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復實驗學校特殊教育教學體系研究
時間:2022-12-22 10:39:29
導語:康復實驗學校特殊教育教學體系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為了提高康復實驗學校內學生的生活能力,開展了康復實驗學校康復實驗學校特殊教育教學體系的研究,通過分析特殊教育教學體系的構建要點,設計聯系生活實際的特殊教育教材,在設計教學體系過程中,院校應嚴格遵循教育市場對特殊群體的要求,并緊隨國家教育改革的步伐,兼顧以學生需求為本的教育理念。同時,在設計教學體系過程中,院校應嚴格遵循教育市場對特殊群體的要求,并緊隨國家教育改革的步伐,兼顧以學生需求為本的教育理念,并加大前期對康復訓練的重視程度,倡導融合類教育,從而實現面向特殊學生教育教學的最終目的。
關鍵詞:康復實驗學校;特殊教育;教學體系
1引言
康復實驗學校是用于接收小兒性腦部癱瘓或肢體殘疾兒童的學校,在九年制義務教育期間同步對兒童進行身體與心理的康復治療。此種教育體系屬于特殊教育的一個分支,秉承“康教一體”的教育鏈,努力幫助兒童或學生茁壯成長[1]。在當下市場教育體系不斷完善的社會背景下,面向特殊兒童的康復實驗學校的相關教學工作引起了有關單位的重點關注,如何在提供兒童一個適宜生活環境的條件下,增強此部分學生的生活能力與適應社會能力,成為了教學體系建設的關鍵。根據不完全調查數據顯示,現下教育市場內已建立完善的康復實驗學校已有數千所,無論師資隊伍或是教學外部環境等建設均已完備,盡管依據可實現對特殊兒童的教育教學,但仍存在較多的問題尚未得到完全解決,其中最顯著的問題即為校內特殊教育體系建設不完全。一方面無法將智能化信息技術應用到教育教學工作中,另一方面無法全面考慮到特殊學生群體的心理健康問題,因為,本文將以康復實驗學校特殊教育為例,開展特殊教育教學體系的進一步研究,推動特殊教育的前進,實現教育市場的現代化與均衡發展。
2康復實驗學校特殊教育教學體系構建要點
在康復實驗學校內構建特殊教育教學體系,應先明確“技術領先”的構建要領,不僅應以高標準要求教師隊伍,同時應掌握教育體系在教學中的定位。總體來說,構建的要點有下述三點。區別普通教育教學,康復實驗學校的教學需以提高兒童的生活自理能力為關鍵,因此教育教學的目標應從簡單的穿衣吃飯開始制定[2]。以此在構建特殊教育教學體系過程中,便不可生搬硬套傳統的高校教育體系或教學模式,而應從生活的實際角度出發,考慮兒童的心理與身體健康成長層面,完善體系內容與組織資源。為了使特殊兒童群體更加良好的融入社會,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應突出社會信息化技術在教育全過程中的應用。例如,適當引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分析學生的生活與學習行為,時刻掌握學生的心理變化,根據教育的進度與發展方向選擇合適的教育手段。并且,在此過程中應明確,并不是最先進的技術就是最好的,而是最合適的技術才是最好的。提高特殊兒童群體的適應能力,效率最高的方法便是構建一個相對溫馨且適宜的兒童生活環境[3]。通過引進新技術,不斷改革教育教學手段與工具,使學生所接觸的一切事物發生質的變化,同時催生教、管、學的全新模式,努力提供兒童更加全面的服務。
3淺析康復實驗學校特殊教育教學體系
