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探索

時間:2022-12-05 10:03:07

導語: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探索

【摘要】醫學人文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是醫學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近年來浙江大學醫學院在積極開展遺體捐獻宣傳的同時,將這項工作納入醫學人文教育平臺,先后在校園里建立了無語良師碑,組織師生進行清明節祭掃活動;介紹遺體捐獻工作,講述捐獻者身前感人事跡;在局部解剖學課程中將捐獻者身前病案應用于教學中;開展“以感恩無語良師”為主題的多項社會實踐活動四方面探討。上述舉措有效地培養了醫學生人文精神,提高了醫學生整體素質。

【關鍵詞】遺體捐獻;局部解剖學;醫學人文教育

當今社會,在醫療活動中出現醫患關系緊張,醫患矛盾突出,甚至發生醫務人員傷殘等情況。這種悲劇的發生,一方面是患者及親屬素質的問題,但另一方面的原因是我們醫務人員專業技術、職業道德和責任心的問題[1]。因此,在醫學教育中深化教育改革,將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有機的結合,大力弘揚人文精神,顯得尤為重要[2]。醫學教育離不開解剖教學,解剖教學必需要有人體標本。目前我院解剖教學使用的大體標本都來源于無償捐獻。在接受遺體捐獻的工作中我們認識到,每一位捐獻者都有崇高的思想境界,在他們的背后都有許多感人的故事,是不可多得的醫學人文教育素材。如果在做好解剖教學的同時,開展以遺體捐獻相關的人文教育,不僅可以使醫學生學到解剖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他們的人文素養,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學習的目的性和自覺性,提高教學質量,將來能為完成治病救人這一神圣使命而無私奉獻。我們主要做了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建立無語良師紀念碑,撰寫碑文,舉辦清明節祭掃活動

2012年,為了緬懷232位已經捐獻遺體者,弘揚他們的大愛精神,浙江大學醫學部經過多方面考慮和精心設計,在校園教學樓之間幽靜的樹林里建立了“無語良師”紀念碑,并隆重舉行了揭碑儀式。浙江大學黨委副書記鄭強教授、醫學部常務副主任羅建紅教授參加了當天的儀式,醫學院師生身穿白大褂,手捧菊花肅立在紀念碑前,深深地鞠躬。“無語良師”是醫學界對于遺體捐獻者的尊稱,是醫學生的啟蒙老師,因此,又被稱為”大體老師”。醫學院建無語良師紀念碑的目的是對學生進行仁愛教育和奉獻精神教育;同時,也是醫學文化的一種展示。無語良師碑落成后,每年都將新增遺體捐獻者的姓名篆刻于碑上。這里不僅為捐獻者家屬提供追思親人場所,同時也成為醫學院精神文明和社會道德建設的教育基地[3]。每年的清明節前夕,浙江大學醫學部都會在這里舉行大型祭掃儀式,參加人員包括浙江省紅十字會的領導、醫學院的領導、杭州遺體捐獻俱樂部成員、遺體捐獻者家屬代表以及醫學院的廣大師生。多家新聞媒體也給于跟蹤報道,起到良好的宣傳教育效果。參加儀式的醫學生都表示,這里是我們每天上、下課的必經之路,每當看到無語良師碑,內心都會被深深的觸動,這樣的感恩儀式很有必要,使我們對生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2將遺體捐獻相關的醫學人文信息引入局部解剖學課程的教學過程

局部解剖學作為一門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之間的重要的橋梁課程,也是醫學生第一次接觸到“大體老師”并進行解剖[4]。在以往的局部解剖學教學過程中發現,有一部分學生會出現懼怕情緒,因而解剖操作時避而遠之,只是觀看別的同學進行解剖操作,最終影響到他們在這門課中的學習效果。還有一些學生在教室里吃零食,亂丟紙屑。我們分析認為,這是由于我們對大體老師的感人事跡的宣傳力度還不夠,導致這部分學生對大體老師缺乏了解和尊重,從而影響到他們的學習熱情。事實上每一位大體老師在生前都有自己崇高的追求,在他們的生活中有許多的閃光點。曾有一位遺體捐獻者生前說過這樣感人的話:“我寧愿醫學生在我的身上劃錯千萬刀,也不愿他們在病人身上劃錯一刀”。又如來自杭州市的遺體捐獻者吳志夫老人,生前他與癌癥抗爭了40多年,鼓舞了很多人。他不僅自己鄭重地簽下了遺體捐獻協議書,還發起成立了杭州市遺體捐獻俱樂部,多年來他帶病對社區的老人們進行宣講,動員他們關注和加入遺體捐獻俱樂部,在他的努力下,目前該俱樂部的成員已達2000多人,為杭州市的遺體捐獻工作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在他逝世后,其家屬尊重老人的生前遺愿,將他的遺體無償捐獻給浙江大學醫學院,供教學和科研所用,最終實現了他多年來的崇高心愿。在局部解剖學教學過程中,如果將這些遺體捐獻者感人的事跡原原本本地介紹給學生,不用任何辭藻來修飾,都將會感動每一位學生,激發他們認真學習,并且在獲取解剖知識的同時,受到醫學人文教育的熏陶,達到教書育人的效果。因此,我們在局部解剖學教學做了以下嘗試:①在這門課開課前,將每一位待解剖的大體老師的生平事跡進行收集和整理,制作成PPT,提供給任課老師在上第一次課進行宣講;②在第一次解剖操作前,要求學生統一身穿白大褂,面對大體老師默哀3min,對大體老師表示尊重;③在最后一次課完成解剖操作后,要求學生對遺體進行認真地清潔和逐層縫合,然后舉行告別儀式,向大體老師敬獻菊花,列隊默哀,以示感恩。通過以上改革實踐,目前已經見到成效。在局部解剖學課程中,課堂秩序井然,學習氛圍濃厚,學生們都能認真地對大體老師進行解剖,遇到問題能相互討論,在強化了理論知識的同時,解剖結構的顯示度也比以往有了明顯的提高。以前那種“只看不做”以及在教室里吃零食等不良現象已經杜絕。學生們表示:“面對這些令人肅然起敬的大體老師,我們深切感受到自己的責任和使命,告誡自己決不能辜負無語良師的善舉,沒有理由不刻苦學習”。

