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心理素質教育研究論文
時間:2022-05-25 06:36:00
導語:學生心理素質教育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耗散結構理論作為一種新論文的科學方法,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將它引入到大學生心理素質建構研究中,能夠為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提供新的理論視角和分析方法。從耗散結構理論出發解剖心理素質教育系統的耗散結構,能夠給予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以積極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耗散結構論;大學生心理素質建構;教育理論
耗散結構淪是比利時布魯塞爾學派領導人普里高津教授從事非平衡熱力學和非平衡統計物理學研究的成果。他發現在一個遠離平衡的開放系統中,無論是力學的、物理的、化學的、生物學的,還是社會的、經濟的系統,如果系統不斷地與外界交換物質和能量,在外界條件過渡到一定程度,系統的內部的某個參量的變化過渡到一定的閾值,通過漲落系統就可能發生突變,由原來的無序的混亂狀態轉變到一種時間、空間或功能的有序的新的狀態。這種有序狀態在不斷地與外界交換物質和能量中得以維持,并保持一定的穩定性,不因外界的微小擾動而消失。這種遠離平衡的新的有序結構,普里高津把它稱為耗散結構。作為一種新的科學方法,耗散結構理論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領域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同時它也給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提供了新的理論視角。
一、從耗散結構理論看,對大學生實施心理素質教育是必要和可行的
1.大學生心理系統是一個開放的系統
耗散結構形成的首要條件是開放.只有開放才能生存,系統要與外界保持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換,只有這樣才能從外界輸入負熵,抵消系統本身的熵增,系統的總熵減少,“吐故納新”,才能使系統由無序走向有序,形成耗散結構。
大學生心理系統本身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大學生正處在青年中期,是心理素質建構的關鍵時期,也是他們完成社會化的重要時期。旺盛的精力,鮮明的個性,優良的思維品質,強烈的求知欲,執著的探究精神,敢于叛逆、蔑視權威的勇氣都使得他們的心理處于一種高度的開放狀態,對新的文化和觀念有著強大的吸納和攝取能力,對知識和真理的追求更為執著和迫切,理性重塑自我的愿望也是非常主動和強烈的。這一切都成為我們對其實施心理素質教育的重要的先決條件。
2.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系統處在遠離平衡態的非平衡態
開放系統可能有三種存在狀態:平衡態、近似平衡態、遠離平衡態。耗散結構理論排除平衡態和近似平衡態。所謂遠離平衡態的非平衡狀態就是有差異、分布小均勻的結構狀態。“非平衡是有序之源”,耗散結構只有在開放的條件下才能“生存”,只有不斷地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換,系統才能遠離平衡態,從而不斷地推動系統由無序走向有序、由低級有序走向高級有序,形成新的有序的耗散結構。
大學生心理內部的矛盾和沖突是比較激烈的,他們正處在追求同一性的過程中的迷失和混亂之中,加之來自社會方面的競爭的加劇、觀念的變革、信息的激增、文化的碰撞、生活節奏的加快、人際關系的復雜等因素又使大學生不得不去面對。受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當前的社會倫理價值正處在由無序向有序重新建構的過程中,傳統的道德思想與現代生活方式交叉與并存,社會還尚未建立一個穩定的價值坐標體系,這就使大學生群體感到無所適從,使他們處在夢想與磨礪并存、挑戰與機遇并存、希望與絕望并存、快樂與痛苦并存、幸福與苦難并存的充滿矛盾和多元化選擇的時代。他們沒有了主體的社會信仰標準,又缺乏對新舊觀念整合的能力和經驗,自我觀念又尚不定型,不能有效地運用自我防衛機制,這樣必然會使他們道德困惑、認知失調和心態失衡。
3.大學生的心理系統存在急劇的漲落現象
耗散結構理論認為,漲落指系統中某個變量的行為對平均值發生的偏離能使系統離開原來的狀態或軌道。漲落與“變化”和“偶然”相關,當系統處于非平衡狀態時,漲落可能通過相干作用,被反饋放大成“巨漲落”,從而導致系統從不穩定狀態躍到一個新的有序狀態,形成耗散結構。
大學生是充滿活力的群體,思想觀念還不夠穩定,情感豐富且又兩極性明顯,情緒波動較大,心理處在動蕩起伏的狀態。來自社會方面文化價值觀念的轉變,更激起了大學生心靈的“振蕩”。隨著西方文明的涌入、網絡時代的到來,迅速涌現的新事物、新思想、新潮流,給原有的傳統的、穩定的價值體系以很大的沖擊。隨著我國經濟體制轉型而引起政治、文化方面的變化,多層次的經濟形式導致文化多元性,也導致主體的、核心的價值信仰發生了危機。在社會經濟結構發生巨大變革、社會法規不健全之際,大學生是懷著激動而不安的心情,隨著變革的滾滾激流來審視社會的。受社會上權錢交易的泛化、財富不正常的聚斂、職業道德的敗壞等不正之風的嚴重沖擊,折射到校園里便會出現拜金思潮、享樂主義、個人主義。人們很難對什么最能體現人生的價值、什么樣的生活才是幸福的等…系列問題達成共識,甚至不同年齡階段、同一個人對同一問題回答也不一樣,從而使人產生不安和焦慮。久而久之,就成為大學生心理問題產生的一個誘因。
4.大學生心理系統具有非線性作用機制
