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學素質教育內涵論文

時間:2022-06-10 09:37:00

導語:金融學素質教育內涵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金融學素質教育內涵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重新確定培養目標的必要性;應以素質教育為培養目標;素質教育的內涵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進入21世紀,中國高等教育以“體制改革是關鍵,教學改革是核心、我國的金融一直是在相對封閉的計劃經濟環境中發展的,沒有真正完全與國際接軌、高等院校經濟類專業都按部門、行業劃分得很細、金融學本科教育應以素質教育為培養目標、金融領域是典型的知識密集型與資金密集型領域、培養學生的理論基礎,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增強學生從事實際工作適應能力、扎實的專業理論基礎、寬厚的通識性的基礎知識、一定的金融實務工作能力、較強的開放、創新與競爭意識等,具體請詳見。

【摘要】眾所周知金融已成為當今經濟社會第一生產力。小平同志一針見血地指出“金融活了,則經濟的一盤棋都活了”。隨著中國加入WTO,在金融領域我國面臨更加激烈的競爭,這毫無疑問就是金融人才的競爭。為了提高我國金融機構的競爭力,必須加強金融專業人才的培養。而人才的培養又與培養目標息息相關。本文通過對我國經濟與教育環境的分析,提出了金融學專業本科教學的培養目標應確定為素質教育,并對素質教育的內涵作了分析。

【關鍵詞】金融人才培養目標素質教育

1重新確定培養目標的必要性

進入21世紀,中國高等教育以“體制改革是關鍵,教學改革是核心,教育思想和觀念改革是先導”的思路為指導,逐步向深層次發展。其中金融學專業的教學改革頗受社會各界的重視,這與金融在我國社會改革與發展中的舉足輕重的作用不無關系,在我國加入WTO以后,為了提高我國金融機構的競爭力必須加強金融人才的培養。培養目標的確定,猶如廠家對自身產品規格、型號、功能、質量、包裝等各方面的控制要求。這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關系到產品能否實現“驚險的一躍”——轉變為貨幣,同樣教學培養目標的確定直接關系到培養的人才能否真正服務于社會,為市場所歡迎。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國經濟類學科高等教育的培養目標不管是哪一個層次一般都定位于為政府、國有企業培養經濟管理方面的高級專門人才。確立這樣的培養目標在當時有其深刻的歷史背景。首先,我國的金融一直是在相對封閉的計劃經濟環境中發展的,沒有真正完全與國際接軌。其次,高等教育尚屬精英教育階段,高等院校經濟類學生一般都按計劃統一招收、錄取,學生有干部指標,入學后有城市戶口并享有公費醫療待遇,畢業后由政府按計劃分配到與專業對口的經濟管理部門工作。再次,高等院校經濟類專業都按部門、行業劃分得很細,學生所學的內容與本專業政策、制度、規定、計劃編制的執行、管理方法與措施等密切相關。因此,那時高等金融專業的培養目標具有很強政府主導性、專門性與計劃性。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國的經濟與教育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我國已確立了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目標,并且處于一個相互依賴的一體化世界,我國的外貿依存度已達40%,并且我國已加入WTO,所以我國的經濟會越來越成世界市場經濟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在體制的轉軌過程中,政府的作用越來越作用于宏觀調控方面,許多國企退出市場,經濟成分多樣化,特別是一些民營中小企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與此同時,我國高等教育正以歷史上空前的規模與年俱增,我們不難發現大學生就業難的現象,這與從前坐享“天之驕子”的情形已有了很大的變化。因此,金融教學的培養目標必須做相應的調整。

