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心理學發展新契機
時間:2022-04-19 05:55:00
導語:探索心理學發展新契機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西方心理學的缺陷在于其強硬立場和高傲姿態,拒絕包括文化在內的外來資源介入所帶來的學術上借鑒;本土心理學盡管在一定程度上可彌補西方心理學文化缺失不足,但又易于陷入封閉性和保守性,無力于拓展文化邊界。跨文化研究以文化品格為前提,取文化比較之長,舍心理學無文化之短,有望為開辟心理學研究新視野、新方向和新途徑提供契機。
1文化轉向:心理學文化回歸
1.1文化視界:西方心理學困境西方科學心理學從誕生至今一百余年的發展歷程,為達到心理學科學化目的,把意識形態、態度、價值系統和社會規范等文化要素隔離于心理學研究范疇以外,陷入為科學而科學的尷尬境地。“當科學心理學從歐洲輸入到美國,在北美得以確立、發展時,心理學家努力尋求心理規律普遍性和抽象性。他們希望確立人的行為和心理功能與化學相類似的元素周期表,文化被看作是無關變量,并沒有包含在研究設計中。”西方心理學無論是從動物行為類推至人類心理的決定論,抑或是以人類心理推知動物行為的還原論,其立論法則的背后實質隱藏著一種由原來對文化的漠視,到實事上不能駕馭研究的無奈,繼而迫使他們在科學的道路上繼續選擇無關宏旨的主題越走越遠。這種規避了文化與人的心理相生相伴研究,試圖人為剝離文化與人的一體性,在解釋和構筑人心與人性上產生和遇到了諸多問題。
此外,西方心理學的文化心態、文化根基和文化觀不可避免地產生扭曲文化研究態勢。一方面,在西方心理學的研究視域中,文化只是一種靜態實體而非動態的影響力量,也即是外在于人類行為的準自變量或是虛假變量的一種外部刺激;另一方面,基于西方文化的科學心理學秉持了西方文化中心觀精神旨趣,其研究自始充滿了期望建構適合于全人類普遍適用的心理學并成為心理學立法者的霸氣和野心。對于西方心理學而言,文化只是披著一件皇帝的“新裝”而已。無限膨脹的文化心態,遮住和扭曲了西方心理學者審視文化的視線,盡管他們手中操持著文化,但文化卻不見了。
1.2跨文化心理學:跨文化研究預設和難題緣于對文化的離棄與偽飾,使西方心理學研究過程和結果解釋性信度和效度大打折扣;被其力捧的數據分析和統計測量無情地肢解了人性。缺失文化的西方心理學研究如今面臨著越來越多的問題和難題。
隨著上世紀60年代以來后現代思潮濫殤與殖民運動大潮滌蕩,多元文化論興起,為西方心理學文化轉向提供新的契機和機遇。知識社會學表明,任何一種心理學理論、方法、研究取向和流派形成都是一定社會文化背景產物。這就意味著心理學“應該”研究世界上任何一個文化中的行為,而不僅僅研究主流文化中可觀察到的行為。如果將每種文化中心理學研究進行橫向與縱向比較,當可發現其中可能隱含人類心理某些啟示性的東西。跨文化心理學得以誕生。
跨文化心理學將文化從眾多的環境變量中突出出來作為一個核心自變量,作為被關注焦點進入心理學研究視野。由跨文化心理學衍生的跨文化研究則為心理學未來發展,從根本上轉換了研究視角,其意義在于為當代心理學家提供了一個了解人類行為的新視野和新的研究方式。它是以文化為變量研究心理和行為的異同,通過跨文化比較,對心理學的某些概念、理論和假設予以文化上的比較和檢驗,從而驗證研究過程和結果解釋上的外在效度。每一種心理學理論的產生和發展,盡管在單一文化中或是在控制實驗條件下可能具有較高的文化解釋性,即具有一定的內在效度,但在缺失跨文化比較時,能否外推到其他文化,以觀照該文化內民眾心理,也具有文化的解釋性,即一定的外在效度,則未為可知。
一種理論的解釋性僅僅具有內在效度,并不足以說明其有效性和文化上的不變性,只有經過多種文化條件下檢驗和求證,才能稱之為有效。這種可以說是心理學理論構建的理想或是高層面求索,離不開文化間比較研究。
楊國樞先生以實證方法揭示出中國人與美國人在按勞取酬心態方面的差異性,從而驗證了美國心理學家所求證的結論在中國并沒有較高的外在效度,背后的根源則是中美文化上的巨大差異。皮亞杰從生物學角度推導出的認識論盡管具有較高的可信度,但能否具有跨越文化的普適性,他本人也不敢妄加斷言。他說:“如果放棄文化背景來談論它,也只不過是一種聯想而已。”因此,他主張對其理論進行跨文化研究,以提高其外在效度。