3將捐獻者生前典型的病案導入

局部解剖學課程的教學中,了解臨床醫學診療過程中人文關懷,提升醫學生綜合素質將病案引入到局部解剖教學中,是較常見的一種教學方法[5]。在接受捐獻遺體時,同時收集捐獻者生前病案資料,整理歸檔,選取典型的案例用于局部解剖教學中。例如某例遺體捐獻者生前患有胃癌并行手術治療及化療,在局部解剖教學之前先把病案資料發給學生:一方面要讓學生根據病例查找相關胃癌手術的相關資料,在局部解剖中,以捐獻者遺體上的胃癌手術切口,讓學生模擬手術,具體掌握切口選擇、層次、周圍組織及切口的縫合等;另一方面,讓學生模擬醫療活動的場景,思考在病人確診胃癌后都背負著沉重的心理壓力,擔心疾病治療,昂貴的醫藥費等等,如何采取心理輔導。在手術前,如何做好與病人及家屬談話,心理疏導。手術后的康復期間,如何關愛病人,讓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主動的聯系臨床,將人體解剖學與臨床充分結合,也會引起學生思考在診療活動中醫生要面對的醫學倫理等問題,以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道德規范[6-7]。

4醫學院團委開展“感恩無語良師”為主題的多項社會實踐活動

近年來隨著遺體捐獻宣傳活動的開展,前來登記遺體捐獻的志愿者越來越多,最終實現遺體這一生前夙愿的人也在逐年增加。浙江大學醫學院自1984年開展捐獻遺體接受工作以來,已陸續接受捐獻遺體600多例,為人體解剖學教學以及相關的科研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這項工作的開展離不開捐獻者家屬的理解和支持,他們和遺體捐獻者一樣,同樣值得全社會的尊重。另外已經填寫了遺體捐獻表但尚未捐獻的志愿者也非常值得社會的關注和尊重。了解他們的日常生活和愛心,不僅有利于推動遺體捐獻工作,也是醫學生人文教育不可缺少的一課。如果能組織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針對這一群體開展社會調查、社會實踐和社會服務,使學生在多種多樣的活動中,有助于使醫學生充分認識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培養和提高醫學生的人文素質。2017年,我們配合浙江大學醫學院團委組織醫學生成立了“走進無語良師”自愿者工作團隊,兵分幾路走出校園,走進社區、老年大學、敬老院等機構,開展了一系列與遺體捐獻工作相關的活動:①對遺體捐獻者的家屬進行采訪和慰問,了解他們的生活狀況,收集捐獻者生前的典型事跡;②對已簽署捐獻協議的志愿者以及相關部門和組織進行采訪,了解他們參加遺體捐獻的初衷;③了解普通民眾對于遺體捐獻的看法的調研,并在社區組織生命教育講座,向無語良師默哀、敬獻鮮花等系列活動。讓醫學生深入了解目前遺體捐獻的現實狀況,感恩捐獻者及其家屬,加深醫學生對生命價值的認知。真正的體會到成為一名合格的醫務工作者不僅要掌握醫學專業知識,而且要懷有一顆感恩的心,要具有一切為了病人的奉獻精神。醫務工作者的“仁心”是形成和諧醫患關系的基礎,現代醫學的目的是要求在醫療活動中融入仁厚的醫學人文關懷[8-9]。以捐獻遺體接受工作為出發點,為醫學教育和人文教育搭建起了一座橋梁,培養醫學生人文精神,為校園人文精神建設爭光添彩。

作者:沈良華 姜華東 顧傳龍 葉小康 凌樹才 單位:浙江大學基礎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