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心理委員初步分析論文
時間:2022-05-26 09:21:00
導語:高校心理委員初步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心理治療理論領域,人性觀論文是重要的課題之一。本文對高校心理委員的人性觀進行了初步研究,其目的在于指導心理委員以人性觀為基礎開展各項工作,對心理委員進行恰當的開導,重點培訓大一心理委員,充分發揮高年級女性心理委員的作用,更好地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
[關鍵詞]人性觀高校心理委員心理健康
一、前言
為了進一步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文件精神,更好地開展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工作,提高大學生群體的心理素質和解決大學生帶有普遍性的心理問題,真正把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到每個班級、每個宿舍、每個學生當中,華南農業大學人文學院在班級中設立心理委員,具體負責本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學院中成立心理健康咨詢室,對班級心理委員進行系統培訓。在培訓中初步研究了學院62個班的124名心理委員的人性觀,以期更好地管理和引導班級心理委員開展工作。
人性觀是對人的基本看法和哲學假設,是任何一種心理咨詢和治療流派的理論和技術基礎。不同的人性觀將決定心理咨詢和治療的目標,影響心理委員對咨詢方法的選擇和對來訪者的態度。大學生的心理問題表現在人際關系問題、戀愛問題、學習問題、人生設計問題、自我同一性問題等方面,但從本質上看,是人性觀的問題。對大學生的心理咨詢不僅僅是解決困擾他們的表面的問題,更應該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人性觀。
本研究通過對心理委員的人性觀調查研究,引導其對人性觀的正確認識,從而提高全班學生的心理保健意識和心理健康水平。掌握大學生的人性觀現狀,為大學生的心理咨詢和治療提供一定的操作性指導;為繼續研究人性觀與心理咨詢和治療策略的關系奠定基礎。
二、研究方法
1.被試學生群體
人文學院各班心理委員,其中一年級學生34人,二年級學生42人,三年級學生34人,四年級學生14人。男生62人,女生62人。
2.研究工具
本研究使用的《人性的哲學量表》是由Wrightsma.I.S1964年編制,范肖冬于1999年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增訂版發表,分為利他主義、值得信任、獨立性、愿望的強度和合理性、人性的復雜性和人性的變異性六個分測驗,每個分測驗包括14個題目,每個題目的記分均為6級,從“完全同意”記+3分到“完全不同意”記-3分。每個分測驗的得分范圍在-42到+42之間,整個量表的得分范圍在-252至+252之間。得分越高,對人性中的積極方面(如值得信任、利他主義、獨立性、能夠理解等)肯定程度越高;得分越低,則愈加強調人性的消極方面(如不可信任、自私自利、難以理解、依賴性等)。該量表的重測信度在0.74~0.84之間。
3.測試方法及數據處理
問卷以書面形式,由學生自愿填寫。采用SPSS10.0進行描述統計和方差檢驗。
三、結果與分析
1.男女心理委員的人性觀差異
用t檢驗對男女心理委員的人性觀進行差異分析,結果如表1所示。由表可以看出男女生在“愿望的強度和合理性”上差異極顯著,在“利他主義”、“值得信任”和“人性的變異性”上差異顯著,在“人性的復雜性”和“獨立性”上差異不顯著。這表明,與男生相比,大學女生更傾向于認為人是可信的、利他的、可變的,人能夠了解自己并克服自身的缺點,對于人性有更為樂觀的態度。
2.不同年級心理委員人性觀差異
對不同年級心理委員的人性觀進行鄧肯氏分析,同一項目下同列中相同字母表示經鄧肯氏分析在0.05水平上差異不顯著,結果如表2所示。方差分析表明,在“利他主義”和“人的復雜性”兩個維度上,年級差異不明顯;但在“值得信任”、“獨立性”、“愿望的強度和合理性”和“人的變異性”四個維度上,年級差異非常明顯。可以看出,心理委員對人性的哲學問題的看法的發展基本上呈U字形,大一學生對人性的看法最為肯定,大二學生的平均得分直線下降,大三學生得分有所回升,大四學生的得分又進一步回升。平均數多重比較表明,大學一年級的學生對人性的肯定程度顯著地高于大二、大三、大四的學生。
