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通識教育課程建設研究

時間:2022-06-11 04:24:32

導語:哲學通識教育課程建設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哲學通識教育課程建設研究

摘要:基于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哲學通識教育課程建設,以“問題聚焦、素養導向、理念遵循、方法創新、資源整合、內容改革”為整體思路,聚焦現有哲學通識教育課程建設中的普遍問題,以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為導向,突出大通識的課程理念,創新哲學教學方法,整合資源,改革內容,從而強化哲學通識教育課程建設的實效,促進學生核心素質的提升。

關鍵詞:核心素養;哲學;通識教育;課程建設

通識教育的關鍵是課程建設。哲學通識教育課程建設是哲學通識教育的關鍵,將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起基礎性作用。核心素養是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哲學通識教育需要以哲學通識教育課程建設為突破口,著眼于課程結構和內容的創新、教學方法和模式的變革、知識創新能力的養成等方面。哲學通識教育課程建設對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批判精神和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具有重要意義。筆者以應用型地方高校廣東海洋大學為例,探索基于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哲學通識教育課程建設的思路、內容和路徑,以期創新高校哲學通識教育課程建設的理念和方法,培養具有主流價值共識、優良道德品格、傳統文化底蘊、自主學習能力、反思批判精神和實踐創新能力的新時代大學生。

一、哲學通識教育課程建設的思路

基于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哲學通識教育課程建設,以“問題聚焦、素養導向、理念遵循、方法創新、資源整合、內容改革”為整體思路,順應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發展的趨勢,對應用型人才培養起到了奠基性作用。第一,聚焦四個問題。目前,大多數高校哲學通識教育課程建設呈現出以下四個方面的主要問題:一是課程體系不健全、功能定位不準確。高校將通識課定位為公選課、知識普及課,課時安排零散,學分比重低。二是通識課程與思政課程相脫節。沒有將思政教育融入通識教育體系,通識教育課程的教學內容和形式固化。三是通識課程與專業課程相分離。專業教育在傳授專業的知識和技能時有天然的優勢,但塑造德行則是短板。通識教育的缺失往往導致學生在人文素養形成、創新能力培養和批判思維訓練等方面出現問題。四是教學方法不靈活、考核方式不科學。通識教育課程教學方法落后、考核形式單一,教學質量整體偏低,有的課程甚至淪為“水課”。第二,明確一個導向。以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為導向,聚焦學生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培養具有主流價值共識、優良道德品格、傳統文化底蘊、自主學習能力、反思批判精神和實踐創新能力的新時代大學生。第三,遵循一個理念。遵循大通識理念,打通文史哲,實現人文科學內外聯通,促進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之間的聯通以及文理交融。強調通識教育課程內容的交叉融合,并融入信息化新技術新方法,突顯人文底蘊和人文精神。第四,突出兩個重點。以經典閱讀教學法和研討式教學法改革為重點,構建經典閱讀“四步法”和研討式教學“五步法”,并以此為動力推進哲學通識教育課程教學的整體改革。第五,整合三大資源。整合哲學通識課、哲學專業課和思想政治教育課三大課程資源,構建哲學通識教育課程體系,打造哲學通識教育課程教學團隊。第六,改革四大內容。以教學理念、內容、方法和考核的改革為主要內容,通過轉變教學理念、變革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完善考核方式來開展哲學通識教育課程建設。

二、哲學通識教育課程建設的內容

高校哲學通識教育課程建設是基于目前該課程存在的主要問題,著眼于轉變課程建設理念、變革課程教學內容、改革課程教學方法和完善課程考核方式等四個方面。第一,轉變課程建設理念。以哲學通識教育課程教學為依托,嘗試轉變高校哲學課程教學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理念,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注重學生的思維訓練,加強師生交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批判精神和探究能力,從而真正把學生領進哲學的思想殿堂。第二,變革課程教學內容。在哲學通識教育課程教學中,嘗試克服目前高校哲學課程教學內容源于權威教材的確定性預設弊端或選自經典原著的實用性缺失,精選重大的哲學問題、重要哲學人物、經典的哲學觀點、現實的人生或社會問題,結合人類社會歷史進程,特別是中國社會的發展,力圖回答現實的重大哲學問題。第三,改革課程教學方法。在哲學通識教育課程教學中,堅持采用專題研討式、經典閱讀式、案例匯報式、哲學家介紹式、小組合作式等教學模式,并嘗試利用互聯網教學平臺等信息技術手段,改善教學效果。第四,完善課程考核方式。在哲學通識教育課程考核上,嘗試改變傳統單一的標準化閉卷考試方式,采用多元的考核方式,制定過程性考核、小組合作學習考核和終結性考核相結合的一體化考核方案,考核成績分別占課程成績的30%、30%和40%,并且在考核中增加學生課堂發言、小組討論、案例匯報等環節的比重,并在期末終結性考試中選取多樣化的考試內容,突出哲學通識教育課程試題的開放性和靈活性特征。

