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質教育中音樂教學的探析
時間:2022-12-17 03:33:42
導語:素質教育中音樂教學的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將音樂的感性接受作為課堂教學的中心
1.1將音樂的感性接受作為課堂教學的中心具有重要性。音樂作為文化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形式思維和感性因素極為重視。隨著近年來素質教育浪潮的推動開展,音樂的感性接受日益在音樂課堂中占據了重要地位。音樂藝術不可被造型,不能被固定,不能被定義。因此對音樂的聯想、思考、琢磨都是天馬行空卻又有章可循的。音樂的特征使得這種聯想、思考、琢磨的空間范圍非常廣泛充滿了人的感情色彩和感性特征。欣賞音樂的時候,音樂符號化作重金屬通過撞擊傾聽者的聽覺器官,在人的大腦和內心深處留下回聲,越是感性思維強烈的人越容易被這種撞擊所震撼、所啟發、所感動。音樂是一種不含功利之心的情感認知教育。好的音樂能對人的一生產生潛移默化、深遠持久的影響和感召。即便是語言不通、民族不同、國籍有別甚至哪怕相隔時間空間的距離,音樂也會啟發人心靈的共鳴和震撼。別林斯基曾說過:“不管那一種音樂,都反映一種情感,只要有情感,單調表達的可怕的機械的印象就沒有了。”因此音樂的感性接受必須是音樂課堂教學的中心所在。1.2將音樂的感受性接受作為課堂教學的中心具有必要性。二十一世紀是知識經濟的世紀,社會迎來大發展大變革的偉大時期。激烈的競爭環境下社會越來越需要具有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目前我國教育發展總的戰略目標是通過教學科研提高國民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素質教育的發展離不開人文情懷的培養,人文情懷的培養離不開豐富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毫無疑問的是,音樂作為一種純碎的不含功利的情感教育對學生人文情懷的培養有著不可推卻的義務。機遇與挑戰并存的新形勢下培養一批具有專業實踐能力和高素質品格的實用復合型人才成為當務之急。目前的情況是學生的專業本領、職業技能、崗位訓練已得到重視而基本素質的提高并未從深層次上得到關注。我們的學生必須具有廣博深厚的基礎知識、藝術知識、專業知識。通過在音樂教學中灌輸感性因素,對于使學生擺脫傳統應試教育的桎梏,以輕松暢快、愉悅活潑的心情掌握音樂基本知識對于開發學生智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挖掘學生內在潛力,刺激學生探求欲望,培養學生掌握其它科學知識的能力和自身的審美能力、藝術鑒賞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
2.把直觀體驗作為感性接受的主要途徑
豐富健康、積極向上的內容和生動有趣、清麗活潑的形式再加上優美動聽、引人入勝的旋律,能使學生在直觀體驗和切身感受中入此情、入此境、入此意。由于音樂是作為一種碰不見、摸不到、觸不著的抽象藝術存在的,在進行感性思維的培養時,還必須借助于一定程度上的理性知識和理性思維的幫助、借鑒和引導。通過讓學生了解音樂背后的故事、音樂體現的大背景等諸多要素給學生最直觀的聽覺沖擊和感官體驗,把音樂變成身邊存在的、最直觀、最親切的東西,才能觸動學生心理上的感性之弦,在直觀體驗中把理性的知識與感性情感融為一體,創造出最真實的音樂。把直觀體驗作為感性接受的主要途徑簡而言之就是聽到音樂之聲,理解音樂之美,感受音樂之情。
3.利用音樂實踐達成感性優勢
培養學生感性優勢的途徑在于音樂實踐。目前市場上音像制品、音樂器材名目繁多,種類各式各樣為學生進行音樂實踐提供了諸多便益。學生和音樂愛好者完全可以利用這些市場優勢掌握不同音樂的學習方法,完善豐富音樂感性教育的途徑,進一步實現音樂感性教育的目的。學習不同的樂器和對流行音樂的欣賞不僅能夠提高學生自身的音樂素質,而且也可以通過他們更加具體和專業化的訓練來增加感性經驗的儲備。并隨著這種感性經驗的不斷積累、不斷純化、不斷提高,使得他們的感受能力更加接近音樂藝術的實質。那么,音樂實踐在達成感性優勢方面具體表現了哪些優越性,我們該如何進行音樂實踐呢?3.1首先,音樂實踐隊提高學生的音色、音聲、音高的辨別能力有極為重要的幫助,不同的音色代表不同的情感,不同的音聲代表不同的心理起伏跌宕,不同的音高代表不同的性格。音樂實踐是學生進行基礎知識學習,培養基本能力的途徑。3.2其次,通過音樂學習的實踐,使學生增加了對生活及學習的興趣,使他們感受到通過音樂的欣賞和學習對于開闊眼界、活躍思維都有著十分良好的作用。總而言之,通過完善音樂實踐我們既能達成素質教育對音樂教學提出的長遠目標又能豐富音樂人的感性思維和人文情懷。3.3最后,我們要明白具體的實踐和操作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的想象力、思考力并將其與教學內容相結合,引導學生走向正規的培養音樂精神的道路。教師要采取循序進件的方法在充分鉆研專業知識、提升自身教學水準的基礎上研究不同學生對同一首曲目的不同理解力和心理特征,巧妙地運用這些特征,引導學生自覺自發自愿自動地進入音樂殿堂,感受音樂的無上魅力。每位學生的性情、愛好、鑒賞品味都各有千秋,身為教師一定要注意教學題材的多樣化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
