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辦高校特色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研究
時間:2022-02-16 05:21:39
導語:民辦高校特色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近段時間,一系列校園案件使得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民辦高校作為我國高等學校教育辦學的一種全新模式,其學生數量已經達到本科生培養數量的三分之一,成為不容忽視的一股力量。民辦高校大學生的心理特點既具普遍性又有特殊性。民辦高校應利用自身辦學優勢,構建以“三點一面”為重點的心理評估體系,以“輔導員心理工作坊”為特色的心理教育平臺,提升相關人員專業化水平和心理健康指導中心硬件水平,構建具有民辦高校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
關鍵詞:民辦高校;特色;心理健康教育體系
一、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特點
截至2015年12月4日,全國獨立設置民辦普通高校456所,中外合作辦學9所,是我國高等教育不可忽視的一股力量。如今民辦高校越來越注重校園文化建設,提高育人質量。與公辦高校相比,民辦高校更注重自身辦學特色,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但也普遍存在著生源質量相對較差、教學資源相對短缺、師資隊伍較為薄弱等問題。民辦高校的大學生有著大學生共性的心理特征,也有自己的特點。
(一)社會視角下產生的自卑感
由于民辦高校的錄取分數線普遍低于公辦高校,在社會視角下,民辦高校的學生在個人能力,文化水平,綜合素質上都遜于公辦高校學生。由于民辦高校的學費普遍較高,甚至部分人認為此類高校只要有錢不看分數、能力和知識水平都可以上。同樣是大學生,民辦高校就會因出身或者層級之別,導致就業備受歧視。很多民辦大學生在外界受此類社會視角的審閱,一方面對高考發揮不理想,報考學校不嚴謹等過往產生悔恨感,另一方面在參與社會競爭中因為專業領域不強,學歷含金量低等因素產生自卑感。
(二)嬌生慣養中產生的依賴感
目前民辦高校招收的學生中獨生子女較多,從小被父母和家庭過度呵護,依賴心理較重,在遇到學習、生活、人際交往等方面的困難和挫折時往往缺乏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沒有正確引導的情況下容易產生焦慮、恐懼、抑郁、迷茫等心理問題。民辦高校里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由于家庭經濟條件比較好,父母有一定的社會地位和社會關系,導致學習態度不端正,進入民辦學校學習只為獲得本科文憑,平時學習積極性不高,依賴心理非常嚴重。
(三)個人成長中產生的迷茫感
民辦高校大學生正處在青春期階段,其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正逐步形成,對于大學生活既充滿希望又充滿疑慮。許多在校學生對自己將來想做什么沒有良好的規劃,認為只要修滿學分順利畢業即可。部分學生自我認識不夠,盲從地參加各項課外社團活動,且都是三分鐘熱度,結果既沒有得到鍛煉又影響了學業,當要走出象牙塔的這一刻終于臨近時心里開始擔心和恐慌,不知何去何從的迷茫感和對外面未知社會的畏懼感使許多同學心情低落、焦躁,甚至抑郁、失眠。
(四)就業壓力下產生的焦慮感
民辦高校畢業生由于學歷名頭不響,自身素質稍弱,就業渠道和平臺較少等因素影響,在就業市場上經常處于弱勢地位,在跟“985”“211”等一些名校畢業生的競爭中敗下陣來。部分民辦高校畢業生因為高考考場失利,想通過考研挽回自己的尊嚴,也有部分學生不想過早地面對社會,希望通過繼續深造提升自己的競爭力。而考公務員也是許多畢業生就業的渠道之一。他們共同面臨著考試帶來的壓力。而且考研和考公都帶有篩選性質,擇優錄取,其競爭性比平時的考試,甚至高考都高很多,無形中給考生帶來更多的壓力。
二、民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現狀及弊端
目前高校的教育目標不應該僅僅停留在教授知識和技能上,更應該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上海某高校研究生在同學水里投毒案,北京某高校學生弒母案,這些來自高等學府的“天之驕子”甚至犯下令人發指的罪行。大學生如果沒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況和掌握相應的心理社會技能,面對挫折和壓力時也只是“小學生”的水平。民辦高校由于辦學起點晚,投入少,資源有限,因此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存在許多弊端。
(一)心理教育人員專業素養不足
當前民辦高校心理健康指導工作人員大多是由學生處干部、輔導員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或其他教學或行政人員擔任。無論在質量或數量上都還不能充分滿足學生需要。首先從事就業心理指導人員專業化、職業化程度不高,多數從業人員沒有獲得相關資質,高校也缺乏針對心理輔導人員的專業培訓課程。因此,往往會導致輔導員偏重管理學生的工作經驗,而缺乏心理學方面的專業知識,指導只能停留在經驗層次,不能對大學生出現的心理問題進行針對性指導,且指導水平參差不齊。其次,民辦高校輔導員管理的學生數多,平時工作任務繁重,有的還要身兼數職,精力有限,不能及時地對個別出現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鑒別排查,往往造成延誤,有時還會造成嚴重后果。
(二)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多樣性不夠
目前民辦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以個體咨詢,心理健康課程為主。其中個體心理咨詢主要針對出現心理偏差的學生,覆蓋面窄、形式被動單一,目的也是為了解決當時的心理問題,恢復正常狀況,幸福感無法得到提升,結果較為消極。民辦院校沒有專門設置針對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必修課程,有興趣的學生只能通過有限的心理健康相關選修課來滿足知識需求。民辦高校因為資源有限,能請到的社會專家較少,致使學生缺少開拓眼界的機會。
(三)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建設不力
