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心理學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21 02:38:00

導語:積極心理學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積極心理學研究論文

摘要:積極心理學是西方心理學新近出現的一種研究思潮。積極心理學反對傳統心理學有關人性的消極隱喻及其對消極心理研究的過度偏愛,強調人性的積極性,主張心理學重在研究和培養人固有的積極潛力,通過培養或擴大人固有的積極力量而使人真正成為一個健康并生活幸福的人。積極心理學是對傳統心理學的揚棄,是對人性的理性復歸,反映了時代精神和需要。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消極心理學;人性;心理學

Abstract:Asanewtrendofresearchinthewestmodernpsychology,positivepsychologytakessidesagainstthenegativemetaphorofhumannatureinprevailingpsychologywhichlaysparticularstressontheresearchofpathologypsychology.Itemphasizesthepositivesidesofhumannatureandbelievesindevelopinghuman′sinherentpositivepotentialsoastohelppeopletoliveahealthyandhappylife.Positivepsychologyisthehealthydevelopmentofpathologypsychology,whichreflectstherationalreturnofhumannatureandthespiritoftheera.

Keywords:positivepsychology;pathologypsychology;humannature;psychology

積極心理學(positivepsychology),是20世紀末最早在美國興起、以利用心理學目前已比較完善和有效的實驗方法與測量手段來研究人類的力量和美德等積極方面的一種心理學思潮。作為一種新的研究取向,積極心理學是相對于現代西方主流心理學倡導的“消極心理學”或“病態心理學”(pathologypsychology)而言的,是對現代主義心理學的反動。本文首先從學科和社會需求層面分析積極心理學源起的必然性,接著分析積極心理學的核心取向和研究視野,最后探索積極心理學的理論、實踐價值及其發展前景。

一、積極心理學的源起

自心理學從哲學中獨立以來,尤其是在二戰以后,消極心理學一直統轄著心理學研究的主要領域,而積極理念、積極情緒、積極人性觀等有關積極心理學的研究始終受到心理學界的排斥和冷落。對《心理學摘要》電子版的檢索結果表明,自1887—2000年,有關積極情緒(如快樂、幸福等)與消極情緒(如焦慮、抑郁等)的研究論文比率數大約為14∶1。[1]另一項相似的統計結果表明,當前約有20萬篇文獻報道心理疾病的治療問題,其中8萬篇關于壓抑現象,6.5萬篇關于焦慮狀態,反映積極的理念、潛能的文獻僅有1000篇。[2]可見,消極心理學是20世紀心理學研究的主流而居于統治地位。

實際上,西方主流心理學的這種研究取向有其深刻的社會文化背景。20世紀上葉,世界接連經歷了兩次大的戰爭。長期而嚴酷的戰爭,極大地破壞了人類曾有的幸福生活。面對一個千瘡百孔的世界,對各種問題的修復和解決便成為當時最緊迫的任務。對于心理學而言,其主要任務就變成了治愈戰爭創傷和精神疾患,研究心理或行為紊亂的秘密,找到治療或緩解的方法。盡管無論是在二戰之前或之后,心理學家并未停止有關積極心理學的研究,如推夢關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研究,榮格的關于生活意義的研究等都可以看作是積極心理學的早期探索,人本主義心理學的興起等,對積極心理學的產生都有影響。但是,由于學科發展的慣性,也由于早期研究在方法論上的局限性,加上世界尚處于“冷戰”狀態以及嚴酷的競爭所帶來的心理恐慌和壓力,這些研究者的努力都未能使心理學的研究取向發生根本性的轉移。

到20世紀90年代,世界格局發生了深刻變化,東歐劇變,前蘇聯解體,“冷戰”結束,美國經濟持續發展。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的變遷使得人們的心態隨之發生了改變,社會對于人文社會科學(包括心理學)研究取向的期待也在發生變化。正如積極心理學的創始人、美國當代著名心理學家賽里格曼(SeligmanM.E.)所言:“當一個國家或民族被饑餓和戰爭所困擾的時候,社會科學和心理學的任務主要是抵御和治療創傷;但在沒有社會混亂的和平時期,致力于使人們生活得更美好則成為他們的主要使命。”[3]正是基于這種時代背景,以賽里格曼為代表的一批心理學家對消極心理學展開了深刻反思和批判,極力倡導積極心理學研究。

