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學校開展言語-語言康復的對策

時間:2022-11-02 09:35:21

導語:特殊教育學校開展言語-語言康復的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特殊教育學校開展言語-語言康復的對策

一、特殊教育學校開展言語-語言康復面臨的困境

特殊教育學校從傳統的教育模式向教育與康復相結合的模式轉變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因此,在開展言語-語言康復上會面臨以下問題。

(一)康復介入較遲,導致康復效果不明顯。特殊兒童父母缺乏早期言語-語言干預意識和學前特殊教育發展的滯后性使得特殊兒童入學年齡偏大,錯過言語-語言干預的最佳年齡導致干預效果不明顯。有研究指出,語言干預訓練對語言發育不良兒童有效果,年齡越小,效果越好;療程越長,效果越穩定。當前我國的學前特殊教育還處在初級階段,一項對江蘇特殊教育學校學前教育發展現狀的調查研究發現,大部分特殊教育學校的學前班都是近幾年里創辦的。在這些學前班任教的老師中,真正了解特殊兒童身心發展特點,懂得特殊兒童教育知識和技能的專業教師非常欠缺,大部分班級沒有合適的教材,教學活動安排也不夠科學合理。

(二)言語-語言康復資源的缺乏。無論是特殊兒童的言語-語言康復還是其他的類型的康復都是一項高消費的教育活動,它需要外部資源和內部資源提供支持,其中外部資源包括干預的場所和干預設備,內部資源包括言語-語言干預課程及專業的干預教師。

1.康復場所和資金的缺乏。外部的硬件設施是特殊教育學校開展言語-語言康復的基本條件,特殊教育學校干預中心以及干預設備的不完善會直接影響到言語-語言康復的成效。特殊兒童言語-語言康復的場所具有嚴格的要求。特殊學校的康復用房具有特殊性,主要體現在:對象的特殊性、干預訓練的階段性和特定康復器材的配置等;同時,言語-語言干預中需要借助一些現代化的設備,這些設備價格比較昂貴,特殊教育學校資金的短缺使得無法為言語-語言干預提供設備,這些條件都限制了特殊學校開展言語-語言康復。

2.缺乏標準的言語-語言康復課程指導。2007年教育部出臺了盲校、聾校和培智學校三所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一些亮點引起了研究者的關注。其中在課程內容上,既注意課程門類與義務教育課程設置方案大體一致,又注意根據殘障學生的身心特點和特殊需要增設專門課程,但方案并未對各類障礙的康復提供詳細的課程指導。有研究者指出,目前各培智學校普遍缺乏明確的、系統的語言康復內容。現今培智學生的語言康復內容一般照搬或截選語文課程內容,語言康復內容普遍缺少內在連續性,且內容的編排體現不出“康復與教育結合”的語言康復思想。

3.專業化的言語-語言康復教師短缺。隨著社會的發展,康復對象范圍的擴大,言語康復需求和康復人才缺口的矛盾日益突出,專業的康復教師的缺乏是制約特殊教育學校開展言語-語言康復的重要因素。面對言語障礙人群這個龐大的群體,我國從事言聽康復的人員僅0.45萬。當前我國特殊教育教師的專業程度還不高,據教育部2007年對特殊教育學校的教師接受特殊教育培訓的統計數據顯示,在34990位特殊教育學校的教師中,只有18976位教師接受過特殊教育專業的培訓,僅占54%。有研究者認為,我國當前對言語-語言治療師的培養工作重視不夠,我國語言治療師的培養起步較晚,開始于醫療院校的康復專業發展到一些高校建立言語聽力學專業。

(三)特殊兒童父母對言語-語言康復技能的缺乏。家庭是特殊兒童成長的第一環境,父母的態度和對康復訓練的支持程度會影響到特殊兒童康復的效果。有研究者通過個案研究指出,應把訓練貫穿于日常生活中去,保證患兒在家庭中得到長期系統合理的科學的訓練與治療,家長做功能訓練,患兒容易配合,更易取得較好的效果。我國目前的現狀是,在西部地區,專業人員對家庭定期培訓或入戶指導的條件不具備,在多數地方即使設有專門進行家庭指導的人員,但因缺乏系統的專業培訓,指導水平不高,存在概念不清、內容局限、方法僵化以及工作思路刻板等問題。

