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背景下雷鋒精神學習倡導思考論文

時間:2022-12-16 09:06:00

導語:社會主義背景下雷鋒精神學習倡導思考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會主義背景下雷鋒精神學習倡導思考論文

[摘要]當前的“學雷鋒”活動存在著“離開雷鋒”的傾向與問題,包括:對雷鋒精神的狹隘理解,活動形式的強制性、形式化和功利主義,以及由此導致的人們對“學雷鋒”的質疑。雷鋒的成長歷程表明,雷鋒精神的實質和核心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不可偏離這一核心而妄談學習雷鋒。并且,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為人民服務的人生信仰不僅是適應的,而且是值得提倡的。

[關鍵詞]雷鋒精神“學雷鋒”“回到雷鋒”

一、正在“離開雷鋒”的“學雷鋒”運動

1963年3月5日,“向雷鋒同志學習”的題詞在全國各大報紙公開發表,“學習雷鋒”從此成為我國一項常規性的群眾運動。時至今日,“學雷鋒”運動已開展了42年,并且還將繼續進行下去。論文百事通但筆者認為,今天的“學雷鋒”運動值得深人思考,因為這一運動無論就其精神實質還是實施方式來講,都存在著“離開雷鋒”的傾向與問題。

“學雷鋒”的精神實質其實就是人們如何理解“雷鋒精神”的問題,即“向雷鋒同志學習什么”的問題。從6o年代到現在,“向雷鋒同志學習”的內涵出現了驚人的萎縮。大致來講,從60年代初至80年代,雷鋒一直被人們看成是共產主義者的典范。返觀雷鋒短暫的一生,我們可以在雷鋒身上深切地體會到他嚴肅認真的生活態度、積極向上的人生追求;體會到他對工作的負責、對同志與戰友的關心、對廣大人民的熱愛乃至對剝削階級的憎恨、對自身缺點的不斷剖析。可以說.在雷鋒身上凝聚了一位共產主義者應該具有的諸多美德,用鄧小平同志的題詞來說就是“誰愿當一個真正的共產主義者,就應該向雷鋒同志的品德和風格學習”。當時,雷鋒的故事廣為宣講,雷鋒日記中的一些段落深深地刻人年輕人的頭腦,成為年輕人確定座右銘的范本。而進人90年代,雷鋒形象的豐滿與完整被某些刻板印象所取代,雷鋒精神在社會中成為艱苦樸素、助人為樂的代名詞,青少年頭腦中的雷鋒形象只剩下了燈下埋頭補襪子和幫助老人找兒子。近日,筆者就“你認為要向雷鋒學習什么?”這一問題向身邊大學生、小學生發問,得到的答案出奇地一致:“學習雷鋒,就是要學習雷鋒助人為樂的精神”。不難設想,如果社會中出現比雷鋒更加鮮活、生動的助人為樂的榜樣。或者,如果助人為樂被另外某種德性(如恪盡職守)取代,“學雷鋒”要么必須另起爐灶,依據時代需要從另一思路對“雷鋒精神”加以闡發;要么不得不退出歷史舞臺,成為一頁翻過去的歷史。

問題不止于此。即使承認雷鋒精神就是助人為樂,當代中國社會中“學雷鋒”的實施方式也是很成問題并且與雷鋒精神恰成對比的,主要表現在如下三點:a雷鋒助人的自覺性與“學雷鋒”的強制性。雷鋒在工作、生活、旅行中幫助別人,都是他自覺自愿的行為。并且,“向雷鋒同志學習”作為一種號召,就其實質來講是希望人們自覺地以雷鋒為榜樣進行道德自律與人格修養。但在實踐中,“學雷鋒”卻成為硬性的規定,成了某些單位(在特殊時期是全國各個單位)一項強制性的任務。b雷鋒助人的持久性與“學雷鋒”的形式化。雷鋒的難能可貴在于他不是只做一件好事,而是一直都在做好事。作為道德自律途徑的“學雷鋒”,應該是內省的、日常的、持之以恒的;這種全民的人格修養的結果,應該是社會精神風貌的整體提升與社會文化氛圍的全面凈化。但在現實中,絕大多數單位只是在“雷鋒月”(三月)搞一兩次“學雷鋒、樹新風”活動,純粹是為了完成“學雷鋒”的硬性任務而“做樣子”、“走過場”;結果,“雷鋒同志沒戶口,三月來,四月走”,學了這么多年,社會問題依舊故我,文明新風千呼萬喚未出來。c雷鋒助人的無私性與“學雷鋒”者的功利主義。雷鋒助人是默默無聞、不求回報的。學習雷鋒,以榜樣人物的事跡為標準,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品格,這一過程所應追求的是人的全面發展與完善。但當“學雷鋒”偏離了主體道德自律的軌道而成為一種硬性的考評指標時,人們“學雷鋒”的動機卻變成“為了評上‘學雷鋒標兵’,為了得到某種獎勵,或為了宣傳報道而學雷鋒”。名譽或物質獎勵的誘惑使人們注重媒體宣傳,追求轟動效應,“學雷鋒”的形式主義越來越變本加厲,于是“雷鋒”們請來了記者、攝影師,“學雷鋒的隊伍紛紛走到最顯眼的街頭、孤兒園、敬老院,追求“一定要讓人家看到”的效果。

