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分歧及融合
時間:2022-10-16 10:21:40
導語: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分歧及融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是肩負不同使命的兩類教育,它們存在顯著的差異,但又需要融合。本文以經濟學為例,從現實地位、社會力量與教學環節等方面探討了兩者的分歧;兩者的融合主要通過有機體的融合、現實判斷的融合,與教學環節的融合等方面來闡釋。我們認為對于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兩類教育對于現代人而言缺一不可。
【關鍵詞】通識教育;專業教育;經濟學
教育肩負兩個使命:一是幫助受教育者成為獨立的個體,擁有個性化的生活;二是讓受教育者適應公共生活,作為公民與他人共同分享文化傳統。通識教育(generaleducation)和專業教育(specialeducation)是教育的兩個類別。專業教育是為培養學生將來從事某種職業的能力而存在的教育,旨在傳授學生專門化的知識與技能。通識教育貫穿學生整個教育過程,目的在于培養對自身、對自身在社會中的位置有著全面理解的完整的人,一個負責任的人和公民。經濟學是一門研究如何利用與分配稀缺資源以滿足人類無窮欲望的學科。它既是經管類學科的專業基礎課,又具備通識教育的特征。歸宿專業教育的經濟學要求我們能夠運用經濟學知識分析經濟現象、預測經濟未來,提出宏觀政策建議或微觀經濟對策;作為通識教育的經濟學要求我們作為社會的人,能夠具備經濟學的智慧,把握事務的內在邏輯,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在經濟學充當這兩類不同教育的課程時,既存在著分歧,也需要融合。
一、經濟學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的分歧
1.現實地位分歧。經濟高速發展伴隨著教育的專業主義,對于受教育者而言,選擇一類高度專業化的職業是通往成功之路的有效途徑,也是實現階層提升的重要手段。作為專業教育的經濟學一直都是經管類學科的專業基礎課,是學生試圖涉足經濟類專業的第一步。因此,無論從課程安排、教師配備,還是教學考核上,經濟學都受到經管專業學院的高度重視。當經濟學扮演的是通識教育課程時,它往往被設定為學生跨專業選擇的素質課。學生只是為了完成學分才參與課堂,授課老師也只有想方設法把經濟學與學生所在專業緊密掛鉤才能引起他們的足夠重視。這種以專業教育為主,通識教育為輔的教育配置扭曲了兩類教育的關系,不利于傳統智慧的傳遞。2.社會力量分歧。在社會分工日益細化的今天,經濟學作為專業課程幫助學生在不同的職業崗位上實現自身的價值。但是,在專業教育通過提高人們能力進而創造財富的同時,讓每個領域的專業人員只懂該領域的語言,缺乏從整體上把握社會復雜性的能力,甚至使一個原本流動的世界變得僵化。任何事物都要求人們能夠適應不同局勢,具備管理各種復雜局面的智慧,這需要通識教育來提供一種協調、平衡的力量來彌補專業教育的局限性。作為通識教育課程的經濟學能夠幫助經濟社會的人明白自身在經濟社會中所處的位置,與其他社會部門之間的聯系,看懂經濟現象、讀懂經濟政策并順利地參與經濟活動。3.教學環節分歧。作為專業教育與作為通識教育的經濟學課程,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到教學手段上都存在著顯著的差異。首先,從教學目的而言,經濟學專業教育旨在培養能夠在企業、政府等部門從事相關工作的專業性人才,幫助學生提升自我價值,實現最大化效用。經濟學通識教育的目的是非職業化的,其目的在于幫助受教育者理解經濟學邏輯,具備經濟學智慧,做一個經濟社會中完整的人。專業教育關注的是經濟學的實用價值,通識教育關注的是經濟學的思想與智慧。其次,從教學內容而言,經濟學專業教育要細致化、深入化,注重學生經濟學技能和能力的培養。經濟學通識教育的教學重點應該放在經濟學框架的構建、經濟學基本原理的剖析、經濟學思想和智慧的傳遞。教師切忌把經濟學專業課程直接嫁接到通識教育課堂上。最后,從教學手段上講,專業教育無論是否借助互聯網平臺,其占主導地位的教學手段依然是教師講授的傳統模式。而通識教育課堂因為其內容不在于深與多,而在于學生智慧的增長,而智慧的增長需要通過多種教學模式來實現。因此,課堂的互動、課堂的翻轉在通識教育課堂上根據教師的教學設計應該予以靈活運用。例如課后作業環節,專業課程必須要求學生借助習題反復強化知識內容,通過鍛煉熟悉經濟學的推導與分析方法。而通識教育的課后作業應該是開放性的,讓學生主動收集經濟問題,并通過理論分析之應是主要的方法。
