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轉變管理論文

時間:2022-05-26 08:43:00

導語:思想政治教育轉變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思想政治教育轉變管理論文

摘要:為抵御和消除論文當前我國意識形態領域所面臨的問題給大學生帶來的負面影響,大學應采取理直氣壯地堅持和維護主流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樹立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注重教育的層次性、強化對學生的人文關懷、注重實踐等策略,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關鍵詞:意識形態;問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策略一、我國特色社會意識形態領域面臨的突出問題

1.我國特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領域面臨的突出問題

(1)馬克思主義的主流意識的不斷強化和理論創新問題

每一個社會都有自己的主流意識形態,它構成了一個社會思想文化的中樞和支柱。自20世紀上半葉以來,馬克思主義成功地指導了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事業不斷地從勝利走向更大的勝利,因而它成為中國的主流意識形態具有充分的合理性和合法性。當前,馬克思主義的主流意識具有雙重涵義:一是我國只能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不搞指導思想多元化,否則國家就不再姓“社”;二是整個意識形態領域只能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而且必須長期堅持。因此,在當代中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在整個意識形態領域居于指導地位,是一元化的和不容置疑的。

當前,我國已從傳統的計劃經濟轉變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從閉關自守走向改革開放并進入全球化的軌道,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主流意識形態,正面臨著市場經濟和對外開放的考驗。

(2)社會階層的分化和利益關系的多樣化,呈現出沖擊一元化的主流意識形態的態勢

市場經濟對我國的經濟和政治生活的“雙重”作用日漸顯現。一方面,市場經濟作為一種經濟形態,其趨利性使人們以更實惠的態度衡量評判一切現實問題,也使人們更多地關注自身的利益,并根據自身的利益來選擇和評判意識形態,使人們的思想活動具有了更多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和差異性,這必然使我國的社會意識形態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雖然非主流意識形態并不處于社會意識的支配地位,但卻在其具體的階層和經濟領域中發揮著作用,影響著主流意識形態的貫徹和落實。另一方面,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的加大,社會利益階層逐漸分化的趨勢在不斷的加劇,由于社會消費傾向急劇增長所刺激起來的重物質利益、輕精神追求的觀念抬頭,使相當多的社會成員對生活意義理解簡單化、生活目標物欲化、道德理想空虛化,從而形成當前轉型期所特有的價值體系。以實用主義、功利主義、個人主義等為表現的價值觀念在深刻影響著人們的價值判斷的同時,也導致人的價值觀念的多元化,使大多數人對意識形態問題普遍取淡化的態度,不再盲目地信仰某種意識形態,進而深刻影響社會發展的選擇和人們的價值判斷,使業已形成的馬克思主義的主流意識形態和以集體主義為核心的社會主義道德的基本原則,承受著極大的沖擊。而一個時期黨的經濟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一手硬”、“一手軟”的現象的存在,更為多元價值觀的滋生和蔓延提供了土壤。

(3)大眾文化的流行,滋生了消費主義的社會意識形態

大眾文化是我國現代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必然產物。當前,大眾文化正將人們的理性裹挾于世俗化的文化浪潮之中,通過內容和話語的多樣性,形成了對主流意識形態的調侃,使主流意識的獨立地位受到挑戰;其將物質追求作為唯一,實現著對商業利潤的追逐和對消費者的吸引,在市場上不斷擠占主導意識陣地。明星崇拜、流行歌曲、娛樂報刊、電子游戲、時尚服飾等帶商品色彩的大眾文化形態,使青年陷入盲目的虛幻的感性幸福之中不能自拔;不斷地制造“夢幻中的英雄”,使推崇個人主義甚至極端個人主義達到極致,人們尤其是青年在此虛幻中得到的了滿足。這種狀況,不僅在消解著人的責任感和人生理想,還吞噬著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也沖擊著主流意識形態的影響力和凝聚力。

(4)媒體傳播的社會化,使得主流意識形態難以直接有效地“灌輸”給大眾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互聯網以信息容量大、傳遞交換便捷、互動性強的優勢,日益影響著是青年學生的成長。由于無所事事和學習基礎較差,互聯網便成為一些青年和青年學生消磨人生和打發課余時間的理想替代品以及聯系情感的紐帶。在網絡世界里,由于日常生活的話語自由度的增強,使原先高度政治化的語言在日常生活中不斷被弱化。同時,由于社會和學校對網絡中的負面效應缺乏足夠的認識,因而,對其無序化狀態的整合一直不到位,給網絡中宣揚的蠱惑人心的價值觀蒙蔽人們尤其是青年的思想以可乘之機,構成對主流文化和核心價值觀的威脅。

(5)西方發達國家的文化滲透,使年青一代對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有淡化的趨勢

當前,由于我國對外開放領域的不斷擴大,文化的傳播便日益成為西方國家滲透的主要方式之一。他們利用文化載體,在銷售其文化產品的同時,兜售其價值觀、政治理念和文化理念等意識形態,企圖達到改變人們的價值觀、淡化民族認同感的目的。受此影響,在一些人和學生的心目中,已經產生一種崇尚西方文化的意識,而對本民族文化則取妄自菲薄與肆意批判的態度,似乎唯有這樣的態度,才能證明自己的開放性和世界性。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對挑戰的策略

