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教育的德育實踐方法研究
時間:2022-02-20 04:04:00
導語:三生教育的德育實踐方法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長期以來,我國高校德育十分重視對學生的知識灌輸,卻往往忽視了學生對生命、生存和生活真正意義的理解,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未能得到應有的重視。實際上,隨著世人對生命、生存和生活的關注,德育也必將回到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之中,以個體健康成長為目的。因此“,三生教育”的理念近年來也逐漸為人們所熟悉,基于“三生教育”的德育實踐的基本理念亦來源于此。
一、德育中“三生教育”的價值凸顯與缺失
(一)德育中“三生教育”的價值凸顯
高校德育的目的是塑造全面發展的大學生。在大學生的發展過程中,生命、生存與生活是緊密聯系的整體,高校德育源于大學生生命、生存和生活發展的需要,德育的基礎根植于大學生生命、生存和生活的沃土,德育的知識靠大學生對生命、生存和生活的體驗和認知來生成,因此,高校德育理應關懷大學生的生命,關注大學生的生存,關心大學生的生活。但現存很多高校的德育與大學生的生命、生存、生活相脫節,只側重于培養有知識的大學生,以考試成績作為學生評優衡量的主要指標,在一定程度上說是一種知識德育、考試德育,這就導致了一部分大學生一味地認真鉆研書本知識,而忽視了生命體驗、自由發展、生存技能等。
自2008年秋季學期起,云南省在全國率先在各類學校學生中試點實施以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為核心的“三生教育”,它是以生命教育為核心、以生存教育為關鍵、以生活教育為目標的教育體系。人的一生就是生命、生存和生活過程的有機統一。高校“三生教育”讓教育回歸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并在此基礎上構建以學生為中心,也就是以學生的生命、生存和生活為中心的教育體系,要求教育過程與學生的成長過程結合,強調主體認知和行為實踐,符合學生的身心成長規律,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真正使教育在指導思想上實現對學生全面發展的關注。顯然,“三生教育”所蘊含的基本思想與實施德育所要實現的目標是一致的。作為關注大學生的生命、生存和生活整體發展的高校“三生教育”理應成為德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德育中“三生教育”的缺失
從現實來看,高校德育中的“三生教育”缺失現象時有發生。主要表現在:一是大學生對生命的意義、生命責任感認識不足。例如,清華大學劉海洋的“傷熊事件”;復旦大學張亮的“虐貓事件”;云南大學馬加爵的“殺害同學事件”等。大學生的自殺事件也頻頻出現“,2008年,教育部直屬高校就發生63宗大學生自殺事件,其中北京、上海各23宗。2009年,大學生自殺趨勢有增無減,僅上半年,北京就有14名大學生自殺身亡。2010年初,西安市高校中被媒體報道的就有3起。”[1]
從紅河學院“三生教育”狀況的調查顯示,20%的學生有過輕生的念頭。這表明一部分大學生承受壓力的能力弱,對生命的價值、生命責任感認識不足,生命教育有待加強。
二是大學生缺乏生存知識,不具備必要的生存技能。從“三生教育”的課堂教學和相關調查中了解到一部分學生缺乏生存知識,不具備必要的生存技能。在教學中了解到的內容如缺乏地震的自救和互救常識;不知道滅火器的使用范圍和使用方法;對處理好人際關系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等。從紅河學院“三生教育”狀況的調查來看,51%的學生了解當前的就業形勢;42%的學生了解自己的職業興趣;在平常的學習、生活中,18%的學生經常會感到壓力,但不知該如何緩解;42%的學生打算為了將來的就業,現在開始在各個方面主動學習和訓練;13%的學生面對生活的艱辛,生命的無常和生存的不確定,選擇了“相信宿命”;煩悶的時候,6%的學生選擇“喝酒解悶”、19%的學生選擇“上網”,這說明一部分學生不了解當前就業形勢和職業生涯規劃知識;不懂得如何緩解壓力;尚未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等,生存教育的實效性需要提高。
