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加強健康教育利導逆反心理

時間:2022-04-12 02:23:00

導語:淺析加強健康教育利導逆反心理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析加強健康教育利導逆反心理

論文關鍵詞:中學生逆反心理;疏導;實質、特點和形成原因;疏導策略

論文摘要:中學生逆反心理的產生原因是復雜的。我們必須了解學生逆反心理的實質和特點,分析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運用疏導策略,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在對中學生進行教育的過程中,常會有些學生消極冷漠或無聲抵制、“不受教”、“不聽話”,有些學生甚至與教師或家長公然對立,反駁抗議,更嚴重的還會出現出走、報復等不良行為。這種與常理背道而馳,以反常的心理狀態來顯示自己“個性”的行為,往往來自于“逆反心理”。這種不良心態如果得不到正確的引導和矯正,久而久之必然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和未來發展,更毋庸說影響眼前的學業和學習成績。因此必須深入認識和分析中學生逆反心理的實質,在教育中進行積極的疏導和利用,以達到變“害”為“利”,實施素質教育。

一、認清實質,把握特點

一逆反心理是客觀環境與主體需要不相符合時產生的一種心理活動,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因自身固有的思維模式和傳統定勢與特定教育情境下所產生的、與認知信息相對立、并與一般常態教育要求相反的對立情緒和行為意向。中學生的逆反心理具有以下特點,一是盲目性。具有這種心理的學生,一事當前,無論其正確與否都盲目地加以抵制,甚至反其道而行之。凡事不考慮可行還是不可行,只要他想干就于,隨心所欲,不考慮后果,遇事好感情用事,缺乏冷靜思考。二是逆反性。具有逆反心理的學生常常給教師“挑刺”,給學校挑“毛病”,甚至發展到以沖撞教師為榮,以敢于和教師唱對臺戲為榮,認為教師、學校對學生的每一個要求都沒有必要,我行我素。這種逆反心理對各類學生都會產生消極影響,對先進層是繼續進步的逆向拉力,對后進層則是轉化現狀的阻力,如不善加引導,對班風、校風建設干擾很大,妨礙學生進步。三是自發性。沒有什么人指使,也沒有十分明確的指向目標,不知該做什么與不該做什么,往往不受約束,不聽勸告,一意孤行,只圖“心里痛快”,事后教師處理嚴了他不服,處理輕了他會認為教師軟弱可欺,從而變本加厲地“出難題”。四是可變性。有的學生具有逆反心理但并不是處處逆反,隨著環境、條件的變化和教育的作用,經兇勢利導,其逆反可以發生逆轉,具有可變性。

二、分析原因,找準癥結

中學生逆反心理的產生,有著復雜的原因。只有找準其深層的原因,才能抓住要害,實施有效的教育引導。

第一,逆反心理的遺傳基因。遺傳因素也叫遺傳的生物特征,主要指那些與生俱來的解剖生理(如機體的構造、形態、感官和神經系統)的特征等。人種的不同個性遺傳下來的生物特性,既有人種的共性,又表現出千差萬別的個性,其中就包含親代不同性格的遺傳。美國《自然遺傳學雜志》1996年初同時刊載兩篇在以色列和美國完成的研究報告。這兩組研究各自獨立,使用的方法也不同,但都找出了影響一個人追求新鮮事物的基因。正是這種性格遺傳的差異,形成了人們逆反心理的生物學前提或自然條件。一般說來,那些前代性格呈情緒型、外向型、獨立型、急躁沖動的個體,其后代逆反心理形成較早并表現明顯。

第二,逆反心理的辯證因素。唯物辯證法認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因此,逆反心理與認同心理(或更高層次的信奉心理)必然相反相成,對立統一。例如,有的學生在探求知識時,總喜歡尋求與老師、同學、書本不同甚至相反的看法。因為他信奉,一定意義上逆反可以促進社會進步和科學發展。又如,在上述逆反心理表現中的信度逆反,即主體對信息傳遞者的人格或虛假內容所產生的懷疑,就體現出主體對相反人格或內容的認同。

