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心理健康調查論文

時間:2022-05-25 06:34:00

導語:高中生心理健康調查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中生心理健康調查論文

摘要:采用SCL-90心理量表對高中生論文進行測量。統計分析顯示:高中生軀體化問題顯著高于常模,強迫極其顯著地高于常模,人際關系顯著低于常模;男女生在抑郁因子上有顯著差異,女生高于男生;等等。

關鍵詞:高中生;心理健康調查分析

一、對象與方法

本次心理健康測驗對象是黑龍江省阿城市一中2004級高中生,測試時間是2004年9月。從所得的有效問卷中抽取一部分作為研究樣本,樣本的抽取方法是分層隨機抽樣,每班抽取20份問卷(男生10份,女生10份),共220份問卷。

測驗分析采用的工具是癥狀自評量表SCL—90(SymptomCheckList90),即90項癥狀校核表。使用的測驗版本是汪征宇的翻譯本,測驗采用五級記分。將所抽樣本數據錄入電腦,利用SPSS11.0社會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二、結果與分析

1.高中生心理健康整體狀況

研究得出,癥狀總均分大于或等于3分的學生有3名,占總人數的1.4%。在一個或多個因子上檢出的人數是45人,檢出率是20.5%。據表1可知,各因子均值(M)由高到低為:強迫>人際敏感>抑郁>偏執>敵對性>焦慮>精神病性>軀體化>恐怖。

有的研究者發現“當前我國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小學生有心理和行為問題的占總數的10%左右,初中生占15%左右,高中生約為19%,并有逐年遞增的趨勢”。調查結果提醒我們,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應該引起我們尤其是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視。

高中生的心理問題主要為強迫、人際敏感、抑郁等,其原因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1)對初中到高中生活環境變化的不適應,很多學生第一次住校,而且進入省重點高中,學生強強相遇,對自己要求較高,學習壓力大;2)對學習方式變更不適應,高中需要學生具有更強的學習主動性,很多學生由過去初中老師的掌上明珠“淪為”普通學生,產生了心理問題;3)高中生源的差異較大,農村、城市學生聚到一起,人際關系和生活方式需要協調和相互了解;4)經濟、社會的巨變,使人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有些人面對變化后的不適應而產生心理壓力,調整不好就表現出各種心理問題。

2.高中生與常模SCL-90各因子比較

從表1可知,高中生樣本數據與常模統計比較后的結果是,高中生樣本的軀體化因子顯著高于常模(p<0.05),強迫極其顯著地高于常模(p<0.01),人際敏感顯著低于常模(p<0.01)。從各因子得分排序來看,位于前三位的在高中生樣本組依次為強迫、人際敏感、抑郁,常模組依次為人際敏感、強迫、偏執。

從高中生研究樣本與常模比較看,學生軀體化和強迫問題較多,應該引起重視,采取積極的教育措施。強迫是指主觀上體驗到源于自我的某些觀念和意向的出現是不必要的,或其重復出現是不恰當的,但又難以通過自己的意志努力加以抑制,從而引起強烈的緊張和嚴重的內心沖突并伴有某些重復動作和行為。這種強迫的心理問題也可能引起“軀體化”問題,就是心理問題軀體化。

科學地休息和調控情緒,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和娛樂活動,閑暇時間有自己的愛好,在飲食上注意調配等措施有助于緩解學生的強迫和軀體化問題。

3.高中生SCL-90各因子的性別比較

由表2知,各因子≥3分的檢出率中,男生在軀體化、強迫、敵對性、恐怖、精神病性5個因子上的問題檢出率高于女生;女生在抑郁、焦慮、偏執3個因子上的問題檢出率高于男生。經過平均數差異顯著性檢驗,男女生在抑郁因子上有顯著差異(P<0.05),女生明顯高于男生,見表3。

從各因子分≥3的情況(檢出率)和男女生各因子差異的顯著性檢驗中發現,在心理問題上存在性別差異。因此,對高中生進行心理教育、輔導時要注意性別上的差異,有針對性開展心理教育工作。

有學者研究表明,“高中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性別差異女生在焦慮、抑郁方面的心理健康問題多于男生,反映了青少年心理發展的一個特點,即女生大多感知細膩、思維具體、情感上脆弱、敏感、多疑及自卑自輕,她們產生內心沖突的機會比男生多,因此更易產生焦慮、抑郁方面的心理健康問題。這一結果同國內有關研究是一致的”。總之,性別的差異是生物基礎和社會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具體原因有待深入研究。

三、建議

2002年8月國家教育部頒布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指出:“運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和方法,培養中小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他們身心全面和諧發展。”心理素質是人的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心理教育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筆者對在高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和方法,提以下幾點建議:

1.開設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

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是以學生的心理發展為出發點,師生共同確立活動目標,通過師生共同的活動,幫助學生學習處理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問題,以學生學會自助為歸宿,關注學生的活動過程。整個活動以學生為主體,活動形式多種多樣,諸如情景體驗、角色扮演、談話交流、行為訓練等。心理教育活動課就是讓學生在活動中去體會、感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和創造性。

2.建立心理咨詢室,進行個別心理輔導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指出:“進行個別咨詢與輔導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條有效途徑。有條件的學校開設心理室,排解學生的心理困擾,并對有關的心理問題進行診斷、矯治。”學生實際上是贊成學校提供心理咨詢服務的。筆者對阿城一中2005級398名學生的調查顯示:47.5%的學生贊成學校開展個別心理咨詢(贊成課堂心理教學的占24.6%,贊成集體心理講座的占27.9%)。

學校心理咨詢是由受過專門訓練的心理教師運用心理學的理論、方法和技巧,通過言語、文字或其他信息傳遞方式,給學生以幫助、啟發和教育的工作過程。心理咨詢的形式多種多樣,如直接咨詢、電話咨詢、信函咨詢、報欄咨詢、網絡咨詢等等。

3.各學科教學滲透

各學科的教學都要求學生的各種心理活動的參與,要認識到智力教育與心理教育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道理。學習是學生的主導活動,學生大量的心理困擾都產生于學習過程中,理應在教學過程中得到滿意的解決。通過在各學科的教學中增加心理教育內容,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培養學生正確的認知、健康的情緒和堅強的意志品質,以利于心理的健康發展。心理教育滲透到學科教學中,不僅擴展了心理教育的空間,而且還有利于各學科教育質量的提高。為此,心理教師不應將自己封閉于咨詢室中,要積極與廣大學科教師、領導交流教育教學心得,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4.建立學生心理檔案

學生心理資料的收集意義重大,許多資料具有保密性,由專職心理教師負責收集和管理。建立學生心理檔案可以了解學生群體心理與行為的發展現狀與趨勢;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監控自我完善過程;為學校心理輔導研究和教育科學研究收集信息。

學生心理檔案收集要全面,既要有班級和學校的團體資料,又要有反映學生個體各方面特征的資料;既要有數量化的資料也要有非數量化的資料。最為重要的是要從積累的檔案資料、數據中分析總結出有價值的信息,而不僅是為了應付檢查和存貯檔案,要為師生和學校提供及時有價值的反饋,為有效開展高中生心理教育服務。

參考文獻:

[1]朱永新.校園守望者:教育心理學論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張守臣.心理教育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吳雯霞,潘玉進.高中生心理健康調查[J].溫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