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就業心理分析論文

時間:2022-01-13 03:19:00

導語:大學生就業心理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生就業心理分析論文

一、大學生就業的心理問題

為了幫助廣大畢業生同學更好地為就業做好心理準備和心理調適,我們首先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看大學生就業時一般存在哪些心理問題。

(一)就業心理壓力與焦慮

目前越來越嚴峻的就業環境給大學生帶來了較大的心理壓力,而且這種壓力在各年級學生都存在,而且壓力有隨著年級增高而上升的趨勢。學生就業壓力體驗相當嚴重,尤其以心理體驗最為嚴重。主要原因是畢業方向的選擇、就業、考研、戀愛分合、大學中不愉快經歷、離別感傷、突發事件、經濟條件等沖突和事件。各年級程度不同,對壓力的反應也不同。

(二)就業心理期望與失落感

大多數學生對就業的期望相當高。大多希望到生活條件好,福利待遇高的大城市、大機關、大公司工作,而不愿到急需人才但條件艱苦的中小城市和基層小單位。比如,有一些學生就說:“非北京、上海、深圳不去。”可是現實就業崗位大多不像大學生所想象得那么美好,因此當發現現實與理想的差異較大時,就容易出現“高不成,低不就”現象,并可能導致擇業行為的偏差。

(三)就業觀念不合理

這些不良觀念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目光短淺,看不到發展。一些大學生只關注工作條件、收入等眼前實在利益,而對自我的職業興趣、能力、職業的發展前景等因素不作考慮,因而極易選擇到并不適合自己的職業。

2.功利化,帶有色眼鏡。一些畢業生同學過分強調職業的功利價值,甚至還將職業劃分為不同等級,而不考慮國家與社會的需要,不愿意到條件比較艱苦的地區和行業去工作。

3.傳統觀念根深蒂固,力求安穩。忽視發展空間。很多大學生仍然喜歡穩定、清閑、福利保障好的單位,希望以此就能選定理想的職業,而不愿意選擇有風險、有挑戰性的職業,更不敢去自己創業。

4.過分強調專業對口,學以致用。在求職時,只要是與自己專業關系不密切的職業就不考慮,這樣做只能是人為地增加了自己的就業難度。

5.對職業意義認識不當。許多大學生從觀念上來說,還是僅僅把工作當作一種謀生的手段,沒有充分認識到職業對個人發展、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

(四)就業人格缺陷

1.對自己的認識不夠

具體來說,對自己的職業目標、需要、價值觀以及自身特點等沒有明確地認識;在就業時不能正視自己的能力、素質和擇業的客觀環境,不能對自己有一個客觀、清醒、全面的評價。兩個突出表現就是盲目從眾與依賴。

2.對就業挫折承受力差

這種承受能力與心理素質有關,也與大學生活和學習的積累有關,如果從大一就開始對就業有個全面的認識,有所準備的話,就不會害怕突然的競爭環境。另外也需要在畢業前進行實踐鍛煉。不少學生在求職時只想成功,一旦遭受挫折就會像泄了氣的皮球,一蹶不振,陷入苦悶、焦慮、失望的情緒之中不能自拔。

3.自卑與自大

一些畢業生在求職中常會產生自卑心理,對自己評價偏低,他們總是以為自己的水平比別人差,單位要求很高自己肯定達不到,自己能力不行等等。自卑的反面是自大,而且兩者有時會相互轉化。一些專業較好、就業資本較雄厚的大學生容易從自信變為自負。

4.偏執與人際交往障礙

有些大學生缺乏基本的人際交往能力。如有的在求職過程中過于怯懦、緊張,不敢在用人單位面前表現自己,甚至連面試也不敢去,還有的在求職中不會察言觀色,不懂得照顧別人的感受,不懂人際交往的禮貌禮儀,如有位大學生在面試結束時,用人單位的負責人拿給他一支煙,他不僅當即拒絕還氣憤地說:“我從來都沒有這種惡習!”

(五)就業心態問題

1.過度焦慮與急躁

但一些大學生的焦慮過了頭,成天都充滿了各種不必要的擔心以及造成精神上的緊張不寧、憂心忡忡、煩躁不安、意志消沉,行為上反應遲鈍、手忙腳亂、無所適從。還有一些大學生在就業時顯得過于急躁,整個就業期情緒始終處于亢奮狀態,常常心急如焚、給自己帶來許多不必要的麻煩與心理困擾。

2.消極等待與“懷才不遇”心理

有些大學生表現得非常消極,平時也不參加招聘會,有單位來了就看看,如果不滿意就等下去,滿意時也不主動爭取,另外有些大學生自恃條件很好,但在擇業時卻常常要么碰壁要么找到的工作不滿意,于是抱怨自己運氣不好,成天悶悶不樂、怨天尤人。

二、大學生就業心理調適

大學生就業不是到了大四才開始準備,而應在讀大學的第一天就要有思想基礎。從進校起就要開始培養自己的就業觀念,經過了一年級的適應期,了解自我之后,就要在二年級鎖定感興趣的職業,在三年級有目的提升職業修養,不斷充實自己,完善自己,到四年級就初步完成學生到職業者的角色轉換。

