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幼兒教師的心理健康及維護

時間:2022-04-12 11:29:00

導語:透析幼兒教師的心理健康及維護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透析幼兒教師的心理健康及維護

[論文關鍵詞]心理健康;身心疾病;自我調整

[論文摘要]影響幼兒教師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身心疾病、來自社會與家長的壓力、人際關系、教師自身的內在心理壓力以及經濟上的壓力等。增進幼兒教師心理健康,除了社會、幼兒園評價標準的改進外,關鍵在于教師如何學會自我調適。

近些年來,幼兒教師心理健康問題一直備受關注。過去5年中,有關方面在廣東、廣西、山西、湖北、河南、河北、浙江和上海等地分別進行的針對幼兒教師的心理健康的調查表明,幼兒教師的性格大多熱情、開朗、果斷、自立,但是在整體上心理健康水平卻要低于一般人群。川以廣東省各地的235位年齡為1847歲幼兒教師為調查對象的研究表明,幼兒教師總體心理健康水平明顯好于常模,特別是敵對性、抑郁兩項存在問題少于常模,但在強迫、偏執、人際關系緊張等方面,幼兒教師存在的問題比較常見。某幼兒園曾邀請心理專家對全園教職工進行心理健康狀況分析,當時的結果令人大吃一驚:有26.1%的教師需要接受心理輔導。

一、影響幼兒教師心理健康的因素

“每天太累了,回到家只想躺在沙發上一個人靜靜,話都不想多說一句。”“晚上睡覺時都想著班里事情,好不容易睡著了,又被驚醒了。”“回到家就會莫名其妙地發脾氣。”這些話反映出許多教師真實的生存狀態。

幼兒教師工作非常繁重、復雜,責任心很重,需要隨時處理突發事件。家長對幼兒寄托了更多希望,這也給教師帶來了更多的壓力和責任。研究表明,大多數幼兒教師認為工作太瑣碎,身心疲憊,容易產生職業倦怠和職業厭惡感,容易產生多種心理壓力和心理障礙。

(一)身心疾病

健康是一個整體(wholeness),包含身心雙方面的良好狀態。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感”,而應該是“身體、心智和人際關系三者都處于最佳狀態”。因為人是一個“完整的人”(totalperson),心理的不健全會影響身體的不健康,心理的原因會引起生理的征候或疾病。

美國著名情緒心理學家扎伊德等人提出“動機一分化”理論,認為人們的行動由內驅力引起,內驅力需要一種放大的媒介才能激發有機體去行動,起這個放大作用的就是情緒過程。對幼兒教師來說,在工作中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應急事件,比如孩子摔傷了、生病了,或者很執拗地哭泣。傳統觀念認為,如果孩子不聽話,出了問題,老師也同樣有責任。在這種情況下,多數教師都會有“犯錯誤”的感覺。在這種情緒作用下,內驅力所形成的力量作用于老師自身,久而久之,就會引起軀體的反應,造成心身疾病。幼兒教師中常見的心身疾病有慢性咽炎、心律失常、神經衰弱等。它們大多由焦慮、抑郁、強迫、偏執、人際關系敏感等引起。

(二)來自社會與幼兒家長方面的壓力

有研究表明,在家長的高期望值與教師的實際承受力之間存在較大的差距。現代幼兒教師面對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家長對自己的子女也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因此,幼兒家長對幼兒園的社會聲譽、教學質量、教學環境等都有較高的要求,相應對幼兒教師的知識水平、教學能力、教學方法等也有了較高的期望。這種高期望在幼兒教師身上的投射就變成了一種較大的心理壓力。

(三)人際關系

同事關系滿意度低是幼兒教師人際關系中最突出的問題。幼兒教師絕大多數是女性,她們有著共同的弱點:情緒容易波動,從眾心理較強,注意領導和同伴對自己的評價,會為一點小事嘮叨不休等。這些弱點集中于一個群體中,易造成教師之間較難相處,使教師之間的關系復雜得多。同事之間關系變化的這種負面效應,無疑是形成教師心理壓力的又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

人們對同事的態度,總是會受到工作評價標準的影響。我國現在大部分幼兒園的培養目標都較混亂。標準的制訂與執行方面存在的諸多問題,容易滋生各種人際沖突。幼兒園工作環境相對封閉,其職業特點造成了人際交往范圍的狹窄,幼兒教師有時心中有郁悶而無處宣泄。

(四)來自教師自身的壓力

幼兒教師面對的對象是3}6歲左右的孩子,教育上的任何失誤,幼兒教師都無法歸咎于孩子,“孩子都是好的”,于是就認為自己工作不主動,愛心不夠。這種歸因包含了對自我的否定,長期如此對身心是有害的。

幼兒教育的改革,要求幼兒教育課程現代化,課程內容日益豐富、復雜,課程目標的日漸整合以及教學方法的靈活多變,使幼兒教師深感原有的知識水平已經不能完全勝任教學工作。如何不斷提升自我,適應新形勢的變化和發展要求,給他們帶來了巨大的心理壓力。此外,在晉升職稱、評優等諸多方面,幼兒教師也感受著程度不等的壓力。

(五)經濟收入現狀

經濟收人也是影響幼兒教師心理健康狀況因素之一。廣東經濟比較發達,但從教師的經濟收人水平來看,他們在社會群體中仍然屬于中等略偏下,這與他們所付出的艱苦勞動、承受的巨大壓力是不對等的。這可能導致他們產生一定的心理不平衡,產生職業倦怠感。調查顯示,在62位25歲以下幼兒教師中(其中月收人只有1位教師達到4000元,5位達到3000元,其余均在2000元左右),有37位不愿意工作到30歲后,因為在這個時期他們極度付出卻收獲甚微。

