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學術演進目標管理論文
時間:2022-05-25 05:57:00
導語:心理學學術演進目標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心理學的中國化是指中國心理學發展的本土化。中國本土文化中并沒有產生出現代的科學心理學,而是從西方文化中引入的。中國現代科學心理學的發展經歷了非常曲折的過程,這主要體現為三次大的模仿、復制和跟隨,三次大的批判、轉折和重建。可以把中國心理學發展的本土化歷程分為三個階段。心理學本土化的熱點與難題包括科學觀的問題、本土契合問題、文化轉向問題、多元文化問題、方法論的問題、全球化的問題、原始創新問題。心理學本土化的演變與趨勢涉及不同文化中的本土心理學、本土心理學的隔絕與交流、心理學的文化與社會資源、心理學發展的傳統與更新、心理學演變的分裂與融合。心理學本土化的出路與結局就在于將其定位為文化的心理學、歷史的心理學、生活的心理學、創新的心理學、未來的心理學。
關鍵詞:心理學本土化;心理學中國化;本土化發展
一、中國心理學的本土化發展史
在中國本土文化中沒有產生出現代的科學心理學,中國現代的科學心理學是從西方引入的。中國現代科學心理學的發展經歷了非常曲折的過程。這主要可以體現為三次大的模仿、復制和跟隨,三次大的批判、轉折和重建。
第一次大的模仿、復制和跟隨是在19世紀末期和20世紀初期。當時,西方工業文明的昌盛與中國封建王朝的衰落形成了鮮明的對照。當時,許多中國學人奔赴歐美,去尋找拯救中國的真理。他們中的一些人留學海外,學習的就是西方的科學心理學。他們抱有的目標是改造和建設國人的心理,以實現國家的現代化和民主化。正是他們把西方的科學心理學引入了中國,為中國心理學的起步和發展帶來了研究方法、理論知識和應用技術,也使中國開始有了科學心理學。這包括有了心理學的教學和科研機構、心理學實驗室以及心理學的期刊和著作等文獻。第一次大的批判、轉折和重建是在新中國建立之后。特別是在50年代初期和中期,思想改造運動和反右斗爭使當時的知識分子必須確立自己的政治立場,反對和批判西方資產階級的東西,接受無產階級思想的改造。這包括對西方心理學的批判。
第二次大的模仿、復制和跟隨是在20世紀中期。新中國建立后,開始接受蘇聯大規模的援助,大批蘇聯專家進入中國。同時一些蘇聯心理學家進入中國大學和研究機構。大學心理學教學開始講授蘇聯所謂唯物主義心理學,特別是巴甫洛夫學說。巴甫洛夫的高級神經活動學說也逐漸成為心理學的代名詞。第二次大的批判、轉折和砸爛是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的“”時期。當時,心理學被看作是唯心主義的偽科學,是必須要清除的。由此,隨之而來的是解散心理學的教學和研究機構,遣散心理學研究人員,停止出版心理學專著和期刊。
第三次大的模仿、復制和接受是在“”結束之后。中國開始了新一輪的翻譯、介紹和評價西方發達國家的心理學的熱潮。西方的科學心理學重又被看作是中國現代科學心理學發展的楷模。第三次大的批判、轉折和改造是在20世紀后期。中國心理學者開始意識到中國心理學中具有的西方心理學的文化印記,以及追隨西方心理學的不足,并開始了心理學本土化的努力。
