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美術審美教育探討

時間:2022-05-23 09:46:25

導語:小學美術審美教育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學美術審美教育探討

【摘要】“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正如“一千個讀者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個班幾十個孩子就會有幾十種審美眼光。在小學低段美術教學中,孩子們認為“美”的作品常常讓美術教師“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遇到這種情況,教師容易給孩子一頓斥責,或是批上一個令孩子沮喪的分數。那么,面對這樣的審美矛盾與沖突,美術教師應如何去鑒賞孩子們作品的“審美”,又該如何通過美術教育滲透審美的教育呢?

【關鍵詞】小學低段;美術教育;審美教育;創新

小學低年級段兒童作品中常常會出現一些讓人哭笑不得的“奇葩”畫。美術教師總是難以說服自己去承認這些畫的“美”。當學生的審美與美術教師的眼光相沖突時,誰的審美為美?到底是美術教師認為的“美”是美,還是孩子們眼中的“美”更美呢?與此相聯系的是,美術教師要如何去對待和實施低年段孩子的美術教育教學中的審美教育呢?

一、回歸童真,理解兒童審美

兒童心目中的美是具象且“盲目”的。在平日里的美術教學中,大多數孩子都傾向于認為教師的作品是最美的,兒童會選擇模仿教師的作品,這個現象的出現,有學者推測,第一個原因可能是應試教育下對美術的不重視;第二個原因則是來源于主課的壓力,以及兒童可能內心已經開始建立起客觀評價標準,所以對繪畫沒那么多信心。面對這種現象,教師應該回到孩子中間,蹲下來傾聽,感知孩子的美感,再根據孩子的回答有針對性地提意見,用“如果是老師畫,我會這樣畫……”代替“你這樣畫不好,應該……”的評價表達。新課標倡導,在義務教育階段的美術教育中,評價主要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比如這幅作品(圖1),這是一年級《新花布新衣服》第一課時的一位學生作業,乍一看上去作品線條雜亂無章,顏色涂色不完整且毫無規律,用成人的審美來看毫無“美感”可言。但是教師在與孩子交流中了解到,學生之所以這樣畫,是想表達乍一看到新花布挑花了眼,在設計花布時就想要表現雜亂無序的感覺。之所以這樣涂色是因為兒童認為這樣搭配顏色會讓人覺得很美。于是,教師嘗試把自己代入到這種情境中,發現了孩子眼中的花布世界,果斷改變原先的評價。同時,對孩子說:“你這樣的想法很好,花布中圓和方塊的元素運用得很自如,加上這樣的顏色對比確實很美,但是如果下次你能把圖案畫得再具體一點,顏色涂得再仔細一些就更好了!”這樣評價,既肯定孩子的美感,也對他們提出改進性要求,既評價了作品中的審美,同時對于孩子也進行了美的教育。到這節課第二課時的時候,這個孩子又呈現了一幅作品(見圖2),他很好地吸收了教師給予他的建議。所以,只有教師蹲下來,站在孩子的隊伍中,才能真正讀懂孩子作品中的“美”,才能恰當地給予孩子美的教育,才能更好地教會孩子“審美”。

二、走近大師,引導兒童審美

小學低年段美術教育中美的教育,除了對“變美”技能的學習,還需要具有“是否美”的價值判斷。欣賞美的能力塑造是實行美術教育的奠基石。只有通過藝術的創造或鑒賞,才能陶冶人們的性情,培養高尚情操,完善人格。21世紀的小學生,他們對美的感知來源于生活中的網絡影視、雜志報刊等各種媒介,這些媒介的輻射范圍廣、內容涵蓋雜、傳播速度快等特點對兒童尚未形成的系統審美構架造成了很大的沖擊,所以,兒童的審美眼光需要美術教育的引領和提升。走近大師,是讓兒童感知美的存在,理解美是什么、美在哪里的重要途徑。適當開展臨摹大師作品的活動,豐富兒童內心對審美形象的儲存,給低段的孩子提供直觀的審美體驗的同時,將學習內容與生活實際相聯系,通過教師的引導和幫助,內化兒童的審美情趣,建立自己的審美系統。只有內心認同,才能讓美感內化、融化于兒童當中,防止創作模式化、思維固定化。如圖3,選擇讓孩子們臨摹梵高的《向日葵》,感受大師熱烈而又奔放的色彩;從大師的作品中學會如何運用色彩,如何去構圖,如何完善整個畫面等等,使得“美”的教育深入淺出。在臨摹過大師的作品以后,再去教授孩子們新課,引導他們在創作中活學活用,創作出具有一定審美的作品。

三、鼓勵多元,創新兒童審美

當代著名的美術教育家,美國賓州大學藝術教育系教授維克多•羅恩菲德在談到藝術教育的目標時,認為審美教育是一種手段,只有兒童掌握這樣的技能,根據他的美感經驗而獲得較高的創造力并最終應用于生活,審美教育的目的才能實現。研究指出,青少年會借著藝術創作來表達個人的思想和感受,尋找個人的意義,所以對兒童進行審美的教育,尤其是在審美的意識培養過程中,要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1.審美教育應當強調包容不同審美。教師在美的教育過程中,要學會包容,堅持鼓勵為主,切忌隨意對兒童的美術作品下美與不美的簡單判斷。美無好壞之分,以“誰的美”為標準,來評判是很片面且專斷的。面對兒童的畫,教師真正應關注的是,兒童運用了什么樣的方法去創造美,這樣的方法合理不合理。要有包容的氣度,允許具有不同審美情趣、審美取向、審美觀點的學生的存在。要允許多元思維并存,使學生盡可能在寬松自由、崇尚個性的教學氛圍下創新創造,展示自己作品中的獨特審美。圖32.審美教育應當強調培養創新思維。低年段的孩子們向師性的特點讓他們通常把教師作為一種權威,有意識去模仿教師。因此,低年段美術教育中,美術教師應該更加關注孩子對“美”的創新思維培養,只有兒童敢想,他們才有去創造的可能。教師應該以兒童為本位,堅持“問題意識”,保護兒童的好奇心,尊重他們的求知欲。不僅如此,創新思維的培養還需要良好的外部環境來激發兒童的創新意識。一年級《走進大自然》這節課,為了上好這節課,教師帶領兒童回到自然中,通過兒童的看、聽、摸、聞等,自行獲得一定的審美感知。這節課結束以后,兒童除了繪畫出大自然中美麗的花草樹木之外,還有孩子用黏土做出了有趣的鳥獸蟲魚,他們天性中對色彩的掌控更是讓他們創作出了五彩紛呈的作品。雨果說:“外在的美只能取悅人的眼睛,而內在的美卻能感染人的靈魂。”在低年段美術教育中,美的教育的重中之重,就是扎根于審美的獲得與自我審美體系的創造。正如我國愛國大詩人屈原所說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雖然在低年段美術教育中對審美教育的探索會布滿荊棘,但教師仍需將審美教育作為一條主線貫穿小學低年段美術教學的始終,只有這樣,兒童才能夠真真正正地發現美、感悟美、吸取美,從而創造美。

作者:殷舒婉 單位:江蘇省南京市南化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