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發展與教育分析論文
時間:2022-08-17 08:40:00
導語:可持續發展與教育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提要】為了使人類社會真正步入可持續發展的軌道,必須創建支持可持續發展理論。我們提出的支持可持續發展理論認為,可持續發展的人類社會需要教育的有力支持,而且,在可持續發展的支持系統中,教育無疑是最重要的支持系統。要想建構可持續發展的教育支持系統,使教育為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大業提供強有力支持,必須從教育思想、教育內容、教育功能、教育發展、教育屬性、教育觀念和教育過程等事關教育發展的一系列重大問題上進行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取向的改革。
一、可持續發展的人類社會需要教育的有力支持
(一)可持續發展呼喚人的全面發展,而育人正是教育永恒而崇高的歷史使命
可持續發展的社會,需要的不是僅僅掌握了一定知識或技能的工具化了的人,而是具有求知能力和發展智慧的可持續發展的人。可持續發展的人,必定是全面發展的人。以可持續發展為特征的生態文明與其說是對社會發展的挑戰,倒不如說是對人的科學素質和人文素質的挑戰。社會要持續發展,作為發展主體的人首先必須是全面發展的從而是可持續的。人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主體,是可持續發展實踐活動的核心,離開人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事業就失去了起始源泉、根本動力。而生產和再生產全面發展的人力資源,正是教育的任務。自從由直接生產過程中獨立出來那時起,教育就高舉著傳道、授業、解惑的大旗,肩負起了促進人類全面發展、驅動社會全面進步這一崇高而神圣的歷史使命。我們完全可以斷言,促進人類全面發展、驅動社會全面進步是且永遠是教育的歷史使命。既然教育的歷史使命是促進人類全面發展、驅動社會全面進步,那么,教育就應當是也必須是一項永恒而崇高的育人事業。育人,是對教育肩負的促進人類全面發展、驅動社會全面進步的神圣歷史使命的抽象而又通俗的概括和升華。
顯然,只有依靠良性發展的教育,才能不斷培養出適應可持續發展要求的全面發展的人,人類可持續發展的車輪才會由于有了發展主體的強力推動而快速前行;反之,離開教育的強有力支持,離開可持續發展主體的全面發展,人類憧憬已久的可持續發展就有泡湯的危險。
(二)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形成離不開教育的支持
以可持續發展為特征的生態文明不僅對傳統的發展觀提出了嚴峻挑戰,而且將從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等方面對人類產生深刻的影響。新的可持續發展模式要求人類摒棄傳統的發展理念,轉而樹立可持續發展理念。可持續發展理念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基礎,是支撐可持續發展的無形基石。全球一浪高過一浪的可持續發展浪潮,可歸功于人類久已萌動的可持續發展理念;環視當前不可持續的發展模式,歸根結底在于人們的發展理念的扭曲。
問題在于,怎樣才能培育起人們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并使這一健康發展理念植根于人們的內心深處呢?我認為,教育,也只有教育,才能從根本上全方位培育起人類的可持續發展理念。一個人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形成絕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長期養成的,是長期教育的結果。只有依靠可持續發展取向的教育,才能使人類自身真正意識到可持續發展是人類唯一科學的發展模式;才能使可持續發展理念由人類智者的“超前”理論變成全人類的共識;才能使華麗的可持續發展辭藻轉換為人類的潛意識;才能使可持續發展由外在壓力迫使下的不得已選擇轉化成人類個體內在動力驅使下的自覺追求……才能不斷造就出一代代具有可持續發展理念的人,支撐起可持續發展的大廈。難以想象,離開教育的強有力支持,可持續發展理念會怎樣播撒人間。
(三)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實踐離不開教育的支持
一般說來,對可持續發展理論,人們比較容易接受;對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性,也為人們所普遍認可。但是,人類正確的發展理念卻往往在扭曲的實踐中被異化。每當人們——包括即使是具有可持續發展理念的人們在進行活生生的發展實踐時,卻每每做出不可持續的選擇。理論與實踐的巨大反差成了制約可持續發展的“頑敵”。