中國心理學的本土化運動已經從探討是否要進行心理學本土化的研究,轉向了探討如何進行本土化的研究。致力于心理學本土化的中國心理學家已在積極建立中國人的心理學。[1-8]當然,目前所謂心理學的中國化包容著各種各樣的本土化研究成果,其本土化的入手點、著眼點、關注點、突破點、創新點等等,都是有所不同的。這些研究成果都已經成為心理學中國化歷程中特定的組成部分。實際上,中國本土文化圈中的心理文化是由兩方面構成的,一是中國民眾帶有文化印記的心理行為,一是中國傳統帶有獨特含義的心理學闡釋。目前的本土化研究定向是以中國人的心理和行為作為研究對象,但只是把帶有中國本土文化印記的中國人的心理行為從心理文化中分離出來,放在了科學考察的聚光點上。雖然目前的本土化研究也挖掘中國本土的傳統心理學,但只是將其從心理文化中分離出來,看作是已被現代心理學所超越和取代的歷史古董。[9-11]不過,新的突破已在進行之中。通過中國本土心理學的原創性的研究,去構建既植根于中國本土的文化土壤,又能夠解說中國人的心理行為,又可以建構中國人的心理生活,又迎合世界心理學的發展潮流的中國化的心理學。這才是心理學中國化的現實的追求。
二、心理學本土化的起點與進程
心理學中國化就是指中國心理學發展的本土化。中國心理學的本土化研究在一個很短的時段里,取得了相當數量的和相當重要的成果。對心理學的中國化或本土化有不同的總結和概括,也有不同的理解和闡述。[12]縱觀心理學中國化的歷史演進,可以把中國心理學發展的本土化歷程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對西方心理學研究對象的擴展;第二階段是對西方心理學研究方式的改造;第三階段是推動中國本土心理學的原始性理論創新。
第一階段的研究是試圖擴展西方心理學的研究內容,使中國心理學轉而考察中國人獨特的心理行為,但是在科學觀上并未能超越西方科學心理學,或者說仍然是持有西方心理學的實證科學觀,沒有脫離這種小科學觀的限制。這個階段的研究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以中國人為被試,但研究工具、方法、概念和理論仍然是西方式的。這類研究在本土化研究的初期非常多見。另一類研究不但以中國人為被試,而且試圖尋找適合于考察中國人心理行為的研究工具、方法、概念和理論。[13]但是,這類研究也只是做到了改變研究工具、方法、概念和理論的內容,而沒有改變其基本的實證科學的性質或方式,追求的仍然是西方科學心理學的那種研究方法的有效性和理論解釋的合理性。
第二階段的研究則是試圖擴展西方心理學的研究方式。這一階段與前一階段并沒有明顯的分界標志,而只是反映了一種研究趨勢。這階段的研究開始突破西方心理學的實證科學觀的限制,尋求超脫的和多樣化的研究方法和理論思想。這個階段的研究也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對西方科學心理學的小科學觀帶有盲目性的突破,這使多樣化變成了雜亂性。現在一些研究缺少必要的規范性,而具更多的嘗試性。另一類則是試圖有意識地清算西方心理學的實證科學觀,建立一種大科學觀,為中國心理學的本土化研究設置新的規范。
第三階段的研究是尋求立足于中國本土文化資源的原始性理論創新。心理學的原始創新是心理學本土化的生命問題。其實,在目前階段,中國心理學發展最缺少的就是原始性的創新。長期的引進和模仿,使中國的心理學研究者習慣了引經據典,習慣了用別人的語言說別人的研究。我們應該用別人的語言說自己的研究,最好是用自己的語言說自己的研究。對中國本土心理學的發展來說,最需要的就是學術創新,而學術生命就在于創新。當然,創新的努力是非常艱難的。越是全新的突破,就越需要深厚的基礎。沒有深厚基礎的創新,實際上就是胡言亂語,癡人說夢。所以,創新需要積累,學術的創新就需要學術的積累,心理學的學術創新需要心理學的學術積累。心理學的創新可以是理論上的創新、方法上的創新,也可以是技術上的創新。
三、心理學本土化的熱點與難題
