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醫學生通識教育實踐路徑

時間:2022-11-05 04:05:35

導語:淺談醫學生通識教育實踐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談醫學生通識教育實踐路徑

【摘要】對實習醫學生加強通識教育是未來發展所必需,復合型的醫學專業人才培養、醫學教育模式的轉變、醫生的職業特點、醫學生實習階段的實踐性特點決定了開展通識教育的重要性。因此,本文對當前醫學院校通識教育中存在問題進行分析,并探討通識教育與醫學教育相融合的實踐路徑

【關鍵詞】通識教育;實習醫學生;實踐路徑

通識教育一詞譯自于英文“GeneralEducation”,借用哈佛大學委員會對通識教育的定義:通識教育是指學生在整個教育過程中,首先作為人類的一個成員和一個公民所接受的那部分教育。而通識教育的目標是有效的思考、思想的溝通、恰當的判斷,分辨各種價值,即跨學科整合的同時涉及涵養人文精神的所謂“全人”教育。通識教育思想在我國自古有之,如孔子的“六藝”教育,其本身就是一種具有“博雅”精神的通識教育,然而在新中國成立后受蘇聯影響通識教育曾受到嚴重削弱和忽視,專業教育被推向了極端,導致出現了大量諸如工具主義、知識狹隘等弊端,直到上世紀80年代開始進入知識經濟時代,出現經濟、貿易和人才交流全球化,急需大量復合性高素質人才,這才使得現代通識教育受到關注。醫學作為一門以人為對象的自然學科與人文社會學科交匯滲透的綜合學科,未來的醫生不僅要具備專業的醫學知識,還需要具備多項非醫學方面的綜合素養,因此醫學生更需要接受全面的通識教育,尤其當醫學生進入實習階段,進入由醫學生向醫生轉變的重要時期,同時擁有“學生”和“醫生”的雙重身份,更需要將接受通識教育和實踐通識教育并行,為此本文主要就實習階段醫學生接受通識教育的重要性、現狀、實踐途徑3個方面進行闡述。