4.以性情陶冶、道德教訓和行為規范等為調解
音樂學習的目的首先在于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態度和人生目標。音樂不僅是傳播科學知識的媒介更是進行德育培養的手段。社會主義制度下我們課堂教授的音樂知識必定是符合社會主義價值觀,擁戴社會主義道德規范和法律內涵的音樂。這樣的音樂積極向上,富有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綿延不絕的活力,對陶冶社會成員的高雅性情、觸動社會成員的心弦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好的音樂所負有的影響力、感召力、爆發力可謂是深遠持久的。孔子有言:“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這句話放在今日就是指音樂陶冶人的情懷,給人身心帶來歡愉,是一種精神力量和純粹哲學。我們在日常教學中一定要樹立規范,尤其需要加強音樂教學中愛國因素的的注入。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生生不息、抵御外辱、奮發圖強的精神支柱,是連接各族人民為祖國做貢獻的精神紐帶,是薪火相傳必須要永遠繼承的精神力量。教師在音樂教學中既要重視課堂內容多元化又必須強調思想意識的主流化,適當選取一些擁護社會主義、擁護祖國統一、擁護共產黨的主流性歌曲。比如偉大音樂家冼星海在民族危亡、山河飄零時,悲上心頭、怒發沖冠創作了不朽的名曲———《黃河大合唱》。“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黃河在咆哮!河西山岡萬丈高,河東河北,高梁熟了。萬山叢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紗帳里,游擊健兒逞英豪!端起了土槍洋槍,揮動著大刀長矛,保衛家鄉!保衛黃河!保衛華北!保衛全中國!”直至今日我們仍能夠從那豪邁音樂中感受到冼星海創作此曲時的不屈與剛烈。在西方腐朽文化和市場經濟下拜金主義的不良影響下音樂教師要以身作則引導學生提高辨別良莠的能力,自覺培養高尚的音樂修養,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蝕,為學生成人成才打下思想理論上的基礎。
5.以介紹和引導作為背景性補充
在學生心智還不成熟的時候,他們的人生觀正處在一個轉換定型期。聽什么樣的音樂也一定程度上預示了什么樣的品味風格。如果問當前的青少年是否喜歡音樂,喜歡什么樣的音樂,大部分人的回答都是喜歡流行樂曲,原因在于流行樂旋律輕松愉快、節奏感緊湊強烈、內容貼近生活和實際、引領時尚潮流、口味符合青少年的審美標準且易學易唱。作為音樂工作者,要積極地探究學生的心理特征,尋找適合的曲目介紹給學生,既保證不能扼殺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又要保證學生沿著正常軌道健康發展。教師的介紹、指引、導向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相結合才能在課堂上培養學生的感性思維。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教師采取灌水的方式,照本宣科讓學生聽、讓學生學已經不適合當今素質教育的新要求新觀點。教師的身份地位有了新的確認———既是音樂課堂的指揮者,又是音樂殿堂里的指路者。在這種雙重身份下教師要按照教學計劃結合曲目特征和學生接受能力,采取因人而異和循序漸進的方法引導著學生一步步、腳踏實地地進入音樂、了解音樂。結束語:音樂改造了人類,人類也改造了音樂。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的實施推動為我們在音樂教學上提供了良好的借鑒。感性優勢在音樂教學中是不能或缺的重要環節,也是音樂工作者和學生進行音樂學習和創作的基礎。沒有感性認識的學習就好比是沒有韻律的耳朵,再美的音樂也是毫無意義。只要音樂教師能夠在素質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幫助學生培養感性思維和人文情懷,鼓勵學生參與音樂實踐,支持學生進行直觀體驗,為學生介紹、引導優秀的作品,我們的音樂之路一定會越走越寬闊。
本文作者:吳禺春工作單位:貴州省興義民族師范學院
- 上一篇:漫談工業設計專業美術訓練路徑
- 下一篇:試議工業設計專業教學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