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環境三生教育革新
時間:2022-05-27 03:10:00
導語:新課改環境三生教育革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2009年9月4日,總理在北京三十五中聽課后的講話中指出:“我們應該清楚地看到,我們的教育還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不適應國家對人才培養的要求”;“必須樹立先進的教育理念,敢于沖破傳統觀念的束縛。”[1]通過深入學習溫總理的講話,我們認為要認清當前的教育現狀,與時俱進,更新教育觀念。而由云南省2008年開始實施的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簡稱“三生教育”)正是一個很好的范例,是符合素質教育基本要求的新的實踐和探索,也是進一步落實新課改精神的有效切入點。
一、“三生教育”的內涵
“三生教育”是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簡稱,是由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統合而成的一個復合概念。生命教育是1968年美國學者杰•唐納•華特士首次提出的、且在中國教育界上世紀90年代廣泛流行的一種教育思想;生存教育則是流行于西方的“成功教育”的另一種說法,是市場經濟下的必然產物,如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干事埃德加•富爾就出版了其專著《學會生存》;生活教育則起源于胡塞爾在其專著《歐洲科學的危機和先驗現象學》中指出的歐洲科學危機的出路是必須回歸“生活世界”,其后杜威、陶行知也都專門論述過生活教育。云南省提出“三生教育”的命題,把生命、生存、生活三者聯系起來組成一個理論體系,可以說是教育的一個新的方向,是在教育中貫徹“以人為本”思想。其中,生命教育主要是讓受教育者認識生命(不僅是認識自己的生命,還要認識他人的生命或是自然界中其他生物體的生命),在此基礎上尊重生命、珍愛生命,進而發展、完善生命;生存教育則是幫助受教育者學會生存,學會在自然界中生存,亦在人類社會中生存;生活教育則旨在幫助受教育者和諧的生活、處理好生活事務、繼而追求個人、家庭、團體乃至民族、國家、人類的幸福。[2]生命教育是基礎、生存教育是根本、生活教育是方向、是目標。我們應該看到,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各具特點,但又相輔相成、相互滲透,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而以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為核心的“三生教育”立足于幫助個體健康成長、成人、成才,旨在通過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樹立正確的生命觀、生存觀和人生觀。
二、“三生教育”與新課改“三維一體”課程目標的關系
“三維一體”課程目標提出把“情感、態度、價值觀”放在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同樣重要的目標維度。“三生教育”與新課改“三維一體”課程目標是相通的,是以實踐去貫徹“三維一體”課程目標,為更好地實現“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一維目標指明了途徑。
1、生命教育是培養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基礎
情感不僅指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還包括愛、快樂、審美情趣等豐富的內心體驗;態度不僅指學習態度,還包括樂觀的生活態度、求實的科學態度、寬容的人生態度等;價值觀作為一個比較寬泛和抽象的概念,它強調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科學價值與人文價值的統一,以及人類價值與自然價值的統一。從橫向上看,這三個要素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它們描述了人的情意領域的完整畫面;而從縱向上看,這三個要素具有層次遞進性,它們構成了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的情意發展連續體。[3]當代中國,在“學而優則仕”的傳統思想的影響下、在高考的指揮棒下,社會、家庭、學校更多的是關心知識等智力因素的發展,而忽視了情感、態度、價值觀作為非智力因素的重要作用。近年來,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自殺率最高的國家之一,自殺已經成為我國15-34歲青少年人群非正常死亡的首位死因,且自殺的低齡化趨勢也越來越明顯。另外,漠視他人生命、傷害他人的案件也屢屢見報。在生活競爭激烈的情況下,青少年生命的脆弱感和無助感日益增加。青少年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問題不容再忽視!生命教育的提出正是旨在幫助學生認識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熱愛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質量的一種教育活動。對于處在人生觀、價值觀形成時期的青少年,開展生命教育能夠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生命的價值,培養學生積極、樂觀、正面的生活態度,使其懂得熱愛生命、尊重生命;增強學生對生活的信心和社會責任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促進青少年全面發展、健康成長。
2、生存教育,豐富了“情感態度價值觀”
在使受教育者確立健康的生命意識之后,進一步使其確立合理的生存方式,學會生存。生存能力是人在社會生活中的基本能力。目前,多數孩子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小太陽般的生活,什么事情都由家長代辦,但是家長的溺愛對他們的成長是不利的。要想適應社會,必須具備相應的生存能力,為此需要使其學會如何生存、如何適應環境。因此要培養青少年在不同環境下的生存能力,培養獨立精神和自理能力,使其學會獨立生存;培養團結精神和協作能力,與人寬容理解、和睦相處,學會在集體中生存;培養進取精神和創新能力,使其學會在壓力下生存;培養遇事冷靜與自我保護的能力,學會在危急狀況下求生存;培養堅強的意志和抗挫折能力,學會在逆境中生存。當今的中小學生是在順境中成長的,經不住任何風吹雨打,遇到一點困難就會陷入消極的狀態中,因此尤其要對他們進行挫折教育,讓中小學生學會正視挫折,鍛煉自己的抗挫折能力,樂觀面對人生。