四、討論
人的可信性指人值得信任的程度,即人具有道德、誠實和可靠的程度,利他性指人無私、真摯的同情心以及對他人的關心與幫助。在人性問題上,這兩個方面具有內在邏輯性,可信性是基礎和前提,而利他性則是人性的進一步發展和升華,認為人是值得信任的,但不一定具有利他性,這是符合邏輯的。測試中發現,大學生雖然對人性基本持積極樂觀的態度,但對人性的認識存在矛盾,對人的可信性評價不高,對人的利他性評價卻比較高,利他性信念顯著高于可信性。這會造成班級心理委員有想做好班級的心理健康工作的愿望但同學卻對心理委員不信任的矛盾,這種矛盾會時常導致心理委員的心理沖突,使班級心理委員無法順利的對班級同學開展合適的心理咨詢等工作。學院在培訓中應該對心理委員進行恰當的開導,對于其工作遇到的不信任問題歸因于人性觀,鼓勵其敞開心扉、認真細致的開展工作,才能慢慢得到同學的信任,在得到同學的信任后,工作也會更好開展。
大一新生社會閱歷少、人際交往的經驗少、比較天真和單純,他們認為人是可信任的,多數人是善良的,他們剛開始真正意義上的人際交往,對人性的復雜性缺乏足夠的認識,對人性的發展與變異也缺乏理性的認識。測試中發現,大一新生對人性的肯定程度顯著地高于大二、大三、大四的學生。上大學以后,隨著人際交往真正意義上的展開,大學生在積累人際交往經驗的同時,往往也經歷著人際間的矛盾與沖突,這種矛盾與沖突如果能夠被正確對待,會成為大學生的寶貴的知識和財富,使大學生由幼稚走向成熟;但是,如果不能被正確對待,它也會使大學生對人性產生一些錯誤看法,對四年的大學生活,乃至整個人生都產生負面的影響。所以,學校應重點培訓大一的心理委員、面向大一新生開展一系列的心理健康工作,如果學生在大一時對人性觀持有正確的態度,具有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在以后的大學生活中也能坦然的面對各種挫折,順利完成學業。
中國社會文化為典型的男性本位文化。大學校園是一個平等開明的環境,但是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女學生會受到更多扼制,她們行事更謹慎,因為害怕失敗,對別人抱有更多警惕之心,這可能是女學生獨立性得分高,而值得信任弱的原因。但是與男性心理委員相比,女性心理委員更傾向于認為人是可信的、利他的、可變的,人能夠了解自己并克服自身的缺點,顯示了對于人性的更為樂觀的態度。而且女生的心思比較細膩,可以較為敏感地發現同學的心理問題,如果進行恰當的引導,女性心理委員可以在班級中發揮更大的作用。特別是高年級的女生,在面臨就業時,壓力比男生大得多,是發生心理問題的高危人群,這更需要女性心理委員認真細致的工作,協助學校有效解決同學的心理問題。
在心理咨詢中,人性觀是一切方法和技術的理論基礎,在培訓中要求心理委員做到:對自己的人性觀有高度的自覺,對班級其他同學的人性觀沒有偏見,小心處理與其他同學人性觀的不一致問題,初步了解精神分析、行為主義、人本主義三大心理學派基于不同的人性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治療理論模式和方法。通過對各班心理委員的人性觀調查和指導,能促進其選擇更合適的方法開展各項心理工作。
心理委員的人性觀研究只是高校心理委員工作的一部分,相信經過不斷地探索與完善,通過加強心理委員培訓力度,提高心理委員的專業水平,完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建立健全學校危機干預體系等工作,心理委員一定會成為高校學生最基層、最可靠的心理哨兵,高校心理委員工作也一定會取得更大成績。
參考文獻:
[1]宋英.大學班級增設心理委員的實踐探索[J].中國學校衛生,2005,(12):1044-1045.
[2]王惠萍.大學生人性觀發展的研究[J].煙臺師范學院學報,2000,17(1):85-89.
[3]楊廣學.心理治療體系研究[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4]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3,(增刊):139-154.
- 上一篇:街道社區管理體制改革匯報會上的講話
- 下一篇:計生委科學發展觀學習體會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