為什么人類飲鳩止渴式的發展實踐總是大行其道,而人所共知的可持續發展理論又總是被束之高閣呢?究其原因,在于人們高尚的可持續發展理念與塵世中庸俗即時的功利性追求的激烈沖突,塵世的利益、即時的需求和無邊的欲望總是壓倒對他人和后人的關懷,極端自私的掠奪性占有和揮霍常常使可持續發展要求的代內平等和代際平等落空。究竟是用人類在“生態極限”的懸崖邊緣得出的可持續發展理論去指導實踐,還是削足適履,讓唯一正確的發展理論去附會庸俗而危險的千年一貫的實踐。這一事關人類生死存亡的實踐選擇已日益突出地擺在已做出正確發展理論選擇的全人類面前。
為了使可持續發展理念盡快轉化為人們的可持續發展實踐,必須完善由可持續發展理論到實踐的轉化機制。那么,能夠促成從可持續發展理念到實踐順利轉化的中介又是什么呢?既然教育能夠誘導人們摒棄不可持續的發展理念,重塑、整合可持續發展理念,那么,它同時也就能夠搭建由知到行、由此及彼、由理念到實踐的橋梁或中介,使可持續發展由理念的此岸到達實踐的彼岸。特別是我們后面將要提到的全程教育可使具有可持續趨向的教育滲透到發展主體的每一個成員、發展的每一個過程、每一個發展過程的每一個環節,以此實現可持續發展理念(即可持續發展起點)、可持續發展過程和可持續發展結果(即一個可持續發展過程的終點)的統一,實踐與理論的合拍。可見,全程教育可使人類的發展理念、發展實踐形成共同的目標指向,使可持續發展理念與可持續發展實踐在高起點上實現有機整合,最終形成可持續發展合力。
(四)可持續發展向度取決于教育的可持續向度
教育不但能夠有力地支持可持續發展,而且,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向度在極大程度上取決于教育的可持續向度,教育在某種意義上成了發展之源,成了可持續發展第一位的推動力。也就是說,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教育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目標要求呼喚可持續發展的教育支持系統。可持續發展的社會需要可持續發展的人,這樣,我們便可以從培養促進可持續發展的人的角度來探討教育自身的可持續問題。只有把教育納入可持續發展的軌道,教育才能不斷培養出促進可持續發展的人,把人類的素質和能力提高到與他所負擔的新職責相適應的水平。
我們的結論顯而易見: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必須以可持續發展主體——人的可持續發展為前提;而只有依靠可持續發展的教育才能培養出可持續發展的人;因而,人類社會的可持續向度取決于教育的可持續向度。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先決條件;可持續發展的教育系統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最重要的保障。只有建立可持續發展的教育支持系統,也就是說,教育自身首先必須是可持續的,人類社會才會因為有了可靠的支持系統真正走上可持續發展的軌道。
(五)教育可持續發展本身就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教育不僅是可持續發展的最重要支持系統,而且教育可持續發展本身就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本身就包括教育在內。如果教育本身是畸形的因而是不可持續發展的,那么,我們就不能理直氣壯地說人類社會步入了可持續發展的軌道。如果說可持續發展的人類社會是一輛駛身未來的專列,那么,教育就是這輛專列的火車頭;而如果說教育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專列的火車頭,那么,教育的可持續性就在客觀上成了火車頭的動力系統。離開了教育,就等于離開了可持續發展的火車頭;而離開了教育的可持續性,則等于缺少了火車頭的動力系統。
二、怎樣建構可持續發展的教育支持系統
所謂可持續發展的教育支持系統,就是以自身無條件可持續優先發展為前提、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目的、充分實現價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有機整合并具有鮮明生態趨向的教育系統。欲要建構能夠支持可持續發展的教育系統,必須對事關教育發展的一系列重大問題按可持續發展的總目標要求進行重新反思。這樣,我們便可以在教育思想、教育內容、教育功能、教育發展、教育屬性、教育觀念和教育過程等方面探討可持續發展的教育支持系統的建構問題。
(一)在教育思想上,確立使受教育者德、智、體諸方面全面發展的教育思想
