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通識教育課程建設創新研究
時間:2022-07-18 09:33:06
導語:高校通識教育課程建設創新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為適應“互聯網+”時代高等教育教學環境,理工科高校教育教學的改革持續深化,作為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重要體現的通識教育課程改革已提上日程。文章重點闡述“互聯網+”背景下理工科高校通識教育課程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創新性地建設通識教育課程,以推進理工科高校通識教育課程的改革和發展,培養工程實踐能力強、創新能力強、具備國際競爭力的高素質復合型“新工科”人才。
關鍵詞:“互聯網+”;理工科高校;通識教育;課程建設;人才培養;教學團隊;跨學科
2015年,我國進入了全新的“互聯網+”時代: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將“互聯網+”行動計劃提升為國家戰略,中國發展高層論壇圍繞“互聯網+”進行了熱烈的討論,“互聯網+”在博鰲亞洲論壇年會上成為百家爭鳴的熱點。當前,社會經濟高速發展,互聯網技術和互聯網思維的聯合給各行各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肩負著人才培養使命的高等院校也置身其中,社會和企業對推動社會進步與經濟發展的高校人才培養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互聯網+”時代對高校人才培養提出了“新”要求
2017年2月,一場關于高校工程教育發展的戰略研討會在復旦大學召開。專家們探討了以新技術、新業態、新產業為特點的新經濟蓬勃發展形勢下,高校如何培養具備更高創新創業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的新型工程技術人才的問題。相對于傳統的工科人才,未來新興產業和新經濟更需要工程實踐能力強、創新能力強、具備國際競爭力的高素質復合型“新工科”人才。他們不僅在某一學科專業上學業精深,而且還具有“學科交叉融合”的特征;他們不僅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現有問題,還具有學習新知識、新技術的能力并能解決未來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引領未來的技術和產業發展;他們不僅技術過硬,還懂得經濟、社會和管理,兼具良好的人文素養。以管理素養為例。我國十三五規劃將“創新創業教育”作為重點改革內容,而管理思想是創新創業思維不可缺少的部分。大學生走進社會需要具有一定的溝通表達能力、基本決策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和人際交流協調能力等管理素質,走進企業需要具備時間管理、進度管理、成本管理和質量管理等管理知識。在“互聯網+”時代,新的商業模式不斷涌現,其背后的技術難題可以由技術團隊來解決,但涉及客戶定位、盈利模式、市場規模、競爭對手、成本結構、邊際成本等問題,都需要運用經濟管理知識進行分析。在這種背景下,跨學科、創新型的復合型人才更加為社會所需要,他們能將扎實的理論知識、良好的綜合素質、堅定的創新精神、人文關懷與技術理論進行完美的融合。培養具有科學探索精神、擁有社會責任感和文明素質的全面發展人才,是現代教育的目標所在。通識教育著重能力鍛煉、學習方法獲取、職業道德和性情培養等,強調學生的全面均衡發展。縱觀國內理工科高校,學生大多具有嚴謹的思維和理性的邏輯,擁有系統扎實的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如果進一步加大通識教育課程的教學投入,引導學生探索并獲得不同類型的分析方法,并了解方法的價值所在,能融會貫通地使用這些方法,則能夠使學生領悟不同學科的知識體系和知識表現形式。
二、“互聯網+”時代下中美高校通識教育的發展比較
在通識教育課程體系的安排上,國內外高校多采用“分布必修型”“名著課程型”“核心課程型”“自由選修型”中的一種或多種。我國大學的前兩年開設通識教育課程,剩下的學年讓學生進行專業學習;美國大學則是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交叉安排。也就是說,通識教育目標的實現不只有一種形式,每所高校都在逐步探索并力爭形成自己的特色模式。以電子科技大學為例,該校核心通識課程體系涵蓋文、史、哲、經、管、法等學科,由六大模塊60余門課程構成。課程體系注重文理結合、科學與人文融合。從修讀要求上看,學生在“文史哲學與文化傳承”“社會科學與行為科學”“藝術鑒賞與審美體驗”“創新創業教育”四個模塊中至少修讀6學分;在“自然科學與數學”“工程教育與實踐創新”兩個模塊中至少修讀2學分。美國高校按照通識課程和專業課程在四年內交叉排列的方式進行排課,大部分高校都提出以自學為主的課程教學模式,教師課堂講授比例較小。如麻省理工學院高度重視人文、藝術和社會科學等方面的通識教育,通過課程的合理設置把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并將文科通識教育滲透到本科生教育的各個環節,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使教育理念和實踐具有連續性并朝著更廣博、更自由的方向發展。
三、“互聯網+”背景下理工科高校通識教育課程建設
1.構建基于“新工科”特點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作為一種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通識教育應該貫穿高等教育的全過程。未來的工科發展強調學科的實用性、交叉性與綜合性,尤其注重新技術與傳統工業技術的緊密結合。從拓寬學生知識面的前提出發,高校應以企業和學生的需求、滿意度為目標,通過教學內容的功能集成、知識模塊的系統設計實現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的逐步遞進,建立全新的課程結構體系并貫穿學生的培養全過程,為學生提供完整的觀念和思想教育,為學生的深入學習奠定基礎,實現通識教育培養質量的突破性改善,滿足“互聯網+”時代的要求。首先,高校需要結合時展和演進對課程體系進行長遠規劃。每一類通識教育課程的教學內容和課程設置都應分階段、分層次、持續連貫、不斷深化;對每一類素質都要按照“貫穿整個大學時代”的思路從教學內容、教學形式、教學環節、時間分布等方面進行精心思考和設計,尤其要關注和處理好不同類課程及其內容的“獨立互補的橫向規劃”與同一類課程及其內容的“層次遞進的縱向規劃”的關系。