2應以素質教育為培養目標

結合21世紀的時代特點和我國的國情國力狀況,在以國家教育方針確定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接班人”總培養目標的基礎之上,金融學本科教育應以素質教育為培養目標。西方國家的高等教育近來發展的一個主要趨勢便是拋開專才教育的培養目標,轉而實行通才教育。過早進入專業化階段是當今高等教育的大亂,精細的專業教學應當放到研究生階段進行。我國的高等教育普遍現象是專業知識的傳授占絕大多數,導致現有的金融教學中專業設置存在過窄過細過專的格局。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對培養學生能力、素質所需投入的相對不足。特別是改革開放后,打破大學生由國家統一分配的格局,學校為了吸收生源,哪個專業“火”,哪個專業好分配,學校就辦相應的專業教育,且招生人數大大超過師資力量,這在金融領域猶為明顯。雖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急需的專業人才,但給金融學專業教育帶來了更大壓力,因為如果畢業生日后工作適應能力差,不能隨時吸收新的知識,與跟上時代步伐,無后勁,那么該專業的吸引力是不會長久的。

金融領域是典型的知識密集型與資金密集型領域,俗話說:“最優秀的人才去了美國,美國最優秀的人才去了哈佛,哈佛最優秀的人才去了華爾街。”金融領域知識寬泛,競爭激烈,變化更新令人目眩。金融學本科畢業生進入社會從事實際工作所需的知識和技能不可能在本科學習期間全部解決,其中大部分只能在實踐中去學習。因此,本科生的學習是應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與方法。“授人魚,不如授人以漁”,培養學生的理論基礎,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增強學生從事實際工作適應能力。本科教育應是寬口徑,厚基礎,以素質教育為主,是寬厚基礎上的專業教育。世界有名的多倫多大學開設的商業和金融學本科課程,就強調其培養目標并不是提供一種類似工商管理一樣的職業訓練,而是打下一個較寬廣的人文基礎,為將來可能接受的職業訓練或進一步深造奠定基礎。

3素質教育的內涵

金融專業的素質教育應強調以下幾點:

3.1扎實的專業理論基礎

專業理論知識也即金融學的理論功底,要首先注重經濟學基本理論功底的培養,其次才是金融理論。打好經濟學基本理論基礎是十分重要的,唯有這樣,才可以對不同經濟理論融會貫通和嫻熟地運用,并獨立思考與分析經濟現象。許多世界有名的經濟學家莫不花了相當精力學習與掌握前人留下的基本經濟理論,再提出自己的理論的。

3.2寬厚的通識性的基礎知識

它既包括與金融學相關的原理知識,還包括人類在自然科學、藝術、人文科學的其它社會科學方面的成就知識,其中語言表達、書面寫作、英語、數學與計算機操作等方面知識都是十分重要與必要的。

經濟工作中各個專業具有較大的相互關聯性,而且隨著社會的發展,復合型人才越來越受到歡迎。

3.3一定的金融實務工作能力

金融專業畢業生最終要從事金融業務的具體操作,在強調理論基礎同時,與實踐有機結合,直接服務于具有一定金融實務工作能力的目標。實務課程要求實,并要注意與金融自身的發展相一致。傳統的金融教學重要是貨幣信用經濟學的教學,它是建立在以銀行為核心的金融體系之上的,但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的金融體系格局發生了很大變化,股權資本優勢日益凸現,由此西方金融教學開始日益重視資產定價,衍生金融工具、貨幣時間價值等金融經濟學的內容,我國傳統人才培養模式偏重經濟學院辦學模式。我國加入WTO后必然對金融人才的業務素質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今后我國金融辦學模式中應考慮融合經濟學院辦學模式與商學院辦學模式,做到優勢互補。在實務課程教學實踐中,可采取多種方法途徑,可以在學生掌握基本知識理論基礎之上,利用多媒體技術創設模擬情境教學,如模擬銀行,證券市場,或結合真實證券市場來操作。筆者所在學校就曾與當地金融部門合作,取得他們的贊助,舉辦過外匯交易、期貨買賣與股市操作大賽,并取得了良好效果。也可與金融報刊雜志聯合舉辦講座,邀請從事實際工作的業內人士直接向學生講授金融業務。筆者在講授《保險學》這門課時,就曾邀請過保險公司的展業、精算師,管理人員到課堂面授機宜,深受學生歡迎,課后大家都熱切交談,久久不愿散去。后來這個班好幾位學生畢業后都進入了保險公司并成為公司的業務骨干。