賽里格曼認為,心理學自從取得獨立地位以后就面臨三項主要使命:治療人的精神或心理疾病,幫助普通人生活得更充實幸福,發現并培養具有非凡才能的人。這三項使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均得到了心理學工作者同等程度的關注。而二戰以后,心理學把自己的研究重心放在了心理問題的研究上,如心理障礙、婚姻危機、濫用和性犯罪等,心理學正在變成為一門類似于病理學性質的學科。心理學研究重心的這種轉移實際上背離了心理學存在的本意,因為它導致了“很多心理學家幾乎不知道正常人怎么樣在良好的條件下能獲得自己應有的幸福”[4]。

1997年,賽里格曼擔任美國心理學協會(APA)主席一職以后,由于他的大力倡導,積極心理學相繼在美國和意大利等地多次召開了年會。與此同時,世界著名心理學雜志《美國心理學家》和《人本主義心理學雜志》等也分別在2000年和2001年發表了積極心理學專輯。積極心理學由此在美國心理學界引起了廣泛的興趣,愈來愈多的心理學家開始涉足該研究領域,并逐漸形成了一場積極心理學運動。在2004年出版的《現代心理學史》(第八版)中,美國心理學家舒爾茲稱積極心理學和進化心理學是當代心理學的最新進展。[5]

二、積極心理學的核心取向和研究視野

積極心理學主張心理學要以人固有的、實際的、潛在的、具有建設性的力量以及美德和善端為出發點,提倡用一種積極的心態來對人的許多心理現象(包括心理問題)做出新的解讀,從而激發人自身內在的積極力量和優秀品質,并利用這些積極力量和優秀品質來幫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賦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潛力并獲得良好的生活。

(一)對悲觀主義人性觀的反思與批判

精神分析、行為主義和認知心理學作為統治20世紀西方主流心理學的三大流派,對于人性存在一種共同的隱喻,即否認人性的獨特性,將人喻為機器或動物。認為消極性是人心理與行為的基本屬性:人要么由本能驅使,要么由環境決定,渲染一種悲觀主義人性觀和消極的心理觀。在研究實踐中表現為關注人心理的消極層面,強調對心理疾病的預防和治療,追求心理與行為的預測和控制。這種消極心理學模式在整個20世紀占據著心理學研究的主導地位。

積極心理學反對人的機器或動物隱喻,反對心理的本能決定論或環境決定論以及由此帶來的悲觀主義人性觀和消極心理學,并認為消極心理學的這種研究取向在一定程度上背離了心理學研究的本意,因而也將難以實現心理學研究的應有價值和社會使命。心理學的目的并不僅僅在于去掉人心理或行為上的問題,而是要幫助人形成一種良好的心理或行為模式。沒有問題的人并不意味著一定是一個健康幸福的人,同樣去除心理或行為上的問題也并不意味著人就能自然形成一種良好的心理或行為模式。

毋庸諱言,消極心理學在過去一段時間內確實對人類和人類社會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賽里格曼曾在一份研究報告中舉例說,當今心理學家們已經能對至少14種50年前還無能為力的心理疾病進行有效的治療,這顯然是消極心理學的一個重要貢獻。但他又緊接著指出,就在我們為心理學的這一成就而歡呼時,卻尷尬地發現,生活在今天的人們,比過去擁有更充分的自由、更好的物質享受、更先進的技術、更多的教育和娛樂,而飽受心理疾病困擾的人口比率卻也在成倍地增長。因此,消極心理學不可能通過對問題的修補來為人類謀取幸福。[6]

消極心理學只看到人的心理問題和外在世界的不良事件和惡劣環境,把心理學的目的定位于消除人心理和社會的各種問題,期望問題被消除的同時能自然給人類和人類社會帶來繁榮。積極心理學者認為這種價值取向不僅使心理學本身的發展走向了畸形化,而且也導致了社會價值觀的扭曲,影響了社會的和諧發展。消極心理學的視野中不存在利他主義、同情、美德等,有的只是錯覺、幻覺、非理性、怪癖、自負等字眼。在消極心理學看來,消極的社會動機是真實的,是放之四海皆準的;積極的社會動機只是一個副產品,是人類的偶然為之。

