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素質教育實踐論文

時間:2022-08-17 08:44:00

導語:小學數學素質教育實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學數學素質教育實踐論文

近幾年來,我市小學數學教師和教研人員深入探討了素質教育的問題,即如何用素質教育的指導思想來改革小學數學教學,從以傳授知識為主轉向以培養學生能力、發展智力為主,從以教師為主體發展為以學生為主體,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一、學習素質理論統一思想認識由于我國的基礎教育在“應試教育”的軌道上運行多年,人們在思想觀念、政策導向、管理體制乃至教育的內容與方法等諸多方面,都形成了一整套固定的模式,因此,要實現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決非輕而易舉的事。1992年,我市將素質教育作為教育科研的主攻課題,成立了由市教委陳昌清副主任為首的課題領導小組。為了統一大家的認識,課題領導小組于1992年暑假業務學習時組織全市教師開展了素質教育大討論。通過討論,大家認識到:素質教育是一種旨在謀求學生身心發展的教育;是一種承認差異,重視個性的教育;是確認學生主體,從學生個體實際出發的教育;是一種根據社會需要,給學生的素質發展以價值導向與限定的教育;是一種重知識,又不唯知識,以提高民族素質為最終目的的教育。通過學習,大家一致認識到了“應試教育”的種種弊端,加深了對實施素質教育必要性的認識,增強了從事素質教育的自覺性。理論上的武裝和認識上的提高,為素質教育真抓實干提供了前提和保證。為了在實踐中少走彎路,課題領導小組決定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六所小學先試點,總結經驗,然后推廣。同時明確提出各年度的主攻任務是:1992年,系統學習素質教育理論,全面更新教育觀念;1993年,編制學科素質教育目標,提出具體實施建議;1994年,編寫活動課程教材;1995年,總結試驗點校經驗;1996年,區域性推進素質教育;1997年,全面推廣素質教育。自1992年以來,課題領導小組和實驗點校教師舉行備種素質教育研討會達20多次。我們認為,素質教育在我市起步是早的,步子是穩的,進展是順的,效果也是好的。二、確立素質目標提出實施建議遵循黨的教育方針,根據小學數學學科特點和小學生的年齡特征,著眼于小學生身心潛能,我市于1993年編制了常德市小學數學素質教育目標和實施建議。分低、中、高三個學年段,從文化素質、智能素質(包括學習能力、表達能力、應用能力)兩個方面分別確立目標,提出實施建議。例如,高年級數學科智能素質的目標,我們是這樣分三個方面加以描述的:(1)學習能力:進一步培養繪畫、制作的動手能力;進一步養成聽講、看書、看圖學習新知識的習慣,聽講能抓住重點,看書能發現不懂的地方;能對比較抽象的事物進行分析綜合,對比較復雜的事物進行歸納、概括;能運用抽象的概念進行簡單的推理判斷;能對常見圖形進行分析;能運用集合圖的辦法對某些概念進行區別;能運用線段圖對某些應用題進行分析。(2)表達能力:能運用“假如……就……”和“如果……那么……”等句式進行分析、綜合、歸納、概括、判斷、推理,清楚地表達自己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思路;能在作業中采用正確的書寫格式和敘述自己的見解。(3)應用能力:能運用概念對是非問題進行判斷,能運用規律指導計算;能根據幾何圖形的特征進行組合圖形的分析和有關計算;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并在解決實際問題中顯現出一定的逆向思維和創造性思維。有了目標,學生就有了方向,就有了學習的動力。市直六0一礦子校教師湯立新上“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一課時較好地體現了素質教育目標,因而獲得了較佳的教學效果。課后,他深有體會地說:“目標教學,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有利于教學質量大面積的提高。”三、落實“課程計劃”開設“數學活動”國家教委頒發的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方案》把義務教育階段的課程劃分為學科課和活動課兩大塊。這是建國以來學校課程設置上的一項重大改革,它對于全面貫徹教育方針,發展學生個性特長,全面提高學生素質有十分重大而深遠的意義。