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時間:2022-02-28 04:17:00
導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定位的偏差——重診治,輕預防
長期以來,大多數教育工作者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僅僅停留在治療心理疾病的層面上,僅以治療學生的心理疾病為己任,將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放在對少數學生心理問題的輔導、咨詢、治療上,忽視了大多數學生的需要。盡管現在許多院校都成立了心理咨詢機構,但我們必須正視這樣一個現實: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著“重診治而輕預防”的傾向。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確定位在于激發學生的心理潛能,提高心理素質,防治心理疾病,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建立起以預防教育為主、防治結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教育者要把重點放在面對全體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上,同時關注有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的學生的治療和康復工作。
二、認識的偏差——把心理健康教育混同于德育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中有兩種傾向應引起我們的注意:一是片面夸大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將學生中存在的大量思想觀念、人生價值甚至政治觀念上的問題都看作是心理問題;另一種是把學生中出現的所有問題統統視為思想品德問題,忽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獨特作用,用德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德育化的傾向。這兩種傾向都是十分錯誤和有害的,究其原因,是由于教育者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特性以及它和德育的關系認識不清。心理健康教育是通過有目的地向受教育者傳授心理學的基本原理和技術,使學生掌握心理調節的技術和方法,從而培養個人良好的心理素質,以維護個體的心理健康。它是以實現心理學自身的意義和價值為目標、以培養與完善人格、提高人的心理素質,從而進一步提高生活質量為目的的教育活動。德育則是根據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對受教育者施加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影響,是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社會或階級所需要的人的教育活動,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政治信念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基礎是心理學理論,德育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兩者屬于兩個不同的范疇,心理健康教育屬于心理科學的范疇,是心理學理論在實踐中的發展和運用,其任務是預防和消除心理障礙,維護心理健康。德育是屬于社會意識形態的領域和范疇,其任務主要是有目的地對受教育者施加意識形態的影響,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并以此來指導人們的行動。可見,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有一定的聯系,共同之處都是對人格進行培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但二者又有差別,其理論基礎、任務、教育目標不同。德育側重于學生思想道德觀點、道德品質的形成,而心理健康教育側重于個體心理素質的提高和保持心理健康。正是因為兩者有不同的教育目標,側重點不同,背景材料不同,所以在實際的教育過程中既不能相互替代,也不能相互排斥。
三、對象的偏失——重補救,輕發展
在談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時,人們往往列舉出許多數字來說明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嚴重程度,這就使一些人誤認為心理健康教育的對象僅為少數存在著心理障礙和人格缺陷的異常學生,與多數心理健康的學生無關,這顯然不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事實上,相對于少數異常學生來說,更多的學生面臨著成長與成才、情感與事業、日常生活事件的處理等問題,這些問題雖不構成心理疾病的主要方面,但也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有發展性教育和補救性教育之分。發展性教育主要是向學生有目的、有計劃地傳授心理學知識,對學生進行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的培養和訓練,不斷優化學生的心理素質;補救性教育是對出現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專門的輔導與幫助,使之戰勝心理問題,恢復心理健康狀態。發展性教育面對的是正常發展的大部分學生,主要任務是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而補救性教育面對的只是出現心理問題的少數學生,承擔的是矯正性的工作。可見,如果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側重點放在少數心理問題學生身上,勢必會降低教育的目標,不利于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隨著社會的發展,面向全體學生的發展性教育勢必成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將貫穿于學生成長、成才的全過程。四、師資力量薄弱——專業性不強,學歷偏低,數量不足
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國是一項新興的教育活動,學校心理輔導更是一項全新的教育內容。目前高校開設相關學科的專業較少,教育行政部門也沒有進行足夠的培訓,導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師資隊伍專業性不強、學歷較低。在當前注重學習型教師隊伍建設的教育背景下,心理輔導教師的學習和在職培訓卻顯得相對落后和遲緩。在歐美國家,從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員必須獲得碩士或博士學位。在我國,按照要求,從業人員至少要具備必要的心理學知識、掌握一定的心理輔導和心理治療的基本技巧和方法、能運用一些基本的心理測量工具。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務機構中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員有以下幾類:心理輔導教師、德育工作者、醫務工作者和其他管理人員,而且多數是兼職人員,各方面人員的配合較少,教育效果不如人意。值得注意的是,心理健康教育隊伍中一部分專兼職德育教師沒有經過心理輔導的專業訓練,對心理學知識了解不多,對心理測試技術和心理輔導方法不熟,因此對大學生存在的問題分析也有待商榷。未經過心理咨詢專業培訓的德育工作人員在教育過程中往往受德育思維模式的影響,可能會違背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則、特有規律和要求,對教育對象的心理產生副作用。另外,即使是心理學專業畢業的人員,由于不懂教育理論和咨詢理論,或者是不具備一定的個人素質和修養,也不適合從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人員作為專業工作者,不能只懂理論而不懂操作,也不能只懂操作而理論基礎不扎實。教師的專業化是心理健康教育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此外,教師數量少也是影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個重要因素。國外高校一般每2000名學生就擁有1名心理教育專職工作人員,美國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與學生的比例是1:1500,而我國高校通常每10000名學生才配有1名心理教育專職工作人員。專職教師的數量較少直接制約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
五、保障機制不完善——從業人員待遇低,職稱評聘無保障
教育部《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中對心理健康教育的經費投入、管理機制、從業人員的編制、待遇、職稱評聘等保障機制都提出了要求。保障機制涉及人、財、物等多方面,其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待遇是最重要的方面。有關資料顯示,當前心理輔導教師的工作量計算偏低,這將無法體現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先行性,在一定程度上會導致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隊伍的流失。如果說工作量的計算只是表面的,那么,其職稱系列上的保障則是深層次的,許多教師因為職稱上沒有保障而不得不最終放棄心理輔導工作。有資料表明,把心理健康教育納入教育心理職稱和納入德育系統的學校還不到學校總數的1/3,這是一個危險的信號,更反映了心理輔導教師所處的不良環境。只有切實改善教師的生存環境,完善各種保障機制,才能提高教師的積極性,促進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梁利.大學生心理健康與調試[M].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
[2]葛操.當代大學生心理分析[M].北京:工商出版社,2000.
[3]李新華.大學心理教育概論[M].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3
[摘要]文章從定位的偏差、認識的偏差、對象的偏失、師資力量、保障機制五個方面,論述了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6題,以期能引起廣大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視,從而共同探討解決心理問題的途徑和方法,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關鍵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 上一篇:孤獨癥兒童認知心理分析論文
- 下一篇: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