1加強醫學生實習階段開展通識教育的重要性

1.1經濟、貿易和人才交流全球化需要復合型的醫學專業人才。隨著我國經濟和城市化的迅速發展,經濟、貿易和人才交流全球化趨勢越來越明顯,醫療服務對外開放程度加大加快,呈現逐步國際化的趨勢,因此擁有知識復合、能力復合、思維復合的復合型醫學人才越來越受青睞。比如過去的科研項目可能幾個人、幾個部門就可以開展了,但是今天的社會分工越來越細,通常需要多個行業的科研人員分工協調配合才能完成一個科研項目,只有通過復合型人才在各個行業間進行協調才能共同完成。再比如,生物醫學已進入大數據時代,今后診斷某種疾病,可能需要調動患者的基因數據、從小到大的病歷資料等大量數據,這就迫切需要生物醫學和信息科學的兼通的復合型人才。正如有學者認為[1]通識教育至少包含了4個方面的內容:①一般知識和教養教育的培養;②作為專業教育基礎開設,是學習專業教育的前提;③通過學習有關文化素養課程達到人格完善和合格公民的一般教育;④彌補專業教育的不足、提高文化素質教育。筆者也認為接受這4個方面的全面教育是成為復合型專業人才的先決條件。醫學教育需要精英教育,也必須是精英教育,“一專多能”的醫學多功能人才是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最需要的人才,也正好與通識教育倡導的跨學科整合教育不謀而合。而實習階段的醫學生,在接受了12年中小學的基礎教育和系統的基礎醫學專業學習,具備公民應有的良好素質和全面的醫學專業素養,而這僅僅是一名醫學生的基本素養而已,要想成為一名復合型的醫學人才,更需要的是跨學科的學習,這都有賴于通過接受通識教育來提升。1.2醫學教育模式的轉變迫切需要加強通識教育。近年來,我國醫學教育模式也在逐步探索和改革醫學教育模式,屬于“第一方陣”的醫科大學都紛紛與綜合型大學合并,加強了醫學院校通識教育的師資力量,同時辦學思想、培養計劃、課程體系開始與綜合型大學相一致,培養的重心也從最初大量基礎的醫衛人員培養逐漸轉移到培養具備專業全面的復合型高素質醫學人才,例如目前各大醫學院校增加七年制、八年制醫學專業招生,而本專科招生相應減少,學制的延長也使得醫學生有更多時間接受通識教育,醫學生實習期的延長,實踐機會增多。教學模式轉變還表現在以往采取的三段式醫學教育模式[2]:醫前期、臨床前期和臨床期,因其存在學科界限分明、內容重復、基礎與臨床嚴格分開等不利于醫學生早期接觸臨床和社會的缺點,正逐漸被現代綜合性醫學課程所取代。此外,一些以培養學生積極性為主的新的教學模式也應運而生,比如現在提倡的互動式教學法、體驗式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問題式教學法、案例教學法等等。這些新的教學模式一方面更重視學生在教學中的地位,極大的提高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另一方面也對學生的綜合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3醫生的職業特點決定了通識教育的重要性。1.3.1醫學的神圣性需要通識教育。美國醫生特魯多有句名言:“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講述了為醫的3種境界。醫學之所以可能,乃是源自于一顆慈悲的心,因為有愛才有了醫療和醫院,如果把這種精神泯滅了就不能叫做醫療,而應叫做交易,醫生就不可能擁有其神圣的尊嚴,2400多年前的希波克拉底就曾說過:“我將懷著純潔與神圣的心度過自己的一生,實踐自己的醫術。”這句話對現代的醫生同樣適用。試想,生命何其偉大與高貴,有哪一種職業能比拯救人的生命更為神圣?醫學教育的宗旨就是“竭盡全力除人類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維護醫術的圣潔和榮譽”。然而忽視通識教育而僅進行醫學專業教育的結果是醫學生和醫生人文素養的缺失,逐漸使醫學成為一種工具性學科,從事醫學“事業”也變為了純粹的“職業”。于是我們會看到:有的醫生缺乏救死扶傷的人文關懷,對病人缺乏起碼的同情心;有的醫生為創收給病人過度檢查、開大處方,收取紅包、藥品加成和回扣;有的醫生病案書寫潦草,疾病診斷馬虎,用藥隨意,缺乏應有的實事求是、精益求精的精神;有的醫生編造數據,造假論文……這樣的醫生只關注個人醫學技術的提升和自我的索取,往往對醫患關系的和諧和自我人格的完善缺乏重視,視醫學的神圣性于不顧,如此下去,醫學的神圣性終有喪失殆盡的一天。通識教育的基礎是以人為本,核心是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有了人文精神的醫學教育,才能使醫學的神圣得以長久的延續下去,因此,醫學的神圣性需要通識教育。1.3.2醫學的創新性需要通識教育。醫學領域的創新可以用突飛猛進、日新月異來形容,創新是醫學永恒的主題。史亞琴,等[3]《在醫學創新人才培養的理論和實踐初探》一文中說到:“真正的醫學創新人才,除了應具備必要的政治身體素質和扎實的專業知識外,還應具有:較強的人文素養、強烈的創新意識、較強的動手能力和科研能力、較好的團隊精神。”這種綜合創新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積累、循序漸進的過程,而且不是僅靠加強專業教育就能培養出來的,而通識教育就是最有效的途徑之一,通識教育將提供給學生應對職業和世界變化的知識基礎,創新是引領變化的主要動力,醫學生如果沒有開放的心胸去接納狹窄專業之外的其他知識和思維,沒有創新的思維應對現有的專業知識,這將是大學教育的重大缺失,這也是通識教育的實用性和重要性所在。在臨床實習階段,醫學生會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作為醫生的責任和義務,對醫學實踐的不夠熟練,各種醫患矛盾的產生,往往容易限制他們創新意識的發展。因此,要想加強這一階段醫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就一定要重視通識教育的作用。1.4醫學生實習階段的實踐性特點需要強化。通識教育醫學是專業性非常強的一門學科,醫學生常常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用于醫學專業知識的學習,學業負擔本來就比較重,而實習醫學生的學習環境從學校轉換到了醫院,除了理論學習又增加了醫學實踐的內容,有的學生還面臨考研、就業的壓力,在這期間如果缺乏對專業知識以外的能力和人文素養的培養,學習的壓力、環境的不適應,加上學生生活經驗不足、社會閱歷淺、不善于人際交往和醫患溝通等,通常會有引發學生精神、情緒異常的潛在隱患,影響大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學生的厭學情緒往往發生在這個階段。此外,醫學是一門實踐科學,實習階段的醫學生,會面臨大量的醫學實踐,這些實踐除了與醫學專業相關的診療、病歷書寫等內容外,還包括與醫療無關的社會性實踐內容,如醫患溝通、人文關懷、相關法律實踐內容等等,這些都需要通過開展通識教育來完善。

