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制高職商務英語的研究與實踐

時間:2022-03-07 10:32:45

導語:五年制高職商務英語的研究與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五年制高職商務英語的研究與實踐

[摘要]五年制高職商務英語專業的課程存在很多問題。基于區域經濟發展的理念,從商務英語課程的特性和教學目標出發,具體的應對策略有:以商務英語課程實施為載體,修改完善五年制高職商務英語課程標準;商務英語課程以培養通曉商務知識,能完成日常商務英語交際的技能型人才為目標;在全國信息化教育的背景下,凸顯評價方法、評價模式的多元化。

[關鍵詞]五年制高職;商務英語;課程實施;實施策略

一、時代背景

近年來,商務英語作為專門用途英語(ESP)的一個典范在世界各地蓬勃發展起來。作為商務英語專業的核心課程,商務英語不可忽視。商務英語課程的教學實施特點是商務英語課程在教學過程中必須結合國際商務和英語語言兩個要素,傳授建立在國際商務基本知識基礎上,通過英語“聽、說、讀、寫、譯”這些手段,開展商務領域專業工作的語言知識和交際能力。2009年全國商務英語教學研討會專家指出,現今的商務英語涉及多個學科,即語言學、管理學、法學、心理學等。到目前為止,在商務英語課程實施方面,國內對此問題已進行了一定的研究,但卻主要關注集中在大學本科。

二、現實矛盾

(一)教學方法單一

目前我國大多數商務英語教學方法都千篇一律,沿襲著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講,學生聽”,教學手段和基礎英語課程相差不大。

(二)學生的專業操作能力不強

商務英語課程是基礎英語語言、商貿知識、技能實訓三大模塊的結合體,但是目前一線教師的教學過程中,仍沿襲基礎英語的教學模式,重點講解語言知識點、語句結構等,實訓操作上也是簡單的情景對話。實訓環節的缺乏就導致學生對專業不能有準確的定位,進入企業后,發現學校所學內容與工作有嚴重的脫節現象,對商務業務知識了解甚少。

(三)考核方式單一

對學生的考核評價不光是要檢測學生學習任務的完成度,也要檢測學生學習的有效性。在一些五年制高職商務英語專業的教學考核中,仍用筆試綜合卷作為對學生的評價檢測。因此,學生在學習中只強調知識點的記憶,而忽視語言的運用。

三、應對策略

(一)以商務英語課程實施為載體,修改完善

五年制高職商務英語課程標準課程標準體現了國家對不同階段的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規定各門課程的性質、目標、內容框架,提出教學和評價建議。[1]通過修改完善商務英語課程標注,促進課程改革,探究有針對性的課堂教學,總結有效的教學方法,整合課堂教學內容,使其更貼近對外貿易及服務類的中小企業的職業崗位的能力需求,做好知識、技能及心理態度上的準備,以此來達到職業教育的就業功能,真正貫徹“以就業為導向”的指導思想。

(二)商務英語課程以培養通曉商務知識,能完成日常商務英語交際的技能型人才為目標

深入研究,根據英語+專業的特點,遵循“任務型”、項目化教學設計理念編寫商務英語整課程的教學設計,突出項目化實訓教學。1.教學內容的選擇體現明確的培養目標,確立職業技能型的培養模式“劍橋商務英語教程”分兩個學期完成,共180課程。課程共由三大模塊組成,模塊一為基本理論知識;模塊二主要涉及國際貿易整個流程的經貿口語,符合商務類高職院校實用性的特點;模塊三為商務英語綜合實訓。選材及內容都向商務類傾斜,強烈體現職業技能特色。2.教學內容以工作過程系統化為導向,體現職業崗位特點課程以行業調研為基礎,剖析相對應的工作崗位,根據工作過程系統化進行職業能力分析,同時兼顧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與技能拓展的培訓。以“商務函電”為例,各學習情境模塊的設置按商務活動中一個完整的工作流程設計,體現每個工作流程的實施過程與特點,學生更容易接受。3.教學內容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以實踐為主,體現學生主動性教材內容的選擇既不是完全傾向理論講解,也沒有因過分強調其實踐性而忽視了理論指導,而是兩者有機結合。教學形式與手段多樣化,以學生實踐為主。以“商務英語聽說”為例,教學內容體現階梯式發展,商務知識與商務技能相結合,各學習情境的編排體現由淺入深,步步遞進,各單元內部的內容設置也循序漸進,利用課文創設表演情境,增加語言實踐的機會。

(三)在全國信息化教育的背景下,凸顯評價方法、評價模式的多元化

強化應用驅動,促進深度融合,推動教育變革。堅持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以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深入普遍應用為導向,推動教育理念變革,促進教育教學模式創新,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引導資源共建共享,支撐破解教育改革發展的熱點難點問題,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2]商務英語課程可以在信息教育的背景下,運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在聽、說、讀、寫英語教學的各個方面推動改革。教學評價形式與手段多樣化,以學生實踐為主。可以采用形成性評價,在教學進程中對學生進行知識掌握和能力發展的評價,“對學生平日課題學習和自主學習中的表現、所獲得的成績以及所體現出的情感、態度、策略等方面的發展做出全面評價”[3]。運用網絡平臺、情景表演、語音錄入、業務模擬來進行教學和教學后的評價,以此“鼓勵學生學習,促使學生更有效安排自己的學習過程,使學生取得成就感,樹立自信心,提升學生合作、協作能力”,使學生“從傳統的被動接受評價轉變成為評價的參與者和主體”。

作者:謝嬌麗 單位:江蘇省常州劉國鈞高等職業技術學校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印發《2015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點》的通知[EB/OL].(2015-02-12).www.jxedu.gov.cn/zwgk/zwggjx/2015/03/20150310101652970.html.

[3]陳柏華.英語:課堂活動與課后評價[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