3、生活教育,升華“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生活教育,培養受教育者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進而使受教育者快樂地生活。不論是斯賓塞的“教育的真正目的就在于為完滿的生活做準備”,還是杜威的“教育即生活”都說明了教育和生活的密切關系。我國大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反對教育脫離生活,強調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改變課程內容‘繁、難、偏、舊’和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4]教育要回歸生活,不僅是新課改的精神,也是“三生教育”理念的呼喚。人的生活是一種復雜的社會現象。生活不僅是個人的生活,還是家庭的生活、社會的生活、國家的生活。生活教育要幫助受教育者處理生活事物,和諧生活。這就要求教育方式多樣化,要關注和指導學生的學習生活,建立積極的學習意識與有效的學習方式;要關心學生的日常生活,培育良好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要關心學生的交往生活,特別是要積極引導學生融入社會生活。課程必須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聯系,將教學內容納入學生和自然的關系、學生和社會的關系、學生與自我的關系及學生與文化的關系中,形成學生在習得書本知識的同時,形成對待生活世界各種問題的良好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三、“三生教育”進一步加深了對教學觀念的認識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強調要“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5]它主張實現的是教學方式的變革,要求轉變教師觀念,確立現代教學觀。在實施新課改九年后的今天,不少教師仍然存在這樣的觀念:教學就是教師教、學生學;教學就是教知識;教學就是教師為分數而教、為升學率而教……正是這種教學觀,助長了教師“一言堂”,助長了“應試教育”。“三生教育”的提出,無疑進一步加深了我們對教學觀的認識:
1、用愛心貫穿教學全過程
溫總理在北京三十五中聽課后強調指出:“沒有愛心就沒有教育。”夏丏尊在《愛的教育》一書中談到:“教育沒有了情愛,就成了無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罷,圓形也罷,總逃不了一個空虛。”[6]“教育如果沒有愛,實在不能算是教育;而教師如果沒有愛,也實在不能算是稱職的教師。愛是學生基本的心理需要,是兒童生命成長和發展的原動力。師愛的力量是巨大的,這一點是毋庸質疑的。教師和藹的態度,親切有神的目光,真誠的信任和鼓勵,是學生樂學的動力。但是直到今天,仍有些老師把“上課”當成完成工作任務,上課就是講講課本上的知識。仍有些教師按照考試分數,把學生們按“優生”“差生”區分開來。對“優等生”額外的關照,對“差生”放任自流。對于從事“太陽底下最光輝事業”的教師們,我們應該把愛的陽光灑向每一位學生。作為老師,我們應該給予每個學生同樣的愛心,而不應按“分數”區別對待每個學生;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學生不是知識的接收器,他們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一個個有著獨立認識和情感的生命體;作為教師,我們還應該認識到我們不僅僅是為了完成教學目標、教學任務去教學,而是多留意學生個性的發展,多一些欣賞,讓學生獲得全面發展。
2、教學是動態的,應適應時代變化、社會發展的要求
教學不是靜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都不是一成不變的。所以教師不能“走老路子”,用“老方法”,而應該結合時代的背景、結合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優化教學。這就要求教師要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優化教學結構。3、教學要注重教學生學會學習傳統的教學,基本上是以教師、課堂、書本為中心,基本上采用單一的傳遞、講授、灌輸的方式。學生被動的接受“是什么”的知識,對“為什么”和“怎么辦”的知識知之甚少。夸美紐斯說過:“教學是把一切事物交給一切人們的全部藝術。”[7]在當今信息瞬息萬變的社會,教師們應該認識到這種藝術就是要發展學生的“元認知”能力,使學生成為“策略的學習者”。要讓學生感受、理解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引導學生學會收集、處理和運用信息,并用于分析、研究和處理各種問題。
4、教學要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
傳統的教學,多是教師“手把手”地教學生,即典型的“請你跟我做”的模式。這種教學方法,把學生看作是接受知識的容器,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得不到體現,也不可能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新課程三維一體的課程目標和“三生教育”理念都體現出了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思想,其在教學中的體現,即要求教師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要求老師樹立學生是課堂學習主人的觀念。教師要激勵和組織學生參與教學活動過程,創設適宜的教學情境(即與現實生活相聯系的教學情境),并提供充分的條件,促使學生嘗試、探索、觀察、實踐,讓他們動口、動手、動腦、成為學習的主人。
5、教學要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
“三生教育”理念再一次表明教學不僅僅使學生獲得知識、形成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在智慧、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獲得全面和諧的發展。只有胸懷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我們才能正確地理解進行新課改的意義及“三生教育”的實踐,才能將我們的教育辦得更好。
- 上一篇:高校生心理教育三生教育價值
- 下一篇:三生教育哲學意義綜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