第三,逆反心理的客觀成因。學校是青少年成長和社會化的主要環境,學校不良因素的作用也是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又一因素,而且是主要因素。學校不良因素對青少年學生逆反心理產生影響主要表現在,一是教師教育指導思想的偏差和方法上的不當,即教師在教育指導思想上存在著為完成施教任務而施教等應付差事的想法。在這種思想指導下,教師不認真探索教育的最佳、最有效途徑和方法,從內容到形式一味照本宣科,呆板乏味,導致了學生對教育的心理逆反和抵制。二是教師在施教過程中,不尊重青少年學生的情感、意志,不顧及他們的心理感受與體驗,當他們出現問題時,不是站在青少年的立場設身處地地看待、分析問題,而是一味地強調師道尊嚴,導致學生因對教育者的排斥而對其教育產生逆反心理。三是一些教師在對待學生的性格、能力、成績等方面不能客觀評價,過于注重分數,對學生的一點小錯就揪著不放,使學生產生“老師對自己失去信心”想法,在情感上與老師對立、背離甚至反其道而行之。

第四,逆反心理的主觀原因。環境(應強涮社會環境、特別是教育環境)是學生心理現象形成、發展的重要條件,但是,這并不是說環境可以機械地或任意決定心態的形成、發展。人的心態依賴于主體與周圍客觀條件的對立統一,最終要通過主體活動表現出來。就逆反心理而言,就是在客觀環境要求與主觀需要、情感、認識不相符合時發生的一種心理活動,反映出主體對客觀的強烈抵觸隋緒。例如,某學生因在上學路途中幫助老人而遲到,此時他需要老師、同學對自己的全面評價,尤其需要肯定的認可。如果教育者不問緣由,只死盯住其遲到的違紀行為,一味批評指責,就會促使該學生對教育者從需要到情感、認識上的復合逆反。

三、對癥下藥。疏導利用

其實逆反心理是青少年成長發育過程中一種自然的心理現象。這種心理固然是我們實施教育的消極因素,但這正是我們教師工作的重要所在,也正因為我們教師的這項本分職責,我們才得到了“人類靈魂工程師”的美譽。當我們掌握了學生逆反心理的實質,明確了中學生逆反心理產生的原因,只要確定并認真實施正確的疏導策略,我們就能有效地把握其產生和發展規律,對癥下藥,因勢利導,把這種消極因素變為實施素質教育的積極因素。

第一,正確認識,理性對待。教師特別是班主任作為學生的教育者,要正確認識和看待學生的逆反心理。正確的認識是解決問題的前提,在應對學生的逆反心理時,要分清學生要求中合理與不合理的部分,努力滿足合理的要求,對不合理的要說服、教育解釋,使學生心悅誠服地接受教育,消除他們的不滿情緒、對抗情緒。教師應具有穿透力的目光和洞察秋毫的機敏,通過學生的言行舉止甚至每一個眼神來洞察每一個學生千變萬化的內心世界和千姿百態的心海流向,從而及時捕捉、發現學生逆反心理的萌動,以便及時進行引導。

第二,全面評價,積極欣賞。自尊和受人尊重是生存的一種基本需要。人的天性是希望得到別人的理解和支持,學生更是如此。一旦他們有了進步,就應該立即表揚,否則,學生得不到心理強化,就會喪失信心。特別是對待后進生,教師就更應該善于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在全面充分肯定他們優點的同時,懇切地提出希望,使他們看到自己的潛力和前程,激勵進步。前蘇聯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曾說,“培養人,就是要培養他對前途的希望?!碑斘覀兘處熍ν诰虺雒恳粋€學生的閃光點,點燃了學生的心靈之火時,學生的逆反心理就會煙消云散,就會以良好的心態投入學習。

第三,投入真情,融洽關系。親其師才能信其道。當教師讓學生感到可親、可敬、可信賴時,學生就愿意接受教師的教育。尤其對那些遇到挫折而對生活失去信心的學生和少數常以懷疑、敵視態度對待周圍事物的學生,則要給予他們更多的安慰和關懷。教師應學會理解學生,做學生的知心朋友,要盡量縮小“代溝”,不要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學生,要做到同學生心理相容。師生感情越深,學生的逆反心理越少。

第四。講究藝術,潤物無聲。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者不應該是一個不動感情的只按某些公正性的條條辦事的審判官。”學生畢竟是孩子,他們在生活和學習中出現這樣或那樣的錯誤是正常的,教師應針對學生的不同個性,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段,講究教育藝術。教師要加強對有逆反心理的學生進行心理輔導和心理咨詢,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解決他們的心理癥結。實踐證明,中學生的逆反心理經過合理的調適、疏導,會得到有效的控制和轉化,使他們在人生的關鍵時期形成健康心理、健全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