2實習階段醫學生接受通識教育的現狀

2.1我國醫學院校對通識教育缺乏全面的認知。與美國開展通識教育200年相比較,我國的通識教育開展僅20幾年,而醫學通識教育更是一項嶄新的事業,處于摸著石頭過河的階段,對通識教育的認識不夠全面。有的人認為通識教育就是單純增加知識量,因而開設較多淺顯而雜亂的非專業課程,殊不知,淺嘗輒止和簡單知識累積是遠遠達不到通識教育指向的培育“全人”的目標;有的認為通識教育即人文教育,通過增加人文課程的數量和比例來實現通識教育,人文素質培養確實是通識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不僅于此,通識教育更包括對人類知識總括性的、綜合性的理解,包括建立廣博的知識體系并實現對知識全面性的理解和運用,包括對溝通交流能力、創新意識的培養[4],因此認為通識教育即人文教育是非常片面的;還有的把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對立,認為專業教育是專業性的、功利性的、職業性的,而通識教育正好相反,把兩者建立在絕對的對立面上完全割裂的對待,這也是認識的不全面,其實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是相互融合、相互補充、缺一不可的,專業教育是“人”,通識教育是“魂”,兩者緊密結合才構成完整的“全人”。尤其是有的認為實習期間的醫學生主要以醫學專業實踐為主,認為這個階段通識教育不如專業教育重要,可有可無,醫學生進入實習前在學校尚有機會接受通識教育課程,但到了臨床實習階段,脫離了學校的大環境,進入以專業教育為主的醫院環境后,專業教育占據了主導地位,不再大量開展通識教育,常常使專業教育架空通識教育,使后者淪為為前者服務的“次等課程”、“點綴性課程”[5]。2.2通識教育課程設置不合理。在我國醫學生實習階段的通識教育課程設置存在以下不合理之處:首先,通識教育課程設置不合理。以我國最早實施通識教育的復旦大學(醫學部)、北京大學(醫學部)為例,首先通識教育課程的比例僅占20%和5.2%[6],且大部分在臨床實習前完成,實習階段通識教育的課程往往大量減少,而國外頂尖大學通識教育課程在本科全部課程中就占35%~50%且始終貫穿于整個大學期間[5];其次,通識教育課程內容粗淺。在原有專業課的基礎上加上幾個人文課程如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以及一些公共選修課程,或者是歷史、經濟、文學、藝術、數學、管理等各科一點,拼成一個“大雜燴”就算完成通識教育,內容流于粗淺和形式;再次,通識教育課程缺乏實用性。通識教育課程多以理論教學為主,缺乏實踐,由于實習階段醫學生大部分時間都以臨床實踐為主,受脫離校園環境、師資等多種因素影響,設置的通識教育課程未能緊密結合臨床實踐需要,不但起不到積極補充作用,反而成為學生的一種學習負擔,因而收不到良好的成效。另外,目前的通識教育課程內容過專,例如有些高校的通識教育選修課程中,有《簡明中國史》、《簡明世界史》等,這類課程內容太專,像《國際商務函電》、《普通話正音》、之類的課程似乎又過于偏重“實用性”,其審美文化內涵有些稀薄。2.3學生自我認識、學習積極性不強據調查。[7],很多醫學生對通識教育課程興趣不大,上課積極性不強,有35%的學生和65%的學生對通識教育“沒有一點兒認識”或者“稍微知道”。而另一項調查顯示[8],學生選課的動機,31.84%的學生因為“與所學專業相關”而選課;41.95%的學生為“學分”選課;7.49%的學生選課因“教師個人魅力”;19.1%的學生“與舍友一起選課”;38.95%的學生重視課程的“實用性”;19.85%的學生認為“熱門的課程都被選完了,只好選剩下的”。可見大部分醫學生選擇通識教育非常盲目,因此選課后也不好好學,甚至曠課、遲到早退等等,僅是為了應付學分和畢業而已,尤其是進入實習階段的醫學生,面臨嚴峻的就業形勢和畢業升學壓力,常常把如何即時、可靠、有效地獲取對自己有利的因素當成首要條件,再加上實習期間學習、工作繁忙,往往視通識教育為一種“負擔”,能少學就少學,能不學就不學,因此教學質量就可想而知了。