(二)積極心理學的價值觀取向

積極心理學主張,人的生命系統是一個開放的、自我決定的系統,該系統既有潛在的自我內心沖突,也有潛在的自我完善的內在能力,個體一般都能自己決定自己的最終發展狀態。基于此,積極心理學主張心理學應把自己的工作重心放在研究和培養人固有的積極潛力上,通過培養或擴大人固有的積極力量而使人真正成為一個健康并生活幸福的人。

基于這種積極的價值觀取向,積極心理學家們致力于對常人的積極情緒與體驗、積極認知過程、積極的人格特質、創造力與人才培養等問題的研究。積極的情緒和體驗是積極心理學研究的一個極為關注的課題。當前關于積極情緒的研究很多,主觀幸福感、快樂、愛等都成了心理學研究的新熱點。如有關生活事件、金錢觀念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研究,有關快樂者與不快樂者心理特征的比較研究,有關快樂的跨文化研究及其影響因素研究等。積極心理學主張“積極”是人所固有的內在潛力,因此積極人格特質存在與否是積極心理學得以建立的基礎,故而對于積極人格特質的研究無疑也是積極心理學研究的重心之一。當前有關這方面研究的共同點是將人類看作是自我管理、自我導向,并具有適應性的整體,具體包括對樂觀主義、自我定向、成熟防御機制、智慧、創造性等積極人格特質的研究。在積極心理學的研究文獻中,還有許多涉及創造力與天才培養的研究成果。如有關創造力的結構研究、創造力的起源研究、天才的稟賦與環境的關系研究等,在積極心理學研究中也有相當的影響。另外,還有一些心理學研究者嘗試從積極的角度探索認知問題。

積極心理學也不回避對人的精神疾病和心理健康等問題,相反還將之視為心理學研究的核心使命之一。但與傳統心理學對該領域見解不同,積極心理學強調從正面而不是從負面來界定與研究心理健康。他們更關注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而不是消極心理疾病的矯正,認為心理問題(心理疾病)本身盡管不能為人增添力量或優秀品質,但問題的出現卻為人提供了一個展現自己優秀品質和潛在能力的機會,人積極心理的發展過程同時也是應對和消解心理問題的過程。因此,積極心理學主張從兩個方面來尋求問題的積極意義:一是探尋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二是從問題本身去獲得積極的體驗。為了達到以上目的,積極心理學常常從與消極心理學相反的角度對問題做出新的解讀,如關于“抑郁”,傳統的解釋為“被動的情緒低落”,而積極的解釋則為“能對沖突做出深刻的情緒反應”;關于“懶惰”,傳統的解釋為“沒志氣、不勤奮、性格軟弱”,而積極的解釋則為“能避免爭強好勝”,等等。[6]

積極心理學主張保障心理健康的關鍵在于對心理疾病的積極預防,而預防的關鍵則來自于對人內部積極潛力的塑造或喚醒。換句話說,人類自身存在著諸如勇氣、關注未來、樂觀主義、人際技巧、信仰、職業道德、希望、誠實、毅力和洞察力等可以抵御精神疾病的力量。預防心理疾患的核心任務就是要構建一門有關人類力量的科學,其使命就在于弄清如何在青年人身上培養或發掘這些品質。簡而言之,積極心理學認為通過發掘并專注于處于困境中的人的自身力量,就可以有效地做到疾患預防,保障心理乃至身體健康。

積極的心理治療觀主張,心理治療是治療師通過對患者賦之以關注、權威形象、和睦關系、言語技巧、信任等治療態度與技巧,以賦之希望、塑造力量、喚起潛能,培養或擴大人類固有的積極力量而使之成為一個真正健康并生活幸福的人。

(三)個體與社會層面兼顧的研究視野

積極心理學在研究視野上擺脫了主流心理學過分偏重個體層面研究的缺陷,既強調個體心理的研究,也關注對群體和社會心理的探討。另外,在對心理現象和心理活動動因的認知以及在理論或假設的建構上,強調內因(內在積極的力量)與外因(群體、社會文化與環境)的共同影響和交互作用。

