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研究概況
時間:2022-01-14 09:11:36
導語: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研究概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孫思邈作為我國古代醫學倫理學的重要開拓者,中醫人文精神的倡導者和實踐者[1],其醫德思想對弘揚中醫人文精神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2]。本文以萬方數據庫為文獻來源平臺(截止2017年11月30日),通過查找,以“孫思邈醫德”為主題的文獻有181篇,以“醫學生人文素質”為主題的文獻有1901篇,以“孫思邈”+“醫學生”為主題的文獻進行索引發現,目前有關以孫思邈醫德思想促進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文章非常少,一共只有13篇。從研究進展來看,人們對以孫思邈醫德思想促進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關注度有所上升。搜索結果顯示,2001年有1篇,2008年有1篇,2009年有2篇,2010年有1篇,2011年有3篇,2012年有1篇,2014年有1篇,2016年有3篇。從研究層次來看,還沒有專門關于以孫思邈醫德思想促進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碩博士學位論文。總體來說,現階段對孫思邈醫德思想促進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研究還很欠缺。本文對國內外孫思邈醫德思想和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相關研究進行了論述,旨在為以孫思邈醫德思想促進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提供依據和思路。
1孫思邈醫德思想
騰曉東[3]認為孫思邈“大醫精誠”篇中包含了儒、道、佛三家的道德觀,三者相互滲透、相互補充,共同成就了孫思邈的醫德思想。冷其林[4]認為,孫思邈繼承和發展儒釋道思想并作為“大醫精誠”中的醫德戒律,幫助我們認識其醫德思想的淵源和了解他所受儒、道、釋等宗教思想影響的廣度和深度。韓智道[5]認為,孫思邈在“大醫精誠”中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的思想,行醫時的體態、風度,行醫的方法三方面對醫師所應具備的醫德作了全面的論述。賴雪平等[6]認為,孫思邈醫德高尚,言行一致;終生專一于醫,不慕權勢富貴;謙虛好學,博極醫藥之源;以濟命扶危為己任,在任何情況下都一心赴救,而置個人安危于不顧;尊重同道,扶掖后學。郭瑞華[7]、周保國[8]從孫思邈熱愛醫學,仁慈為懷;博極醫源,精勤不倦;誓愿普救,勇于獻身;淡于名利,為醫清廉;不畏艱險,一心赴救;不分貧富,普同一等;視人如己,待患如親;省病診疾,纖毫勿失;謙虛謹慎,尊重同道;舉止端莊,談吐適當等多個方面進行了詳細具體的論述。李迪臣[9]認為,孫思邈是我國醫學史上第一個比較系統地、完整地提出醫學倫理學的概念、規范和要求的醫學家,是我國古代醫學倫理學的奠基人。張禹杰[10]指出孫思邈醫德思想的深遠影響,并呼吁大力宣揚孫思邈的醫德思想以扭轉現今醫德滑坡的現象。張修燕[11]提出把孫思邈的醫德思想作為教材,促進現代醫務人員產生強烈的人道主義精神,從而養成不避親疏、不論貧富地全力救治患者的精神。從國內學者對于孫思邈醫德思想的研究可見,學者們多從孫思邈醫德受儒、釋、道三方面融合、滲透的影響,為患者服務的態度及行醫的方法、體態、風度,第一個系統提出了有關醫德的全面論述等其中一方面進行論述,未能從孫思邈醫德的根源、實踐、理論、對后世的影響等方面綜合進行論述,對其醫德思想的理解不夠深入。
2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
