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心理健康分析論文

時間:2022-01-13 03:19:00

導語:教師心理健康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教師心理健康分析論文

一、教師心理健康與學生心理健康的關系

公民心理障礙將是21世紀的憂患。我們現在培養的學生將是21世紀社會建設的主力軍,如果他們對心理衛生和心理健康的知識一無所知,缺乏自我保健和自我調節能力,那么,其將來在適應現代生活的過程中就必然會面臨始料未及的困難。近年來,報紙和電臺先后報道了教師打學生耳光,用刀片刮學生臉,發動學生給有過失的學生用墨水刺字等體罰學生的事件,一方面給學生帶來了無法彌補的心靈和身體的傷害,另一方面極大地損害了教師隊伍的整體形象,在社會上造成了惡劣的影響。通過對這些事的分析及反思,我們不難發現,除了部分教師的師德差以外,多數事件是教師因為情緒煩躁,不能自控所致,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吉若特說:“在學校當了若干年教師后,我得出了一個惶恐的結論,教學的成功與失敗,我是決定性的因素,我個人采用的方式和每天的情緒是影響學生氣憤和情境的主因。身為教師,我可以是創造痛苦的工具,也可以是啟發靈感的媒介。我能讓學生丟臉,也能使他們開心,能傷人,也能救人。”因此,一個心理不健康的教師,哪怕知識再淵博,學問再精深,也絕不是稱職的教師。這一切都使我們清醒地認識到:關注教師的心理健康已成為不容忽視的重要課題。教師首先要充分了解、診治自己的心理健康,使自己百分之百健康,才有可能培養出各方面健康發展的學生。教師與學生朝夕相處,教師總主動地向學生施加影響,而這種影響,不僅體現在知識的傳授上,而且體現在對學生成長的潛移默化的影響上,在許多情況下,教師的心理健康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

1.教師不健康的心態可能直接導致學生心理障礙

教師不健康的心態,尤其是喜怒無常的情緒狀態常常會成為學生心理障礙的直接原因。從心理健康的角度講,一個人如果有了心理疾病,除了傷害自己外,還可能危及他人和社會。教師職業的特殊性,決定了角色接觸的廣泛性和長遠性的影響。如果教師存在心理疾病,將給所教的學生帶來什么樣的后果?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的主導性和示范性對學生成長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從這一點講,教師的心理不健康又將直接導致學生的心理不健康。如果教師時常帶著情緒工作,把來自家庭、社會、同事、領導的不滿轉嫁到學生身上,使學生蒙受不白之冤;或在與學生交往中表現出過于情緒化,對學生的批評教育摻雜個人的喜好,對學生進行諷刺、人格侮辱、習慣性謾罵,等等,都會對學生心理健康造成嚴重影響,直接導致學生產生心理障礙。

2.教師的不健康心態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態度和生活態度

“怎么搞的,又有許多學生沒寫完家庭作業”。面對眼前的學生,我的憤怒,我的質問已無濟于事,只有冷靜思考該如何才能走進孩子的心里。所謂“言傳身教”、“潛移默化”,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的影響,都是深刻而長久的,心理不健康教師的言行舉止,對學生的不良影響,是可想而知的。由于前任班主任的不當教育,致使我班部分孩子撒謊、弄虛作假、拉幫結派……我深深地知道,如果單純地抱怨、懲罰學生,學生的學習效率肯定不會有所提高,效果也不佳,學生依舊會我行我素,把教師的話當耳邊風,師生對立,從而使教學“杯水車薪”。另外,教師的人格形象是學生做人的榜樣,學生的年齡和認知水平決定了學生無法獨立地辨別是非,只會直觀地模仿,簡單地看待問題。教師對待工作、對待學生的方式會直接影響學生對整個社會的看法。

3.教師不健康的心態會直接影響師生關系

如果留心關注教師的閑聊,就會經常聽到有老師以使學生害怕為榮,以把學生管理得服服帖帖為能。為達到這一目的,有些老師甚至不擇手段,諷刺、挖苦、罰站、打罵、體罰五花八門,層出不窮。無意中看到一個老師拿著板凳腿在猛打一個孩子,我問:“怎么了?”老師氣憤地說:“不寫作業,家長也不管。”我拿過那孩子的作業一看,是呀,一學期快結束了,作業卻做了不到三分之一。我問:“早干嗎呢?”老師說:“我天天要,她不做,我有什么辦法。”我說:“算了,已經這樣了,何苦呢?”“考試不及格,影響總成績怎么辦?”說著又朝孩子打了幾下。此類老師的心理是健康的表現嗎?在教師的這種心態下,很多學生形象地把師生關系比作貓與老鼠、警察與小偷、老虎和兔子、留作業的工具和做作業的機器,等等。這足以證明師生關系存在著問題。有一個說明連帶責任的典故:“我雖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教師主觀上不想毀了孩子,所以千萬不能讓孩子客觀上因我們而毀。

