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文化理念下社區教育思考
時間:2022-11-10 04:56:22
導語:和合文化理念下社區教育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和合文化憑借接受差別體現多元、消除沖突體現和諧、注重整體體現統一等特征,已然成為教育界的重要理念。在和合文化理念指導下,我國社區教育需要進行創新變革。縱觀我國社區教育的發展歷程和現狀,可以看到社區教育在迅速發展的同時也暴露出諸多不足。為此,需要在分析當前社區教育存在主要問題的基礎上,探索社區教育的創新路徑與改革思路。
【關鍵詞】和合文化;社區教育;國外;新路徑
和合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與精髓,和合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富生命力的文化內核,和合精神是我國千百年來一直追尋的理想境界。和合文化理念具有接受差別、消除沖突、注重整體的特性,將和合文化理念運用到教育領域,可以增加教育的多元性、和諧性和統一性。2014年2月24日,在關于傳統文化的集體學習中,首次提出“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十八大召開至今,先后多次提到和合文化與理念,有效推進了此理念的落地。在黨的報告中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1]和合文化對于和諧社會構建與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重要的價值,亦是提高人民思想政治覺悟、道德觀念、文明文化素養及健全人格的重要因素。社區教育具有對象廣泛且集聚的特點,需要社區開發共享教學資源,靈活轉變教學形式,從而滿足社區居民的個性化、差異化教育需要,增強社區服務水平。我國社區教育在歷經了幾十年的發展之后,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尤其在2020年初,肺炎疫情突如其來,社區的重要性及時展現。但是,現階段我國社區教育發展依然存在一些不足,社區教育方式方法有些已經不合時宜,需要重新進行教育定位以及教育模式和方法的創新。黨的四中全會《決定》中強調,要“突出堅持和完善支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著力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四中全會提出的這一重要要求,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指明了方向,必須貫徹落到制度建設全過程和各方面,因此研究目前我國社區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與不足,并結合和合文化理念有針對性地提出發展策略,對促進社區教育創新發展與形成中國特色國家治理方式具有重要意義。
一、和合文化理念概述
(一)和合文化的內涵。和合文化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字見之于甲骨文,現代意義為和諧,和也是哲學思想中比較重要的概念;“合”字見之于金文,意為上下唇合攏。“和合”二字合體聯用,源于《國語•鄭語》《史記•五帝本紀》《靈芝慶壽•第一折》與《國語•鄭語》等文獻,老子、孔子、先秦諸子與墨子等學者均對“和合”二字進行深刻闡釋,《尚書》中的“和”是指對社會、人際關系諸多沖突的處理,“合”指相合、符合。“和合”經歷千年嬗變,最終將儒佛道融合于一體,形成獨具中華民族特色與個性的文化。指出,“中華民族有著5000年歷史,一直傳承和諧、和平、和睦的發展理念。中華民族愛好和平,中華文化崇尚和諧。與人為善、以和為貴理念已深入人心,深耕于每個中國人精神之中,深刻反映在中國人行為之上”。這句話不僅是中華和合文化的涵義體現,還闡明了其歷史傳承脈絡。回顧中華民族歷史,和合文化一直體現在每一階段發展特征以及每一個中華兒女身上,逐漸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主要組成內容。[2]和合文化內涵主要可從四個方面闡釋。一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觀,二是協和萬邦的國際觀,三是和而不同的社會觀,四是人心和善的道德觀。和合文化重視建立和諧的交際環境,井然的秩序環境,從而達成良好的社會關系。由此而見,和合文化既是一種方法論,更是一種人生哲學。(二)和合文化的主要特征。和合文化作為一種歷史悠長的思想體系,體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哲學內涵;作為一種綜合性能較強的思想文化體系,和合文化囊括差分、沖突、融合與整合四大維度,也由此凸顯以下三方面特征:1.接受差別,體現多元和合文化最顯著特點是接受差別,體現多元。這一特征主要反映自然界中同性相斥、異性相吸的道理。從萬物發展規律中可體現和合的特征是求同存異,堅持完全親和,達到和諧統一境界。2.消除沖突,體現和諧和諧是矛盾運動所處的一種特殊狀態。和諧意味著矛盾雙方相互協調統一于一體,和諧意味矛盾沒有主次,雙方都處于一種平等的地位。這種狀態正是我們社會矛盾的理想狀態。消除沖突,是對已有破壞結構的方式進行分析與轉換,將沖突推上更高境界,充分體現和合文化之存在價值。3.注重整體,體現統一和合文化的特征之三重在強調事物之間相互統一,互相配合,形成有機整體結構。物種團結和諧,便能形成統一整體,且有利于發揮集中力量,提升綜合實力,形成強盛的統一體。由此可見,和合文化更多強調團結與和諧,以及民族團結統一。[3]