如上所述,人是可持續發展的主體,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是要求人類自身必須全面發展,因而,從教育思想上看,能夠支持可持續發展的教育系統必須能夠使受教育者在德、智、體諸方面全面發展。作為科學而可行的教育思想,其內涵相當寬泛,這里僅從培養什么樣的人的角度來探討這一問題。是培養畸形發展的人,還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體諸方面全面發展,這是一個事關教育發展走向的問題。
在考慮關系教育命運從而決定人類可持續發展走向的教育思想時,我們必須從整個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尋找教育思想的切入點。可持續發展,與其說是對傳統教育思想的挑戰,倒不如說是為以受教育者全面發展為核心的教育思想的建構提供了契機。實踐證明,使受教育者畸形發展的教育思想,顯然與可持續發展的總體要求相悖,非但不支持可持續發展,而且是可持續發展的“惡動力”。人的全面發展,也只有人的全面發展,才能成為以支持可持續發展為目的的教育思想的核心。教養全面發展的人,是也必須是支持可持續發展的教育系統的教育思想的基本點,是也必須是貫穿支持可持續發展的教育系統的一根紅線,離開這個基本點,偏離了這根紅線,由錯誤教育思想導引的錯誤教育就難以支持可持續發展。
(二)在教育內容上,必須使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高度統一,一方的發展不能以犧牲另一方為代價
就大的方面劃分,我們可將教育內容劃分為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兩大塊。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有如人類社會前進的兩個車輪,能夠支持可持續發展的教育系統必須使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高度統一。
現代知識體系就像一個縱橫交錯的立體網絡,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我們固然可以將它劃分為各種形式,以不同學科進行教學,但不存在價值等級或孰優孰劣之分,對人的整體和諧發展來說都是必不可少的。以往教學中所存在的涇渭分明的界線和迎合社會一時之需的側重,如輕人文知識重科學知識,輕歷史、情感、思想知識重工具實用知識,都會造成學生知識結構的片面性,局限其視野,禁錮他們對客觀世界的全面認識。總之,科學與人文分別從不同的方面作用于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給可持續發展以強有力支持,因而,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是教育相互依存、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二者缺一不可,一方的發展不能以擠占另一方發展空間為代價。
(三)在教育功能上,使教育內涵的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實現有機整合
教育不僅具有工具理性固有的生產力功能即經濟功能,而且具有價值理性內涵的人文功能價值。教育的經濟功能固然重要,但涵養人文,同樣是教育重要的功能價值之所在。平衡、整合教育的各項功能價值,特別是使教育內涵的價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實現有機整合,是可持續發展的人類社會對教育的新要求。然而,在現實中,教育卻常常被物欲驅使的人們功利化。
教育何以常常被功利化呢?1、教育自身內涵的生產力功能是教育常常被功利化的誘因。教育內涵著固有的生產力功能即經濟功能。教育可孕育新生產力,為經濟發展注入活性激素。在當今的反貧困戰場上,教育的反貧困功能被人們普遍看好。久而久之,教育就異化為人們脫貧的工具。2、工業經濟的擴張是教育常常被功利化的“溫床”。與現代工業文明一起成長起來的現代教育,同工業文明一樣,在給人類社會做出巨大貢獻的同時,也存在并不斷積累了諸如教育價值觀上的科學主義與功利主義,教育目的觀上的職業主義和技藝主義,教育過程中形式主義和理性主義等弊端。3、五花八門的所謂教育經濟學、教育致富學、經濟文化學等新學科為教育功利化提供了理論支持。舒爾茨的教育經濟學理論,拉開了“向教育要金錢”的序幕。自此之后,諸如教育經濟學、教育致富學和教育消費學之類的促使教育向經濟傾斜的所謂新學科令人眼花繚亂,而關于教育的深層次研究中,難尋探討教育綜合價值的教育價值學的立身之地。4、輕人文而重功利的社會大環境的形成為教育披上產業面紗提供了可能的宏觀基礎。5、人們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態為教育功利化提供了現實的微觀基礎。
為了支持可持續發展,教育必須盡快走出越陷越深的功利化泥潭,擺平教育內涵的價值理性和工具理性,使二者在支持可持續發展的大目標下實現統一。
(四)在教育發展上,落實教育優先發展戰略,確保教育享有無條件的優先發展權
