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角度透析焦慮心理成因
時間:2022-05-12 06:17:00
導語:精神角度透析焦慮心理成因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焦慮是一種常見的負性情緒狀態。從精神分析的角度探析創傷性事件的重復強化、內心沖突的潛意識壓抑以及家庭綜合環境對焦慮心理形成的影響,對于個體焦慮心理的干預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焦慮精神分析潛意識沖突
焦慮是指因遭受心理沖突或挫折而引起的復雜情緒反應。通常是由緊張、憂慮、煩惱、恐懼、焦急等眾多感受交織在一起形成的復雜情緒狀態。焦慮是一種常見的負性情緒狀態,其表現形式有因感到不明原因的、無明確對象的緊張不安、焦慮煩躁等精神性焦慮,還有表現出肌肉緊張、出汗、心悸、呼吸急促等的軀體焦慮。精神分析的理論認為,個體焦慮心理源于兒童早期經歷的內心沖突與防御,綜合的家庭環境因素更是形成焦慮的重要原因。
1創傷性事件的重復與強化
在兒童成長過程中,不同的發展階段有不同的危險情境可導致其焦慮心理的產生。在發展早期,兒童控制和釋放能量的心理功能相對較弱,最容易產生創傷感。伴隨創傷感出現的心理體驗就是焦慮。特別在幼兒時期,當母親離開時,幼兒就會產生創傷體驗,因為他們各種需要的滿足都要依賴母親。隨著幼兒的成長及各種心理功能的完善,特別是感知、記憶功能的完善,幼兒逐漸把母親的離開識別為一種創傷感出現的前奏或信號。也就是說,當母親離開時,兒童就會感受到一種危險的情境,因而產生焦慮體驗。父母的愛是兒童本能需要滿足的先決條件,喪失父母的愛與關懷意味著本能需要將無法獲得滿足。因此,失去父母的愛與關懷的可能也被兒童知覺為危險情境,與此相聯系的焦慮也就成為“分離焦慮”。在現代一些家庭中,兒童的父母由于特殊原因如工作特別忙而無暇顧及家庭,未能使他們與兒童之間的關系得到充分發展。如果父母特別是母親常以簡單、粗暴甚至冷漠的做法對待兒童,這更易給兒童幼小的心靈留下陰影,導致其內心不斷體驗失去母愛的創傷情境,從而形成焦慮心理。
2內心沖突的潛意識壓抑
精神分析理論認為,人存在潛意識,潛意識在很大程度上支配和影響著人的意識和行為,并且成為人們產生心理問題的重要原因。潛意識是個體不能知覺的精神活動,它由原始沖動和本能以及出生之后的多種欲望構成。這部分欲望由于得不到社會通行的標準的認同,只好壓抑到潛意識中。它們雖不能被個體本人意識到,但卻并未消失,而是在潛意識中繼續活動,力圖滲透到意識中以獲得滿足。這個過程中的潛意識會遇到意識強烈的抗拒,但潛意識并不因意識的壓抑而屈服,它們之間不斷的活動構成了潛意識的沖突,沖突的結果就引發了焦慮。隨著兒童的成長,超我逐漸形成后,本能的獲取愛的沖動和對父母的反抗引起自卑與自責,此種內疚成為兒童的“超我焦慮”。“本我”欲望要求和“超我”控制之間的潛意識矛盾沖突導致的焦慮,反過來使得兒童的各種心理防御機制發生作用,以此達到保持心理的平穩與安寧的目的。
例如,由于孤獨和恐懼感而對父母不斷加劇的依賴與對父母的敵意沖動就是典型的引起兒童焦慮的心理沖突。兒童對父母的敵意可由多種因素引起。如一些父母沒有精力或根本忽視與兒童之間進行心理的交流與互動。為避免因處理與兒童相關的事務而致使其工作或其他事情延誤,父母選擇為兒童安排了一切。兒童沒有權力反抗和爭辯,因為這樣做的結果可能得到的是父母責罰和訓斥。父母還可能對兒童提出無禮要求和禁忌,沒有表現出應有的公正、信用,并對來自兒童的批評予以壓制。他們還可能振振有詞地將上述行為說成是對兒童的愛,實際卻形成對孩子心理上的虐待。兒童此時意識到自己因為幼小還需依賴父母以得生存,感到敵視父母會危急自身的安全,因而明顯地表現出對父母的恐懼。對父母敵視的壓抑本身并不激發兒童的焦慮,但如果這種壓抑危害到自身生存這個重要價值,就可能激起他們的內在焦慮,這種心理上對父母既依賴又反叛的內心沖突必定造成兒童的焦慮。這同樣也解釋了一些兒童在面對與父母的關系發展惡化時,可能表現出活動減少、食欲下降、情緒抑郁、人際關系緊張等一系列癥狀。
3家庭綜合環境的影響
在諸多環境因素中,與個體性格塑造關系最大的是其家庭中的早期人際環境。個體在兒童時期與父母的關系構成其人際環境的核心,與其它環境綜合地對個體焦慮心理的形成產生影響。一些父母由于工作和生活壓力,無力給兒童提供良好的精神與物質生活環境。此時兒童還可能存在渴望但又疏遠并害怕與小朋友之間交往的心理沖突。做為種種不利的人際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兒童發現自己處于一個令人沮喪的環境中,認為自己身上不再具有引力中心,而將它完全轉移到作為權威者的父母身上。兒童的自我發育不全,此時被迫迎合父母的期望而失去了自主能力。這個逐漸發展的無意識過程使得兒童判定父母或老師或其他成人是一貫正確的,因而好與壞、稱心與不稱心、快樂與不快樂、可愛與可惡等對事物的衡量標準都從他們個人身上帶走了,從而失去了自己的愿望、目標和判斷。當兒童再次遇到產生基本焦慮的類似危險情境時,他們的能力不能自由發揮,自尊與自立也失去了大半,顯得無力抵御侵犯,孤立無援。
如兒童在家庭和幼兒園以及與周圍人際關系處理過程中任何的創傷情境,都會使他們陷入無力反抗而內心又充滿反抗的沖突之中。他們通常不敢向老師和父母表示自己的不滿和指責,反而必須壓制他們的敵意,否則焦慮來得更快。因為當兒童將敵意指向被依賴的人時,敵意就成了危險,因此,他們潛意識中就不得不通過建立某些防御性態度來對付這個世界并得到可能的滿足。至于采取什么樣的態度,完全取決于兒童所處人際綜合環境的影響。兒童內心的沖突導致的惡性循環會更加劇了父母對他們諸如拖沓、依賴、內向、不積極、不勇敢等“不良”表現的嚴厲責備,使其陷入更孤立的境地,加劇了焦慮體驗,也成為他們常見的交往障礙、適應障礙等問題產生的重要原因。
精神分析的理論認為,個體一生中的前五年至關重要,特別是個體在童年時期的創傷經歷、被壓抑的愿望以及家庭綜合環境等因素會對其今后的一生產生重大影響。因此,重視個體在兒童早期良好的家庭人際環境等社會文化條件的創設對于焦慮心理的干預治療及防止神經癥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KarenHorney.神經癥與人的成長[M].陳收等譯.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1,1
[2]KarenHorney.精神分析新法[M].雷春林等譯.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1
[3]JosephRosner.精神分析入門[M].鄭安泰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87,3
- 上一篇:談農村稅收改革現狀及問題解析
- 下一篇:金融計算機犯罪問題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