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詩文審美教育論文

時間:2022-07-16 11:20:47

導語:初中古詩文審美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初中古詩文審美教育論文

[摘要]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是素質教育背景下的基本要求,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是語文老師應盡的責任。在初中階段,學生處于高速發展的狀態,這個階段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可以取得很好的成果,而古詩文中飽含了很多美的東西,運用好古詩文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使審美教育有了一個基點,學生受到的影響更深刻更具體。本文以《木蘭詩》為例,對初中古詩文審美教育進行探討,希望能給一線教師帶來一些啟發。

[關鍵詞]古詩文;審美教育;《木蘭詩》

語文給我們呈現了一個流光溢彩的世界,精美的語言、生動的畫面、動人的情感,讓我們沉浸在文學的世界里。古代詩文作為我們文化的瑰寶,傳承著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給我們帶來文學知識的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審美體驗。在初中語文教材中,選編了很多具有教育意義的古詩文,在教學的過程中,作為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的時候,不僅要關注到知識的傳授、技能的訓練,還要關注情感與價值觀的教育,即審美教育。將審美教育貫穿到古詩文教學中,幫助學生獲得審美體驗、豐富精神世界、促進健康人格的形成,是初中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木蘭詩》作為初中語文教材中的一個重要篇目,無論是流暢的敘事還是和諧的韻律,亦或是高尚的精神都能給學生帶來審美體驗,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以課文為基點,對學生進行審美情趣的培養,達成審美教育目標。

一、初中語文中的審美教育

審美教育也稱美育,講求以情動人,是一種作用于知情意能力的教育(以美啟真、以美入善、以美化情),是對人的全面塑造的過程。在初中階段,除了在音樂課上可以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外,語文課也是提升學生審美能力的重要課程,它同樣肩負著深化學生審美體驗的責任,在文學欣賞、藝術品味中激發學生的潛力,使其在豐富的審美活動中獲得美的感受。[1]初中階段處于學生高速發展的階段,其對知識的接受能力比較強,對事物的感知能力也比較強,這個階段也是培養正確的“三觀”的最佳階段。因此,在這個階段開展審美教育,組織審美活動,讓學生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感受美的心靈就顯得非常重要。讓初中語文教學與審美教育相融合,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促進素質教育的實現,語文學科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在教學過程中,人文性特征往往容易被忽略,這就使在人文性范圍內的審美教育得不到體現。初中語文課堂上要進行審美教育的途徑有很多種,基于文本進行展開,首先所選的文學作品的語言是精練的,有極強感染力;其次,所選的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飽滿立體的;最后,所選的文學作品中表達的情感是積極向上的。所以,在進行審美教育的時候,我們可以從內容、形式、情感等方面進行,而且開展的方式也可以是多樣的,通過對課文的學習,將審美教育貫穿在語文課堂,長期堅持下去,學生的審美能力必然得到潛移默化的提升。所以,審美教育絕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且在進行審美教育的時候要選對方法,寓教于樂,帶領學生獲得審美體驗。