三、哲學通識教育課程建設的路徑

高校哲學通識教育課程建設的路徑,應以現有哲學通識教育課程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為切入口,從課程體系構建、大通識大思政大人文理念確立、通專結合以及教學方法創新、考核方式改革等方面,尋求解決問題的課程建設路徑。第一,通識核心+通識拓展:構建層次分明的課程體系。哲學通識教育課程建設以人文創新實驗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學分制改革為契機,依托學校哲學通識教育課程的教學資源和師資力量,以本科生的哲學、倫理學、邏輯學以及研究生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等通識核心課為主干,以哲學智慧與創新思維、中國傳統文化等通識拓展課為輔翼,并依托邏輯與批判性思維、大學生馬克思主義素養等若干門網絡通識拓展課,構建分層次、分類型的哲學通識教育課程體系。第二,通識教育+思政教育:發揮通識教育與思政教育的協同效應。堅持將思政課當中的哲學內容貫穿哲學通識教育課程教學的始終,充分挖掘哲學通識教育課程的思政教育資源,強化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道德修養課程中的哲學和倫理學的內容,發揮思政課的通識育人功能,貫徹大思政理念,把立德樹人貫穿于哲學通識教育的全過程。同時,踐行課程思政理念,將哲學通識教育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比如,突出倫理學、中國傳統文化概論等通識課程具有的培育道德品格、涵養人文精神的育人價值,讓立德樹人“潤物無聲”。第三,理念變革+內容融合:突破傳統教學理念和內容。遵循大通識理念,打通文史哲,促進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之間的聯通以及文理交融。通專結合,以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引領哲學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發展,以大通識理念指引哲學通識教育課程與專業課程的融合發展,以創新實驗班改革促進哲學通識知識和專業知識的融合發展。在專業教育中貫穿大通識理念,通過哲學通識教育課程資源的相互融合及其向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滲透,以及專業技術手段的融入,發揮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優勢。第四,方法創新+考核改革:創新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通過研討式教學方法的探索與實踐,以學生的自主探究和師生之間的討論交流為基本形式,改變傳統哲學通識教育課程教學“滿堂灌”的局面,使學生真正思考、感悟和體驗人文精神。以經典閱讀這一哲學通識教育教學中的關鍵環節為抓手,通過開展文本選擇、閱讀教學、學生參與、課后活動等環節,對哲學經典著作進行研讀。同時,改革考核方式,加大過程性考核力度,將小組合作學習、專題研討、經典閱讀、網絡教學平臺的參與和使用等納入考核評價體系,實現考核方式的多樣化變革。

四、哲學通識教育課程建設的創新

哲學通識教育課程建設,應樹立以人文通識為導向的課程建設理念,優化人才培養方案,構建哲學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并著力創建經典閱讀“四步法”和研討式教學“五步法”,強化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第一,樹立以人文通識為導向的課程建設理念。將哲學通識教育界定在人文通識的概念上,實現哲學內外聯通,把新技術融入哲學通識教育課程中,為學生提供綜合性的跨學科學習。同時,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將思政、哲學、邏輯學、創新創業教育等課程均定位為通識教育核心課;設置哲學智慧等通識教育拓展課,以及志愿服務等通識實踐環節,構建哲學通識教育課程體系。以廣東海洋大學為例,在哲學課程教學中融入海洋文化、海洋倫理等內容,促進學生海洋文化觀、海洋道德觀、海洋國土觀等海洋價值觀的形成,深化學生海洋人文底蘊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核心素養的培育,推動哲學通識教育的良性發展。第二,創建哲學經典閱讀“四步法”,培育學生核心素養。創建“課外經典閱讀、讀書筆記整理、讀書報告撰寫、課內小組匯報”的哲學經典閱讀“四步法”。從經典閱讀這一哲學通識教育課程教學中的關鍵環節切入,對《論語》等哲學經典著作進行解讀,建立經典文本與學生當下生活的關聯,特別是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銜接,把學生帶入經典文本所在的歷史語境和生活世界。學生通過自我學習和反思、自我檢討和糾正,實現道德體驗的自我完善。第三,探索研討式教學“五步法”,創新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探索和構建“選取研討主題、設計研討內容、小組主題報告、課堂交流討論、教師點評總結”的研討式教學“五步法”,貫徹“互聯網+通識教育”理念,利用APP、大數據等技術手段,教學效果明顯改善,手機作為學習工具的利用率顯著提高。在課程考核上,采用多元的考核方式,強化過程性考核,將主題研討、經典閱讀、小組合作學習、網絡教學平臺利用、課后活動開展等過程性環節納入考核體系,通過小組學習報告、網絡學習成果、經典誦讀活動等方式體現課程考核的多樣性、開放性與靈活性特征。廣東海洋大學哲學通識教育課程建設,經過多年的實踐,在人文創新實驗班課程教學和思政課教學、研究生通識課程建設、哲學通識課程團隊建設以及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

自2010年以來,學校哲學通識教育課程教學團隊在本科生人文創新實驗班的哲學、倫理學、邏輯學等通識教育核心課程教學中逐步實施和推進哲學通識教育課程建設,尤其是實施小班教學,開展研討式教學和經典閱讀,貫徹哲學通識理念。同時,將文史哲通識課程和思政課程有機融合,發揮通識教育與思政教育同向同行的協同效應。在研究生階段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自然辯證法概論等哲學通識教育核心課程的教學中,貫徹了整體改革理念。特別是實施了專題研討式教學和哲學經典閱讀的改革和實踐,要求學生獨立閱讀文本、查找資料、完成主題匯報和學習報告。這深入發掘了學生的學習潛能,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學生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的意識和能力顯著提升。由此可見,哲學通識教育課程建設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起到了積極的推動和示范作用。

參考文獻:

[1]核心素養研究課題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J].中國教育學刊,2016,(10).

作者:曹望華 單位:廣東海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