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課教學方式在通識教育的應用
時間:2022-08-16 10:11:31
導語:微課教學方式在通識教育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2015年3月5日上午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將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微課的出現與迅速發展成為“互聯網+教育”的一個經典代表。2013年,北京衛視制作播出的50集主旋律題材片《正道滄桑——社會主義500年》,網絡點擊量超過2億次,該紀錄片每集15分鐘,制作精良,收到了很好的收視效果。全國高校教師網絡培訓中心于2013年適時成功舉辦了首屆全國高校微課教學比賽,參與高校超過1600所,參賽選手達12000人之多,依托數字化推進學習資源共享的實踐得到了進一步拓展。2014年12月,陜西省教育廳下發舉辦全省首屆高校教師微課教學比賽的通知,進一步推動了陜西高校微課教學的開展。
一、微課的概念及特點
微課的出現至今已有一定時間,其發展初具規模,但是各界沒有形成關于微課概念的一致定論。美國圣胡安學院的戴維•彭羅斯在2008年首創Micro-lecture的概念,將其稱為“知識脈沖”,其目的是產生一種更加聚焦的學習體驗。國內學者對微課有不同的提法,除了“微課”外,還有“微型課程”“微課程”等。華南師范大學焦建利教授將微課定義為“以闡釋某一知識點為目標,以短小精悍的在線視頻為表現形式,以學習或教學應用為目的的在線教學視頻”。李玉平認為微課程以數字故事為呈現方式,倡導利用碎片化學習時間。上海師范大學黎家厚教授認為“微課程是指時間在10分鐘以內,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內容短小,集中說明一個問題的小課程”。教育部《關于舉辦首屆全國高校微課教學比賽的通知》對微課的定義是:“指以視頻為主要載體,記錄教師圍繞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開展的簡短、完整的教學活動,組成內容是時長10-20分鐘的課堂教學視頻。”國內外學者對微課概念的說法不一,對微課的視頻時長、表現方式、資源來源和應用領域等問題看法不一,但是可以總結出各界共同認可的微課特點:教學目標是單一且明確的知識點;以視頻的方式通過網絡傳播;視頻時長短于傳統課堂時長,約為10~20分鐘;視頻內容素材豐富。
二、微課應用于高校通識教育的優勢
目前,高校通識教育的教學方式停留在傳統的教師講授模式,排課方式與傳統課程無異。現階段,高校通識教育存在的問題主要有:1.傳統的授課方式對較早接觸互聯網、見識較廣、思維活躍且思想獨立的新一代大學生而言,不再具有吸引力,學生參與通識課程教育的熱情不足。新一代大學生崇尚自由而自律能力差,能夠集中精力學習的時間較短,通識課程的學習效率低。2.通識教育課程任課老師承擔的教學任務繁多,通識課程排課較滿,任課教師不得不對著不同的學生簡單地、機械地重復講述同樣的教學內容,對通識課程的熱情減損。高校通識教育的困境皆可為微課所解。微課的優勢特點與高校通識教育的需求比較契合,具體可表現為:(1)微課之短小精悍、主體突出可解學生精力難集中、教師講授重點不突出之困。根據教育心理學家的研究發現,學生在課堂中能夠集中精力聽課的時間約為30分鐘左右,有的學生會長于或短于此時間。傳統的課堂教學時間在40~50分鐘左右,遠遠超出學生可以集中精力的時間。微課時間短,時長恰好是多數學生可以集中精力的時間范圍,能夠保證學習效率。(2)微課之資源多樣、形式豐富可解通識教育單調乏味之困。傳統的教學模式以老師向學生單向講授為主,通過語言和板書展示,近些年將多媒體課件展示納入教學方式中,但課件多以文檔方式展現,內容較為單一。微課教學資源可以包含動畫、視頻、音樂等,可以獲取到網絡上精品的有益課程,不論是形式資源和內容資源,都一改以往的資源有限且單調的局面。(3)微課之可復制和網絡傳播可解教師機械重復之困和高校教師和教室資源短缺之困。制作精良的微課是可無限復制或通過網絡傳播的,學生不需要去教室上部分通識課程,教師不用再簡單機械地重復相同的教學內容,學校也不需要動用過多的教師和教室資源安排通識教學。網絡傳播的方式能給課程內容帶來難以想象的受眾數量,受教育的范圍不再局限于選擇該課程的本校學生,將教育成果的正外部性更大范圍地擴大。