其次,設計課程體系時應重點考慮基礎性、科學性、導向性、融合性等原則。基礎性原則要求高校將通識教育課程作為培養方案課程體系中的基礎性課程,關注學生基礎知識與基本能力的培養,為學生未來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在課程設置上應遵循科學性原則,明確人文科學、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學科特點與學科規律,并在此基礎上進行課程的設置和開發;導向性原則著重考慮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課程設置既要考慮人的社會適應性與創業教育,又要關注人格的完整性等人的特性教育,如思想品德、合作意識、創新精神、人文素質、文化品位等;融合性原則是人文、自然、社會三大學科相互關聯,共同構成完整的通識教育體系,堅持科學與人文相融合、傳統與現代相融合、本土與世界相融合、專業與通識相融合。2.跨學科教學打造具有“互聯網+”特色的通識教育課程。《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中專門提到,加強本科教學團隊建設,重點遴選和建設一批教學質量高、結構合理的教學團隊,建立有效的團隊合作機制,推動教學內容和方法改革與研究,促進教學研討和教學經驗交流,開發教學資源,推進教學工作的老中青相結合,發揚傳、幫、帶的作用,加強青年教師培養。在“互聯網+”背景下,很多研究型大學意識到了跨學科教學對于人才培養的重要作用。打破傳統的系、教研室的形式,讓不同背景的教師跨學科組建教學團隊,有利于統籌優勢資源,為拓展教師資源開辟有益的路徑。對跨學科課程進行知識整合,使原有課程不再有明顯的界限,將教學內容置于“互聯網+”這一大背景下,將與學生畢業后必須具備的各種能力和素質相對應的知識進行模塊分解,實現不同學科間思想的交換,有助于學生加強對客觀世界的認識。3.創新教學方式,開展適應社會形勢的課程改革探索。(1)協同教學體現課程差異。協同教學是指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教師組成團隊,彼此協同互助、優勢互補,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合作和交流。協同教學強調差異性教學,能夠通過帶給學生多樣化的學習經歷滿足不同層次、不同個性學生的學習需求,從而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協同教學團隊的成員應強調適當的差異性,在知識結構、性格特點、教學風格等方面形成互補。在教學形式的選擇上,教師可以根據自身的優勢針對學生采取多種教學模式的組合。美國研究型大學通識教育的協同教學主要采用課堂講述、小組討論、研討班、獨立研究等四種教學形式,其中研討班教學方式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課程的講授較為活潑,科技類通識課程多有實驗課,以激發學生的興趣。(2)教學改革創新教學形式。首先,利用小班研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在“互聯網+”時代,信息獲取更為容易,知識的碎片化趨勢更為明顯,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反而被弱化,傳統意義上教師的“傳道、授業、解惑”功能受到極大挑戰。“傳道(信息的傳遞)”和“授業(知識的解讀)”環節可以被互聯網在線課程、大班教學等替代,唯獨培養獨立思考能力的“解惑(差異化的問題和個性化的探索)”功能需要小班研討來實現。互動式的研討,可以讓學生充分運用所學知識多角度對特定的主題或現象進行解讀。其次,利用考試方式的改革提升學生的能力:打造教學共同體,教師與學生一起發現知識、理解知識并主動探索。課程考核的內容強調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課程考核的目的是提高個人綜合素質和塑造健全完善的人格,課程考核的標準是集平時作業、課堂發言、小組討論、社會實踐等多種形式的多樣化考核。再次,將學術講座作為教學補充:針對通識教育課程中實務性較強的課程開展實踐擴展,邀請相關領域的資深從業人員,結合自身經驗進行講座交流或經驗分享,將實務方面的內容作為課程主體的有益補充。4.加強教學管理,健全制度建設。從學校層面來說,設立專業化和常態化的管理機構是加強通識課程管理的有效途徑,可以確保通識教育目標的真正落實。因此,高校應成立專門的通識教育機構,負責通識教育課程管理和計劃的制訂、教學團隊的研討等。從實踐層面來說,應以規范的思路、科學的引導、信息化的建設來完善通識教育制度體系,制定通識教育管理制度,以實現全過程的管理、評估與持續改進。例如,課程的開設需要經過通識教育委員會專家科學合理的評審;需要建立期中反饋、期末總結等多元化信息反饋評價系統,健全并推行備課、研討、聽課、助教等工作制度,通過嚴格的程序和規定實現課程質量的提升和預期目標。人類的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由科學和人文加以體現。在“互聯網+”和新工科建設的大背景下,要開創大學教育發展的新局面,培養工程實踐能力強、創新能力強、具備國際競爭力的高素質復合型“新工科”人才,理工科高校必須打破專業壁壘,注重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會貫通。這一融會貫通的基礎應以人文主義精神為核心。而這一核心的實現,需要持續深化通識教育課程改革,需要相關教育者付出更多的努力。
參考文獻:
[1]侯翠紅,胡國勤,任保增,劉國際.新工科建設產學研融合培養卓越化工人才[J].河南化工,2017(12).
[2]劉世明,陳惠紅.基于創新創業教育的管理學通識課教學改革[J].陰山學刊,2018(01).
[3]王銀玲,于磊,劉文富,葉苗,王啟,梁光勝.基于新工科專業的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以黃淮學院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為例[J].教育現代化,2018(09).
[4]劉永富.關于理工科大學本科生人文社科類通識課程設置的若干設想[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1).
作者:劉 瑩 李竹青 田美玲 曾思潔 單位:電子科技大學
- 上一篇:古代文學參與式教學模式探究
- 下一篇:通識教育課程建設實踐分析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