作為老師,在學生遇到就業心理困擾的時候,可以試著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調節。

(一)不打無準備之仗

機會偏愛有準備的頭腦。很多同學在上了大學之后就安逸了,只會應付考試,對市場情況,就業情況不去關注,變得信息閉塞,比較麻木。如果這樣下去,到畢業的時候必然會手忙腳亂,“臨時抱佛腳”的結果很容易造成就業不理想。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學生們應該從入學之初就有所準備,認真學好專業知識,時刻關注社會動態,只有準備充分了,才能在招聘會上大展拳腳,在校期間做好正確的職業規劃,不斷充實和完善自己。

在上戰場之前,一定要提前擦亮自己的那把“槍”。

(二)腳踏實地,不做飛人

在選擇就業,面對用人單位時,一定要正確分析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對自己適合做什么,不適合做什么,哪些職位能成功,自己潛能有多大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既不能妄自尊大,也不能妄自菲薄,要找準自己在集體中的位置,給自己一個準確的定位。

很多同學在面對用人單位時,對工作地點,工資薪酬都有過高的期盼。當然,對工作環境和薪金待遇有一個自我期待值是無可厚非的,但是,不能妄自尊大,“寧到外企做職員,不到中小企業做骨干”、“非京、滬、廣、浙不去”、“就業不如創業”。

到哪就業,干什么工作都應辨證地、發展地、全面地看待,要學會從多個角度分析問題。例如,一味想去外資大企業發展的同學,應當看到中小企業的發展空間,提供創造能力平臺與個人職業發展機會,以及易于產生成就感等都大于外企;非東部沿海城市不去的同學也應該認識到,南方經濟發達的城市必然存在激烈的競爭,在選擇去那里就業的時候,先確定自己是否準備好去適應緊張的生活的節奏,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要看到偏遠地區有最適合發展的機遇,最艱苦的地方,最能磨練人的意志,祖國需要的地方也是青年人成長最快的地方;有明確的目標,自主創業自然值得鼓勵,但是創業要建立在對市場行情,對經濟規律都有一定認識的基礎上,還要有一定的啟動資金,不能盲目創業,只為自己當老板。

雖然說:“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是,任何一個將軍都是從士兵做起的。不能好高騖遠,只想撿輕松的做,要認識到,初出茅廬的大學生必須經過基層的鍛煉才能歷練成一塊玉。“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一定要踏踏實實地從最基礎的做起。

(三)學會獨立,看清自己

十八歲標志著人生進入了成人階段。而在現實生活中,“獨立”在青年人身上只有小事自己做主,大事還得家長拿主意。考大學、報志愿、再到選擇職業、找工作,這一步步都靠著家長做主,尤其是部分家庭條件比較優越的畢業生,在面對如此嚴峻的就業形勢時,依賴思想完全占上風,認為單憑關系就可以有一份很不錯的工作,從而忽略個人努力,完全寄希望于家人。甚至有些同學,自己找到了工作,卻認為家長聯系的那份工作更好,從而放棄自己努力找到的工作,跟用人單位毀約。

在面對就業、擇業時,首先要肯定自我價值,對人才市場的需求信息,研究信息的分類及適用性進行深刻的研討,把握自身專業與區域經濟發展,產業變化及企業產品的情況,知己知彼后,在充分調研分析后再選擇地域、行業、企業來就業。

(四)謙虛是做人之本

作為一個剛剛步入社會的年輕人,不要過多地在意眼前的得失,過分重視用人單位所給的薪酬,要高調做事,低調做人,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的走好每一步。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也許,目前的待遇不十分理想,崗位不十分稱心,但要相信,通過自己的努力,一定能夠取得上級的信任,得到上司的重用。

人們常說:“是金子總會發光。”要學會用一個謙遜的態度,面對身邊的人和事,只有從小事做起,做好每一件事,才能得到更長遠的發展。

充分的準備是就業、從業的先決條件;出色能力是就業、從業的核心支點;謙遜的態度是就業、從業的制勝法寶。

只有從自身做起,平時注重自己適應性的培養;不斷增強自己與目標企業需要的崗位能力;善于挖掘自己從事崗位工作的潛力,不斷提升自己的就業能力,真正把就業就變成了一件快樂的事情。

另外,還要教給學生正確面對就業,要他們接受客觀現實,調整就業期望值,充分認識職業價值,樹立合理的職業價值觀,認識與接受職業自我,主動捕捉機遇,坦然面對就業挫折,提高心理承受力,調整就業心態,促進人格完善,必要的時候要開拓進取,勇于創業。

就業的問題并不是大三大四學生的問題,而是應該從大一新生就應該抓起來,只有從新入學的時候就幫助他們建立起良好的就業心態,才可以讓他們更有目的性,更有計劃性的充實的過好大學生活,因此,必須引起學校的足夠重視,通過師長的指導作用和不懈努力才能把握好學生的就業心理,為學生更好地謀福利。

參考文獻:

[1]中國大學生就業[J].全國高等學校學生信息咨詢與就業指導中心.

[2]周炳全,謝彩英.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輔導[M].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7.

[摘要]目前,隨著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學生對就業的問題也越來越迷茫,很多學生出現了就業心理困擾。在這種情況下進行大學的學習,對學生的個性發展以及知識儲備都是很不利的,因此,十分有必要將學生的就業心理問題以及調試作為一個重點來研究,并且,就業問題并不是只存在于大四學生中,它應該貫穿于整個大學的四年,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學生在就業方面的各種問題。

[關健詞]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心理調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