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素質教育中傳統美德教育的思考

時間:2022-08-21 10:09:52

導語:中學生素質教育中傳統美德教育的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學生素質教育中傳統美德教育的思考

1前言

為深入推進素質教育改革,積極培養高素質的英語專業人才,教育部新修訂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進一步對英語專業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高校英語專業高年級必修課程,英美文學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英美文學教師要打破傳統教學制度和教學觀念的束縛,將素質教育作為教育導向,將學生放在學習主體位置,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為學生量身定制教學計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英語水平以及文學素養,從而全面提高英語專業學生的綜合素質。

2素質教育背景下開展英美文學教學的意義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素質教育已經成為我國當前最重要的教學方式方法。素質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我國學生的綜合水平,使更多的學生成為社會棟梁。對此,英語教師應明確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重新定位,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這對發展我國英語專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1)開闊學生視野將素質教育充分融入到英語教學中,做到真正意義上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創造更優質的學習環境,最終將學生培養成一名具有多方面能力的高端人才。英美文學包含有西方政治、經濟以及文化等方面的內容,這對于培養學生審美能力及開闊學生視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學生在欣賞文學過程中,可將之與我國文化進行一個較為細致的了解對比,有助于適應跨文化的交際,對個人未來發展具有明顯的作用。(2)增強文學藝術修養英語的應用范圍較廣,對于今后學習及工作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開展英語素質教育實際上是對現代基礎能力的進一步培養。而通過英美文學作品學習,對文學中的思想、語言美感等進行思考和積累,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藝術修養,開拓知識面,陶冶情操,提升品位。加上英美文學這門學科中蘊含的知識很多,如寫作技巧、閱讀技巧以及很多人生哲理、歷史文化等,對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3)提升人文素養,培養思辨能力。(葉明珠,2013)文學作品對個人鑒賞力以及美學修養有一定的要求,文學作品感染力強,文學語言豐富。高校學生思辨能力的薄弱,是英美文學教學中應該重點關注的問題。傳統的英美文學教學方式未能重視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將批判性理論融入教學中,通過對學生思辨能力的考查,加強對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英美文學教學也是英語教育的一部分,其教學目的在于拓寬學生文學史的知識面,通過英美文學的教學,提高學生對英文原著的理解、欣賞和批判的能力。

