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美教育與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

時間:2022-10-16 10:52:12

導語:審美教育與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審美教育與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

在語文教學中,審美教育有著得天獨厚的地位,培養學生創造能力也有著廣闊的天地,將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給我們語文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帶著這種設想和思考,我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做了一些嘗試性研究,現將思路和做法略談如下:學校教育中把審美提到了與德智體并駕齊驅的地位上,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是整個教育的基本目的,能否將這兩方面更好地結合起來,進而真正成為學生終身受益的能力,這是我們語文教育工作者責無旁貸的任務。首先弄清幾個概念:什么是美,什么是審美,什么是審美教育,什么是創造意識。盡管審美的定義中外美學家眾說紛紜,但總有一個基本點,那就是:美是人們創造生活,改造世界的能力活動及其在現實中實現或者對象化。作為一個客觀對象,美是一個感性具體的存在,它一方面是一個合乎規律的存在,體現著自己和社會發展的規律,一方面又是人的能力創造的結果。因此,美是包含或者體現社會生活的本質、規律,能夠引起人們的特定情感的具體形象。這種形象包括社會形象、自然形象和藝術形象。人們的學習、生活、工作在一定意義上是在創造這種社會形象、自然形象和藝術形象。作為我們中學語文教學活動自然也就離不開認識這三種形象,發掘這三種形象的深廣度,更重要的是創造這三種形象。審美,是人們對客觀世界諸多美的狀態的認識及不斷發展。它是一種行為活動,這種行為活動既受客觀世界中諸多狀態的限制,同時也受主觀方面的影響,因此,審美是一種復雜的心理活動。審美意識是客觀存在的諸多審美對象在人們頭腦中能動的反映。它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的審美意識包括審美趣味,審美能力,審美觀念,審美理想,審美感受;狹義上的審美意識是人們在欣賞活動或者在創作中的一種特殊心理現象。審美教育是在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以美的對象感動審美主體,從而使其情感得到陶冶,審美能力得到提高升華。至于創造能力的定義,說法更是不盡相同,我個人認為,在對知識能力加深拓寬的基礎上,采取措施,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論,作出新成績便是創造能力的表現。對教師而言,要求在日常教學中必須拋開舊的教學模式,運用新的教學理論、教學方式、教學手段,在教育實踐過程中,以全新的思想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對學生而言,要求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和提高基本能力的基礎上,去探索語文教材的潛在意義。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創設出新的情景,挖掘藝術形象新的意義。反映出自己新的認識,以全新的面貌展示自己的個性情感。康德曾說:“真正為天才而設的領域是想象力的領域,因為想象力是創造性的,他比其他功能較少處于規律強制之下。”審美教育的特性集中表現為密切的內在聯系,那么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把二者有機結合起來呢?

一、重視基礎能力培養,完善知識結構,為創新打好基礎

中學語文教材在設置安排上遵循了科學性、文學性、審美性原則,關注培養學生的語文基本能力,這是我們中學語文教學中不可忽視,也是不可替代的關鍵因素。就從對文學作品的知識結構的完善而言,如小說、詩歌、散文、戲劇等文體的教學必須通過一些示范性很強的文章強化學生對基本知識的掌握。譬如對詩歌的教學,必須在形式上選擇古體詩、近體詩、詞、曲來做示范性教學。其次還要選擇不同題材的詩歌來教學,譬如田園詩、邊塞詩、愛情詩、閨怨詩、送別詩等等。還要從形式上選擇古代詩歌、現代詩歌、格律詩、自由詩等多種形式的優秀詩歌做示范性教學,以期提高學生的認識能力和鑒賞水平。同時讓學生明白歷代文學流派的特點,各時代著名詩人的風格,這些都是為審美創造基礎的必由之路。

二、讓審美的陶冶性轉向審美的發展性

傳統語文教學的審美教育只是把它作為陶冶性情或者置于寓教于樂的桎梏之中,只能做到潛移默化,成了傳統德育的輔翼,這樣大大制約了審美教育的健康發展。只有擺脫倫理化美育觀的狹隘性束縛,才能真正走上審美的自由化解放之路,體現情感的解放、眼界的解放和自然限制的解放。以達到個性心靈的完美解放。為此,在中學語文教學實踐中從以下三個方面做些工作也能達到較好的效果。(一)平等的對話式教學。文學作品中的形象是豐富多彩的,就是同一篇作品中我們對形象的認識也不完全相同。過去語文教學中,尤其是中小學的語文教學,教師習慣于定論的說法,學生習慣于教師及書本的規范,這些都大大影響了學生的審美發展。作品中的形象成立千人一說,甚至在學生心理對人物形象的分析只用“好人”“壞人”兩詞來判別。這哪里是文學及審美教育,無疑是給學齡前兒童講故事。只有教師去引導學生,通過對話形式,創設平等民主的氛圍,建立自由思想的獨立人格,只要學生言之成理,教師就應該給以肯定。(二)引導學生欣賞中外名著,把美的藝術和感受融進。學生的血液中中學語文教材中絕大多數是情文并茂,代表性、典型性很強的中外名著,不同作品中美的形象、美的表現手法在學生心靈中產生不同的美的感受,或優美,或崇高,或為喜劇,或為悲劇。在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去感受、領悟、體味,在這些過程中把審美教育和創造性思維有機結合起來。為擺脫語文教材“提示”的限制,還試圖從教材以外選取中外名著讓學生閱讀、探討、交流自己對作品的認識,從而讓學生感受到美的豐富多彩。(三)把對藝術作品的欣賞和有限的藝術創作結合起來。作為中學語文教學的審美發展,不僅要重視對名家名篇的欣賞,更重要的是要充分調動學生的藝術創造性。教學中,還可以讓學生走進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交流他們對大自然美抒寫的文章,還可以讓學生分析現實社會,感受現實中的人性美,人情美,寫出他們對現實社會的新認識,開拓學生的哲理思維、創造性思維空間。審美教育潤物無聲,審美創造豐富多彩。

作者:李亞平 單位:陜西省楊陵區,楊陵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