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心理健康維護措施綜述
時間:2022-04-15 09:52:00
導語:幼教心理健康維護措施綜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幼兒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幼兒教師肩負著培養一代新人的重任!幼兒園教師的個性品質、素質狀況乃至師生關系和班級氣氛都會對幼兒心理產生重大影響。她們的心理健康直接關系到幼兒的健康成長,關系到幼兒園的教育質量。幼兒教師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為一次不經意的談話,一個不小心的失誤都會成為影響幼兒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據《成都日報》2003年1月6日報道:某幼兒園1名5歲的幼兒在園期間,因個別老師曾采取恐嚇體罰等教育方式,其身心受到極大傷害,而且該幼兒在園情緒時有異常現象,教師沒有注意觀察,沒能及時調適,最終導致該五歲幼兒患上精神分裂癥。此外,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如果缺少男教師的教育和熏陶,將對其心理發展造成不良影響。幼兒園里只有阿姨,小學大多數是女老師,在這種環境里成長的男孩子陰柔有余而陽剛不足。所以,英國政府曾經招募素質高的退役警察到中小學和幼兒園任教,招募由父親和祖父組建的“爸爸團“到學校和幼兒園協助工作,以緩解男教師不足的危機。我國的一些幼師學校也開始招男生,我校也注重男女幼師生同時培養,把好培養身心健康的幼兒教師這一關。
1幼兒教師的一般心理特征
根據調查研究表明,幼兒教師的心理特征(幾乎全是女教師)既有做事認真、情感豐富、競爭意識強、好學、心細等良好的心理特征;同時,也具有妒忌心強、斤斤計較、話多、疑心等不良心理表現。美國全國教育聯合會(NEA)在一份《各級學校的健康問題報告》中指出:”由于情緒不穩定的教師對于兒童的決定性影響,或嚴重憂郁,或極度偏見,或兇惡而不能容人,或諷刺刻毒,或習慣性謾罵的教師,其對于兒童心理健康的威脅,猶如肺結核或其它危險傳染病對兒童身體健康的威脅一樣嚴重。一般而言,教師如果在專業知識和技能方面有某些欠缺,只要她有敬業精神,肯努力,教師自身的素質會得到一定的彌補和提高;但是如果教師心理不健康,人格不健全,帶來的后果是:要么她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學任務;要么她在教學過程中會以不良人格影響幼兒心理的發展。
2幼兒教師心理健康的涵義
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師,才能培養出人格健全的學生。從靜態的角度來說,健康心理是一種心理狀態。一般來說,評估幼兒教師心理健康水平的標準是:心理活動強度,主要指對于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心理活動耐受力,指對突然的強大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周期節律性,如果一個人的心理活動的固有節律經常處于紊亂狀態,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們都可以說他的心理健康水平下降了;意識水平,意識水平的高低,往往以注意力品質的好壞為客觀指標。其它的還有是否易受暗示,以及對于幼兒教師來說至關重要的心理自控力、自信心、與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和在不同的環境的積極適應能力。
3幼兒教師心理健康維護的對策
要培養身心健康的下一代,前提是把好教師素質關。加強幼兒教師隊伍的培養除加強專業知識的培訓外,還要作到:一是對幼兒教師進行多種形式的心理知識的培訓,使他們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和治療方面的知識。這不僅有利于幼兒教師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而且還使他們能針對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開展教育,促使幼兒心理健康地成長。二是加大幼兒教師中男教師的比例,努力改善幼師隊伍的性別比例,促使幼兒,尤其是男孩子健全人格和品質的形成。幼兒教師心理健康的維護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
3.1幼兒園應為教師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比如幼兒園可以開展豐富多彩的業務學習活動和教學比賽;設立各種課題研究小組等,為教師提供更多的學習空間,以及鍛煉的舞臺。這樣就可以發揮教師的優勢,給教師心理升華的空間,從而有效克服教師不良心理的表現。
3.2要賦予教師角色的穩定性不斷改善教師的內心狀態。教師的角色具有多元性、變動性和沖突性等特點。這些特點是必然存在著的。幼兒園中管理中必須結合這些特點,思考如何因勢利導、如何做好暢通工程。以改善因教師角色的不穩定給教師的內心帶來的沖擊。轟轟烈烈的幼教改革對教師的教育觀念、教育行為、教育成效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這無形中增加了教師的工作力度。而教師新舊觀念的轉換是個痛苦的過程。這無疑又對她們的內心產生極大的沖擊。如果不能充分地理解幫助教師,不能想方設法減輕她們的壓力,就有可能使教師產生心理問題。因此,幼兒園管理者應做到讓教師愉快地接納教師身份,無論從事什么工作,都必須首先承認自己的職業身份。按照自己的職業身份所規定的要求從事專業活動。同樣地,教師只有在思想上承認自己的職業身份,按教師的標準去要求自己,才能對教師工作充滿信心。自覺抵制外界因素對教師工作的不良刺激。幼兒園可以通過開展師德演講會、個人發展規劃等活動,不斷強化教師的職業意識。使教師深感自己的責任重大。認識到教師的職業是無上光榮的,以作為一名幼兒教師而自豪。
- 上一篇:幼兒心理教育路徑綜述
- 下一篇:幼兒健康心理養成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