三是大學生生活自理能力欠缺。成都某大學大學生不會打掃衛生,同宿舍六人湊錢請保姆,每人每月出60元錢請保姆,每周到寢室打掃一次衛生和洗衣服。記者在成都川嫂子家政公司了解到,該公司也經常接到在校大學生需要家政服務的電話,開學時候居多,而且每年此類業務都有明顯增加。[2]就紅河學院來看,還未了解到有學生請保姆的情況,但存在個別學生出錢讓別人洗衣服的情況。在擔任班主任期間,從走訪的學生寢室看,寢室衛生情況很差,個人衛生不注意的問題確實存在,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部分大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低下。
大學生生活自理能力的欠缺不僅僅表現在不會洗衣服等基本的個人衛生技能,還表現在對新環境的適應能力差。2005年9月9日晚上廣州某大學一名入學僅一周的新生,因“飯菜不合胃口、不能忍受這種生活”,從學校的7樓縱身跳下,當場殞命。9月9日上午,其父母特意從老家來到學校,準備在附近租套房子陪讀。和兒子一起吃晚飯時,她告訴兒子,因租金太貴,她不在附近租房子了,但會每天從番禺的家里做好飯菜送過來。當時兒子十分失望,吃完飯后,兒子說要回宿舍。到了晚上7點多鐘,就出事了。他的一名同學回憶說,跳樓前他曾經抱怨“飯菜不合胃口,衣服也不會洗,不太適應這種生活”。是什么原因最終促使他縱身一跳,恐怕永遠是個謎,但這位大學新生的自理能力低下是不容質疑的。[3]由此可看出,生活自理能力欠缺的大學生雖是少數,但不能忽視。
二、基于“三生教育”的德育實踐模式構建策略德育實踐的上述現實狀況,客觀上需要進行一次深刻的思想變革,高校德育的工作者應該重新認識德育與大學生的關系問題,重新認識德育的本質與規律。“三生教育”作為一種完善大學生的生命,促進大學生的生存、生活質量提高的實踐活動,其價值就在于它可以引領我們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堅持以大學生為本,不斷探索德育的本質與規律,并在實踐中自覺遵循。因此,探索基于“三生教育”的德育實踐模式,努力促進德育理論和“三生教育”實踐有機結合,才能切實改善高校德育效果。
基于“三生教育”的德育實踐模式作為當代中國高校德育模式的一種新探索,是教育者根據一定階級和社會的要求,遵循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規律,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從大學生個體出發,通過對個體生命的感悟、對生存的訓練和對生活的體驗,發展和鞏固其良好品德的活動過程。基于“三生教育”的德育實踐模式的構建,主要應抓好課堂教育、職業性實踐活動、以“三生教育”為主題的“實戰仿真”演練活動等三方面工作。
(一)以課堂教育為陣地
首先,以“三生教育”課堂教育為主陣地,創建“三生教育”教學團隊。創建“三生教育”教學團隊并不需要另起爐灶,關鍵是利用好三個教育團隊。利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團隊,開展生命價值觀教育、生命信仰教育、生命責任感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健康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利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團隊,開展生命感恩教育、人際關系教育、團隊教育,引導大學生建立和諧的生活環境。利用招生就業教育團隊,開展職業生涯教育、職業規劃教育、就業和創業教育,引導大學生明確和實現人生目標。當前“,三生教育”課堂教學要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通過課堂討論、辯論、案例分析等方式讓學生更多地參與教學,使課堂成為教師與學生的良性互動過程。