民辦高校因為條件限制,在構建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方面存在很多不足。例如沒有對每一名學生建立心理健康檔案并進行跟蹤摸排;沒有構建以心理健康指導中心,輔導員,心理氣象員為主體的三級網絡體系;沒有對心理健康指導中心進行投入建設;沒有設置專門的心理健康工作人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浮于表面,流于形式。
(四)心理健康指導中心軟硬件設施不足
根據教育部規定,高校必須設置心理健康指導中心,配備專職教師。但部分民辦高校因為條件所限,將心理健康指導中心掛名在其他機構場地名下,配備的也是兼職老師。因為場地限制,心理咨詢室硬件條件不符合心理咨詢正常開展的要求,其結果勢必影響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
三、構建民辦高校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民辦高校教育要在與公辦院校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必須具備自己的辦學特色。民辦院校的辦學優勢在于課程設置較為靈活,可以緊跟時事潮流,根據社會需求對教育內容進行適時的調整,更具實踐性,應用性和及時性。民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也應利用自身優勢,以挖掘人的潛在能力,培養良好的生活狀態為目標,打造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和平臺,引進先進的理論和方法,豐富心理健康教育手段,構建具有民辦高校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一)構建“三點一面”的心理評估體系
民辦高校構建大學生心理評估體系,不僅可以幫助大學生加深自我認識,及早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明確人生目標,而且可以幫助學校和老師及時掌握學生心理動態,及時進行心理危機干預,避免因心理問題造成安全事故。評估體系應設立相應制度,結合心理健康指導中心,院系輔導員,班級心理氣象員這三點,打通信息傳遞通道,全面覆蓋高校全體學生,做到發現問題及時上報,情況變化及時反饋,不留遺漏。評估手段包括心理健康指導中心專職老師診斷評估,性格類和情緒類心理問卷調查,輔導員談心,班級心理氣象員觀察報告等方式,結合運用心理評估軟件,邀請社會專家進校會診,通過家長了解成長資料等手段,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心理評估,建立心理檔案。
(二)打造心理健康教育平臺,豐富教育手段
由于多數民辦高校沒有設置心理健康課程,只有部分選修課涉及心理健康教育內容,致使學生吸收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的機會較少,形式也較為單一。要打破目前心理健康資源貧乏的局面,民辦高校應該制度創新,打造平臺,讓有心理學背景的老師或輔導員得到展示的機會。例如可以在校內創立“輔導員心理工作坊”,結合當下流行的心理教育形式,包括“非暴力溝通”心理團體課程,“慢生活”體驗式心理輔導,“拖延癥”心理工作坊、心理劇、心理微電影等多種心理教育手段,讓學生在玩中體驗,在體驗中學習,在學習中成長。結合目前網絡應用程序,打造以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為主題的“微平臺”,通過微信公眾號學生感興趣的心理健康內容,同時可以提供心理咨詢預約,心理問題答疑,心理測驗等服務,既普及了心理健康知識,又建立了交流渠道,便于推廣和宣傳。
(三)提升相關人員專業化水平
首先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員的專業化水平,民辦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員包括心理健康指導中心專職教師,院系輔導員以及班級的心理氣象員。其中專職教師和院系輔導員應該具備國家認定的心理咨詢師資格證書,在擁有基本的心理學知識和心理咨詢技能的同時,也要各有所長。目前,心理咨詢流派和手段花樣繁多,但各有側重,針對的對象有所不同。如認知療法對焦慮抑郁患者有很好的效果;精神分析療法重在解開“心結”,適合那些沉浸在過去無法自拔的對象;積極心理療法幫助自信心不足者找到“優勢特征”;箱庭療法無需過多語言交流,適合沉默內斂,表達能力差的對象;內觀療法讓人平心靜氣,適合脾氣比較暴躁的對象。從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員應選擇適合自己的咨詢方向進修和深造,又精又專,發展出一套獨具特色又適合民辦高校學生的心理教育方法。班級的心理氣象員應定期進行心理健康知識培訓,使他們擁有辨別正常心理和異常心理的基本常識,能運用朋輩心理輔導理論,幫助需要的同學。同時掌握心理團體輔導的方法和步驟,幫助老師開展一系列活動。
(四)提升心理健康指導中心硬件水平
目前許多心理治療手段,需要設置特殊的場地并用到教具。民辦高校心理健康指導中心應該加大投入和建設,根據需要,配備如心理評估系統、團體活動場所、心理宣泄室、沙盤游戲治療室、音樂放松椅、生物反饋儀等先進的儀器和設備,打造現代化心理咨詢中心。
作者:劉澄 單位:陽光學院
參考文獻:
作者:單位:
[1]馬香.民辦高校畢業生就業心理現狀調查及分析[J].創新科技,2014(10).
[2]閆永蘭,任俊芳.淺談民辦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心態問題及對策[J].現代企業教育,2013(24).
[3]吳海云,吳學兵.獨立學院畢業生就業心態探析[J].懷化學院學報,2006(10).
[4]叢波.美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經驗與啟示[J].教育探索,2013(05).
[5]馬婷婷,楊凱,吳皓達.基于積極心理學構建大學生健康教育新模式[J].蘇科技信息,2015(20).
[6]高謙.淺議民辦高校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及就業心理輔導[J].科技致富向導,2010(24).
- 上一篇:積極心理學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思考
- 下一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創新研究