二、幼兒教師心理健康狀況對幼兒的影響

幼兒教師的教育對象是天真、幼稚、可塑性極大的幼兒,幼兒每天大部分時間生活在幼兒園這個環境中,與教師朝夕相處。教師不僅是幼兒知識、智慧的啟蒙者,更是幼兒情感、意志、個性的塑造者。在幼兒眼中,教師是無所不能的權威。正是由于教育對象的特殊性,幼兒教師的心理健康對幼兒心理健康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而兒童時期的心理是否健康,關系著人的一生的健康和幸福。因此,幼兒教師的心理健康顯得尤為重要。

(一)教師的行為會影響幼兒的心理和行為

教師行為沖動直接影響幼兒產生不良習慣,咬指甲、眨眼、皺眉、咬衣服等。幼兒教師的心理狀態還會影響對幼兒的態度和評價。幼兒是成長中的個體,自我意識正在形成,教師對幼兒的態度和評價不穩定,就會對幼兒產生消極影響。在幼兒園,教師是幼兒心目中最重要的人。所以,幼兒會體察教師對自己的態度,會揣摸教師是否喜歡自己、信任自己,因此教師表現出來的行為影響著幼兒的心態。如果教師表現出心煩、冷漠、沮喪、敵意、心不在焉等情緒或訓斥、打罵幼兒,就容易使幼兒變得自卑,認為自己不好;反之,教師表現出友善、愉快等情緒或積極關注、理解幫助幼兒,幼兒則會自尊、自信、快樂。

(二)教師情緒影響幼兒情緒發展

教師情緒不穩定會引發幼兒發脾氣、爭吵、說謊等社會行為問題。心境不好的教師,很難營造愉快、輕松的環境,他們常表現得煩躁、易怒、情緒不穩定。教師情緒不穩定、煩躁,幼兒也會受到感染,如幼兒常處于緊張和焦慮之中,是非常有害的,長此以往,會導致幼兒出現心理問題。相反,教師心態健康向上、生活態度積極,幼兒也會同樣積極。

(三)教師性格影響幼兒性格形成

幼兒教師的性格還會影響幼兒的性格和世界觀的形成。幼兒的模仿力很強,他們的性格正處于形成過程中,在幼兒的成長過程中,教師是重要的榜樣。教師的行為方式、人格品質、處世態度等幼兒都會模仿,而且這種模仿是潛移默化的、無意識的。如教師性格古怪、脾氣暴躁、性情多變、偏執偏激等,就會造成幼兒性格和情緒問題,使幼兒自卑、膽怯、退縮等。

三、促進幼兒教師心理健康的對策

促進和維護幼兒教師的心理健康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從社會層面、組織層面和教師個體層面人手,綜合各種因素,創設和諧發展的組織氛圍,進而提高教師的適應能力,變壓力為動力,促進教師的心理健康。

(一)確立“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

確立“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創造每位教師“自我實現”的機會,讓每位教師獲得成功,獲得自信。面對不同的個體,采用不同的評價方式,多一點引導鼓勵,少一點批評、指責;多一點率先示范,少一點空洞說教,讓每位教師看到自己的閃光點。建立民主、寬松的管理環境,創造機會讓教師參與幼兒園的民主管理。

合理運用評價激勵機制。在考核評優和職稱晉升中務必做到公正、公開、公平,使之成為激勵教師工作積極性的動力之一。

(二)幼兒教師學會自我調整

對于幼兒教師來講,外在的環境有時候很難改變,如社會的評價標準,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變;家長的過高期望,也不是自己能左右的。因此,學會自我調整,適當地宣泄自己的情緒,樂觀健康地過好每一天,由此帶來滿足感和成就感,會沖淡某些挫折和焦慮。為此,專家提示幾個技巧:

第一,在每天看到的地方貼一張紙條,提醒自己“我會因為孩子的行為而生氣,我有情緒不是我的錯,但也不是孩子的錯,因為孩子的學習需要一個過程。”雖然不能對孩子發脾氣,但是要讓孩子知道“你這樣的行為讓我不舒服”,讓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不良行為。

第二,提高教育技巧,增強控制感。研究發現,具有高控制偏向的教師更多地表現出職業倦怠。幼兒在2~4歲正處于第一反抗期,教師在要求孩子做事情時,可以多給孩子幾個選擇,這樣做可以使教師的控制感增加,不至于被孩子拒絕就變得十分沮喪,從而減少工作倦怠感的發生機會。

第三,多參加互動性的學習討論。幾乎每個幼兒教師都會碰到大致相同的問題,同事之間共同討論解決之道,分享共同的心得體會,有助于增加親密感,改善同事關系。

(三)愛生活,愛工作,愛孩子

一個對生活充滿積極心態的人,即使遇到各種壓力和挫折,都能很快化解和調整;一個熱愛幼兒教育工作的教師,工作中遇到再多的困難、挫折和壓力,都仍然會心存感恩,充滿希望;一個熱愛生活和熱愛工作的教師,才能熱愛孩子。熱愛幼兒是幼兒教師最基本的品質,對孩子沒有真正的愛就沒有真正的教育。將對一部分孩子的喜愛,擴大到對所有孩子的博愛,是教師熱愛幼兒的感情升華,也是幼教工作必須邁出的一步。

愛心、耐心是檢驗每一位教師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這不僅因為愛心、耐心可以給孩子知識、經驗的習得,更為重要的是讓孩子學會愛自己,愛別人,愛世界,學會感恩,學會有責任感,學會樂觀積極的人生態度。愛的力量又是相互的,孩子們的愛心回報更會給教師溫暖和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