當代大學生的思想形態正受到來自多元文化的沖擊,高校更應重視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和審美情趣。

(二)指導學生賞析作品之美

在引導學生朗讀文學作品,初步感受作品文學之美的基礎上,高校語文教師可進一步指導學生加強對相關作品內容的解讀與分析,結合自身實際,深入把握并學習作者寫作時對語言文字的駕馭技巧、情感處理方式以及天然去雕飾的創作筆法。高校語文教材中的文學作品都是經過專家組精心挑選和反復研究、編排最終確定的,所以這些作品必然具有獨特的過人之處和教學價值,不僅是學生,教師也同樣需要對教材中的作品內容進行仔細研讀,在理解透徹作品內涵的基礎上方可開展教學活動。高校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這些作品中所包含的語言之美、思想內涵之美、結構之美以及韻律之美等等。例如在《春》這篇作品中,作者運用了大量的語言文字來描述春天的美景,教師在講解課文內容時,可先讓學生分別感受各個場景之美,指導他們講文中人物所體現出來的生命之美育自然之美相結合,運用對比統一的思想來賞析這篇文章,從而更加深刻地體會到生命的神奇與美麗,在今后的學習和成長過程中努力做到發光、發熱,為祖國發展作為貢獻。

(三)鼓勵學生發揮自身想象力主動創造美

從本質上來看,文學作品是對生活的反映,但從內涵上來看,文學作品藝術要高于生活。這主要是因為,作者在創作文學作品時會通過比喻、擬人、聯想等技巧來對現實生活中的事情或現象進行藝術化的加工處理。文學作品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但并不能代表生活的全部。因此,高校語文教師在進行審美教育時應讓學生充分了解生活與文學作品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樹立語文學習的正確思想觀念,鼓勵他們充分發揮自身的想象力拓寬課本作品中的內涵,在已有認知的基礎上,重新組合、編排作品中所顯露出來的表象和知覺,賦予整個作品以全新的意義和形式。通常情況下,課本中很多文學作品都會留有一定的空白供讀者自行想象和填補,教師可讓學生根據上下文情感,結合自己的理解自行創作,將作者想要表述的內容和情感補充完整,呈現出一種創造美。由于不同學生對作品內涵的理解不同,所以填補出來的內容也不盡相同,語文教師在教學時切不可用標準答案的框架來約束學生們個性化的思維能力。通過這種教學手段不僅能夠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對空白情節的處理技巧,還能充分調動他們對語文的學習主動性和創造性,訓練他們對語境的感悟能力以及良好的語言表述能力等等。

(四)充分利用現代化多媒體教學技術

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普及應用,以多媒體為主的現代化教學技術已被廣泛地應用于高校教學當中。多媒體技術的出現為教學活動帶來了諸多便利,但也削弱了當代學生對文字作品的閱讀興趣,課堂上很難集中注意力關注教師所講的課本內容。高校語文教師要想通過語文教學來加強對學生們的審美教育,關鍵在于讓學生產生對文學作品的閱讀興趣,然而在如今網絡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學生們的興趣很大一部分被視頻、電視劇、流行歌曲等所吸引,對語文學習的熱情明顯消退。因此,高校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妨巧妙地利用多媒體教學技術來提高學生對文學作品的閱讀興趣。例如,教師可以布置一些經典名著讓學生們閱讀,然后再讓學生觀看由這些作品改編而成的影視作品,在對比中體會閱讀之美。教師還可以從學生們喜愛的文學作品中節選出一些片段讓學生進行仔細閱讀,再播放影視作品中關于這段文字的畫面,讓學生討論并分析影視劇作品對原作改編的優劣之處,既活躍了課堂教學氛圍,也有效提升了學生們對于文學作品的閱讀興趣,有利于審美情趣的培養。

作者:符欲靜 單位:河南警察學院

【參考文獻】

[1]胡紅潔.高校語文教學中審美教育的研究[J].語文建設,2015(9)

[2]蒲日材.審美教育:大學語文教學的核心[J].南寧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1)

[3]吳琳,周紅蕊.淺析大學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J].教育教學論壇,20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