二、和合文化理念對社區教育的關鍵指導作用
(一)端正教育主體的處世態度。和合文化理念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早在十六屆四中全會時,我國已經十分明確地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點放在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上。這使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有了十分具體的著力點。在和諧社會的構建進程中,和合文化理念中的大同思想與和合的觀念對其有著重要指導作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即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由此可知,和諧社會是我們長治久安的理想目標,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和合文化對和諧社會的構建具有理論導向作用,是現代文化與文明對于和合文化理念的傳承表現,也是人民大眾對于真善美的渴望。人際關系和諧是和諧社會的一種表象呈現。在社區教育中采用和合文化理念開展心理素質教育,可以幫助教育者與被教育者形成正確的思維方式。因此對于社區居民而言,充分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等知識,了解和合文化理念,從和合文化之中汲取其內涵與價值觀,把握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形成以和為貴的處事原則,有利于調節并優化自身處世態度。教育者通過深層次了解和合文化理念,深耕于中華民族文化,精準定位自身的人生坐標,可幫助自身找準發展目標,端正教育主體的處世態度。(二)助推教育模式的和合共進。從我國長期教育經驗來看,若想改進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方式,首先需改良教師教育方式。在社區教育中,居民以教育“主體”體現,更需要完善教育者的“主導”作用。從社區主體而言,和合文化中的和合理念包含著大眾基本的價值理想及觀念,主體對個體則有明顯的導向作用。因此在合作教學過程中,教育者將團結協作作為開展教育活動的宗旨,采用多元化教學模式,吸引大量居民參與到實際教學之中,并鼓勵居民之間加強溝通,提升社區整體教育質量。(三)調節被教育者的社交心態。和合文化理念能夠幫助社區居民覺醒自我、認知自我并完善自我。特別是和合文化之“魂”是一種非攻與大愛的理念,這些優秀理念體系對涵養社區居民心理健康具有重大意義。和合文化不僅能培養居民寧靜、和睦的人際交往心態,還能幫助其養成和諧共處的心態。有利于形成正確的思想道德修養方向,改變自身人際交往過程中的錯誤思想和不良行為,重新塑造一個良好的人格形象。綜上,在和合文化理念下開展的社區教育可以修正居民行為、思想,有利于居民修身養性,通過自我反省體察,使身心達到完美的境界。
三、我國社區教育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政府對社區教育重視不夠,社區教育未達到預期效果。通過國內外社區教育對比,國外較為重視社區教育,例如美國和北歐國家在社區教育方面資金和資源投入的比較多。美國聯邦政府對社區教育的經費撥款占社區教育事業經費的30%,各州政府的稅收和財政支持在社區教育總資金中的占比分別為39%和18%。除此以外,企業、校友也會為社區教育提供各種資助。相較而言,現階段我國居民層對社區教育的認識還不全面,政府對社區教育還缺乏良好的頂層設計,對社區教育發展的重視程度不足。盡管我國《社區教育示范區評估標準試行》中規定,市政府要保障社區教育經費人均投入不低于2元,但這一政策的落實并不到位,很多地區均未達到這一標準。由于對社區教育的重視程度較低,社區居民的素質也是參差不齊,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在今年的疫情剛剛開始的時候,大多社區人員對社區居民的教育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沒有前期量的積累,危難之際的社區教育就猶如空中樓閣。(二)缺少高水平師資導致傳統文化不能在社區教育中融合轉化。從我國的當前形式看,和合文化與社區教育存在著內在的契合,同時也具有融合貫通的路徑,因此和合文化如何與社區教育融合并轉化為社區所需求的教育理念,是我國應該探尋的。單從教育角度相比較而言,國外社區教育大部分已經形成了具有本國特色的成熟社區教育文化,如丹麥民眾中學、日本公民館、美國社區學院和德國鄰里之家等。例如,丹麥民眾學校開設的課程中傳承本民族傳統文化和宗教的課程,有效地促進了本民族先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美國社區學院利用社區內的專業人員,如專業領域專家、企業家、高級工程師和經驗豐富管理者等作為師資資源,同時廣泛招募兼職教師、志愿者,以此補充社區教育師資資源。相較于此,我國社區教育缺乏專業工作人才和教育設備。當前我國社區教育主體是居民委員會工作人員,學歷及專業架構不合理、年齡結構不均衡、綜合素質參差不齊,甚至不曾有過專業的思想政治教育及職業道德與技能方面的培訓。由于本職工作較為繁忙,他們沒有太多精力和時間開展教育活動,這使得社區教育工作無法穩定、規范開展,也難以形成本地特色。