三、微課應用于高校通識教育的教學改革方案
推進微課應用是一項需要統籌科學設計的大工程,其內容不僅包含學生如何利用微課進行學習,如何考量學生的學習質量,還包括老師如何制作微課以及微課教學的工作量計算等問題,更涉及學校教育教學管理層面對微課進行統一管理的問題,其涉及面廣,涉及主體廣泛,因此應當統籌規劃。在推進微課應用的教學改革方案中,主要環節有:1.選擇適合進行微課應用的教學內容進行精心制作。在通識教育中,如新生入學教育、法紀安全教育、誠信教育、學習目的討論、畢業生離校教育、時政學習以及其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等,這不僅是通識教育的必有內容,也是適合用微課的方式進行呈現的知識。此外,中國傳統文化、國學經典、創新創業等教育內容制作成微課容易吸引學生。一些實踐性和操作性較強的課程不適宜以微課的形式呈現。2.將微課教學納入常規約束激勵機制中。將微課納入通識課程學分體系,占1~2個學分,學生累計完成6~8小時微課可獲得1個學分。同時,鼓勵老師選取自己的興趣點和專長所在,課下進行微課視頻制作,學校組織評選優秀微課。在教師工作量計算上,可以考慮將微課視頻的制作個數、點擊量、傳播平臺影響力等因素納入課時計量體系,如教師所制作的微課視頻的影響力特別巨大或受到專家或政府高度評價,可以進行額外獎勵,微課視頻的質量也納入學生評教的指標選項中,在教師績效考核和職稱評定中也以一定方式體現出來。3.創建學習和宣傳平臺。充分利用學校本身已經發展較為成熟的網絡資源,如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有學生工作在線、校團委等發展完善、運行成熟的微信公眾平臺,結合已有的“爾雅通識課”等網絡通識課經驗,建成可在微信平臺客戶端隨時學習、方便的微課學習平臺,或單獨制作手機APP,供學生下載微課視頻學習,幫助學生養成隨時學習的良好學習習慣。4.建設各部門密切配合的合作機制,形成專業的微課制作和推廣團隊。推進微課應用是一項需要課堂知識、信息技術和常規輔助共同支撐的工作。課堂知識需要各個專業的任課教師充分準備,挑選課堂主題,圍繞該主題搜集制作微課視頻的基本素材,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安排素材的編排順序和遞進關系,形成微課制作的基本方案。信息技術方面,需征集學校教師和學生中的信息技術人才,形成一支專業的微課開發隊伍,該隊伍以繼續細分小團隊的方式運營,負責與專業教師對接微課視頻制作,組成專門的內部管理協調小組。其余常規輔助工作,應在學校現有部門的職責范圍內完成。5.以試點方式試行后推廣。考慮到推進微課運用的系統工程浩大,建議以試點方式進行試驗,得到學生、老師和技術人員的反饋后進行微調和改進,進行校內的整體推進。可先挑選教學上有突出成果的老師和受到學生廣泛喜愛課程進行試驗,面向全校征集微課主題,根據微課視頻的點擊量變化,確定微課更新投放的時間周期等細節問題。待微課推廣成熟時,可以考慮將微課制作的技術工作部分委托給校外專業人士承擔,以保證微課的制作速度和質量。
四、微課應用于高校通識教育的未來展望
本文分析微課應用于高等通識教育的優勢以及教學改革方案。受到專業和學科的限制,對在應用技術層面的研究不能繼續深入。通過體驗現有技術,筆者認為該方案的實施通過現有技術的應用即可做到,不需要做困難的技術攻關。微課教學方式在高校通識教育中的應用,符合網絡時代課程發展的要求,對開發高校通識課程資源,形成高校在通識教育方面的特色具有巨大意義。微課借助網絡平臺傳播,是對外展示高校師資力量和專業教學水平的窗口,會提升高校的知名度和社會認可度,對高等學校“雙一流”建設具有一定意義。
作者:宋宏剛 師帥朋 郭殿榮 單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學
參考文獻:
[1]吳萍.“微時代”背景下我國微課的應用現狀與發展路徑[J].教育評論,2016
[2]劉名卓,祝智庭.微課程的設計分析與模型構建[J].中國電化教育,2013
[3]楊滿福,桑新民.對MOOCs浪潮中微課的深度思考——基于首屆高校微課大賽的分析[J].教育發展研,2013
- 上一篇:孔子終身教育思想探究
- 下一篇:農村中學校數學創新教育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