其次,要深入發掘蘊含在專業課程中的“三生教育”資源,講究滲透技巧,提高對大學生的引導能力,發揮各門學科的“三生教育”效應。在專業課教學內容、課堂的組織過程、對學生的考核等方面都蘊涵著豐富的“三生教育”資源,有效的利用不僅可以提升專業教學的質量,還有助于完成“三生教育”的任務。如在布置和檢查作業時,鼓勵同學們相互討論,但堅決反對抄襲,培養學生的責任感意識;通過專業知識的介紹,引導大學生結合專業盡早制定職業規劃,并監督其執行;結合本專業的特點,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等。
(二)豐富職業性實踐活動
高校是絕大部分大學生走向社會的最后一站,與中學相比,職業性是高等教育的特點之一。
只有通過相應的職業性實踐活動,才能讓學生感悟“三生教育”的真諦。職業性實踐活動主要包括如下三個方面:
一是專業實習。專業實習這個環節已成為大學生學習生涯的必要環節,讓學生早點實習,直觀地了解專業的實際用途,再結合課堂的講解,學生學習的效果會明顯增強,也有助于學生盡早制定科學的職業生涯規劃。從學生的實習報告和實習交流中可看出,學生實習后,對專業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入,很多學生有自己專業知識和技能不足的感慨。由此可見,提前實習的效果是顯而易見的,高校應創造條件讓學生盡早參加專業實習。
二是創業實踐。創業實踐活動對于培養大學生的創業思維、競爭意識、團隊意識和市場觀念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要重視對大學生的創業教育。如利用學校網站、廣播站、各類報紙、櫥窗、宣講報告等宣傳方式營造創業氛圍;組織學生考察企業創業的歷程、構建創業實踐基地等。在創業實踐中,應采用“模擬商業環境,引用大量案例,采用角色扮演、分組討論、匯報演示等方法”,[4]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創業知識和能力選擇不同的創業實踐模式[5],如知識型創業、創意型創業、興趣型創業、服務型創業、季節型創業等,提高學生創業的基本素質和創業才能。
三是勤工儉學。高校應充分認識到勤工儉學既助學又育人的雙重功能,不斷開發拓展勤工助學崗位,給學生提供越來越多的勤工儉學實踐機會。首先,立足校內,開辟勤工助學勞務資源,提供勤工助學崗位。如打掃衛生、整理圖書、假期值班等,實行工時計酬;也要考慮長期兼職,如校園治安、宿舍管理、報刊閱覽室管理、教學樓值班、教學科研輔助工作等。[6]
其次,積極拓寬校外渠道,與社會企事業單位共建固定或臨時勤工助學崗位,努力實現勤工助學崗位基地化建設。如參與科技研究、開發、出任家庭教師、修理服務等。
(三)開展好以“三生教育”為主題的“實戰仿真”演練活動
以“三生教育”為主題的活動很多,包括演講、朗誦、知識競賽、文藝活動、游戲、征文、生存訓練、自救培訓、消防演練、電影欣賞、公益活動等,各高校都在不斷實踐,如有的學校舉辦了“怒放的生命”主題圖片展,有的學校開展了“火災自救與逃生”主題團日活動等。這些活動都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對于遭遇突發事件的模擬自救演練,由于參與的學生人數有限,組織的次數太少等原因,對大多數學生來說作用不大。在這方面,我們應吸取有益的經驗。有一所普通的農村中學———桑棗中學,與汶川大地震中傷亡慘重的北川縣毗鄰。地震發生后,這所學校的老師只用了1分36秒,就組織2000多名學生下樓,全校師生無一人傷亡,這是一個奇跡。奇跡的創造者就是學校的校長葉志平。從2005年開始,葉志平每學期在全校組織一次緊急疏散演習。每個班的疏散路線是固定的。教室里前4行從前門撤離,后4行從后門撤離,學生排成單列,每列走哪條道,學生們早已知曉。每個老師都分了角色,搶救組、外聯組、后勤組,發生了險情各自該干什么,葉志平定期抽查。地震那天,師生們正是按著平時演練的方式有序疏散的。[7]由此可看出,高校經常性地有效組織師生開展好“三生教育”為主題的“實戰仿真”演練十分重要。
- 上一篇:領導在電力發展動員會發言
- 下一篇:城中村小產權房登記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