心理學研究證明:教師的性格特點對學生具有重要的作用。慈祥的教師懂得關懷學生,使學生在心理上有一種安全感,形成活潑、向上、合作、寬容的良好個性;冷漠的教師由于缺乏對學生的理解關愛,學生與教師之間形同陌路,常常會我行我素,自私淡漠,缺乏熱情;暴躁的教師缺乏對學生的耐心,常常會使學生的自尊受到嚴重傷害,使學生經常處于戒備狀態,有時會因為一點小事就擔驚受怕,產生抵觸情緒。一天我因學生作業問題很生氣,隨口叫學生馬某上講臺,本意是給他當面講講,誰知他看我起身連忙抱頭,不僅他如此,學生任某也這樣。我問:“你們干嗎?”其他學生則大聲說怕老師打,聽后我無言了。怕老師打,可見老師不當的教育行為對學生造成的傷害有多深;學生或者察言觀色,以至于形成口是心非、玩世不恭的不良個性;而自卑,缺乏自信心等不良情緒同樣也是暴躁型教師教育管理不當的產物;教師的偏愛往往會使部分學生產生嫉恨……因此,教師要自覺

培養自己良好的個性,努力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

二、積極開展健康教育,培養心理健康人才

學校是培養學生的主陣地,教師是學生健康教育除家長之外最直接、最主要的醫生。提高自身素養,積極開展以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為目的的健康教育,培養心理健康人才,是廣大教師的責任。

1.積極開展健康教育是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教師要積極開展以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為目的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每位教師都應樹立關心學生心理健康的意識,增強對學生心理狀態的了解,提高解決學生問題的策略水平,并注意維護自身的心理和行為健康,減少日常教學行為的傷害,杜絕心靈施暴并有意識地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日常的教育教學之中。要像關心學生的學習、關心學生的身體一樣關心學生的心理,而且把這種“關心”貫穿于整個教育過程的始終。教師要完成這一任務,適應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就必須具備較強的心育能力。心育能力包括許多內容。比如:全面了解和深入理解學生的能力,與學生充分溝通并建立民主、平等、和諧師生關系的能力;對學生中出現的心理問題進行初步鑒別的能力,確定心育目標并設計、實施心理訓練活動的能力;開展心理輔導與心理咨詢的能力等。要具備這種能力,教師的心理首先要健康,用健康的心理準確地為學生把脈診治,正確區分正常與異常,并對癥下藥,正確引導,及時讓學生的心理獲得健康,全面提高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

2.教師是學生的直接心理醫生

當今教育的發展決定教師不僅僅是文化的傳遞者,還是學生心靈的塑造者,更是學生心理健康的維護者。心理保健工作,也許不是教師的主要任務,但教師絕對是學生直接的心理醫生之一。如果教師忽視了學生心理的輔導和咨詢工作,就收不到預期的教育效果,而且會向社會輸送有心理障礙的人才,馬加爵就是典型的例子。每當聽到這類觸目驚心的消息時,人們就會產生一種強烈的疑問:我們的學生有如此脆弱的人格,如何肩負起21世紀振興中華的大任呢?所以,教師要明晰自己肩上的重擔和使命,努力提高自己,盡心盡力、盡職盡責地為社會培養健全的公民。

總之,一個不注重健康教育的學校是對社會、對家庭、對學生不負責的學校,一個不懂得健康的民族是一個沒有希望、沒有競爭力的民族,只有重視學生健全而健康的心理教育,才是以人為本的教育。

參考文獻:

[1]鄭紅.維護教師心理健康的策略.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1.

[2]劉艷.教師心理健康淺論.教育理論與實踐,1996.

論文關鍵詞:教師心理健康學生健康教育

論文摘要:本文重點從三個方面分析了教師心理健康與學生心理健康的關系,并提出教師應積極開展健康教育,培養心理健康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