3對實習階段醫學生進行通識教育的實踐路徑

3.1設立明確的目標。現今的醫學模式已經完全由以前的生理模式轉變為“生理—心理—社會”模式,因此未來的醫生須具備專業基礎扎實、知識面廣博、人文素質高、實踐能力強復合型人才特點,這也是對實習階段醫學生進行通識教育的目標。北京大學醫學部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國際地位的提高,社會的方方面面都急需既能熟練運用英語、又掌握醫學知識的人才,于是北京大學醫學部在2002年設定生物醫學英語專業,經過十幾年的培養經過十年的探索和發展,設立了“英語+醫學+X”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一方面對學生進行的英語技能訓練,同時通過開展通識教育來磨練他們的英語表達能力;另一方面,設立醫學、公共衛生課程和醫院實習,以及一系列的社會實踐活動和3個月的畢業實習,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在廣博的大醫學背景下的通識教育塑造了成熟的、具有批判性思維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高情商的醫學英語畢業生,贏得了社會的廣泛認可和同行贊譽,并為大學的通識教育提供了很多可以借鑒的寶貴經驗。因此看準形勢設定明確的目標開展通識教育非常重要。3.2建設一支強有力的通識教育師資隊伍。師資力量是開展通識教育非常重要的因素,要想建設一支強有力的通識教育師資隊伍,首先醫學院校教育體制要擺脫應試教育和功利教育的傳統思想,探尋符合通識教育的培養路線,從領導層面開始就要不斷轉換觀念,加強對通識教育的重視程度,將通識教育列入學校發展戰略和教學規劃中的重要位置,從政策、資金、人員等諸多方面加以扶持,大膽改革,在實習醫院更要加強對上述措施的實施;其次要設置專門的通識教育教學管理機構,用來負責整個學校或醫院通識教育課程體系的設立和規劃、教師的管理和培訓以及學生的考核評價等;最后,臨床教學單位教師隊伍中主要以具備醫學專業的教師為主,缺乏跨學科的優秀通識教育教師,而實習期間的醫學帶教一般都是“師帶徒”的方式,教師們應以自身高超醫學技藝、高尚人格與典范作用去影響與教育學生,成作為學生效仿的榜樣,因此對臨床帶教教師應有更高的要求,他們不僅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還要有較完整的知識結構儲備,更要有良好的授課技巧與溝通能力,缺一不可,要解決這個師資的問題,可以通過校內培訓、進修學習、校外聘任、網絡資源共享和校校聯合等多種辦法來完成師資的培養和補充。3.3改良教學模式和方法。實習階段的醫學生的通識教育,第一,要做到分階段進行教學,做到循序漸進,柏楊,等認為[9]將醫學通識課程體系大致分為3個遞進的層面;第1層為人文基礎課程,第2層為醫學人文核心課程,第3層為醫學人文素質課程,這3個層面逐漸遞進,分別適用于低年級向高年級醫學生在不同學習階段的需求,實習階段的醫學生適合學習第3層,醫學人文素質課程,有利于幫助學生從醫學人文理論過渡到社會實踐,為臨床實踐所用。第二,要做到教學方式多樣化,目前通識教育教學方式主要還是以“灌輸”為主的授課方式,學生主動性及積極性差,如能開展多樣化教學或學習方式,營造通識教育的校園氛圍,比如開展校內社團或文化小組也不失為實施通識教育的重要途徑,像紅十字協會、音樂協會、網球協會、辯論賽小組、撰寫新聞小組、社區服務小組等等。這些課外活動,對養成學生的“通識”理念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第三,教學應注重實踐性。醫學生需要大量的實踐機會去親身感受和深化通識教育的內容,通識教育本身也是需要通過實踐來詮釋,沒有實踐意義的通識教育只能是紙上談兵,臺灣大學黃俊杰教授提到[10]理想中的醫學院校的通識教育課程,指出我們也應該像哥倫比亞大學一樣,所有的人文社會課程都必須要有寫作訓練,所有的自然科學通識課程學生都要進實驗室。也強調了實踐的重要性,醫學生在實習期間本身就存在大量的實踐機會,除了將專業基礎知識理論與實踐結合外,也要時時關注通識教育的理論聯系實踐。

4結語

綜上所述,對醫學院校的實習醫生而言,接受現代意義下的通識教育不應是臨床醫學專業教育的點綴和補充,而應是關注的重點,盡管當下醫學通識教育有著不可避免的各種缺憾,但卻始終飽有蓬勃的生命力,必將在未來的醫學教育改革中扮演著關鍵的引領角色。正如已逝國醫大師裘沛然在世時曾多次強調:“醫學就是人學,無論從事何種工作,做一個好人是一切事業的根本。”可見,我們只有深刻認識到通識教育在醫學教育中的重要性,重視和加強實習階段醫學生的通識教育,積極改革實踐,才能培養出一代又一代真正優秀的醫學人才。

作者:伍慧麗 閭軍 單位: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肝病綜合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