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心靈溝通研究論文

時間:2022-05-26 09:30:00

導語:學生心靈溝通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生心靈溝通研究論文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一個教育過程,也是一個溝通過程。大學生自身素質問題和目前高校師生存在的溝通障礙迫切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須加強與大學生的溝通,熟練掌握溝通的藝術,開辟網絡、短信等多種渠道與學生交流溝通,走入學生心靈,使思想政治教育收到實效。

[關鍵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溝通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黨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條重要戰線。在新的形勢下,如何增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水平,是我國思想政治工作者所面臨的一項重要課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經驗表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一個教育過程,也是一個溝通過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能否取得實效,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能否進行有效的溝通。

一、兩大因素呼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加強師生溝通

1.大學生自身素質問題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指出:“一些大學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價值取向扭曲、誠信意識淡薄、社會責任感缺乏、艱苦奮斗精神淡漠、團結協作觀念較差、心理素質欠佳等問題”。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意識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以自我為主體的人生價值觀得到大學生的普遍認同,“自我設計”、“自我實現”已成為一種流行趨勢;知識經濟和信息時代給大學生帶來的學習與就業等壓力越來越大,功利主義、實用主義等較為盛行;絕大多數學生學習較為刻苦,渴望成長,但其中較多人理想信念淡薄,重索取輕奉獻,重個人輕集體,重物質利益輕精神文明。這些問題,應成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關注的重點。

大學是人際關系走向社會化的一個重要轉折時期。處于青年期的大學生,精力充沛,思想活躍,興趣廣泛,人際交往的需要極為強烈。他們力圖通過人際交往去認識世界,滿足自己物質上和精神上的各種需要。他們對人際關系的追求往往帶有較多的理想化色彩,無論是對同齡朋友,還是對師長,往往是以理想色彩看待交往,希望交往不帶任何雜質,同時他們也常常以理想的標準要求對方,一旦發現對方某些不好的品質和行為就深感失望。有的同學因為處理不當,整日郁郁寡歡,心情沮喪;有的同學因為人際關系緊張,精神壓力很大,導致程度不同的心理病癥。因此,處理好人際關系,對于幾年大學生活和未來事業的成就,是至關重要的。

此外,大學生群體中的心理問題已成為思想政治工作者愈來愈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近些年來,隨著社會競爭的日益加劇,大學生心理問題似乎有愈演愈烈的趨勢,面對專業選擇、學習困難、感情挫折、就業壓力、同學關系等方面的問題,他們往往表現出情緒起伏不定、理想與現實偏離、自傲與自卑并存等狀態,既愛慕虛榮,又不斷猜疑與嫉妒;更嚴重的是,少部分學生常常處于自我封閉狀態,抑郁癥、精神分裂癥成為這些人群中兩大主要的精神疾病,是高校校園極不穩定的因素。

針對以上問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應該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引導,要加強師生間的有效溝通,更深入地進入到大學生的內心世界,把社會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在他們身上內化成現實,同時解決好大學生面對的問題而使其健康成長。

2.目前高校師生存在著溝通障礙

溝通是人與人之間或群體之間通過語言、文字、符號或其他的表達形式,進行信息傳遞和交換并取得理解與認同的過程。溝通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通過有效的溝通來實現,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之間的有效溝通是思想政治教育藝術的精髓。然而,目前高校校園里,師生間的溝通有時進行得并不順利,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大體上可以歸納為以下幾方面。

(1)教育者的態度和觀念影響了溝通的有效性

在工作中,由于地位和角色的差異,很多教師常常不自覺地以學生的說教者身份自居,高高在上,考慮和處理問題大多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很少替學生著想;他們總認為學生應該要聽老師的話,不允許學生過多的爭辯,于是對學生的不以為然有時大為“惱火”,從而使得學生產生距離感和畏懼心理,因此不愿意接近老師。

(2)教育者的自身特點及溝通技能影響了溝通的有效性

由于師生年齡不同、閱歷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師生之間存在著代溝,缺少共同語言,帶來溝通上的障礙。個別教育工作者平時不注意自身人格魅力的塑造,其言行不能為學生所認同,失去了溝通的基礎。有時溝通中,有些教育工作者不注意溝通媒介的選擇,往往采取的是“灌輸”方式,靠單純的“我說你聽”的理論勸導來教育學生,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3)大學的教學體制與特殊地理位置影響了溝通的有效開展