心理學的科學性質是心理學本土化的核心問題。立足于西方文化傳統的“科學的”心理學一直就認為自己是惟一合理的心理學。除此之外的心理學探索,或者是立足于不同文化傳統的心理學探索,都被歸結為“非科學的”心理學,這涉及心理學的科學性質問題。心理學科學的性質就是心理學的科學觀的問題。所謂心理學的科學觀,是對如何建設和發展心理科學的基本認識,它決定著心理學家采納的研究目標,以及為達成目標而采取的研究策略。心理學的科學觀構成了心理學家的視野,決定了心理學家的胸懷。在心理科學的開創和發展中,占有主導和支配地位的科學觀是小心理學觀,它是從近代自然科學傳統中抄襲而來的,并廣泛地滲透到了心理學家的科學研究之中。小心理學觀在實證(即科學的)和非實證的(即非科學的)心理學之間劃定了截然分明的邊界,心理學要想成為科學,就必須把自己限制在邊界之內。實證心理學是以實證方法為核心建立起來,客觀觀察和實驗是有效的產生心理學知識的程序。實證研究強調的是完全中立地、不承擔價值地對心理或行為事實的描述和說明。實證心理學的理論設定是從近代自然科學那里承繼的物理主義和機械主義的世界觀。這大大縮小了心理學的視野。科學心理學以小心理學觀來確立自己,在于其發展還是處于幼稚期。這與其說是為了保證心理學的科學性質,不如說是為了抵御對心理學不是一門嚴格意義上的實證科學的恐懼。但是,這種小心理學觀正在衰落和瓦解,重構心理學的科學觀已經成為心理科學研究十分重要的基礎性工作。心理學的發展已經進入了迷亂的青春期,它正在經歷尋找自己道路的成長的痛苦。心理學的新科學觀應該是大心理學觀,心理學走向成熟也在于它能夠擁有自己的大心理學觀。所謂的大心理學觀,不是要否定心理學的實證性質,而是要開放實證心理學自我封閉的邊界;大心理學觀不是要放棄實證方法,而是要消解實證方法的核心性地位,使心理學從僅僅重視受方法驅使的實證資料的積累,轉向重視支配方法的體現文化價值的大理論的建樹。大心理學觀也將改造深植于實證心理學研究中的物理主義和機械主義的理論內核,使心理學從盲目排斥轉向廣泛吸收其他心理學傳統的理論營養。大心理學觀無疑會拓展心理學的視野。科學觀問題在心理學中國化的歷程中也體現為本土化的標準問題,也就是本土性契合的問題。[14]
心理學的文化轉向是心理學本土化的方向問題。心理學曾經靠擺脫、放棄、回避或越過文化的存在來發展自己,但心理學現在必須靠容納、揭示、探討或體現文化的存在來發展自己。也就是說,在心理學成為獨立的科學門類之后,在心理學追求自己的科學性的過程中,把科學的客觀性和普遍性與文化的建構性和獨特性對立起來了。心理學早期是排斥文化的存在來保證自己對所有文化的普遍適用性,而心理學目前則是包容文化的存在來保證自己對所有文化的普遍適用性。[15]毫無疑問,這是一個歷史性的變化。問題在于如何揭示這一變化的歷程及其對發展心理科學的意義和價值。[16]心理學研究中的文化問題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涉及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即人的心理行為的文化內涵的問題。二是涉及心理學的研究方式,即心理學理論、方法和技術的文化特性的問題。這就是要擺脫原有的心理學研究把人的心理行為理解為自然現象,而不是理解為文化生活;這就是要擺脫原有的心理學研究把心理學的研究確立為是自然科學的研究方式,而不是社會和文化科學的研究方式。那么,心理學的中國化就是要把心理學的研究定向在文化傳統、文化資源、文化建構、文化互動和文化融合的方向上。
