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即興在兒童審美教育的運用
時間:2022-08-12 03:47:26
導語:舞蹈即興在兒童審美教育的運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隨著社會的發展,認識能力的提高,人們對于事物的認知與研究總是朝向更為堅深的核心層級發展,因而伴隨著時間推移,事物的變化總是在本質內部前進動因的相互推動過程中徐徐航行。而舞蹈作為人類意識形態下的具象形式,同時它又屬于藝術門類這種上層建筑下的子系統,自然而然也遵循著人類不斷演進與自我更新、發展的邏輯規律。舞蹈在經由上下五千年的悠久發展之后,進入到現代文化概念與范疇,不得不說是時代產物下的形式反映。中國的教育體系從民國至五四再到今天的學科門類的縝密邏輯表現,始終都受著西方教育思維的影響,那就是學科分類的邏輯法則,在這一思想的影響而建立起來的教育理念與系統,雖然與中國傳統“傳道授業”的民族習慣有所不同,倒也不是一種快捷的生成方式。因此,存在即合理,我們看到的學科、層級、范疇、屬性的不同分類方法,就是現代化教育理念的時下成果,也帶著西方教育理念中國化的當下水平。舞蹈即興這一概念,正是來自西方舞蹈理念中最為前沿的思維邏輯,把它運用到具有相同屬性的舞蹈教學理念中去,是一種同屬性且兩事物強強聯合的效因,最終對兒童舞蹈審美教育在實踐行為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開拓出國內研究兒童舞蹈范疇的前沿實踐形式,為兒童舞蹈研究逐漸深入內容深層機理提供了可操作性。隨著藝術教育普及的趨勢及全民藝術化的到來,舞蹈也便隨著這一歷史趨勢,開始進入了繁榮時代,曾經單一、獨立的舞蹈藝術化高等教育,媒體、咨詢一體多元化的今天,變得更加符合當下情景。有關素質教育問題也逐漸進入到舞蹈專業領域的研究視野,幼兒舞蹈教育、校園舞蹈、舞蹈素質教育以及群眾舞蹈等等的活躍,為舞蹈藝術進入更多受眾群體的視野,提供了諸多可能。兒童舞蹈教育作為幼兒教育的具象形式,對舞蹈今后的發展與延伸、拓展起到重要作用,在國內普及教育中的幼兒舞蹈研究與發展,尤其是師范類院校,都有諸多的涉獵。如北京舞蹈學院也相繼成立其二級學院(教育學院),其目的也是從不同角度拓展舞蹈教育的涵蓋面,為藝術舞蹈進入中小學提供了更多可能。北京舞蹈學院呂藝生教授所承擔的“高參小項目”就是專門致力于中小學舞蹈教育教學研究的科研立項。其中即興方式的介入,使得舞蹈教學豐富化、靈活化提供了可能。更進一步將舞蹈作為一種藝術美學意義的學科思維,來進行實驗與嘗試,為舞蹈學科深入研究提供了一條行之有效的科研道路。不難看出,舞蹈即興對于時下藝術教育、普及教育的意義,不僅僅體現在學科研究的深入程度,同時還體現在舞蹈藝術的接受范圍、研究范疇已經逐漸拓展至與社會文明形態相接軌的時代需求中來,舞蹈這門藝術形式不再只是取悅觀眾、節慶聚會的表演形態,而是逐漸發揮出藝術本身蘊含于舞蹈內部的精神特性,進而形成一種意識形態的引領功能,為群體文明的共建提供自身優越的存在價值與意義。
二、舞蹈即興對審美教育的思維并軌
舞蹈學科的發展,同其他藝術學科發展一樣,都要經歷一個由表及里的過程,舞蹈作為一種現代教育的方式與手段,真正進入到教學視野,最早應該源至于1954年北京舞蹈學院即國內第一家舞蹈學校的成立,因為中國藝術的整體性與宏觀意向性,使得藝術門類之一的舞蹈也同樣在詩樂舞一體的交叉狀態下徐徐前進,只是1954年舞蹈學校作為現代化教學的專業院校,要從千絲萬縷的藝術綜合呈現中剝離出舞蹈這一具象的學科形式,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情。譬如戲曲的綜合化程式表現等等,都體現了舞臺藝術囊括的行業之間親密性的合成關系。由此可見舞蹈要想形成獨立的學科,首當其沖,是要尋找典型化的身體形式,因此也就形成中國舞蹈身體符號化思維概念的持續發展。舞蹈作為教育系統中的姊妹元素,同樣受到整體教育環境的影響,在學科分類中我們自然而然區分出了舞蹈中的類屬關系,同時也劃分出了年級的概念;另外在范圍的分類中還規定有人群的差異性,因此兒童舞蹈范疇下的教育就是這樣一點點繁衍出了有關這一即興概念與視闕下的舞蹈研究,進而也形成了研究范圍基底。