從相當程度上,跨文化心理學對于扭轉、糾正和改變西方主流心理學漠視甚至有意忽視文化研究取向是有積極意義的。但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跨文化心理學的檢討之聲不斷,其根源在于大部分跨心理學研究一直傾向于以普遍主義研究取向為基礎,采用強加客位研究方式,忽略語境主義和整合主義研究取向,試圖通過文化比較來驗證西方心理學在非西方文化圈的適應性,進而證明人類共同心理機制和普遍規律存在的可能性,而無視或否定非西方文化條件下心理行為存在的特殊性。
究其實質,這是西方霸權和殖民心態的繼續流露。傳統跨文化心理學無法把握和理解游離在心理學研究中文化本真意義,依然扛著西式心理學大旗,過于濃烈的科學意味壓制著文化,難以實現真正的跨文化研究。
1.3本土心理學興起:跨文化研究的契機本土心理學興起于對西方主流心理學話語霸權的反抗,試圖恢復本土民眾在心理學中的話語權力,喻示著西方心理學在心理學舞臺上一枝獨秀的格局正在悄悄地發生著變化。盡管本土心理學在某一特定民族和文化中產生和發展,以自己社會、文化和歷史作為思想活的源頭,而且有可能會陷于本地性、自我封閉、保守或拒絕外來資源,但是,它研究某種文化條件下人的意向性行為和深層心理機制,是各種文化語境下都存在的,所以,這其中可蘊含著超越本土界限、具有普遍意義啟示。”本土心理學崛起,將文化因素注入心理學研究范疇,詮釋了人與文化之間的互生性與共創性,并且,它以其對文化圈的生活獨有理解和構筑不單為西方心理學提供人性與人心的啟示,也結束了西方心理學無人可比的孤獨境地,為他們之間跨文化研究提供契機和可能。
跨文化研究即可實現在本土心理學間共享文化資源和心理支持,也可以超越本土文化界限,向西方心理學提供學術研究的參考框架,不僅促進西方心理學文化轉向和回歸,也是本土心理學在本土契合性基礎上實現學術成長的重要方式。楊國樞先生主張為防止本土心理學研究在概念和理論創立上畫地自限,應該從事有關心理和行為的文化的比較研究。令人遺憾的是,今天的西方心理學依然以居傲和不屑態度,將本土心理學的保守性、依附性和“非科學性”作為他們之間拒絕溝通和交流的借口,事實證明,這是一種短視。
2心理學文化品格跨文化研究理念探究
2.1文化多元性與心理多樣性從多元文化視角,文化是一種多樣性存在。現實文化的形成,是長期以來人與環境體認與時空上的差異結果,形成一個一個樣式的文化。它代表人類適應周圍環境的一種生存樣態和可能性。法國社會學家多洛德指出:“從地域上看,無論其范圍是一個民族、一個地域或是一個社區,文化系列是十分繁多的。在這種情況下,人們談論法國文化、美國文化、中國文化或盧卡塔亞文化。”文化的多樣性揭示了文化以其一定范圍內的文化性質和文化生態特征而有別于該文化界限以外的世界,同時,也解讀了文化之間的相互影響、吸收和借鑒意義,為促進文化的流變和創造性超越提供了重要發展空間和參考框架。人的心理與文化歷史背景的創造性生成決定了人的心理不能脫離文化而只能與文化相生相伴。換言之,每一種文化,都觀照著特定的心理式樣。文化的多樣性,決定了人的心理樣式的迥異性。跨文化研究為不同文化條件下心理學研究的學術借鑒、學術反思和學術品質提升創造條件。
2.2文化平等性與心理對話可能性文化盡管在表現樣式上是多樣的,但在價值上卻是平等的。每一種文化總以自己的文化個性而存在,這種存在是在漫長的文化生活中形成和積淀下來文化生活方式最深層、最基礎和最本質的部分,構成了每一文化類型的獨到之處。每一種文化的獨特價值在于它是關乎于本土民眾生存經驗和智慧。這就意味著西方文化既不是文化的立法者和代言人,本土文化亦不是文化的流浪者和邊緣人。平等才是它們之間關系的真實寫照。因為文化間是平等的,這就為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的心理對話提供可能—平等是對話的前提。缺少這個前提,那么,原本的對話就會變成一種居高臨下的獨白。西方心理學在非西方文化圈的生長與發展過程,其實質就不是對話而是一種“救世主式”獨白,是一種標準反對另一標準,用一種文化顛覆另一種文化過程。故西方心理學切不可以心理學王者自居,本土心理學亦不可妄自菲薄,否則,它們失去的就不僅僅是自身文化品格,更重要的是難以在它們之間通過對話實現跨文化研究。
- 上一篇:常識形態心理學評核
- 下一篇:教育心理學學科發展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