“學雷鋒”在其精神實質與實施方式上對雷鋒精神的悖離,導致了社會成員對“學雷鋒”的懷疑與反對。這一問題又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a部分人認為雷鋒精神已經不適合時代精神的需要,應該退出歷史舞臺,有論者提出疑問:“我們在新的時代所需要的創新精神、競爭精神、主體精神、民主精神,以及敢為人先、勇于開拓的精神,在雷鋒身上有多少呢?”b由于“學雷鋒”形式化嚴重并且在很多情況下僅僅是為了滿足單位或個人的功利追求,所以社會成員對“學雷鋒”產生普遍的懷疑,認為這些只是為了評獎、上報紙,是“假積極”,結果反而成為阻止個人見義勇為、幫助他人的強大輿論力量。“學雷鋒”成為硬性任務,導致人們本能的反感,致使一方面人們無暇也不愿認真了解雷鋒事跡,使雷鋒形象越來越平面化、死板;另一方面,“學雷鋒”不能得到人們內心的認同。當“學雷鋒”的規定解除之后,很多人就與“學雷鋒”分道揚鑣,開始對其他人的“學雷鋒”指手劃腳。在教育系統中,我們可以看到,小學和初中都會組織“學雷鋒”,高中、大學基本不組織這種活動,而高中生和大學生對小學的“學雷鋒”隊伍往往是贊美的少、嘲笑的多。

直面“學雷鋒”遭遇的危機與挑戰,我們必須冷靜地對“學雷鋒”這一運動進行反思,尤其要反思“雷鋒精神究竟是什么”。只有這樣,才能有力地回答部分群眾與研究者提出的“還有必要學習雷鋒嗎?”的質疑。

二、雷鋒精神的實質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什么是雷鋒精神的實質與內核?不同的時代人們有不同的闡釋方式。從總理號召人們“學習雷鋒愛憎分明的階級立場、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產主義風格、奮不顧身的無產階級斗志”,到文學家闡發的螺絲釘精神、傻子精神,以至90年代以來人們強調的助人為樂精神,什么最符合雷鋒的真實形象呢?

筆者認為,要全面把握雷鋒精神,首先必須回到雷鋒的真實事跡和思想之中。沿著《雷鋒日記》、《雷鋒傳》等提供的理解雷鋒的線索冷靜思考,我們可以發現雷鋒是一名堅定的共產主義者。

他有明確的為社會做貢獻、為人民服務的人生信仰,并且以腳踏實地的行動忠誠、執著于其信仰。舊社會當牛作馬、倍受欺侮的生活與解放后當家作主、得到關懷的生活形成鮮明對照,促使雷鋒在小小年紀就對共產黨、解放軍產生由衷的崇敬,對革命者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發生了真誠的認同。解放初期的教育注重帶領學生參加義務勞動,服務農業生產,這些活動促使雷鋒形成以實際行動服務社會的信念。參加工作之后,在政府、農場、工廠、部隊的實踐磨煉,以及周圍的伙伴關于工作條件、經濟收入和個人前途的抱怨,促使雷鋒更自覺地追問人生的意義與價值,逐步認識到:在生活的倉庫里,我們不應該只是個無窮盡的支付者,而應該為未來的人類的生活付出辛勤的勞動,使世界一天天變得更美麗;自己活著,就是為了使別人過得更美好;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把人生的價值定位于服務人民,把人生的意義定位于服務而不是享受,這種信仰構成了雷鋒人生觀體系的支架,也成為青年雷鋒一切生活實踐的根本出發點。

在積極的人生觀念形成之后,雷鋒并沒有讓信仰在頭腦的倉庫里睡大覺,或者把信仰作為隨處夸耀的談資,而是腳踏實地地認真實踐自己的信仰,雷鋒的各種高尚品質在為人民服務的信仰指導下發展起來:在工作上,他熱情似火,刻苦鉆研,公而忘私,主動負責,這是雷鋒的為人民服務——在農場、工廠、部隊,雷鋒總是拿出最大干勁,奪取最好成績,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貢獻;而且,在出色地完成本職工作之外,他還積極主動地找事做,助人為樂,如擔任少先隊的輔導員、協助列車員搞服務、為農場撿糞,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我是人民的勤務員,自己辛苦點,多幫人民做點好事,這就是我最大的快樂和幸福”。在生活上,他艱苦樸素,又慷慨大方,這也是雷鋒的為人民服務——他主動地少領一套軍裝,把舊襪子補了又補,把每一分錢都積攢起來;但又把自己領到的水果、月餅送給住院的病人,掏出自己的錢給學生買書本,還把自己的200元儲蓄捐給公社、災區。在個人修養方面,他刻苦學習,以先進人物的思想與事跡來激勵自己前進;嚴于律己,隨時反省自己的缺點、錯誤,鼓勵自己做暴風雨中的松柏,不做溫室中的幼苗;認真聽取同志的意見,不驕傲自滿——這些,也都是為了更好地為人民服務。公務員之家

雷鋒在工作、生活、修養方面的努力,使為人民服務的信仰更加純粹,更加堅定;堅定的信仰則指導著雷鋒在工作與生活中做出更大的成績。但從根本上來說,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雷鋒精神的實質與核心。為人民服務的人生信仰決定著雷鋒勤學苦練、踏實工作、樂于助人等高尚品質的生成,它們之間的關系就像皮與毛的關系一樣,絕對不能離開為人民服務的信仰而侈談學習雷鋒(勤勞節儉、助人為樂等)。雷鋒精神只能被看作是以為人民服務的人生信仰為核心、由雷鋒在工作、生活、修養等方面的各種具體品質集合而成的統一體,而不是現在人們所強調的某種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