舞蹈即興作為一種當下前沿的表現形式,不僅具有自身的存在價值,同時它還與各個學科相互交叉,形成現代思路下舞蹈發展的新走向。以兒童舞蹈為研究基礎,結合最前沿的舞蹈運用形式,試圖去揭示兒童心理層面的精神世界,同時從教育的角度,將之運用于兒童教學的宏觀概念中去,最終尋找到一條更為準確、宏觀、深入的舞蹈審美的教學模式,讓兒童利用其自身年齡優勢,發揮出人類所追求的那種存在純潔性,舞蹈即興與兒童舞蹈審美教育恰恰嫁接了這一層面的互通關系,為人類探索精神世界的純我性提供了夯實的案例。不難看出即興不僅僅是一種人類社會發展中對于精神形態進行物質探索,所萃取出來的實驗條件,同時還是人性自我發展與裂變中形成生存需求,它既表現為審美層面的精神揮發,同時也完成了人類感性覺知的進步與意識能量的舒張。時至今日舞蹈作為一門成熟的藝術門類,已基本形成不同的舞種學科,以及表演、教學、創作等獨立且相關聯的獨立狀態,使得舞蹈已經形成極其豐富的身體語言與符號。因此隨著時代大環境的發展以及藝術學科一體化,在科技與舞臺多元交叉的今天,對于舞蹈的思維邏輯已經不能僅僅局限于學科內部的理論認知,其學科的延展性與交叉性是歷史之所趨,意識形態合理發展的歷史動向。因此兒童舞蹈教育的研究,在時下常常多介入兩種主觀形態的探討方式,其一是心理學所影響下的審美思維以及舞蹈審美的形式構建;其二便是運用舞蹈即興這一西方前沿的思維模式,來進行幼兒舞蹈身心、美感的教育探討與研發,這不僅代表著一種學科前沿方式的思考態度,而且還為幼兒舞蹈研究高級化、深入化邁出了實操性的一步。
三、舞蹈即興對美育前沿形態的國際拓展
與國內相比,國外藝術學科的教學實施,通常以人的存在性為思維出發點,進而延伸其藝術學科各個門類,也就是說西方的藝術思維中很注重人的意識與思維的既存關聯,因此自然而然產生了與此相關的心理學、美學、哲學相互影響的思維杠桿,為其下行具體學科的研究、產生方式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例如人類的第四次革命——弗洛伊德的潛意識心理學說,直接影響了當下諸多與人發生直接關系的學科、行業,因此舞蹈必然形成了一種有關人性存在與探討的方式——即興行為。“即興”所謂的西方典型的探索方式,在進入舞蹈的行業之時,使得舞蹈的傳承與發展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與高度,也就是說“舞蹈即興”通過身體,來探索人的存在感、人體自然性,因而使其進入到一種生命倫理的哲學命題之中,既加深了舞蹈認識程度,同時為舞蹈成為人類生存的必須品提供了可能。舞蹈即興的出現不僅僅是一種人類理性學科下專注的條件與方法,同時還是在經濟駕馭生活能力得同時所攝取到得一種本體異化與生理異變下生存協調性,是通過藝術的形式、“即興”的條件來解決已經發展起來的理性生存環境。因此從人的感性本能出發,面對生存能力的質變與適應,自然便形成了這一人性感知的疏解方式。無獨有偶,兒童舞蹈的探討與研究總是圍繞于幼兒生心理的早期體征特性為基礎,進行舞蹈方式的教學與引發,舞蹈作為主體傳達世界認知的一種身體媒介,自然有接受與傳遞的功能,因此兒童舞蹈教育在國外早已成為一種與心理學、美學掛鉤的學科形式,以此作為科學研究的基礎理論,再進行深入性行業內的探討,最終使得幼兒舞蹈的美育范疇,通過舞蹈這一條件來進行身心學觀念下的思考方式與建構,從而進入到幼兒教育的實地體驗環節,使得兒童舞蹈的教育與研究,不僅僅凸顯出一種身體形態學的訓練,同時還是一種審美情感的傳達,最終至使國外學前教育的幼兒研究視角與思路自然順延至更高級的探索視野,同時為其提供了一條先行的方法路線。將舞蹈即興訓練運用在兒童審美教育中,這既是幼兒舞蹈教育的大趨勢,也是借用先驗理論開發與拓展幼兒舞蹈教育的方法依托,最終推動了國內舞蹈藝術的發展逐漸與國際化研究水平接軌,終兒促進幼兒舞蹈教育高級化的大趨勢。
作者:陳路芳 單位:廣東省外語藝術職業學院
- 上一篇:鋼琴教學審美教育應用研究
- 下一篇:文學課程改革創新型人才培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