心理學的文化根基是心理學本土化的資源問題。“心理文化”的概念是用以考察心理學成長的文化根基、探討心理學發展的文化內涵和挖掘心理學創新的文化資源的。文化是心理學植根的土壤和養分的來源。在過去,無論是心理學的發展還是對心理學發展的探索,都缺失了文化的維度。其實,文化是考察當代心理學發展和演變的重要視角。當代心理學的發展越來越重視對文化、心理文化、文化心理的探討。西方科學心理學和中國本土心理學生長于不同的文化根基,植根于不同的心理生活。起源于西方文化的科學心理學,立足于實證的研究方法和客觀的知識體系,提供了對心理現象的某種合理理論解釋和有效技術干預。但它僅揭示了人類心理的一個部分或側面。起源于中國文化的本土心理學也是自成體系的心理學探索,它揭示了具有意義的內心生活和給出了精神超越的發展道路。“心理文化”概念的提出有利于探明不同文化傳統中蘊藏的心理學資源和推進對其挖掘,有利于審視西方心理學的文化適用性和推進對其改造,有利于考察中國本土的心理學傳統和推進對其解析。中國現代科學心理學主要來自西方科學心理學,問題是中國本土也有自己的心理學資源。探查該資源,就要擴展心理學的視野和設置文化學的框架,將中國本土心理學看作與西方實證心理學具有同等文化價值的探索。要發展中國的心理學,就有必要追蹤中國本土文化中的心理學傳統,確定其所含的資源、具有的性質、包括的內容和起到的作用。心理文化的探索力圖找到和深入挖掘心理學創新的文化根基。中國有自己的文化傳統、心理文化、心理學探索和創新性資源。[17,18]
心理學的研究方式是心理學本土化的方法問題。方法論是任何科學研究的基礎。它既是理論的基礎,也是方法的基礎,也是技術的基礎。因此,心理學的方法論也是心理學研究的基礎。方法論的探索是關系到心理學學科發展的核心問題。原有的心理學方法論的研究僅僅涉及關于心理學研究方法的探索。其實,心理學研究的方法論應該得到擴展。方法論的探索包括關于對象的立場,關于方法的認識,關于技術的思考。[19]心理學的研究應包括三個基本的部分:一是關于對象的研究,涉及的是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對心理行為實際的揭示、描述、說明、解釋、預測、干預等等;二是關于方法的研究,涉及的是心理學的研究者,探討的是心理學研究者所持有的研究立場、所使用的具體方法。三是關于技術的研究,涉及的是對研究對象的干預和改變。那么,心理學研究的方法論也就應該包括三個基本的方面:一是對關于心理學研究對象的理解。這也即研究內容的確定,是力求突破對人的心理行為的片面理解。二是關于心理學研究方式和方法的探索。這也即研究方法的創新,是力圖突破和擺脫西方心理學的科學觀的限制,為心理學的研究重新建立科學規范。三是關于心理學技術手段的考察。這也即干預方式的明確,是力爭避免把人當作被動接受、隨意改變的客體。但是,傳統心理學方法論的探討主要是考察心理學研究所運用的具體研究方法,包括心理學具體研究方法的不同類別、基本構成、使用程序、適用范圍、修訂方法等。隨著心理學的發展和進步,心理學方法論的探索必須超越原有的范圍,應該包括關于心理學研究對象的立場、方法與技術的思考。因此,對心理學方法論的新探索,可以說就是反思心理學發展的一些重大理論問題和方法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關系到中國心理學的發展,而且也關系到整個心理學的命運與未來。
四、心理學本土化的演變與趨勢
1不同文化中的本土心理學。心理學本土化,就是為了建構植根于特定文化土壤中的心理學。那么,文化既是多樣性的存在,又是獨特性的存在。西方心理學研究者曾一度把自己的心理學當成是惟一合理的心理學,而對其他文化傳統中的心理學要么視而不見,要么極力排斥。[20,21]但事實是,在不同的文化傳統和文化歷史中,確實存在著不同的本土心理學。
2本土心理學的隔絕與交流。心理學的本土化進程導致心理學與本土文化建立起了密切的聯系。但是,不同社會文化之間的差異和區別,很容易造成不同的本土心理學之間的相互隔絕和相互分離,甚至是相互對立和相互排斥。那么,不同的本土心理學之間的交流就成為重要的任務。其實,任何的交流都要有共同的基礎。尋找共同的基礎,就成為本土心理學之間進行有效交流的重要任務。