耗散結構理論認為,開放系統內部各個要素之間必須存在復雜的非線性相互作用,只有這樣,才可能使系統的各個要素之間產生協同作用和相干效應,即各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不是簡單的數量相加,而是相互制約、相互融合,系統整體功能實現倍增,使系統由無序變成有序,產生耗散結構。否則即使系統處于開放和非平衡條件下,存在漲落,也不可能形成耗散結構。大學生的心理系統恰恰存在這種非線性作用機制,具有可能形成這種耗散結構的條件。當教育主體、教育客體、教育介體、教育環體相互協調、相互適應時,能產生協同作用和相干效應,增強心理素質教育的效果,從而使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建構更加有序,形成耗散結構。具體來看,在心理素質教育過程中,如果不同教育主體對教育客體施加的影響一致,在教育環體各因素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形成都產生積極影響的情況下,就能夠形成教育合力,增強教育效果,促使大學生心理素質向著健康的方向發展,形成更為有序的結構。同時又存在這樣一種情況,由于教育主體思想水平、認識能力有差異,教育客體的思想水平、接受能力不平衡,又有不同教育主體對教育客體的影響不協調、相互對立甚至沖突的情況,再加上改革開放和經濟全球化的影響,教育環體中也存在對心理素質形成的消極影響,這樣,就難以形成教育合力。
二、借鑒耗散結構理論,加強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
1.建構開放性、多元化的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系統
面對紛繁復雜、競爭激烈的知識經濟時代,培養大學生的開放性、彈性人格,使之消除激烈競爭所帶來的煩躁、脆弱的心態是十分必要的。彈性人格是一種健康的人格,它主要包括:(1)和諧的人際關系;(2)良好的情緒調控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3)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
從大學生心理素質系統來看,必須保持非平衡狀態,充分認識系統與外部環境、系統內部之間的開放作用。孤立、封閉、僵化的平衡態的心理素質系統是不能發展的。只有保持非平衡狀態,才能形成穩定有序的結構。因而在進行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時,教育主體、教育客體都應具有開放的意識和普遍聯系的觀點,正確看待環境中的有利和不利因素,確定教育的近期目標,促進教育內容的更新,解決教育過程中的社會要求與當前大學生心理狀況的矛盾,促進心理素質教育的發展。首先,教育主體與教育客體要注重創新精神、時代意識的培養,使雙方更能適應新的環境,增強教育的開放性。其次,教育主體應不斷地提高自身的心理學專業素養和綜合素質,加強人文修養,增強人格魅力,使教育客體對主體的信任感增強,有利于教育的順利展開。再次,在復雜的環境下,教育客體要不斷提高心理素質的自我建構意識和能力,強化自我教育。第四,積極利用現代先進的教育介體,增強教育的時效性;優化教育環境,為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不斷提供新的信息、積極成果。
2.注重漲落,加強引導,把握大學生心理發展的方向
大學生心理素質的發展實質是內部漲落發生并放大的過程。因此,進行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時,必須認真研究漲落,特別注意在當大學生心理素質系統處于臨界點、關鍵點時,必須及時創造條件,促進和擴大某種漲落,因勢利導,促使其向健康的方向躍進。首先,教育主體應有敏銳的觀察力,從大學生的生活、學習、工作各方面收集信息、分析信息,了解他們的心理狀況,這是引導的前提。在目前要特別關注大學生可能因厭學、自卑、人際交往障礙、生活貧困、失戀等原因造成的情緒方面的任何意外和變化,深入把握其情緒變化的脈搏。其次,學會做過細的工作,不放過任何蛛絲馬跡,不忽視大學生所發生的任何意外和變化。再次,教育主體應科學研究和預測大學生心理變化的發展趨勢或事態可能發展的方向,有針對性地做好防范于未然的工作,從而有效地避免大學生心理系統發生“巨漲落”。
3.注重自組織建設,利用非線性作用,形成協同,培養大學生的自我意識
面對知識經濟時代,社會經濟高速發展,人們必須學會善于調節自己,培養自己的調節能力,以逐步消除快節奏的社會生活所帶來的緊張和壓力。正如達爾文的世化論所指出的: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人們必須學會隨著環境的改變而不斷地更新自我,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而不斷地調整自己,以適應新的環境。在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中,必須擺正大學生的主體位置,充分發揮大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培養大學生的自我意識和自我調節能力,以期形成自組織性,產生心理素質的新結構和新狀態。
心理素質教育系統存在著復雜的非線性作用,有可能出現積極的效果,也可能出現消極的效果。因此,在進行心理素質教育時,要充分認識各因素的相互作用,充分利用各因素增強教育合力,避免教育效果相抵消,促進各子系統的相互配合,實現功能的協同。首先,在心理素質教育中,形成合力的各子系統必須認同教育目標的價值,形成同一目標,這樣才能更好地相互配合,形成強大的合力。其次,各子系統要相互配合。學校的黨團組織、學生會、學生社團及心理咨詢機構和心理學課程教學要密切配合,達到目標、作用的充分一致性。各科教學彼此呼應,通過思想文化課教學幫助學生獲得處理人生的智慧;通過藝術教學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拓寬大學生的生命空間;引導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提供人際接觸機會,增加溝通與交流的渠道。啟發學生自覺加強個體與群體的協作和聯系,在與群體共同活動中借助群體力量矯治個體的不良心理。學校教育、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相結合,使各自功能得到有效發揮,避免效果抵消。再次,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發揮校內外各種媒體的作用,如利用廣播、學報、校刊、網站等,廣泛宣傳和開展心理素質教育活動,介紹各種心理調節方法,形成強大的教育網絡,相互配合,以喚起大學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建構良好心理素質的自學要求,引導其主動開展自主性的心理素質教育。
- 上一篇: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研究論文
- 下一篇:在全區先進性教育活動工作會議上的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