為了解決小學活動課無“綱”可依,無“本”可據的困難,我們于1994年上半年主編了用于小學數學的一套活動課叢書(試用本)共六冊,每年級一冊。這套叢書具有以下四個特點:一是指導思想明確,它是為學校落實課程計劃、開設活動課程服務的;二是緊扣現行大綱和教材知識點、層次分明、循序漸進,適當拓寬學生知識面,集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三是精心設計活動,體現課型特點,突出學生主體,充分讓學生動手動腦,發展興趣特長,盡力增強活動方案的可行性;四是根據活動課的教學時量適當留有余地,有利于教師創造發揮。1994年底,省教委、省教科所的專家參加了在我市召開的活動課教材成果論證會,這套教材受到了與會代表和廣大師生的肯定和贊許。四、重視學科課程做好發展文章學科課程是整個教學過程中的主渠道,當然成為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主戰場,在這個主戰場上怎樣做好提高學生素質這篇大文章呢?我們認為應做到三個結合。1.教書與育人相結合我們要求教師通過數學在生活、生產、科技方面的廣泛應用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進行學習目的教育;通過組織參觀訪問,主題班隊會,請校外輔導員作報告等活動開闊學生的眼界;通過數學知識的產生和發展,數學概念間的相互聯系等知識向學生進行唯物思想和辯證法的啟蒙教育;通過選擇富有教育意義的插圖,有說服力的數據和統計材料以及祖國兩個文明建設的成果的介紹,增強學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結合學科教學有目的、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認真、嚴格、刻苦的學習態度,獨立思考、克服困難的精神,計算仔細、書寫工整、自覺檢驗的學習習慣。2.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相結合我們提倡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如思考方法、應用能力等),實現知識、能力同步發展,這是素質教育所追求的目標之一。(1)重視表象在知識形成過程中的作用數學的實質是:符號十邏輯。小學生思維的基礎是形象的與動作相聯系的有關表象。因而我們要求教師在教學中盡可能地利用一些物質化的材料作為思維的中介物,讓學生看看、拼拼、擺擺、摸摸,從而將抽象的概念、邏輯關系等通過自身感受呈現出來,達到內化成智力活動的目的。(2)重視思維方法的指導小學數學教學大綱指出:要培養學生具有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怎樣落實這一要求呢?我們總結出三條基本實施途徑:一是示范:結合知識的教學,直觀、淺顯地給學生以正確思維的信息;二是點撥:基本過程為“點竅----探討----掃障----總結”;三是訓練:特別強調有條有理、有根有據地回答問題或敘述理由,比較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想法,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3)重視“三算結合”教學有人說:珠算是我國的國粹。這不僅是因為算盤是重要的運算工具,更在于通過珠算能全面地促進學生數學能力的提高。目前,我市各區、縣(市)均有三算班,?不少學校班班都上三算課,節節課前2分鐘進行珠算常規訓練。通過“眼看、耳聽、手動、腦想、口念”,各種感官的綜合作用,促進兒童左、右大腦均衡、協調發展。桃源縣漳江小學珠腦算小組的隊員代表我省參加中南五省競賽,取得了一個一等獎、兩個三等獎,團體總分第一的可喜成績。1994年我市代表隊參加了在北京舉行的全國小學數學奧林匹克總決賽,奪取了接力賽城市乙組團體總分的第一名。3.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相結合現代教學觀要求,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是相互作用、密切配合的。在非智力因素中,學習興趣的培養特別重要。我們認為:教師不僅要考慮學生“能不能”學習,更要考慮學生“樂不樂”于學習。并探討各年級興趣培養的要求:低年級教師要多采用直觀教學,中年級要以新穎的教學內容來吸引學生,滿足他們日益高漲的求知欲;高年級則多讓學生自己解答難題,克服學習上的困難,由內心的成功體驗產生情感上的滿足,進而產生推動下一步學習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