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力學課程素質教育論文
時間:2022-02-26 03:46:38
導語:水力學課程素質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課程特點及其素質教育實施要點
《水力學》課程以“三多一難”為特色.“三多”是指概念多、公式多、系數多;“一難”是指計算繁難.學生普遍感覺《水力學》課程難學,如何在完成課程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教學任務的同時,構建與課程特點相適應的素質教育目標及其教學體系,實現素質教育與課程教學目標契合,以水為媒,傳遞人文情懷,活化課程教學內容,促進課程知識目標與能力目標的全面實現.在多年教學實踐的基礎上,根據《水力學》課程的特點,認識到《水力學》課程素質教育的實施要點依然是創新能力、團隊合作、學習習慣、審美情趣等方面.在《水力學》課程教學中,應將素質教育實施要點與課程相關教學內容關聯,以“知識目標、能力目標、素質目標”三位一體的理念組織教學活動,避免將素質教育淪為空洞的說教,并通過課程素質教育實踐提升學生的后續專業課程學習能力與將來的實際工作能力,力求使每一位學生從《水力學》課程學習中獲得人生啟迪和專業熏陶.
2素質教育實現途徑
《水力學》課程的研究對象、教學內容、課程特點與素質教育實施要點之間存在關聯,課程教學中素質教育目標的實現途徑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1)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提高素質“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提高素質”是當前大學教育中課程教學的熱點話題,是教師駕馭課堂教學能力的綜合反映,是全面衡量課程教學水平和質量的關鍵要素.傳授知識是根本,培養能力是目標,提升素質是總綱,能將這三方面融于一體的便是課程教學方案.課程教學方案必須由教師構思或設計,必須與課程教學大綱相吻合,必須與課程特點相適應,必須與學生的認知水平合拍,即教學方案必須具有良好的適應性與可操作性.對《水力學》課程而言,其教學方案應具備這樣的特點:以水力學基本原理的闡述為核心,實現知識目標的培養;以管道和渠道的水力設計為突破口,著力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注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自學能力、終生學習習慣等.以課程設計與實驗為依托,培育團隊協作精神,營造學生互助學習與融洽相處的氛圍.此外,教師應做好學情分析,關注學生個性差異,注重課堂“情境”設計,關注學生協同學習,盡力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恰當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目前使用的《水力學》教材較好地體現了教學內容的適應性,并圍繞“123教學目標”組織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方案,實現了“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素質提升“三方面的目標.在學生能力培養方面,設立了三個層次的學習任務.第一層次為基本教學要求,針對全體學生,以掌握水力學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水力計算的基本方法為總目標.第二層次針對部分要求較高的同學,以訓練其掌握EXCEL計算表格設計與試算方法為主,適當介紹專門軟件.第三層次主要針對少數優秀學生,以訓練典型實際工程(如溢流壩、水閘、泄洪洞、供水管網等)的水力綜合計算為手段,全面提升其水流現象分析、水力計算公式和計算方法選用等方面綜合性的解決實際工程水力學問題的能力.
(2)以水為媒,傳遞人文情懷,播種水利精神《水力學》課程的研究對象是以水為代表的液體,而水在中華傳統文化中的象征意義非常有利于課程素質教育的實施和拓展.通過《水力學》課程的學習,學生自然會對“上善若水”、“逆水行舟用力撐”、“源清流潔,本盛木榮”、“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君子之交淡若水”等人生格言有更深層次的理解.“興利除患”是水利行業的基本任務,對水之品質的認知又是踐行“獻身、負責、求實”的水利精神的人文寄托.從水躍現象就能很自然地引申出“水不激不躍,人不激不奮”的道理,避免了簡單的說教,也使學生對水躍現象及其相關的教學內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課程教學的素質教育目標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體現.古往今來,與水相關的優美詩句成就了諸多名家的山水情懷.“細水長流”是水的品質,“滴水石穿”是水的力量,“空明澄澈”是水的美麗,“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則是水的力與美的結合,“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又給了學生另外一種人生的啟迪.而《水力學》中的連續方程從物理學的角度闡釋了“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的道理,其寓意對學生終生學習習慣的培養有鞭策和激勵作用,而水之品質與精神更是詩詞贊美的源泉,也是學生審美觀念與審美能力培養的重要依托,其蘊含的哲學理念與人文精神對社會公德教育、世界觀教育、人生觀教育、勞動觀念教育等素質教育內容都有很好的潛移默化影響.值得強調的是:《水力學》課程教學環節的素質教育內容必須與課程相關教學內容自然銜接.教師應結合《水力學》課程教學的相關內容,在自然科學原理、概念、規律和方法等成果的分析、推導、論述過程中,恰當地融入文化元素,自然地滲透人文情懷,體現潛移默化的素質教育效果.即課程素質教育必須以課程基本教學內容或其延伸內容為依托,以教學內容的文化延伸支撐素質教育的內容和目標,切忌將素質教育流于空洞說教和形式.實際教學過程中,實現這樣的素質教育目標并非易事,教師必須把課程的具體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通過深入的思考與鉆研,方能使素質教育中的人文情懷顯得自然而又入情入理.