二、培智學校言語-語言康復未來展望

教育和康復相結合已成為當前特殊教育的發展趨勢,同時,對特殊教育學校提出了新的挑戰,特殊教育學校可以通過完善幾個方面的建設來實現轉型。

(一)在政策層面上,落實東西部地區學校對口支援政策。自我國實施“東部地區學校對口支援西部貧困地區學校工程”以來,普通中小學校的對口支援工作已經落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特殊教育是一項高投入的教育,它是與經濟發展狀況緊密相連的,東部地區的特殊教育在教育理念和康復技術上都已達到成熟。在未來的特殊教育發展模式中可以通過落實國家的東西部地區學校對口支援政策,加強東西部地區特殊教育學校的聯系,東部地區為西部地區提供選派教師和管理人員到貧困地區任教、任職,幫助提高學校教育質量和管理水平。同時,西部地區的學校支持特殊教育教師到東部地區進行進修,共同努力促進西部地區特殊教育的發展。

(二)完善學校康復中心的建設。康復中心是特殊學校進行康復訓練的重要場所,康復中心的設備完善與否直接影響到康復活動的開展以及康復的成效。康復中心建設是進行特殊學校進行康復活動的前提和基礎。首先,完善康復中心的言語-語言康復的儀器、輔助工具、教具等是康復必備的條件。其次,康復課程、教材、診斷評估測量工具、圖書等是進行康復的軟件設施。第三,是對中心科學的管理機制,康復中心的正常運作需要專業人員進行科學規范的管理,中心的儀器保護、操作程序、注意事項等等都需要有嚴格的規定。

(三)加強與醫院或高效的合作。特殊教育學校中的康復是借鑒醫學領域的康復理念,醫學領域中無論是在理論還是在實際操作上發展都已成熟,因此,特殊學校加強與醫院的合作能夠獲得專業的言語-語言治療師的指導,同時也可以改善教育與康復割裂的局面。另外,在一些高校已開展了關于聽力障礙兒童語言康復的專業,加強與高校的和做能夠獲得專業人員的理論及操作指導,同時,高校開展的語言康復是從教育訓練的角度起步,因此,特殊教育教師在學習的過程中更能結合自己的教育經驗去找到合適的語言康復方式。

(四)鼓勵和支持特殊教育教師參與培訓。當前,我國還尚未建立語言治療師的資格認證制度,相應的培訓機構也還正在發展之中,語言康復師的短缺與需求的矛盾在近期內還會繼續存在。近年來,國家加大了對特殊教育的資金支持,開展了各類特殊教育教師的培訓。學校要鼓勵和支持特殊教育教師積極參加培訓,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借鑒其他學校康復的經驗。同時,對于特殊教育教師的培訓機構以從教師的實際出發,既要注重對特殊教育教師理論知識也要兼顧教師的操作技能,在未來的特殊教育教師培養中應向“雙師型”的轉型,既具有基本的教學能力,又具備康復訓練技能;既掌握教育學相關知識,又了解多種特殊兒童康復知識。

(五)開展家校合作的康復模式。家校合作是未來特殊教育發展的趨勢,特殊學校言語-語言康復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是家庭對特殊兒童言語-語言康復的支持不足。家庭在特殊學生康復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們不但是特殊學生康復工作的直接參與者,而且需要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來配合學校康復工作的開展。家庭成員對特殊兒童語言康復的意識、康復的支持態度以及參與康復的程度都是影響語言康復的重要因素,因此特殊學校應形成以特殊兒童的語言發展為中心,學校康復與家庭康復相結合的康復模式。教育與康復相結合已成為特殊教育發展的趨勢,這也對特殊教育學校和教師帶來了挑戰,特殊教育學校要積極尋求發展就必須加強與其他學校及機構的合作,借鑒一些康復活動開展較早,經驗較豐富的學校的經驗發展自己。同時,特殊教育教師要適應特殊教育的發展與改革就必須積極參與各類的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不僅具有特殊教育的理論知識還具有實際操作能力。

作者:作靈芝 馮維 單位:西南大學教育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