目前積極心理學在個體層面的研究,主要涉及積極情緒、積極認知過程、積極的人格特質、創造力與天才培養以及心理健康與積極情緒的關系、心理疾患的積極預防、精神疾病的積極療法等領域。有關這方面的研究近況和成果在前面的介紹中已多有涉及,在此不再贅述。但值得一提的是,盡管一些積極心理學者強調心理、人格的積極性和內在性,注重對個體層面的研究,他們也十分重視社會文化環境(如人種、政治、經濟、教育、家庭等)之于個體情緒、人格、心理健康、創造力和心理治療的影響乃至決定作用。如Ericsson通過研究提出,創造力是源于普通認知過程的一種腦力活動,更多是通過培養而非天生的才能。關于天才的研究則表明,天才兒童在自己具有天賦的領域有很強的成就動機和堅持性,而天才的產生與父母和家庭環境很有關系,天才通常是在那些富裕的家庭環境、并有豐富的智力或藝術刺激的家庭中產生。[7]629652

積極心理學主張人及其經驗是在環境中得到體現的,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其影響。從最廣闊的環境——進化來講,進化的環境塑造著人類積極的經驗。因而群體和社會層面在積極心理學的研究中也占據著重要地位。當前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人類幸福的環境條件及影響青少年發展、天賦得以體現、發揮的環境因素的探討上。如Buss從進化的角度對阻礙人們達到積極的精神狀態的原因提出了三種看法:第一,因為人們目前所生活的環境大大地迥異于祖先們在生活和精神上已經很好適應的環境,所以人們在現代的環境中常會有所不適;第二,進化了的機制會造成主觀壓力,但因其有效而得以保留下來;第三,選擇是富于競爭性的,會給人們帶來壓力。但同時,人們也擁有另一些進化了的機制,產生快樂的來源,它們是婚姻聯結、友誼、緊密的親屬關系、合作性聯盟等。[8]Myers在對有關快樂的研究中指出,促進幸福的要素之一是宗教信仰,另外兩個要素則是收入的增長和親密的人際關系。[9]

(四)以實證研究為主的方法論傾向

積極心理學在研究方法上依然承繼了西方現代主流心理學的實證主義方法論取向,其具體研究方法主要有實驗法、量表法、問卷調查法、訪談法等。目前有關積極情緒、主觀幸福感、積極人格特質的研究大都采用的是訪談、調查、量表等研究方法;而在有關積極情緒及其與身心健康的關系研究以及有關創造性思維的腦機制研究等則經常采用實驗法或實驗法與訪談、量表相結合的研究方法。

盡管可以看到積極心理學的一些綜述性研究,但總體來看他們在研究方法主要還是沿用當前主流心理學研究的實證方法。然而已有一些積極心理學研究者提出,積極心理學的研究也應當借鑒人文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學習和繼承質化研究方法的一些優勢與長處,以更好地促進積極心理學的繁榮和發展。

三、積極心理學的啟示與意義

積極心理學致力于研究和探索人的積極品質,這既是對人性的尊重和頌揚,更是對人類社會的一種理性反思。正因為人性的積極性,才不僅使得人類在激烈的生存競爭中保持人之所以為人的自尊,并在與其他生命形式構成的社會系統中充當著主宰,而且也使人類社會在大多數情況下能以一種萬物共存的方式而不斷向前發展。因此,積極心理學通過對傳統心理學的人的“機器”、“動物”隱喻的反動,高揚人性的積極性、建設性,從某種意義上是對人性的理性復歸,反映了長期以來人們對于和平、幸福生活的愿望和追求,同時似乎也為心理學的未來展示出了一幅全新而美麗的畫卷。正因為如此,積極心理學在產生不到十年的時間里,先是在美國,此后迅速引起世界心理學界的廣泛關注和興趣,形成了一場積極心理學運動或思潮,構成了當代心理學的最新進展之一。

積極心理學是一種新的研究取向。它既吸收了科學主義心理學實證主義研究方法,又繼承和發展了人文主義心理學的人性觀與心理觀取向。盡管它對傳統心理學存在批判,但不同于后現代心理學對現代心理學的無情顛覆:積極心理學的批判主要集中于研究對象、內容和價值觀層面;相對于批判,積極心理學的倡導者似乎更傾向于對消極心理學的反思和糾偏。從某種意義上說,積極心理學試圖超越現代心理學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的長期對峙與分裂,從認識論、方法論和價值觀層面對二者給予整合,以期構建一種新的心理學理論體系。盡管其還未形成為一套完整的結構,還不足以與主流心理學相抗衡,但可以預見的是,其面臨的批判和指責將少于后現代心理學,畢竟它吸收了現代心理學兩種對立文化取向中各自的精華,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它們各自的缺陷,而并非是對它們的徹底反動或解構。實際上,現代主流心理學研究如果能汲取積極心理學的有益成分,將有助于其自身的發展和完善。