(3)關注水流現象,分析流動原理,培養創新能力創新精神是工科學生必備的專業素養,也是課程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是每門課程都應該努力實踐的素質教育目標.水流現象是最為常見的自然現象之一,水體流動的基本原理揭示了水流現象本身蘊含的科學道理,也為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提供了重要素材.古已有之的“水車”、“銅壺滴漏”就是水力學原理在生活實踐中的創新應用,而距今二千多年的都江堰水利樞紐則是水力學原理工程實踐的歷史見證.為此,課程教學中應充分發掘《水力學》課程的創新思想和科技人文內涵,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并指導學生開展一些基于課程教學內容的創新活動,這是創新能力培養落地生根的重要依托.比如,基于《水力學》原理的流速、流量、水位觀測儀器,工程實踐中廣泛應用的流體機械(如水輪機、水泵、水力切割機械等)、潛艇、水搶、水炮等都是課程創新教育的重要素材,都能給學生以無限的水力學原理方面的創新啟迪.量水設備的改進優化、堰型開發創新、消能形式創新、水流現象模擬等,都是課程教學重要的創新能力培養方向,蘊含著豐富的創新教學內容.水力計算中試算方法的改進為熱愛數學的學生提供了廣闊的創新空間,不同流動邊界下水流現象研究與實驗驗證,又為喜歡動手試驗的學生提供了創新能力培養的平臺.《水力學》課程自身具備了足夠多的創新能力培養素材,關鍵是學校教育是否具備創新成長的環境,學生是否有勇于進取和探索的熱情,教師是否有積極引導學生創新的動力,這是當前素質教育面臨的現實問題.換言之,素質教育理念落實到課程教學實踐,需要教學管理者、教師、學生三方面的共同努力.而創新意識培養環境則是由社會、學校、用人企業、教育管理者、教師、教材、實驗室以及相關管理制度等諸多因素構成.任何一個環節的缺失或不完備,都會影響到課程素質教育中創新能力培養的效果.從學校教育層面來看,學校的育人環境、人事管理、教學管理、實驗室管理及其相關制度的配套與否將是直接影響創新教育運行機制的關鍵,需要引起學校管理者高度重視.撇開復雜的教育制度改革與學生學習環境不談,僅從教師方面來看,創新能力的培養需要任課教師在備課方面投入大量精力,更需要教師有扎實的專業功底,有廣博的與所任課程相關的科學和人文知識,具備駕馭課程教學的能力,并使沒有邊界的創新因教師的引導而變得妙趣橫生.創新是“水無常形”的具體體現,也是《水力學》課程的優勢所在.從目前的實施情況看,雖然《水力學》課程蘊含著相當豐富的素質教育題材,但由于缺少實施課程素質教育的環境,使得課程創新意識培養仍然更多地停留概念領域.
(4)依托課程實驗,引導學生自學,培養團隊協作精神自學能力、終生學習習慣、團隊協作精神是人生必須面對課題,也是未來發展的基礎,當然也是每門課程都值得重視的素質教育內容.但不同的課程對學生自學能力和終生學習習慣的影響是不一樣的,在團隊協作精神培養方面所起的作用也不一樣.對《水力學》課程而言,其技術基礎課的專業定位以及實驗教學的團隊協作,都非常有利于學生這幾方面能力的培養.實驗必須團隊合作才能完成,《水力學》教學內容多且需要實際工程背景的特點使得教師往往要安排自學內容,并組織學生開展專業實習,并安排適當的文獻檢索主題,引導學生自我學習并掌握相關教學內容.正常水深、臨界水深、共軛水深、收縮水深的計算往往具有類似的特點,是延伸學習的較好內容,關鍵是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自學.
3結語
水———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滋潤大地,滋養萬物;看似柔弱,卻能把堅石滴穿;看似和善,卻總有一往無前的力量.無孔不入,遇石而繞,其堅韌是人生最真切的參照.作為研究水流機械運動規律及其工程應用的水力學,課程教學內容的諸多環節都是素質教育的載體,而水之品質和精神又歷來被推崇和贊譽.關鍵是學校的體制和機制是否有利于調動素質教育的實施,教師的課程教學理念是否有素質教育的印記,并樂于投入精力去鉆研素質教育.對《水力學》課程而言,首先應將素質教育的內涵滲透到《水力學》教材之中,這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基礎.其次,教師應把握好課程教學內容與素質教育之間的天然聯系,融素質教育與課程教學之中.學生應具備積極的探索精神和旺盛的求知欲,學校應具備相對寬松的素質教育環境.教育管理者理念與制度的引領,學校管理層的配合與支持,全體教師的創造性勞動與課堂實踐,是踐行課程素質教育的關鍵,也是未來素質教育成為課程教學主流的必然要求.
作者:何文學單位:浙江水利水電學院
- 上一篇:職業素質教育課改論文
- 下一篇:實訓師資隊伍特殊教育院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