2.1國內研究。在新媒體的時代下,醫患關系越來越緊張,作為未來“白衣戰士”的醫學生們,他們的醫德關系著整個醫療行業的環境,因此,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顯得越發急迫和重要。總體來看,學者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對于人文素質教育相關概念的研究。趙美娟[12]認為,現代醫學人文精神的內在本質對人的生命及對人類的身心健康與自然、與社會、與人之間的和諧互動和可持續發展的關注。孫英梅等[13]認為,醫學人文精神就是人文精神在醫學衛生實踐中的應用與體現。張艷萍等[14]的醫學人文精神強調臨床的客觀感受,追求醫學的人性化,重視情感因素的注入。二是關于醫學院校人文素質教育制約因素、現狀及必要性的研究。如賴雪平等[6]認為基本原因主要有專業設置不合理、教育功利思想較嚴重、教師人文素質不高、醫學生自我人文要求意識淡漠等。而張蕾[15]則認為主要的原因應歸咎于傳統醫學教育過于突出政治、注重技能而忽視人文的結果。三是關于醫學院校人文素質教育對策的研究。對于醫學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的措施,孟國祥等[16]建議轉變教育思想與觀念,樹立“全人”教育思想。郭永松等[17]、敖慧斌[18]建議加強醫學院校人文課程建設。趙降英等[19]、趙磊[20]建議創造良好校園文化氛圍。冷樹青等[21]、肖愛平等[22]建議專業教育中滲透人文教育。總之,國內眾多學者關于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研究為本文提供了必要和豐富的理論依據。研究主要針對共性問題進行現狀分析和措施探討,但對醫學院校的個性指導的研究不足。本文正是針對以上不足,力求對這一問題進行整體、系統、深入的論述,并結合實際情況力圖有所創新,并提出一些可操作性強的具體方法,為提高醫學生的人文素質提供一些有益的參考。2.2國外研究。國外人文素質教育理念由來已久。特別是西方發達國家對加強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早已形成共識。對于醫學人文教育的目的,國外學者的觀點是:樹立新的醫學觀念,全面認識醫學與社會;培養道德情感,規范道德行為;依靠人文的知識和方法強化臨床醫學生的臨床技能;培養協作精神和社區管理能力。在實踐方面,國外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主要是從加強醫學人文學學科建設入手,在課程建設方面的新舉措是其中最主要的內容。其主要特點是:突出課程的綜合化、縱向“連續性”和橫向“關聯性”,注重教學的實用性、實效性、靈活性及多樣性。綜合西方發達國家的醫學人文教育課程的改革可以看出,其課程的開設始終是緊緊圍繞醫學領域、為醫學服務的,形成了一個環繞醫學并與之相關的醫學人文學科群,主要包括哲學、歷史、宗教、法律、倫理、文學、藝術和行為科學,并以醫學與人文科學相交叉的邊緣學科為核心課程,如醫學倫理學、醫學哲學、醫學法學、心身醫學、社會醫學、醫學心理學、人文社會科學及行為科學等。
3小結
綜上所述,國內外眾多學者對孫思邈、孫思邈醫學及孫思邈醫德思想都有不同程度的研究,國內學者們對孫思邈的醫德思想進行了多角度、多層次的研究,分析其思想內涵并對其進行學習借鑒。學者們的研究成果,給我們提供了可以學習、借鑒以及研究的新思路:一是目前對孫思邈醫德思想內涵的研究較多,而對于孫思邈醫德思想外延的研究較少,其醫德思想對于后世醫家的影響方面值得進一步挖掘。二是對孫思邈的醫德思想大多都是單純從醫學角度進行分析闡述,而孫思邈醫德思想受所處時代、環境及儒、道、釋思想的綜合影響,可從“中醫+”思想的角度出發,從哲學層面進行分析、總結孫思邈的醫德思想及其對后世的影響。三是可從孫思邈醫德的根源、實踐、理論、對后世的影響等方面綜合進行論述。縱觀國內外關于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相關研究,總體上看,國外的研究起步早,研究系統深入,研究已進入實施階段,教育效果較好;國內的研究起步相對較晚,研究趨于表面,未形成系統,研究尚處于探索階段,實效性有待提高。因此,借鑒和吸收國外相關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探索加強國內醫學院校的人文素質教育研究的新途徑,是切實提高國內醫學院校學生人文素質的有效途徑。
作者:劉莉 何清湖 單位:湖南中醫藥大學
- 上一篇:混齡游戲在幼兒園戶外游戲的作用
- 下一篇:高職公共基礎課素質教育研究
精品范文
10醫學檢驗專題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