總之,本科階段實務教學的直接目的是要通過實務教學一方面,讓學生更好掌握與應用金融領域的基本理論;另一方面,讓學生獲一定實際工作技能。

3.4較強的開放、創新與競爭意識

目前,中國正處于經濟轉型過程中,計劃經濟體制逐漸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過渡。在這個過渡過程之中,其中最重要的轉變就是觀念的更新,正如小平同志說要“解放思想”。因為一切的轉變根本就是思想觀念的轉變。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我們所培養的金融人才必須具有相應的新觀念,這其中包括:

3.4.1競爭與創新意識

金融業未來就是一個不斷推陳出新競爭激烈富有挑戰性的行業,20世紀60年代以來,國際金融領域中顯著的特征即“金融創新”的風起云涌,它帶來的新的金融工具、新的經營方式,新的服務體制、新的金融市場不斷沖擊著傳統的金融業務活動和經營管理方式,引起了金融領域方方面面的革命,大大促進了全社會經濟的高效率運行,也刺激了金融業的競爭。對中國而言,在經濟轉型的過程中,金融體制已經發生并將繼續發生重大的變化,金融管理、金融工具、金融市場、等都會與計劃經濟時期明顯不同。在中國加入WTO后,國內金融業還會發生更大的變化。因此,培養金融學專業的學生的創新意識對于他們適應激烈的市場競爭是很重要的。

3.4.2開放意識

當今世界處于前所未有的相互依賴、相互滲透、相互聯系的經濟全球化時代。沒有哪一個國家可再閉關鎖國搞經濟,封閉就會帶來落后與貧窮,只有開放才會富強。中國是最好的見證。因此,中國堅持改革開放政策不變。中國加入WTO后,與世界經濟更加日益融為一體。因此,金融教學應與國際慣例接軌。熟悉國際經濟,特別是國際金融慣例,對于造就金融人才是必須的。因此,金融專業培養的學生要適應日益開放的金融領域工作必須具備一定的開放意識。

3.4.3有一定的法制意識、社會責任心、合作精神與配合技能

完善的市場經濟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法制體系的完善與周密,西方市場經濟成就莫不歸功于其健全而完善的法制體制。我國在經濟轉型的過程中,各種法律法規正不斷完善,特別是隨著改革的深入,各種經濟金融法律法規不斷推出。在中國進入WTO后,中國的法制將進一步與國際接軌。近幾年,我國犯罪案件中的當事人許多是畢業不久的大學生。因此,培養金融學專業學生的法制意識應是教學工作中一個重要方面,而這又與相應的社會責任心與道德觀念分不開的,因為人內在的約束力相比外在強制的約束力更強更有效,成本也低得多。要雙管齊下,標本兼治。當今社會分工越來越細,金融領域的工作崗位繁多,所需知識與技能寬泛,一項工作的完成需不同部門的通力合作與配合。要使學生能日后更好適應工作,培養他們的合作精神與配合技能是十分必要的。筆者就曾為此嘗試改革了考核制度,使卷面成績只占50%,而平時的小組作業表現也占50%。小組作業顧名思義由小組成員共同完成,每一篇論文從選題、查資料、撰寫、打印,到最后公開展示的板書、演說、圖片制作,回答提問等都可體現小組的合作精神與配合技能。這項改革雖只試用幾年,但效果還不錯,畢業的同學中有的去了保險公司、外資企業的都很有團隊合作的能力,他們都十分感謝我當時的教授方法。

綜上所述,面向21世紀金融學專業本科教學的培養目標可表述為:富有社會責任心、道德心、合作精神、配合技能;具備通識,對人類在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的成就有所了解;具有深厚的經濟金融理論基礎,了解經濟規律對社會的作用;有一定的金融實務工作技能,對金融領域運作有廣闊的認識;理解國際、國內、政治、社會、經濟環境對金融運作的影響;能以口頭和書面的形式表達自己的思想,熟練的英語聽說讀寫能力、計算機操作技能與一定的數理分析能力;有較強的競爭、開放、創新、法制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