教育固然受經濟制約,但教育發展有其固有規律和相對獨立性。教育適當超前于經濟,為經濟社會超前儲備全面發展的人才,既是經濟社會發展對教育的要求,也是教育自身發展規律的內在必然邏輯。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可持續發展的強大動力,如果教育得不到優先發展,發展母體營養不良,那么,人類社會就只能畸形發展。
要確保教育無條件的優先發展權,就必須承認教育的相對獨立性。承認教育事業的相對獨立性,是教育先行的理論基礎。如果一味強調經濟的基礎性和制約性,不承認教育的相對獨立性,那么,就不可能在優先發展教育問題上邁出實質性的一步。
(五)在教育屬性上,必須盡快走出教育產業化陷阱,使教育沿著永恒而崇高的育人事業的軌道運行
正確的教育角色定位是教育可持續發展并以自身的可持續發展支持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條件,正是從支持可持續發展等意義上,我們發現了教育的事業屬性。1、教育擔負的神圣使命決定了教育是永恒而崇高的育人事業而不是即時庸俗的創收產業。教育肩負的特殊偉大的育人使命,決定了教育不是經濟的“應聲蟲”,不能把教育“改革”為“應市(市場)教育”。綜觀當今世界,沒有哪一個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把教育視為創收的產業,把學校當作贏利的企業,也沒有哪一個學校打出招牌要像辦產業一樣以獲取最大利潤為目標。2、教育能夠“生產”出勞動能力,將一般的簡單勞動力轉化為特殊的復雜勞動力,將經驗型的勞動力轉化為知識型的勞動力,提升勞動力的素質。就是說,教育具有生產力功能。但我們不能因此把教育混同為一般的生產力。教育在生產力大系統中有非同尋常的地位:教育是生產生產力的生產力。就是說,是元始的生產力,是生產力之母,亦即孕育生產力的母體。當我們說教育也是生產力的時候,我們實際上是在也僅僅是在以上意義上說的,而不是在通常的層面上說的。培養人的系統工程,又怎么能夠按創辦產業的思路去運作呢?教育特殊的生產力功能不僅不是誘使教育“化”為產業的理由,反而是將教育定位為崇高事業的絕好佐證。3、從表面上看,教育既有“投入”,也有“產出”,并有模糊的投入產出比。但是,如果我們作進一步的分析就不難發現,教育的投入產出機制與其他產業截然不同。教育“投入”,既有資金的投入,也有感情的投入;既有知識的投入,也有心靈的投入;既有物質的投入,也有精神的投入。教育“產出”,既有受教育者經濟潛能的產出,也有人文涵養的產出;既有受教育者能力的產出,也有其精神的產出。顯然,特殊的教育投入不能按市場經濟規律運作;作為教育特殊產出的提高了的綜合素質也不具有商品性。同時,教育投資收益具有相對滯后性。這種特殊的投入產出機制決定了教育是永恒而崇高的育人事業而不是即時庸俗的創收產業。如果按產業的思路去辦教育,其成本全部由受教育者承擔,并推行所謂的教育達爾文主義,而政府作壁上觀,讓包括貧困地區在內的所有學校聽憑市場的選擇,優勝劣汰,那么,本來就十分脆弱的教育特殊的投入產出鏈條就有中斷的危險。把神圣崇高的育人事業視為可帶來即時效益的產業,就會誘使教育的動機和目的、手段和途徑發生畸變,本來神圣的教育就會由此而蒙上粗俗的經濟面紗,使教育頓失神圣的光環,人類文明賴以發展的基礎就會因此而受到挑戰。教育之所以被視為崇高圣潔的事業,除了她用科學技術和人文知識凈化人的心靈、塑造人的素質外,還在于她擯棄等價交換的原則,以多付出少獲取來推動人類文明的發展。
鑒于以上原因,我們沒有任何理由懷疑,教育昨天已經是、今天仍然是(或應該是)、將來永遠是永恒而崇高的育人事業,而不是(或不應該是)即時庸俗的功利性產業。教育的事業屬性不會因時間、地點、條件的變化而變化。如果有人為了一時一地之需硬要將原本不是產業的教育當作產業去辦,強行將無法產業化的教育產業化,使教育淪落為經濟的附庸,那么,勢必導致災難性的后果。我們已經陷入的把基礎教育異化為實用教育、使普通高等教育墮落為謀職教育的誤區,直接導源于將教育視為產業并試圖將教育產業化的錯誤而危險的理念。產業化的教育,向受教育者灌輸的是急功近利的實用處世哲學,而具有這樣一種處世哲學的人,必然同時是不支持可持續發展的人。只有把教育定位為永恒而崇高的育人事業,教育才能不斷培養出促進可持續發展的人。
(六)在教育觀念上,必須淡化人類中心意識和由此滋生的征服意識,塑造具有鮮明生態取向的生態教育觀(或綠色教育觀)
教育,就其本質來說,始終是以人類與自然的關系為基礎的;就其背景來說,生態危機是其面臨的大背景。教育對人類自身自然的改造及影響,是以人類對身外自然的改造活動為前提和基礎的,離開人類對身外自然的改造活動,就沒有人類對自身自然的改造活動,亦即沒有教育的存在和發展。正是從這個意義上生態危機構成現代教育的基本背景。教育,已經歷史地與生態危機聯系在一起。