3心理學的文化與社會資源。心理學本土化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目的,就是建立起心理學與文化與社會資源的關聯。或者說,就是為了使心理學植根于本土文化與社會的土壤之中。其實,心理學的研究常常是處于資源短缺的狀態之中。這并不是說心理學沒有或者缺乏相應的社會文化資源,而是說心理學并沒有意識到或自覺到自己的社會文化資源,并沒有去挖掘和提取自己的社會文化資源。中國文化傳統中蘊藏著的豐富的心理學資源,沒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利用。心理學的發展需要資源或需要文化資源。西方心理學就是植根于西方的文化傳統中,從本土的文化資源中獲取了心理學發展的動力和研究方式。中國心理學的創新和發展也同樣應植根于中國的文化傳統中,從本土文化資源中獲取心理學發展的動力和研究的啟示。
4心理學發展的傳統與更新。任何根源于本土文化的心理學發展,都有自己的歷史傳統。心理學的生存和演變,都不可能完全放棄或脫離自己的傳統。或者說,心理學的發展和變革都是在傳統的基礎之上進行的。但是,心理學的發展又必須是對傳統的超越,必須是基于傳統的更新。例如,在中國的文化歷史中,就有著十分重要的心理學傳統。那就是心性心理學。當然,在中國的文化傳統中,不同的思想派別有不同的心性學說。不同的心性學說,發展出了不同的對人的心理的解說。中國心理學在新世紀的發展是在汲取中國本土文化資源基礎上的心理學創新。所以,將其命名為“新心性心理學”。“新心性心理學”以探討和揭示心理科學、心理文化、心理生活和心理環境為目標,以開創和建立中國自己的心理學學派、理論、方法和技術為己任,以推動和促進中國心理學的創新、創造、發展和繁榮為宗旨。[22]
5心理學演變的分裂與融合。當代西方心理學從誕生起就處于四分五裂之中。心理學能否統一和怎樣統一是其發展面對的課題。心理學的不統一體現在價值定位方面,即心理學是否是價值無涉的科學。價值無涉是指中立和客觀的立場,它要求研究者不能把自己的取向強加給研究對象。價值涉入是指價值的導向和定位。強調研究者與研究對象的一體化,突出人的意向性和主觀性,重視人的自主性和主動性。心理學的不統一也體現在理論、方法和技術方面。理論的不統一在于心理學擁有不相容的理論框架、假設、建構、思想、主張、學說、觀點、概念等。方法的不統一在于心理學容納了多樣化研究方法,而方法之間有巨大差異和分歧。技術的不統一在于心理學進入現實社會、引領生活方式、干預心理行為、提供實用手段的途徑和方式多樣化。心理學的不統一不在于多樣化,而在于多樣化形態和方式之間相互排斥和傾軋。隨著心理學的進步、發展和成熟,促進其統一就成為重大問題和目標。心理學有過各種統一嘗試,包括知識論的統一、價值論的統一和知識與價值的統一。心理學統一的關鍵是建立共有的科學觀。正是不同的科學觀導致了不同的心理學。心理學科學觀涉及心理科學的邊界和容納性,理論構造的合理和合法性,研究方法的可信和有效性,技術手段的限度和適當性。
五、心理學本土化的出路與結局
心理學本土化的出路與結局是對中國心理學發展的一種本土化定位。這使得中國心理學的發展必然要有自己本土的性質和特征;必然要有自己獨特的偏重和特色;必然要有自己強調的內涵和方式。心理學本土化的出路與結局就在于將其定位為文化的心理學、歷史的心理學、生活的心理學、創新的心理學、未來的心理學。