當然,作為一種新的研究取向,積極心理學現存的問題還很多,有待發展的研究領域也不少,諸如文化霸權問題、成人化研究取向問題、理論體系的構建問題、研究方法的整合問題、如何正確評價和面對心理學已有研究成就問題等,都是積極心理學面臨批評和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6]

首先,積極心理學和早期的一些相關研究存在著一定的脫節。如批評者指出,早期有關積極心理的研究成果(如主觀幸福感)就沒有很好地被整合到積極心理學的理論之中。積極心理學的這種脫離早期研究的做法使它既顯得基礎單薄,又顯得內容不夠豐富。[6]其次,積極心理學缺少一個完整有效的理論框架。積極心理學的許多概念大多散見于各種文章和研究報告中,缺乏有效的整合和提升,這就使得積極心理學理論顯得散亂而不成系統,同時也缺乏可操作性。第三,積極心理學表現出典型的成人化取向。其研究對象絕大多數都是成年人,而且主要是美國社會的成年人,以致有人稱積極心理學是“紐約成年人眼中的世界地圖”。[6]這種成人化研究取向使積極心理學不能很好地對個體積極品質的發展歷程、發展途徑和及其相關影響因素做出客觀、公正的分析。事實上,一個人的幸福、快樂等是與其價值觀、生活背景、社會文化特點和生理特點等因素錯綜復雜地聯系在一起的,我們不能用一種人的幸福涵蓋所有其他人(如兒童、東方人等)的幸福。第四,積極心理學對傳統心理學的批評過于苛刻,也過于武斷。實際上,積極心理學在很大程度上是和傳統心理學的主張有著很大的相似,只不過各自研究的出發點或落腳點不同。積極心理學的理論主張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如何看待心理學的發展和人的發展,二是如何預防心理問題,三是如何看待和治療心理問題。其中后兩個問題本身也是傳統心理學的研究核心。如果過分強調對所謂“消極”心理學的否定而連同其有益成分一同拋棄,將勢必影響到其進一步發展。

當然,積極心理學的發展并不會因其尚存有許多問題而停止。只要積極心理學的倡導者和研究者們能以一種積極的心態、包容的精神、開放的視野面對批評者的聲音,努力消解自身的缺陷和不足,必將推動積極心理學自身,乃至整個心理學的進一步發展。因為,“人文關懷是21世紀的主題。在某種程度上說,心理學的繁榮與發展是實現人文關懷的必由之路”[9],而積極心理學的本質與目標就是尋求人類的人文關懷和人本精神。積極心理學的崛起,不僅僅是尋求與發展心理學的理論,而且是更加關注人類社會的發展,不僅僅是個人的幸福,而且也是更廣泛的人類福祉,是更廣泛意義上的社會發展研究的一部分。

參考文獻:

[1]MYERSDG.Thefunds,friends,andfaithofhappypeople[J].AmericanPsychologist,2000,55(3):5667.

[2]SHELDONKM,KINGL.Whypositivepsychologyisnecessary[J].AmericanPsychologist,2001,56(3):216217.

[3]李金珍,王文忠,施建農.積極心理學:一種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學進展,2003,11(3):321327.

[4]SELIGMANME,CSIKSZENTMIHALYIM.Positivepsychology:anintroduction[J].AmericanPsychologist,2000,55(1):514.

[5]SHULTZDP,SHULTZSE.Ahistoryofmodernpsychology[M].NewYork:ThomsonPress,2004:152.

[6]任俊,葉浩生.積極:當代心理學研究的價值核心[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4):106111.

[7]PERVINLA,JOHNOP.Handbookofpersonality:theoryandresearch[M].2nded.NewYork:TheGuilfordPress,1999:629652.

[8]BUSSDM.Theevolutionofhappiness[J].AmericanPsychologist,2000,55(1):1523.

[9]苗元江,余嘉元.積極心理學:理念與行動[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