在全球生態危機的嚴峻形勢下,現代教育必須向生態化方向發展。如果說生態文明條件下的政治、經濟、文化乃至整個社會將走向生態化,也就是說人類將把生態學原則及其精神貫徹到政治、經濟、文化乃至整個社會的發展過程中,那么,教育也必須融入生態化趨勢中,進行生態化再造。道理很簡單,教育的發展是與政治、經濟、文化乃至整個社會的發展內在一致的和歷史統一的,政治、經濟、文化乃至整個社會的生態化發展,不僅為教育的生態化發展提供了現實的社會條件及其背景,而且對教育的生態化發展提出了現實的社會需求。在這種情況下,教育必然要適應未來社會生態化發展的需要,致力于自身的生態化改造,并通過自身的生態化為整個社會的生態化發展服務。也就是說,現代教育將呈現出生態化的發展趨勢,教育的生態化時代即將來臨。所謂現代教育的生態化趨勢,是說伴隨著生態成長起來的現代教育將在未來的發展中開始新的歷史性轉折,即逐步強化自身的生態化色彩,直至最終構建起和生態文明相匹配的新型教育體系。可以預見,未來教育必須按照生態學觀點及其精神從理論、觀念、價值、政策、目的、目標、內容、方法等方面進行重構,從而承擔起培養具有生態知識、生態精神、生態智慧和生態品德的文明新人。可見,教育將按照生態學觀點及其精神,致力于解決人類與自然之間的時代性矛盾,從而推動生態文明的形成和發展。教育的生態化,不僅僅是人們在劣化的生態環境面前對教育的一種主觀愿望,而是當前包括經濟、政治、文化在內的整個社會生態化進程中對教育的客觀要求和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當人類迫于生態危機的壓力倡導和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之時,教育就應當隨著整個經濟和社會的歷史轉型進行自身的改革,即按照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改革教育觀念、目標、內容和方法等。
(七)在教育過程上,能夠支持可持續發展的教育必須貫穿于受教育者生命的始終,樹立全程教育觀
所謂全程教育,就是使教育貫穿于每一個受教育者的成長過程和每一個受教育者成長過程的始終。可持續發展要求人類全面發展,而人類的全面、持續發展呼喚全程教育,任何一個環節的教育弱化或失靈,都會誘致人類的畸形和不連續發展從而有可能導致整個可持續發展鏈條的中斷。
人類已經(或即將)進入知識價值時代,而知識價值時代的知識更新周期越來越短,新知識大量增長使知識系統經常處于爆炸過程中,計算機和網絡設備等方面變化更是日新月異。據專家統計,現代社會勞動者知識的半衰期已縮短至5-7年。這就要求人們既要不斷地學習已經編碼化的信息,又要具有充分利用這種信息的能力。這同時給人們提出了不斷學習的任務。為了適應知識更新不斷加快的趨勢,勞動者終身學習成為必然趨勢。學習成了知識價值時代人類最重要也是最有價值的勞動,成為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說,知識價值社會是建立在勞動者知識化和學習終身化基礎上的社會。因此,“一次教育”的概念已經過時,應該大力提倡全程教育,否則即使一時光彩照人,最終難免會“江郎才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教育已擴展到一個人的整個一生。認為唯有全面的終身教育才能夠培養完善的人。要實現這種以知識為基礎的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必須依靠全程教育,使教育成為一種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存在。
可持續發展大業,人類是基礎;人類成長大業,全面發展是方向;全面發展大業,教育是根本;教育大業,教育自身的可持續發展是前提。21世紀的國際競爭實質是發展模式的競爭,而健康的可持續發展模式離不開教育的強有力支持。作為永恒而崇高的育人事業的教育將成為可持續發展條件下人類文明的“定海神針”。教育應該也必須在自己的旗幟上寫下“為人類的全面發展服務、為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服務”的理念。
【參考文獻】
[1]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學會生存[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79.
[2]馮天瑜.“可持續發展”的哲理之源[J].武漢大學學報,1998,(3).
[3]王善邁.關于教育產業化的討論[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2000,(1).
[4]漢斯·薩克塞.生態哲學[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1.
[5]馮之俊、周宏春.知識經濟與教育創新[J].中國軟科學,1998,(5)、(6).
[6]雷頤.教育與社會[J].東方文化,2000,(1).
[7]武剛.國民素質與教育的使命[J].廣西高教研究,1996,(3).
- 上一篇:學生信息素養能力實質論文
- 下一篇:我國中小學遠程教育模式論文
相關文章
精品范文
10可持續發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