心理學的本土化是把心理學確立為廣義的文化心理學。文化心理學也是通過文化來考察和研究人的心理行為心理學的一個分支。近年來,文化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受到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文化心理學經歷了三個重要的發展時期或階段。在不同的時期里,文化心理學的知識論立場、方法論主張、研究進路特色及研究方法特征都有著重要的變化。在文化心理學發展的第一個時期,文化心理學的研究目標是在追求共同和普遍的心理機制。那時的文化心理學假定人類有統一的心理機制,從而致力于從不同的文化中去追尋這一本有的中樞運作機制的結構和功能。在文化心理學發展的第二個時期,文化心理學開始關注人類心理的社會文化根源,并轉而重視人的心理行為與文化背景的聯系,從社會文化出發去考察和說明人的心理行為。這一方面是指有什么樣的社會文化,就有什么樣的心理行為模式;另一方面是指運用特定文化的觀點和概念來探討和說明人的心理行為的性質、活動和變化。在文化心理學發展的第三個時期,文化心理學強調人的主觀建構。文化不再是決定人的心理行為的外在存在,而是人的覺知、理解和行動的內在存在。正是人建構了社會文化,人也正是如此而建構了自己特定的心理行為的方式。[23]其實,文化心理學不僅僅是心理學的一個分支,而且是心理學研究和發展的一種理論范式。這就會在實際上影響對心理學研究對象的理解和研究方式的確立。
心理學的本土化是把心理學確立為廣義的歷史心理學。任何心理學的發展都有自己的歷史淵源,都有自己的歷史演變,都有自己的歷史傳統,都有自己的歷史延續。所謂的心理學的本土化,也是在為心理學確定其歷史的傳統。這種歷史的傳統既定了科學心理學的發展歷程、發展道路、發展形態、發展方向和發展可能。其實,所謂的歷史心理學,并不是指過去的心理學、被超越的心理學、被揚棄的心理學,而是指心理學的歷史根源、心理學的歷史傳統、心理學的歷史進步和心理學的歷史道路。當然,最為重要的就是,心理學應該有自己的歷史資源。本土心理學應該成為自身未來發展的歷史資源。
心理學的本土化是把心理學確立為廣義的生活心理學。中國的學理的心理學有著十分清晰的引進國外發達國家的心理學的標簽,常常與中國本土的生活有著十分重要的和清晰的界線。這就把生活本身出讓給了常人的常識心理學。科學心理學的研究成為象牙塔中的少數人的特權。中國心理學的本土化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目標,就是能夠使科學心理學的研究走入本土文化中的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那么,科學的心理學能不能成為生活的心理學,就成為心理學本土化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定位。中國本土的心理學應該成為生活的心理學。心理學的本土化是把心理學確立為廣義的創新心理學。其實,中國心理學的本土化并沒有現成的道路好走,并沒有現成的東西可以繼承,并沒有現成的方式可以照搬。這就決定了中國心理學的本土化歷程必然和必須要走創新的道路。那么,對于中國本土心理學來說,原始性的創新就應該成為所要追求的重要學術目標。然而,對于中國現代心理學來說,這卻是非常薄弱的環節。對于許多心理學的研究者來說,引進的才是心理學,創新的卻很難被看作是心理學。
心理學的本土化是把心理學確立為廣義的未來心理學。嚴格的來說,中國心理學的本土化并不僅僅就是為了解決心理學發展的現實問題,而是為了解決心理學發展的未來問題。這種未來的心理學應該代表著中國心理學的發展的方向、發展的可能、發展的潛力和發展的定位。那么,中國心理學的本土化并不僅僅是要確定自己的發展道路,而且是要提供自己的發展可能。這包括創立新的學說理論、新的研究方法和新的技術手段。轉
- 上一篇:在全區政法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 下一篇:財政局科學發展觀工作方案(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