大家都知道,大學老師不需要坐班,老師上課來下課走,加之目前很多高教園區遠離城區,教師的家與校園距離很遠,促使教師上完課后須趕班車回家,沒有更多的交流時間。隨著高校招生數量逐年擴大,大學里通常是大班上課,一個老師面對幾十、上百號的學生;學生也往往是上完一門課程換個教室。這種狀況使得師生接觸機會較少,有時一學期甚至一年下來,教師與很多學生不認識的情形常有發生,這樣就根本談不上什么溝通了。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加強溝通的策略分析

1.塑造良好的自身形象

社會交往中,個體的知識水平與涵養直接影響著交往的效果,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應首先要樹立起自身良好的個人形象,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為有效溝通打下基礎。

人們常說,“身教重于言教”,主要是因為“身教”是無聲的教育,能收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從這個意義上講,高校的每一位教職工都擔負著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責任,其一言一行對學生都是一種教育。

孔子說“君子懷德”,認為做老師的自己首先要有高尚的人格,才有資格去教育學生。人格魅力就是人在能力、氣質、性格等個性特征方面所具有的吸引力。高尚而富有魅力的教師人格能產生身教重于言教的良好效果。加里寧說:“教師的世界觀,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對每一現象的態度都是這樣或那樣地影響著全體學生”。理想人格是可以通過教育和自我修養來實現的,是一個需要日省其身、不斷修煉的精神升華過程。

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本職工作是幫助大學生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這一使命決定了教育者必須“正己”,學高為師,德正為范;己不正,焉能正人?有理想的人講理想,有道德的人講道德,學生才能信服。因而,思想政治工作者應努力學習,具備淵博的知識底蘊;要努力鍛造自身高尚的品格與道德情操,以此去影響和感召學生。生活中,才華橫溢、知識淵博的教師,在學生心目中往往最有威望,也最令學生信服。因此,教育者要努力成為品德高尚、處事公正、與人為善、知識淵博的人。

2.樹立正確的溝通觀念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溝通應是師生雙方作為平等主體共同參與、影響和互動的一種活動,而不是教育者單方面對學生進行灌輸和說教。因而,要實現有效的溝通,教育者應樹立正確的溝通觀念,應以平等的、積極的態度去開展教育工作,尊重彼此的觀點,樂于積極地接納對方,更好地理解差異,求同存異。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在人的一切理智活動與具體行為中都包含著情感反應。情感是開啟心靈的鑰匙,作為思想政治教育溝通對象的學生,每個人都有喜怒哀樂和十分豐富的內心世界,青年學生的一大特點就是強烈地渴望被別人接受和理解。著名心理學家斯普蘭格說:“在人的一生中再也沒有像青年時期那樣強烈地渴望被人理解的了”。因而,思想政治工作者對待學生的態度,直接影響到溝通的效果,教育者應積極主動地以真誠構建溝通的情感基礎。

首先,要尊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溝通過程中,教育者應平等對待學生、重視學生的不同意見,不以教師的強勢地位壓制學生不同意見的發表;對所有的學生一視同仁,能寬容和悅納學生;對學生的批評要重說理,重啟發,就事論事,不因學生偶然的失誤而否認其整個人格品質。

其次,要理解學生。師生雙方由于在年齡、經歷、知識水平及個性等方面存在差異,因此,在認知水平和情感上往往難以找到一致性,教育者必須善于心理換位,暫時放棄自身原有的觀點和想法,以朋友式平等的姿態與學生交流、溝通,設身處地地為學生考慮,理解學生,從而掃除溝通障礙,達到教育目的。

最后,要真誠地對待學生。在人際溝通中,真誠是讓對方接受自己,并使他感到安全、自由,愿意敞開心扉表達自己的重要條件。在思想政治教育溝通中,真誠是教育者與大學生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基礎,在師生溝通的過程中,教育者往往著眼于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而認為自己的內心世界則無需與學生分享,造成溝通的不平等。只有當教育者以自己真實、完整的人格去面對學生,主動將自己真實的內心世界、情感經歷、觀點態度適時適度、自然真實地與學生分享,才能達到雙方真正的心靈互動和平等溝通。

3.創新靈活的溝通渠道

⑴直接溝通或面對面溝通

在所有的溝通渠道中,面對面的溝通是最常用的一種方式。這種溝通方式,傳遞的信息量很大,作為教育者和被教育者能直接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思想,感受對方的真實情感,在溝通過程中能及時得到信息的反饋,便于教育者隨時把握溝通的進度,并根據需要調整談話的策略。因此,作為教育者,應努力掌握面對面溝通的一些技巧,比如:

①積極傾聽與反饋。傾聽是教師與學生溝通的基本技巧,也是在溝通中認識與了解學生的第一步。良好的溝通,需要耐心地聆聽對方,了解他心中的感受。在傾聽中,教師首先應表現出對學生談話的專注,其次要用簡潔及扼要的語言將學生的觀點復述出來。教師可以通過用自己的詞匯解釋學生所講的內容,或將學生所說的內容加以概括。這樣可以令雙方加深印象和了解,讓學生感覺到他是被接納的,從而增加彼此的信任。

②換位思考。一般而言,善于交往的人,往往善于發現他人的價值,懂得尊重他人,愿意信任他人,對人寬容,能容忍他人有不同的觀點和行為,不斤斤計較他人的過失,在可能的范圍內幫助他人而不是指責他人。他懂得“你要別人怎樣對待你,你就得怎樣對待別人”;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懂得“得到朋友的最好辦法是使自己成為別人的朋友”。

③善用表揚和批評。心理學家認為,表揚能釋放一個人身上的能量,調動人的積極性?!百潛P能使羸弱的身體變得強壯,能給恐怖的內心以平靜與依賴,能讓受傷的神經得到休息和力量,能給身處逆境的人以務求成功的決心”。一般情況下,應多作贊揚,少用批評,批評是負性刺激。通常只有當用意善良、符合事實、方法得當時,才有可能產生積極的效果,才能促進對方的進步。批評時應注意場合與環境,應對事不對人,不能對一個人產生全盤否定,這樣會挫傷對方的積極性與自尊心,應就現在的一件事而不是將以前的事重新翻出來,措詞與態度應是友好的、真誠的。

⑵網絡溝通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各高校辦學條件的改善,目前國內大部分高校都建成了自己的校園網絡,上網對于當代大學生而言,已經成為了他們不可缺少的生活方式。通過網絡進行溝通也成為大學生一種新的溝通渠道。要實現網絡溝通的目的,達成雙方的理解、認同,教育者要關注學生的熱點話題,盡力找到共同語言,讓學生愿意在網上參與交流,在交流中對學生引導、教育,最后達到溝通的目的。

網絡溝通常用的有兩種形式:

一是網上聊天。網上聊天已日益成為青年大學生網絡生活的重要內容之一。其聊天工具主要有QQ聊天、網易泡泡、MSN等。在網絡溝通中,網上聊天可以超越空間甚至時間的距離,使溝通信息量增大、速度加快,加之QQ聊天等具有豐富的表情功能能增強溝通中的信息反饋,因此廣受學生喜愛。因而,網上聊天也就成為另一種能代替面對面交談的重要的溝通渠道。因此,教師應結合當代大學生的特點,通過網上聊天與學生交流,增強對學生的了解,減少師生雙方由于在年齡、閱歷、文化背景上的差異而帶來的溝通障礙。既能解決高校老師不坐班、師生交流機會少的問題,也能為那些性格內向、靦腆的學生提供一種比面對面交談更有效的溝通機會。

二是電子郵件。電子郵件具有傳統信件的特點,同時又具有比傳統信件速度更快、信息量更大的優點,因而也成為師生溝通的重要方式之一。利用電子郵件溝通,一方面,可避免面對面溝通過程中因某種原因而引起的尷尬或情感距離,另一方面,可以有充分的時間來考慮和闡述自己的思想或觀點,使溝通更為深入、有效。

⑶短信溝通

隨著通信技術的發展,絕大部分學生都已擁有手機。手機作為一種移動通訊工具,使得大學生能隨時隨地與他人溝通。尤其是手機的短信功能,由于具有經濟、便捷的特點而成為大學生普遍使用的溝通方式。

因此,教師盡可能地利用短信這一有利的溝通方式,就學生感到困惑的、不想當面表達的問題交換意見,從學生那獲得相關的信息,從而增進師生的有效交流與溝通。

⑷第三方溝通

有時,教育者與學生因某種原因不便進行直接溝通時,可尋求與該學生關系較為密切的同學、朋友或老師參與溝通,達到教育的目的。在采用第三方溝通時,教育者必須向第三方講清溝通的目的,與之在觀念上首先達成一致,然后與教育對象進行溝通。由于教育對象與第三方私人關系較為密切,因此容易在感情上形成共鳴,從而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高等學校作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陣地,擔負著為國家培養各類專門人才的重任。黨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明確指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大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堅持以人為本”。其中,堅持以人為本是核心、是靈魂。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堅持以人為本,把關心學生、尊重學生、理解學生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培養全面發展的新時代大學生。當代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同過去的青年人已有所不同,為使他們更好地適應新時期社會發展的需要,思想教育工作者就要與其進行全方位的交流與溝通,以真誠的感情、真誠的言語走入學生的心靈,架起師生間互相悅納的穩固的橋梁,只有這樣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