二、《木蘭詩》中的審美教育

《木蘭詩》又稱為《木蘭辭》《木蘭歌》,是中國民歌最出色的代表作之一。它和《孔雀東南飛》一起被譽為我國詩歌史上的“雙壁”[2]。古往今來,《木蘭詩》廣泛流傳,讀起來蕩氣回腸。其講述的是巾幗英雄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全詩語言具有流動性,情感豐富,是樂府詩中的佳作,被選入部編版七年級下冊。這首樂府詩具有很大的審美價值,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將審美教育滲入其中。(一)整體上了解敘事美。《木蘭詩》是敘事詩,以敘事為主。全詩始終都在用概括性的語言講故事,充分體現了縱向的流動性,同時人物活動時空范圍更為廣闊。[3]它以時間為序進行敘述,達到刻畫人物形象的目的,《木蘭詩》故事的時間跨度12年,從從軍到回到家中,但是,詩歌并沒有對每件事都做很詳盡的敘述,這就需要學生理解民歌詳略得當的敘事方法。比如在描寫從軍緣由、辭官還鄉和見親人的時候,作者進行了詳細的描寫,進而突出人物的思想感情、木蘭的形象,使人物更飽滿立體地出現在讀者眼前。而在寫到交戰場面的時候,只有“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短短四句,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間,更重要的是對戰爭場面進行詳寫,對表達情感起不到太大作用。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整體感知詩歌,提示學生找出哪些是詳寫,哪些是略寫,討論為什么作者要這樣描寫?進而總結出這首詩詳略得當的特點,提醒學生在平時的寫作中也要做到詳略得當,這樣寫出的文章才有起伏,有重點。(二)在誦讀中體驗語言美。《木蘭詩》的語言質樸,但是押韻;敘事平實,但是善用修辭手法。在音韻特點上,《木蘭詩》詩句各句都合轍押韻,使句子具有音韻美,這讓讀者能獲得閱讀的快感與審美的體驗。韻腳的多次變動,增加了詩歌的律動感,也展現了北朝民歌自由、爽朗、豪放的特點。要體會到詩歌中的這種音韻美,就必須要進行多次的誦讀,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全班齊讀、學生自由朗讀的方法,讓他們在反復朗讀中,體會詩歌的音韻美,以此為基點,老師對“押韻”這一知識點進行簡單的解讀,讓學生進一步了解押韻,感受詩歌因押韻而凸顯出的美感。此外,《木蘭詩》的語言美還體現在廣泛使用的修辭手法上。詩歌運用了夸張、比喻、排比、對偶、頂真、互文、復沓等修辭手法。但是,這些修辭手法不是作者有意而為之,修辭手法的運用,使詩歌的語言得到了豐富,人物的形象得到了凸顯,增強了詩歌的感染力、表現力。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通過討論找到這首詩歌中的修辭手法,并對運用該修辭手法能產生什么樣的效果進行討論。在講到“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這幾句的時候,會有關于互文的知識點的講解,語句看似繁雜,因此讓學生進行改寫,比如改成“各市買鞍馬,快速奔邊關”,在改寫的時候學生會發現改寫的東西比不上原文,進而老師對互文這種修辭進行解釋。又如在課文末尾“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一句可由教師進行改寫,比如“男人腳動彈,女人眼瞇縫”之類的,讓學生明確運用比喻更富有智慧,俏皮風趣,改詩均不如原詩妙。(三)在賞析中總結形象美。木蘭在詩歌中的形象是勇敢的女英雄,也是孝順的女兒,同時也是一個渴望回歸家庭的平凡女子形象。在詩歌中,通過語言描寫,一個立體的木蘭形象浮現在我們面前,她身上可貴的品質值得后人學習,也必然觸動讀者的心,給讀者以啟發,她的形象是美麗的,精神是美好的。在總結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帶領學生回歸文本,從語言描寫中歸納木蘭形象,因為花木蘭的故事家喻戶曉,但是大家憑經驗了解到的并不全面,而且沒有依據,所以,為了避免學生空口白話,教師需要帶領學生回歸文本找答案。比如“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看出她的勇敢與擔當。“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寫了木蘭在戰場上的英勇雄姿。“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寫環境的惡劣、戰事的緊張急迫,也體現了木蘭的英勇。“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寫出了戰爭時間持續之久及殘酷,木蘭久經沙場,英勇殺敵。“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能看出她的聰明機謹等。同時,木蘭的形象要飽滿,就不能單純歌頌她的英勇,也應該寫出她平時生活中真實的一面,如何讓學生注意到這些細節的描寫,教師需要花心思去進行處理,比如,我們可以這樣設計問題:(1)第一段中“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一句,小女子不好好干活,唉聲嘆氣地想心事,簡直有損她的英雄形象。大家同意嗎?(2)木蘭走在出征的路上,兩次提到“不聞爺娘喚女聲”,如此想家,她完全沒有周瑜作戰時“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岳飛“壯士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那種面對戰爭的英雄氣概,你怎么看?(3)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錚鳴。多年后木蘭凱旋而歸了,等著她的是高官厚祿,可是她卻辭官了,拒絕了豐厚的名利,這種選擇和英雄本色有悖嗎?進而得出木蘭是英雄,更是富有女兒情懷的普通人,正是因為她的女兒情懷,才讓這個形象真實可感,也才更加襯托了她的英雄形象。通過對人物的分析,讓學生感受到木蘭身上的美好品格,看到這是一個“美”的形象,進而獲得審美體驗。語言的運用和人物的塑造,其實都是為表達感情、點明主旨服務的。《木蘭詩》既表現了花木蘭的英雄氣概,又表現了她的兒女情懷,這也體現了詩歌的主題美。

三、結語

除了《木蘭詩》之外,很多古詩文其實也都具有很多可以進行審美教育的東西,值得我們去挖掘,將審美教育貫穿在語文課堂,幫助學生提升審美能力、塑造人的感性生命、陶冶學生的心靈,讓學生在審美的世界里,使感官和心靈得到撫慰、獲得滋養、受到洗禮,以新的姿態進入世界。另外,塑造具有審美能力的人對整個社會都有重要意義,因此,作為語文老師,更應該發揮自己的學科特點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

[參考文獻]

[1]劉笑含.初中古詩詞教學審美體驗深化策略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7.

[2]陳先民.《木蘭詩》研究[D].廣州:華南師范大學,2004.

[3]呂繼紅.論《木蘭詩》對漢樂府敘事藝術的繼承和發展[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9,(8):38.

作者:鄧 娟 單位:云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