四、和合文化理念下社區教育的創新路徑與思考
(一)推進社區教育資源整合與共享。以“合”至“和”,推進各區域社區教育資源整合共享,是社區教育創新發展途徑。主要強調幾個重點內容:一是整合社區人力資源。師資力量是社區教育的基礎,師資的強大則是社區教育辦好的前提,我國各級城市的社區應根據本地實情,建設與本地匹配的社區教育師資隊伍。二是整合社會教育資源。通過充分挖掘社區內部重要教育資源,采用簽訂教育資源共享協議,將社區內部課程、場地與設備等相關資源匯集,形成教育共享體系。三是整合高校與社區教育資源。通過分析區域內各類型教育機構的教育資源優勢,探索形成教育機構參與的社區教育模式,促進不同社區之間教育資源共享。四是建立資源整合監督機制。分析社區教育資源整合的各環節,通過考核、考評與評價等方式,加強對社區教育研究,確保教育資源長效與共享性。[4](二)搭建社區教育公共服務平臺。“和為貴、泛愛眾”是和合文化中較為鮮明的處世哲學,在其理念的影響之下,社區教育的意義逐漸彰顯。隨著社會的發展,社區教育公共服務平臺及社區內部設施不斷完善,借助于社區教育公共服務平臺,能夠提高社區工作人員的工作職能,夯實社區教育基礎服務。社區教育工作者通過搭建社區公共服務平臺,為各社區教育提供主要平臺與載體,擴大社區教育影響力。在該平臺內部,將專業的教育知識與資源進行有效整合與融合,從而提升社區教育質量。與此同時,憑借社區教育公共服務平臺,著眼于多層次居民需求,通過知識競賽、專題講座、巡回授課與主題研討會等方式,提供豐富的教育形式,努力打造一個社區教育服務平臺,并逐漸將該平臺建設成為社區居民終身學習的主要基地。(三)借助自媒體優勢推進社區教育。和合創新是人類特有的目的化行為,其公設為:自然———選擇。[5]社區工作者應將自媒體引入到日常教育之中,在和合文化指導下,以多措并舉方式,推進社區教育工作順利開展。社區工作者應在各自媒體平臺上相關知識信息,為社區人員提供線上教育資源。同時,應安排專人對自媒體進行維護與管理,獲取社區內部人員信息反饋。加強教育工作者與社區內部人員之間的溝通,層層落實社區教育工作。此外,在自媒體平臺內部,應該定期發放專欄類教育視頻,建立相關熱點討論平臺,開通雙向答疑解惑直播平臺,為相關人員提供多元化教學途徑。(四)建立社區教育組織領導管理機制。社區教育主體主要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諸多教育主體之中,每一個主體主要根據自身特點與職能,發揮差異化教育作用。在這之中,主要的教育主體包括社區基層黨組織、基層團組織、居民委員會與社工。各個主體之間相互關聯,協同實施不同的教育內容,以實現教育效果最大化。由此,應針對當下社區教育模式以及各大參與主體工作職能,基于和合文化理念建立社區思想政治教育組織管理機制,以保障社區教育工作的順利實施。具體來說,地區政府可以建立社區教育領導組織,包括基層黨組織、社會組織和個人等,在此基礎上明確各方職責,形成教育組織領導機制。在該領導機制中,社區居民委員會是重要參與主體,團組織是基本參與主體,社工為教育工作的主要實施者。通過社區思想政治教育組織領導機制的聯動實施,充分發揮各組織綜合效能,加強整體社區管理能力,并盡快落實社區教育工作內容。(五)健全社區教育相關法律法規。法制是法家學派一直所倡導的。自古至今,無規矩不成方圓,社區教育工作需要切實加強社區教育工作理論研究,推進一些針對性、實用性與務實性的社區教育法律法規,推進和合文化理念的融合,為社區教育工作開展提供強有力支持。首先,強化社區教育相關立法。政府部門應立足于實情,積極推動社區教育法律修訂工作,加強對相關法律、法規的研究。并結合不同的社區特色,著力研究具有地方特色的社區教育規章制度。其次,完善社區教育政策體系。教育部門應圍繞社區重點教育任務,加大政策創新力度,加快各項政策落實。各地要結合本地區特色,著眼破解社區教育難題,探索形成單向性與綜合性高度對接的社區教育政策體系。最后,加快建立社區教育標準化制度體系。各大主體需結合社區組織、服務與信息化建設等方面內容,鉆研社區基礎通用標準、設施配備標準與管理服務標準,研究符合社區教育工作的標準化制度體系,規范社區教育工作。通過強有力的法律法規引導,保障相關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
五、結束語
當前,單向的學校教育已經難以滿足社會居民的需要,在此情況下,通過社區開展教育活動的方式提高居民思想文化素質的社區教育不斷發展,逐漸走向開放。[6]而社區教育作為當前社會教育的重要形式,應該以和合文化理念為指導,客觀審視當前存在的問題和與國外的差距,并以此為依據提出相應創新發展策略,促進社區教育的創新發展。
【參考文獻】
[1].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陳立旭.和合文化的內涵與時代價值[J].浙江社會科學,2018(2):83—91.
[3]李琴.中國傳統和合文化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價值[D].錦州:遼寧工業大學,2016:14—16.
[4]胡先銳.和合文化與社會治理現代化研究[D].蘇州:蘇州科技大學,2017:44—55.
[5]張立文.和合學:21世紀文化戰略的構想[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57.
[6]蘇曉奇,張品茹.開放教育理念下成人教育模式改革初探[J].成人教育,2018(2):35—38.
作者:王景云 由婧涵 單位:哈爾濱工程大學
- 上一篇:社區教育評價的反思與重構
- 下一篇:政治學科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