二、經濟學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的融合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技術更新換代的速度超出了歷史上的任何時期。受教育者在學校接受的訓練,在他工作一段時間之后,甚至在他準備工作之時就已經變得不再有用。因此,教育在使學生掌握特定職業技能的同時,必須肩負培養有適應能力的完整人的使命。兩種教育對于現代人而言缺一不可。1.有機體的融合。通識教育是完整的有機體,專業教育是有機體的功能器官。專業教育旨在教會受教育者做什么與怎樣去做,通識教育旨在教會受教育者判斷需要做什么以及為什么需要,而只有明白做的價值之后才能真正知道如何去做。經濟學專業教育教會學生如何運用經濟原理解釋經濟現象、預測經濟未來,提供政策建議,在整個教育體系中它是職業化的、功能性的。而通識教育不僅為學生選擇專業提供了足夠的根基,而且還為學生充分發展其專業潛質提供了環境。經濟學通識教育是對經濟事務有機聯系的認識和判斷,專業教育只有在更廣闊的通識環境下才能實現其職業化目的,才能真正培養具備專業才能的人。在某種程度上,通識教育應當滲透到所有的專業教育中去,或者說高水平的專業教育本身就應該包括通識教育的思想。2.現實判斷的融合。在現代社會,人們為了謀生,必須接受專業教育。經濟學專業教育讓受教育者有能力在相應崗位上謀生,但任何人都不可能精通所有的專業領域,很多時候人們必須信任來自不同領域專家的建議與意見。因此,我們需要具備一種智慧,即能判斷誰是該領域的專家,辨析不同專家的水平。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的人,應該能夠在自己擅長的領域之外判斷出優等品與劣等品。經濟學的思維方式能夠拓展學生的視野,開拓學生的思維,有助于學生明晰社會經濟關系,參與經濟活動,作出經濟決策。通識教育并不應限于學生為了從事更有趣、更有意義的專業學習而去完成的一些課程,它應是一套課程要求,對在學院求學的學生具有廣泛而持久的影響。3.教學環節的融合從教學目標來看,無論是專業教育還是通識教育,從廣義上講都是一致的,即培養出既具備個性特征,又能順暢參與公共活動的負責任的公民。經濟學專業教育為社會輸送的經濟人才不能僅僅是社會功能的組成部分,也必須是推動社會和諧發展的積極力量。兩類教育目標的同時實現,才能真正彰顯教育的意義。雖然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都存在差異,但無論是專業教育重視的技巧方法,還是通識教育重視的思想傳遞都是經濟學的范疇,都在經濟學的系統框架下,它們相輔相成,不能也不可能完全分離。
作者:梁媛 單位:電子科技大學
參考文獻:
[1]哈佛委員會著,李曼麗譯.哈佛通識教育紅皮書[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12.
[2]陳向明.從北大元培計劃看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關系,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6.7.
[3]季誠鈞.試論大學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的關系,中國高教研究,2002.3.
[4]黃俊杰.二十一世紀大學生的培育理念與人文素養教育:通識與專業教育的融合[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6.7.
[5]陳向明.對通識教育有關概念的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3.
- 上一篇:高職院校通識教育分析論文
- 下一篇:初中語文創新教育教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