3素質教育背景下的英美文學教學對策

素質教育背景下的英美文學教學中,英美文學與其他學科存在較大的區別。英美文學偏重于英語知識的綜合性和基礎性。開展英美文學素質教育,主要是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提高自身的英語涵養。素質教育背景下的英美文學教學模式包括有以下幾點:(1)轉變教學觀念教師是教學的主導者,教師的教學水平、教學態度等會直接影響到教學質量。因此,英美文學教師要不斷增強自身的專業素養,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影響和激勵學生努力學習;要轉變自身的教學觀念,以學生的學習需求為主要目的,立足于教材,開展一系列教學活動,并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詳細的了解;為學生介紹文學作品價值,使其認識到學習文學的重要性,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價值觀。而在實踐過程中,教師需要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念,充分認識到學生的主體地位,結合英美文學教學作品,培養學生創新精神以及創新能力,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判斷能力以及分析能力。因此,素質教育背景下開展英美文學教育模式,對學生智力因素以及非智力因素進行綜合考慮,有效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從而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宋曉晴,2013)比如,在英美文學翻譯中的語境文化教學過程中,翻譯對于大部分學生而言是比較難,特別是文化方面的差異直接影響翻譯。一般英文教師主要是將英美文學中大致翻譯給學生講解一遍,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因此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意識到學生是課堂之主體,而教師只是發揮一個引導的作用,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語境文化意識,根據英美文學中的情景做適當的翻譯,這樣才能更好地理解英美文學作品中需要表達的含義。特別是對于翻譯者而言,這些文化上的意境現象可以說是譯者在翻譯中必須關注到的一點,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翻譯英美文學作品時應當站在原作者的創作立場考慮,而不要依據自身的喜好選擇文學類別,避免對作品翻譯產生負面影響。(2)注意因材施教,精選教學內容在開展教學之前,教師首先要對不同學生的具體狀況進行充分了解,然后針對不同學生群體的具體情況設置教學方案。對于那些文學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適當地提高教學難度,有意識地重點加以培養;對于那些文學基礎較差的學生,一開始要適當地降低教學難度,直到其跟上教學進度為止。(覃春華,2015)要注重因材施教,精選教學內容,符合學生的英語水平。英美文學教學內容研究中表示理論知識涉及面比較小,因此,英美文學教師要重視對文學常識進行分析,可適當增加一些流派、文學批評理論等方面的作品,培養學生的新觀念;可組織游戲教學,增強興趣;可演繹文學作品中的經典對話,全面提升學生文學素養。教師重視英美文學教學內容的挑選,深化英美文學,把生活與藝術結合起來,啟發學生對英美文學進行思考,引導學生學習并掌握文學作品中的寫作風格、技巧、意圖等,指導學生進一步體會文學作品中的內涵。另外,教師還可以通過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創新寫作,如英美文學作品演講、戲劇等活動,可以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文學作品,通過自己對角色的理解,盡量地演繹文學作品中的角色;同時鼓勵學生創新,編寫劇本,對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以及表達能力、創新能力具有促進作用。(侯霞,2015)如像《羅密歐和朱麗葉》,可以設計相關的故事情節,讓學生進行表演,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關于這一類的愛情故事比較容易吸引學生學習,英語教師可增加英美文學作品到課堂教學中,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啟發學生的思考,并對英美文學作品進行評論,提升自我思辨能力。又如,詹姆斯的《真品》,教師首先可以對作品的內容進行簡述,在對作品進行講解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積極發表意見,如文章中敘述者對貴族的態度,他為什么會有這種想法,評判“真品”的標準是不是僅靠一個人的外表就行了?對于文章的理解,教師不需要著急下定義,要不斷引導學生自己進行思考并回答,讓學生形成自我的批判意識,達到因材施教及精選教學內容的目的。(3)創新教學方法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對課堂教育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要轉變教學方式,不斷創新英美文學教學方法,比如:課堂討論、小組學習或者是實踐活動等形式,不僅有助于增強學生學習積極性,還可增加課堂參與度。素質教育背景下的英美文學教學模式改革,注重師生互動,增強教學效果。實際英美文學教學過程中,指導學生根據教學內容尋找更多學習資料,如網絡、圖書等,這對于構建現代化英美文學教學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現代英美文學教育中要懂得利用新的教學設備及技術,提高教學效率。比如,布置學生寫一篇文學作品的讀后感,鼓勵學生通過計算機網絡查閱更多有用的信息,將網絡信息以及個人觀點結合起來形成讀后感。這一過程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能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另外,課堂學習小組也是教學創新的一種方式,是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方法,小組展開討論對營造輕松、和諧的課堂學習氛圍具有關鍵的作用,使學生在較為輕松的環境下學習,有助于學生快速掌握英美文學作品中的知識點,這對培養以及增強學生綜合能力具有促進作用。(侯淑聲,2012)通過多媒體為學生播放英美文學作品中的優秀電影。以英美文學課程英國文學教學作例,教師在為學生講授英國浪漫主義文學時,通過小說《傲慢與偏見》作品進行講述。首先,教師為學生播放同名電影節選,營造濃郁的英式愛情氛圍。接著,教師為學生講解小說《傲慢與偏見》的內容,并請學生運用英語談談自己的感想。學生向教師講述自己的感想,教師進行評價趁勢引出問題:“小說中的感情基調是什么?想要表達什么感情?”學生思考后進行回答,教師進行點評:“小說中描寫了中產階級男女之間的感情糾葛,作者以輕松詼諧的手法評判現實生活。”最后,教師請學生談談對英國浪漫主義小說的看法。

4結語

總之,英美文學課程是促進高校英語專業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載體,它在健全學生認知體系的同時,還能提高學生的學科綜合能力,使學生得到更全面的發展。為此,英美文學教師應該做到以學生為中心來開展教育改革活動,打破傳統“講學式”“填鴨式”教學模式,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和職業素養,樹立全新的教學觀念,為英美文學教育開拓新的道路,這對于提升學生人文素養以及文學修養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素質教育背景下的英美文學教學模式改革,可提高學生學習英美文學的主動性,全面推動英語專業發展,培養更多的符合現展的綜合型人才。

作者:張會霞 單位:河南理工大學

參考文獻

[1]侯霞.基于素質教育的英美文學教學模式研究[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5(03):82-84.

[2]侯淑聲.英美文學課程教學改革芻議[J].時代文學(下半月),2012(09):183-184.

[3]宋曉晴.新形勢下高校英語專業英美文學教學改革探索研究[J].河套學院學報,2013(03):42-45.

[4]覃春華.探究建構主義教學觀視角下的英美文學教學[J].教育教學論壇,2015(03):153-155.

[5]葉明珠.素質教育背景下的英美文學教學模式探討[J].新課程研究(中旬刊),2013(08):80-81.

[6]張錄平.素質教育背景下英美文學的教學模式探討[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6(17):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