1.必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理直氣壯地堅持和維護主流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

馬克思主義作為當今我國社會普遍認同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它已發揮并繼續發揮著對人們行動的導向和對社會穩步發展的主導作用。目前,在我國社會價值觀多元紛呈,甚至彼此沖突、對立的情況下,更需要馬克思主義來統一人們的思想,維護社會的穩定和發展。思想政治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陣地,必須樹立主流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敢于同非主流思想進行正面交鋒,做到既旗幟鮮明、理直氣壯地堅持社會主義的人才培養要求,又能正面解答學生提出的問題,這是新時期歷史賦予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基本職責。只有在教學中堅持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才能保證思想政治教育始終沿著正確的政治方向前進。

2.辯證地看待“一”和“多”的關系,樹立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

社會主義和諧觀是以“和而不同”為基礎的,同時,講求“以和為貴”,消解矛盾,從而實現內部的團結。“和諧觀”不是簡單的趨同,而是使有著矛盾和差異的雙方協調地共處于一個統一體之中,構成和諧而又充滿生機的世界。作為思想政治工作者,我們要適應時代變化的需要,辯證地看待多樣化的社會意識對于一元化的學生思想工作的影響,正確看待學生中的不同思想和行為方式,通過扎實的工作,積極整合學生日常生活領域多樣化的社會意識,樹立主流意識形態的“一”和多樣化社會意識中的“多”和諧相處的新觀念。

3.注重教育的層次性

社會主義和諧觀對差異性的承認,體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兼容性。思想政治教育應該是在承認不同群眾擁有不同利益追求的基礎上的教育活動。只有從這一事實出發,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方式和方法才能有的放矢。

為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上,學校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必須根據人們承擔社會責任的不同采取不同方式。

(1)注重廣泛性

“我們不只是要善于團結先進的青年,而且還要善于把一切愛國的青年、包括還不贊成共產主義世界觀的愛國青年,都團結起來,共同為祖國的社會主義事業奮斗”。

(2)抓好重點隊伍

學生中的黨員干部肩負著引領先進思想文化發展方向和提升社會精神境界的政治使命,是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直接傳承者。因而,不僅要通過增加馬克思主義理論選修課,強化對他們進行一般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和黨的歷史教育,而且要加強對他們進行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尤其是經典理論的教育,提高其理論修養,努力使其從思想上真正成為主流思想的真正繼承者,使之走上社會后,仍然能堅定地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理想而奮斗到底。

4.強化人文關懷,引導、提升學生的精神文化層次

大眾文化是和日常生活聯系在一起的娛樂消遣性文化,在內容、形式、品味和藝術層次上是復雜多樣的。為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讓人文關懷走進日常生活,從尋求人的生存的協調狀態和文明的趨向出發,把意識形態宣傳的重點轉移到構建和諧社會所必須的公民意識的宣傳上來,努力構建適應和諧時代要求的人文精神,以矯正物質崇拜、商品崇拜和盲目享樂等傾向。為此,要提升青年學生的人文精神,引導他們積極思考人生的目的、意義和價值,為他們提供正確的人文價值觀導向,調整人們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以克服盲目的脫離實際的價值觀;要圍繞人們求和、求樂、求美、求進等需要開展各種活動,使青年學生逐漸形成良好的社會心理、生活方式、行為習慣及審美情趣,樹立起正確的群體意識和價值觀念。

5.注重實踐,強化效果,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高校要重視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充分發揮課堂教學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為此,思想政治課教學必須實現如下轉變。

思想政治工作要從集中、統一、大型的活動形式向小型、靈活、多樣的方式轉變;從千人一面、說教為主的模式向因人而異,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有機結合的模式轉變。在課堂教學中,教育的柔性化、交互式教育應成為新世紀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課堂教學方法,堅決摒棄單一的理論灌輸的方法,采取理論的灌輸、實踐的滲透、環境的熏陶相結合的方式;除加強課堂的理論教學等顯性的教育外,還要注重受教育者的參與能力的培養,讓學生通過假期和“黃金周”的社會實踐活動,走進農村、工廠和社區,了解中國的現狀,從而使課堂教育和社會教育結合起來,提高“兩課”教學的針對性、時效性,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創造精神,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想政治工作。要注意受教育者的感受,要走出“純粹”的思想和政治的工作范疇,克服政治思想工作僵化和強硬的弊端,通過多種形式和渠道,構建滲透式教學模式,以達到“潤物細無聲”的目的。要依托現代化傳媒工具,加大思想政治工作的科技含量,讓高科技為黨的建設服務,為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質量和效果服務。

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要多樣化。在人們生產、生活更加個性化和分散化的背景下,影響人們的思想形成、發展和變化的因素也更具有多樣性、復雜性和變化性。思想政治工作只有根據實際情況,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則的前提下,綜合運用多種方式方法,才能與情形各異、復雜多變的學生的思想實際相適應,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