3.1設計聯系生活實際的特殊教育教材為了避免特殊人群在社會被歧視,提升特殊人群在社會的生存與實踐能力,本文提出一種聯系生活實際的特殊教育教材改革新方向,并以此作為教育教學體系研究建設的基礎。在設計教學。體系過程中,院校應嚴格遵循教育市場對特殊群體的要求,并緊隨國家教育改革的步伐,兼顧以學生需求為本的教育理念[4]。在特殊教育教材中增設CPE內容,以此完善面向不同學生的后續教育內容,在原有的教育理論框架基礎上,在每本教材后增加“對生命的感知”、“對父母的感恩”等認知類內容,以此引發學生對生活甚至生命的思考。在保證學生心理健康的前提下,可適當引進國外康復實驗學校的經典教材,結合其先進的教學理念。先從教育教學內容中生活基本準則全面思考,再根據設定的教學大綱,細化不同章節的教材內容,整合教學的側重點,將特殊教育教材的內容細分為:生活自理能力教學(以特殊兒童學會生活為目標)、生活技能教學(了解并掌握在社會生活應掌握的能力)、勞動力教學(具備服務社會的意識)、社會交往能力教學(人際關系等交流能力的培養)。在上述基礎上,根據特殊教育教材框架,在不同教材對應的內容中增設生活化教育內容。例如:在教育中,時刻為學生講授國家或政府制定的最新政策,使學生感受到國家對其的關照與優待。同時,應注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教學,要求在教學中,教師應站在與學生相等的高度上,避免學生在心理上產生自卑,也使其具備一定的自理與生活能力。總體來說,對照康復實驗學校的辦學標準,在完善基礎內容框架的基礎上,適當增加聯系生活實際的內容,以此為特殊教育教學體系的建設提供支撐。3.2應用多元化特殊教育手段。在明確特殊教育教學體系內容的基礎上,高校可適當的引入多元化的教育手段,將醫學康復矯正手段與信息化教育教學手段融合在一起,以此實現教學體系的創新。例如,使用大數據技術,將多種專項學科融合在一起,包括哲學、醫學、心理學、社會學、語言學等,使學生在學習中可得到一個相對全面的學習機會[5]。并且,在不同的教育學科中應注意使用不同的教育手段。例如,在基礎的語言類學科教學中,可借鑒專業的康復醫療中心診療模式,在教育中糾正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運動教育中借鑒行為矯正模式,通過規范學生生活行為,使其具備生存的基本能力;在交流能力教學中,適當借鑒心理學與社交學內容,通過作業療法,拓展學生的學習內容,從而使學生在學習中掌握多種生活能力。同時,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應加大前期對康復訓練的重視程度,更加倡導融合類教育,以實現特殊學生在青少年班級隨班就讀為體系建設的最終目標,從而達到對特殊學生群體教育的目的。
4結束語
本文從教材與教學手段,兩個方面開展了康復實驗學校特殊教育教學體系的研究。在完善教育教學體系中,應明確教育的本身目的不是讓學生學習,并且康復實驗學生本身便是一類特殊的群體,只有在教學中掌握學生的實際需求,才能使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幸福,也因此才能使學生在社會中發揮最大的價值。為此,在后期的研究中,社會應持續加大對此類院校的關注度,并為其分配優質的教育教學資源,在適當的情況下,加大與區域或地方的合作,提升教育的整體性質量水平,推進特殊教育的現代化,使學生在最大程度上感受到滿足感。
參考文獻
[1]黃志軍,徐瑜卿,張鐸.為中西部特殊教育樹一面旗幟——對話重慶市特殊教育中心李龍梅校長.現代特殊教育,2020,(17),4-7.
[2]程碩,王和平.特殊教育課程中過程與方法目標的內涵及設計——基于對三類特殊教育學校義務教育課程標準的分析.現代特殊教育.2020,(17),46-50.
[3]黃四啟,雷江華.我國臺灣地區特殊教育專業本科課程體系及啟示——基于對臺灣地區13所高校課程體系的分析.現代特殊教育.2020,(17),75-79.
[4]郎家麗.傳統手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高等特殊教育中的傳承路徑研究——以聽障大學生為例.教育理論與實踐.2020,40(24),25-27.
[5]朱樹林.創建綠色學校的實踐探索——以徐州市特殊教育學校開展的水環境教育為例.環境教育.2020,(09),64-67.
作者:陳丹 單位:廣州康復實驗學校
- 上一篇:培智學校特殊學生繪本教學策略分析
- 下一篇:高職高專學生深度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